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胡医生之做家属体验

相信的就是真实,难以置信的就是虚构。我随便写写,你随便看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很久没写老胡医生的故事了,当然是因为忙。另外,也有一点点私心。老胡是俺的师兄,人又长得英武,老写老胡,不就让老胡抢了河边的风头吗。这次,老胡讲的他回国当家属的故事挺有意思,就写一下,也算是替老胡说一句“我还在呢。“

老胡父亲这些年一直有腰腿痛,严重到不能走路,医生早说应该做手术,但他就是不愿意。今年,经过多方打听,老胡父亲终于决定要做那个择期的脊柱大手术。脊柱手术正好原来老胡所在的那家医院骨科就很强,找人帮大忙帮小忙都很方便。先请外科的朋友恽教授帮着跟骨科医生问问现在这个病的治疗是什么情况,住院容易不容易,以及应该具体找那个医生看病做手术。这些都定下来,再想办法先做一个脊柱的核磁共振片子,拿在手里。

然后趁老胡夫人小婉回国时挂一个特需门诊号去看骨科熊教授,熊教授就给开了住院条,外加一大堆入院前常规检查。国内看病还真是有很多不人性化的地方。划价,交费,抽血,做骨密度,做心电图经常需要在不同楼层跑来跑去。带着个行动不便,不能走楼梯的病人就更困难了,还好的是护士和电梯工都挺照顾老人的。老胡父亲这次看病一共去了三个家属,老胡妈当然是要去的,老胡的兄弟开车送父亲去医院,小婉对医院比较熟,在医院里帮着找地方办手续。老胡妈陪着老胡父亲坐着休息,小婉和老胡兄弟在各个楼层划价交费问事儿。等都办好了,再来接老胡父亲去其它楼层抽血或做检查。

在抽血时,护士问,早晨吃过饭没有。如果吃过饭查血糖就不准了,需要明天早晨再来。老人家早晨六点多喝了一点儿粥,现在都十一点多了,血糖早就不高了。小婉心中跟明镜儿似的,如果跟护士说吃了,人家才不管你几点吃的呢,肯定不给抽血。如果你坚持还是要抽血,护士肯定让你问医生去。人家骨科教授那么忙,咱哪能拿这点儿小事儿麻烦人家。小婉说,没吃,血就抽上了。要是不明白这些事情的来龙去脉,多半又得再跑一次。

即使是有小婉在这里蹚路,还是有一个骨密度检查没做成,因为到下午太晚了,做检查的技术员离开了。没办法,只好改约时间再来一次。好在把检查费先交了,下次来直接去做检查就好了。老胡父亲感慨,这要是没有小婉带着,做这几样检查不知道需要跑几躺呢。

有了住院条就等医院叫病人住院了。什么时候住就很难讲了,需要等到病房有床的时候。这是一个择期手术,所以老胡让父亲安心等待,啥时候叫住院了,老胡就买机票回来。

住院后,熊教授看到老胡父亲的腿有点儿肿,就让加一个下肢B超。老胡妈就不明白了,不是术前检查都做了吗,怎么又需要有新的检查了。老胡给解释,这肯定是因为担心下肢有没有静脉血栓,检查是需要的。

做手术需要签字,老胡早就给打上预防针了:到时候医生会给交代一大堆可能的并发症,出血,感染,周围的神经等器官或组织损伤,甚至有生命危险,不要被吓到, 另外,就是神经压迫时间长了,术后可能行走恢复有限。所有的病人术前都要签字,不签字没办法做手术的。这个手术的风险是有的,但是咱们已经考虑了十多年,做了很多调查研究,还是觉得这个风险是值得冒的。老胡父亲这次倒是很英勇:不做的结果就是瘫痪和大小便失禁,那我还不如去搏一下。行走功能能恢复多少都是好的,就算不能恢复,只要病情能不进展我也满意了。

手术做了几个小时,蛮顺利的。术前熊教授觉得有可能只需要做松解,不一定要打钢钉放钢板做固定,但是具体情况还需要术中在决定。最终还是打了六个钉固定了三节脊柱。术后麻醉恢复也还顺利。术后四五天没有大便,除了跟术后几天没有进食有关外,可能也跟使用了一些止痛药有关,最后用了一点通便的药物也就好了。术后,以前的神经压迫症状得到缓解,两脚逐渐变温暖,也不麻木了,慢慢恢复感觉 。连老胡都没想到这个神经松解能这么快就有明显的效果。

脊柱手术的术后翻身和活动很重要。术后两天家属陪床,护士教家属怎么给病人翻身,有什么需要帮助的也可以直接叫护士。术后第三天开始,可以选择请护工陪床,一百元一个晚上。病床边有一张躺椅,白天当椅子坐,晚上如果把锁打开,可以拉开当床睡。找护士开锁需要另加十元。其实没有家属陪床没有护工也行,有事儿就叫护士。但是,老胡父亲觉得老麻烦护士不好意思。老胡父亲很善良,有了护工,夜里也尽量不叫护工。另外,那十块钱开锁费也替护工付了。如果不替护工付,估计护工自己就不付,宁愿坐一晚上了。同病房的另一个病人是从外地来的,花费很多,所以能省的都省,没有请护工,老婆陪床,天天晚上坐着睡。后来老胡看着不忍,就悄悄帮着付了开锁费,让病友的家属也能休息一下。

老胡一回来就天天泡在医院里,从快到中午时病房允许探视,一直到晚饭时老胡兄弟来接班。陪床无非是帮着递个水,拿个毛巾,拿个尿壶这些事儿。到了中午,领一下病号饭,扶着父亲坐起来。再有就是陪着聊天。一般病人吃完午饭后护士就让家属离开,好让病人休息,等下午两三点钟再回来继续陪床。老胡就可以出去跟医院里的老同学老同事们一起吃个午饭见个面。也有的老朋友没功夫一起吃饭,就干脆到病房来跟老胡聊聊天。有一天,老胡的同学妇产科白教授来了,正好老胡的兄弟也在。老白还记得呢,当年老胡兄弟的夫人生孩子就是自己帮着安排住院的。

快出院那两天,老胡父亲已经可以下地走一走了。老胡就多了一项任务,就是扶着老爸练走路。还有就是有时候外勤护工忙不过来,就会让家属帮着推病人去照片子。老胡想当年做住院医时曾经帮助推过自己管的病人,这回推病人却是当家属推自己的家里人了,感觉不太一样,觉得这种身份的转变挺新奇挺有意思的。

老胡父亲术后住了一周就准备出院了。住院医提前一天告诉老胡的母亲说是第二天早点儿去病房找他,要交代出院注意事项,开药和办出院手续。老胡说,探视要到快中午才能进去呢。老胡母亲理直气壮地说,是医生让早点儿去病房的嘛。那天一早,老胡陪着母亲去医院,果然就被门口的导医拦住了,老胡母亲怎么解释人家也不听。老胡让母亲稍安勿躁,问导医那怎么才能让进去呢。导医说,需要去住院服务处开一个条。好说,那就去住院服务处。到了那里,老胡一看那个人有些眼熟,赶紧上前到招呼。这下熟人好办事儿,那人在电脑上查了一下,说是医生还没把出院医嘱穿过来呢,不过她可以先给开两张办出院手续的通行证。问题轻松解决。

出院以后医院基本就不管了,要想复诊自己挂号,这一点跟美国不太一样。拆线简单,如果老胡在,都不需要去医院,自己去医院借一个消毒拆线包就可以拆线了。拆线时老胡已经走了,就去附近一家医院拆。拆完了线,人家嘱咐还需要再盖着纱布养几天,中间还要换一次药。老胡知道送父亲去一趟医院有多么不容易,而且父亲刀口长得挺好的,就让老妈去买消毒纱布和消毒用的药水自己换药,在电话里教她消毒时怎么从里往外画圈。

整个住院的经历,老胡的父亲特别满意。手术成功,症状缓解。老胡父亲尤其满意的是从熊教授,到住院医,到护士,到外勤护工,到送饭员,到陪床护工,所有的人对对他特别客气。有叫老胡的,有叫老人家的,还有叫爷爷的。这跟十多年前他住同一个医院时的感觉很不一样。那次住院,不在这个新的住院部,住的条件也不好,大家的态度也没有那么好。

老胡知道为什么现在大家态度都那么好,有好几个原因。一个是整个病房的条件好了,不那么拥挤了。一个是现在这种三级甲等医院都强调优质服务,而十多年前能把医疗质量抓好就不错了,顾不上这些服务态度和人文关怀的事儿。再有一个嘛,也是因为有老胡在。老胡也算是这个医院的老人了,老胡的朋友和过去的同事现在基本都是教授和主任副主任的了。这些人时不时就会过来看看老胡父亲,有的还会跟护士长聊几句,叮嘱一下。医院里这些事儿传得快着呢,知道是过去本院医生的父亲,大家可不是很客气嘛。而且,老胡现在跟十多年前也不一样了,也知道怎么跟人聊天,怎么让方方面面的人高兴。另外,老胡在这里做过医生,知道医生护士喜欢什么样的病人和家属,早就不断地跟父亲和母亲讲怎么尽量跟医生护士合作。老胡自己也是非常好说话,医生护士让怎么着就怎么着,外勤护工让帮忙推病人就推病人。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嘛。

老胡总结了一下,父亲的手术得到这样一个满意的结果和满意的过程,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件事:

第一,是选择一个恰当的医院和恰当的医生。这个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到。老胡是在这家医院工作过,知道这家医院哪几个科室的那一个方面比较强。
第二,是用人不疑,选择好了医院和医生就相信医生的技术和人品,跟医生护士配合。
第三,是与人为善,对所有的人都很友好很客气。既做实事儿,也跟人聊天。而且,全家人包括病人和家属都友好。
第四,是知道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什么事情是可以变通的。
第五,是该花的钱都药花出去,比如请护工。
第六,如果在医院里有认识的人,会有很大的帮助。老胡知道,在这个正规医院里,即使不认识人,医疗上该怎么样也是怎么样,不会因为不认识人就有差别。但是服务态度上,以及一些小事的照顾与否,可能就会有一点小差别。老胡这次就曾经去一家最大的康复医院,想问一下父亲能否转到那里住院做康复,结果服务台的人员就回答得挺生硬的。好在最后父亲恢复得不错,可以自己起床了,就决定不需要去住康复医院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