舞蹈《金山战鼓》原作 韩雷光
《金山战鼓》是一部取材于宋代巾帼英雄梁红玉擂鼓战金山的故事而创作的历史题材作品。1980年参加于大连举行的全国首届舞蹈比赛荣获创作、表演、作曲、服装、舞美五个一等奖。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
《金山战鼓》结构严密紧凑,戏剧氛围强烈,人物个性鲜明,由“登舟观阵”、“擂鼓助战”、“初胜笑敌”、“金兵再犯”、“对天盟誓”、“还我河山”等六个细节组成。在短短的十分钟内便完美地塑造了梁红玉及其子女威、勇、慈、善、美的英雄形象。
舞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手段是动作语言。《金山战鼓》动作语言的构成,主要源自于中国古典戏曲舞蹈,但又不拘泥于古典戏曲舞蹈的程式,而是从人物性格、人物情感、人物命运出发,大胆突破传统形式固有的创造古代武将形象的套路,从古典戏曲舞蹈手、眼、身、法、步中吸取其神情韵味,创造出英武、挺拔、俊俏的动作语言。如构成梁红玉英雄形象舞蹈主题的“掏手闪身”,显然是出自于京剧的“云手”和“掏翎子”,但又有别于原始程式,使之新意盎然。既刻画出古代女将的刚健、大度、洒脱的帅气,又不落古典戏曲舞蹈的案臼。为使梁红玉的形象更典型、更丰满,作者在为主人翁设计了象征性的盔甲,借以突出人体健美的基础上,把握住人物情感急剧变化的契机,将戏曲舞蹈中的“跨腿”、“大踏步”、“掖腿转”、“小垛泥”等,予以变形、扩大、夸张,并以腰部曲线扭动的动律牵动全身,刚柔相济、神形兼备地将其融会贯通,揉合在梁红玉的音乐旋律之中,从而形成为梁红玉个性化的动作语言。
在梁红玉一子一女的形象创造上,同样吸收了古典戏曲舞蹈的精髓。如情急如焚的跃马奔驰,既有传统的审美情趣,但又不是戏曲中的“趟马”,更不是俗套的照抄照搬,而是富有浓郁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古典舞蹈语言。尤其是在擂鼓时,不是在“鼓点”上花样翻新,恰是
在人体的造型与舞蹈的动感上先声夺人。梁红玉率领两位小将在擂鼓台上,一阵比一阵紧张的击鼓中,他们机智英勇、刚毅顽强、充满必胜信
心地指挥着激烈的战斗,仿佛使观众置身于一场厮杀拼搏的激战。当梁红玉中箭负伤、拔箭跃身而下的一瞬间,一方面表现了梁红玉不屈不挠、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同时又表现了一子一女对母亲情深至爱、无比关切的崇敬之心。
当然,作者在《金山战鼓》的“鼓”字上也做足了文章,创造了很多鼓上的技巧,如“鼓上前桥”、“抢脸下鼓”、“抢背下鼓”、“按头下鼓”、“后桥下鼓”、“前空翻下鼓”、“小五花击鼓”、“大五花击鼓”等。这些惊险奇绝的动作,不仅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把两军对垒的沙场气氛,以及梁红玉和两个孩子的凛凛威风,表现得尽善尽美。
虽说《金山战鼓》是属于技巧型的舞蹈,阳刚多于阴柔,但在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上却也十分细腻。如“初胜笑敌”,当两个子女以蔑视的心理,耻笑不堪一击的敌人像落水的乌龟,以荣耀的心情盛赞母亲的战功时,梁红玉瞥向他们以慎怒的眼神,子女们立即表现出收声敛气的憨态,充分显示出传统中的谦逊无夸亲慈子孝的美德;梁红玉不幸中箭,子女们咬牙忍痛为母亲拔箭的表演,也十分逼真,给人以神惊肤颤之感受。舞蹈结束得也非常有力:女儿一个利索的“鼓上前空翻”,陡然将丈二的红色大披风抛向空中,梁红玉就势往身上一披,飞身上鼓,转身面对观众,以战无不胜的神态来了个扎扎实实的亮相。所有这一切几乎是在一瞬间完成,犹如携风挟电,迅雷轰响,充分体现出梁红玉“眉宇之间,抒卷风云之色”的大将风度。
就总体来看,整个舞蹈的“登舟观阵”突出了“刚”,“擂鼓助战”突出了“愤”,“初胜笑敌”突出了“柔”,“金兵再犯”’突出了“怒”,“对天盟誓”突出了“韧”,“还我河山”突出了“帅”。作品紧凑、精练、流畅、舒展,是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典舞蹈的成功实践,无愧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精品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