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10月30日《腾飞中国》,以下为文字实录:
何亮亮:1951年6月,薛攀皋从大学生物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能进入统筹并且领导全国科研的机构,而且还是从事管理,这让他出乎意料。几十年后,薛攀皋回忆当初,他说作为一个初出大学校门的青年,我进中国科学院时,如同刘姥姥进入大观园不知所措。此时中科院才建院两年,因为没有管理经验而不知所措,不只是薛攀皋的个人困境,而是整个中科院管理层的写照。
早年中科院在科研管理机构的设计上是频繁变动,直到1956年才形成相对稳定的体系。众所周知,第一任院长是郭沫若,他不是自然科学家,科学院却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严格来说郭沫若是外行,领导作用也有限,实际的领导者其实是副院长们。当时由于缺乏科研管理干部,只得抽调一批优秀的科学家来从事科研管理,例如竺可桢、吴有训等等,然而真正的决策权属于中共中科院党组。
1952年底,张稼夫到中科院担任党组书记副院长,他吸取苏联经验,一方面,由行政领导负责行政,另一方面,另设学术秘书处,由学部负责领导学术,也就是让内行领导内行。可是事情两年后,中科院领导层的思想已经转变为“外行能够领导内行”,“党必须绝对领导科学”。其中虽然也有短暂的反对声,但在“反右”运动中受到了批判,之后学部便形同虚设了。
所幸的是从1956年到1967年主管科学院的“外行”是张劲夫。据老人叙述,科学院有影响的领导第一个要数张劲夫,11年里,他的管理有口皆碑,他不怕别人看不起自己,反而更能组织科学家发挥作用,而且在特殊年代里,张劲夫还勇于保护科学家,在反右运动中,他向毛泽东建言科学家国宝,要求特殊政策,这种逆流进言的勇气连毛泽东都颇为吃惊。反右中,中科院因此只有几个人做检查,没有划出一个右派,但是当文革的厉风刮起、其势汹涌,再也无可阻挡。
截至1968年底,中科院北京的171名高级科学人员中,就有131位被列为打倒对象,当第二任院长方毅于1977年来主持中科院工作的时候,正是拨乱反正的时期,学部得以重建。第三任的院长卢嘉锡是化学家,赴任到会的第一句讲话就是我们这些人是寿命与过渡之际,就是从行政领导为主,向学术领导为主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