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琐记之:瓦片终有硌牙时

 

住房既然是“生活中永恒的主题”,岂能“一条就过”?怎么也得再凑几句,以襄盛事啊。

 

房屋之为生活资料中的最大宗,解放后一度允许私人持有。北京土话有“吃瓦片”一语,即指拥有多余的房产,坐收租金的行为,一向为人艳羡。文革前社会上还颇有其人,文革风暴一来,瞬间扫荡无踪。房产全部收归国有,昔日的房东,都成了房管局的客户。“瓦片”也一再给主人带来难堪。

 

从文革后期起,“各项政策、逐步落实”。抄没的私人财产按户退还,房产也在其中。但是,房地产市场迟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才慢慢形成吧?发还财产则早在此前约二十年。大言不惭的是,办理交还手续时,房管部门要与房主结算这些年的修缮费。那时候人们,柴米油盐之外普遍没钱。OK,交纳不出修缮费的,可以把房子折价卖给国家。但“市价”和修缮费都是房管局订的,折算下来,大多数胡同里的破旧平房,所值抵不了维修所费,户主只能纷纷放弃。既使个别屋主有能力收回房子,一看以后维修的花费和麻烦,也就不寒而栗了。

 

那时,政策落实到头上,忙不迭地感谢中央、感谢党。至于退回的房子不能接收,只说:“劫后余生、自愧无能”;而劫者何人?是谁造成了连还给你的债务都不能收回的局面?多年被专政的无妄之灾,为何不能折抵维修费用等等,则因心有余悸,无人敢去追究。

 

文革结束观察家改革开放之初的那些年,没有人料想中国的经济能够如此持续高速发展,近至十年之前,也没有人知道北京的房价动辄以天价计。随便出手几间破旧、狭窄的市内住房,就能轻而易举地在美国买下规规整整的洋房花园。那些因怕维修不起、怕文革重来而放弃收回房产的人们,肠子都悔青了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