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他是谁?
——看电影《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毫无疑问,奥斯卡记录了好莱坞电影的百年荣耀,凡有幸能在这个殿堂上获得殊荣的影片,都是当年的最佳作品。不过,凡事也并不都是绝对的,即便奥斯卡再具权威性,也无法将顶尖影片一网打尽,更何况最佳影片的名额只有一部。因此,对于那些与最佳影片擦肩而过的一流电影来说,绝不是败者为寇的下场。况且,艺术作品的价值永远都是历久弥新,只有在巨大的时间背景之下,其价值才会得到更清晰的显现与放大。
《肖申克的救赎》与《公民凯恩》是被许多影迷公认的奥斯卡上最大的两颗遗珠。前者曾获得1995年第六十七奥斯卡奖的六项提名,结果却一无斩获。最佳影片的头衔由《阿甘正传》摘取。后者则在1942年的第十四届奥斯卡上,连最佳影片的提名资格都没能获得,当年的最佳影片的得主是《青山翠谷》。可是这两部影片却得到了观众的最终认可,被认为是两部不朽的影片,尤其是《公民凯恩》被认为是迄今为止史上最伟大的电影。
凯恩,他的全名是查尔斯·福斯特·凯恩,在他的名字前面加上公民一词作定语,显然是说他这个人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升斗小民。不管从他的客观条件,还是他的主观意识而言,他都是一个有能力,有资格参与政治的人。由于他自认为对国家,对平民百姓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所以编导为他的故事命名为《公民凯恩》(Citizen Cane)。这个与众不同的称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这部影片绝非等闲之作。凯恩坐拥世界第六大私人资产的财富,富可敌国,他的故事必然会充满了传奇与挑战,他的人生也一定是波澜起伏,辉煌又悲壮。
影片是从他的死开始。为此,一个新闻机构已经赶制出来一部新闻片。放映室里,正在播放这部样片。影片放完了,但是室内并没有亮灯或是打开窗帘。在黑暗中总编就开始发表议论了。他说“一个人的七十年生活要摆进一部新闻片里是有些多了,但还是一部很好的短片,不过需要有一个观点。仅仅表现一个人做了什么是不够的,还要告诉人们他是谁?人们都知道这是一个重要的美国人,但他和别的重要的美国人相比有什么不同?他死时是否有什么遗言?如果有,是什么?这些我们都需要知道。”
总编的一番侃侃而谈,点出了问题的要害,也明确地指出了下一步该如何办。记者汤姆逊遵照要求,立即就起程去走访凯恩的每一个亲朋好友,或者是熟悉他的人,从他的妻子到他的朋友,从他以前的监护人,到他的经理人,以至于他庄园的管家等,一共是六个人。这个访问调查,把他是谁,他与其他重要人物有何不同等关键之点,都一一地,深层次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个过程也是这部影片的全部故事所在。观众通过这些个访问,从全方位的角度,立体地看到了凯恩这个人。不仅看到了他做了什么,也有机会认识了,知道了他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可以肯定地说,凯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一方面无所不能,咄咄逼人。被称为美国的忽必烈,仿佛在人生的战场上他同成吉思汗的孙子一样,从事的是开疆辟土的伟人之业。他的财富来源于一个在科罗拉多州的金矿,可是他最热衷于的事业却是办报纸,在新闻出版领域缔造他的庞大帝国。在他的指挥下,他旗下的喉舌不放过每一个机会评论或攻击美国的政治或政治人物。同时他又当仁不让地宣称他是民众的代言人,在同为富不仁者的较量中,捍卫底层人民的权益。为此,有人认为他是社会主义者,也有人把他说成是法西斯。其实,他就是想参与政治,问鼎白宫宝座。他的野心让他的人生充满了风雨,也充满了变数与隐患。
看上去,凯恩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人物。他有钱,又有头脑,鬼点子一个又一个,层出不穷,又无所不用其极,他的对手只有招架之功,完全失去了还手之力。在他鼎盛的时候,他环顾四周大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他的野心便得到了更大的膨胀,他自信满满,踌躇满志。在他眼里简直没有难成的事,连选民好像都成了他的员工,对他尽职尽忠,没有二心。只要他振臂一呼,就会有地动山摇般地响应。可是,他毕竟还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他自有他的优势,他有亲和力,有人格魅力,能够很快就得到选民的好感。但是他毕竟不是救世主,在他的出版帝国里他可以游刃有余,挥洒自如。在政治舞台上,特别是面对阴险狡诈的政客时,他就力不从心了。结果他中了暗箭,一败涂地。而且输得很惨,很没有面子。
凯恩在从政之路上遭受的滑铁卢之败,究其根源,那是与他的婚姻与感情生活有直接的关联。凯恩两度结婚,又两度以离婚收场。他的第一任太太是时任总统的侄女,是一个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可惜的是,无论是凯恩,还是这位总统侄女,都没有能够融入到他们的婚姻里去。他们生活在一起,总是一种水和油的关系。名为夫妻,实则二人都不了解对方,也都不支持对方的所思所想。这应该是由于他们的出身背景不同,反映到价值观与观点理念上就大相庭径,风马牛不相及。凯恩毕竟是草根出身,他的财富是天上掉下来的,他所关心和感兴趣的东西,绝不会同几代人都是权贵出身的富家女一样。反之亦然。所以他们的联姻,从一开始就是没有根基的,当风暴来临时,便不堪一击,没有任何抵御能力。
凯恩的第二任妻子则是一个业余歌手,他们邂逅之时的情形就透露出一种不祥的预兆。这段姻缘应该是不被祝福的,只是凯恩那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孤独后,已经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判断能力,更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这个极有主见的男人,在感情生活中,尤其是在选择终生伴侣这件事情上却是极其的幼稚,极不成熟。他的婚姻也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先是娶了不应该娶的权贵之女,后来又迷上了一个在街头偶然相遇的陌生女子。前面一个有高贵的出身,有广泛的上层社会人脉,受过良好教育,有淑女风范。后面的则是一个毫无智商的都市女青年,是一个索然乏味,俗不可耐,充满了小家子气,又有些神经质的女子。
不幸的是,正是这个女子坏了凯恩的大事。她一出现,就断送了凯恩的从政梦想。凯恩不仅没有迁怒于她,反而在与前妻离婚后的第二周就娶了她。从此,凯恩就成了皇帝的新衣,被人耻笑。原因是凯恩把巨大的爱,一股脑地都倾泻到她的身上。当他听说她喜欢唱歌,而她的母亲又希望她能成为一名歌剧演员后,凯恩的造星工程就开始了。他用重金聘请了最好的声乐老师来教她唱歌,并在芝加哥为她建造了一个富丽堂皇的歌剧院,专供她的演出使用。可是她并不是那块料,为此她的音乐教师非常恼火,认为她绝对不是可造之材,再这样教下去,这位教师相信自己也会成为同行的笑柄。然而在凯恩的淫威之下,音乐教师又不得不屈从。自然她的公演就连凯恩最好的朋友都看不下去,负面评论铺天盖地。
屈服,从来就不是凯恩的性格,他不仅没有就此罢手,反而还继续给她施加压力,要她与舆论抗争,继续演下去。此时的她,虚荣心已经被完全击垮了。再给她一百个胆子,她也不敢再去丢人现眼了。她的哭诉,终于让凯恩的心软了下来,他让步了,答应她不必再演了。这原本是一个极好的契机,两个人在凯恩专门为她打造的宫殿里可以相安无事地过日子了。然而,一波乍平,一波又起。她又喋喋不休地抱怨这个宫殿家园太寂寞,连一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要回到都市去,她需要那种五光十色的城市生活。虽然她身上穿的是绫罗绸缎,打扮的珠光宝气,但是她还是不满足,她心里很空虚。她需要热闹,她需要回到她生长的那个环境里去,她喜欢那个熙熙攘攘的闹市,她就是耐不住寂寞。
她的哭闹,终于促使矛盾激化。一怒之下,她不顾凯恩的苦苦挽留,竟然扬长而去,永远地离开了凯恩。她的离去,也带走了凯恩的全部坚持与情感。坚强了一生的凯恩终于崩溃了,他日渐老态,疾病缠身,终于在巨大的寂寞中离开了人世。凯恩的一生,可以分作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认识第二任妻子之前。那时候的他是人生的最好时期。但是有了第二任妻子之后,他就开始往下坡路走去。可见他的第二任妻子没有一点正能量,带给他的都是毁灭。可叹,家和万事兴的古训,凯恩以他的一生作出了一个极为反面的例证。对于男人来说,女人之重要,家庭之重要,从凯恩的教训中终可窥见一斑了。
事实上,凯恩两次结婚都是为了爱,也就是说凯恩对婚姻态度还是很严肃的。只不过他对爱的把持并不好。第一次婚姻,由于年轻气盛,他没有重视并把握住他拥有的那个婚姻。第二次婚姻,他变得重视了起来,对妻子有了无微不至的关爱。可是这里面又暴露出他的偏执与专断,致使被关怀之人有无法承受之苦。两个极端,让凯恩无法不两手空空,最后不仅是孤家寡人,还被痛恨,不被原谅。凯恩为什么尽做费力不讨好之事呢?看来还是凯恩的主观意识有偏差,爱的方式方法更是问题多多,令人不敢苟同。如果说凯恩的一生,是以悲剧收场的,那么最主要的始作俑者应该是他自己。
不过,人们也常说可恨之人,必然也有可怜之处。凯恩的可怜之处是他没有帮手,没有同情理解他的人。她有过两任妻子,没有一个妻子能够在他的生命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更没有一个能够成为与他并肩而立的知己与战友。凯恩没有什么朋友,唯有的一个也因为他的第二任妻子而反目成仇,不再往来。所以,凯恩很孤单。再加上他成长时期的不正常,他的心智必然会有许多缺失,有些缺失就是不可修复的硬伤。这使凯恩就更像是一个得了软骨病的巨人,他可以站立,有时又像是顶天立地,可是却站立不稳,脚掌踏在地面上并不牢固,最后轰然倒下也就并不奇怪了。
如果,凯恩周围的人对他友善一些,不是那么得求全责备,也不是只在他身上索取,而是能有些及时的回馈,那么凯恩的人生一定又会是另外一种样子。当然,人生没有彩排,也就不会有如果。否则,凯恩便就不是凯恩了。因为凯恩之所以能够拥有巨大财富,那也是因为他的母亲发了一笔意外之财。若不是因为凯恩的母亲,一心要把她心爱的儿子培养成为一个上流社会的之人,凯恩也不会在童年时就要跟随身为银行家的监护人一起生活。若是凯恩自小没有失去母爱,没有失去家的温暖与关爱,凯恩后来也就不会那么的偏执,同时又是那么的脆弱。
实际上,凯恩一直都是在对童年的缅怀中度日的。他遇见他第二任妻子的那个雨天的夜晚,他本来是要去曼哈顿西部的仓库区重温他儿时的时光的,他母亲去世后,他把母亲的遗物都存放在那里。儿时的生活,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他再也回不去了,但是这不会影响他的回望与追忆。凯恩临终时的著名遗言:玫瑰花蕾,就是他的心愿表露。如果可以,他希望还回到他的童年,虽然贫困,但是快乐。那样成长起来的人生才会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人生。凯恩已经没有机会了,但是他的故事足可以启迪与警示世人,人生由儿童进入青年,也如植物的生长一样,只可以按部就班的循序渐进,绝不可以人工制造的方式拔苗助长。
这部片子的导演奥逊·威尔斯(Orson Welles),是一位电影界的奇才与天才,他执导这部影片时年仅25岁,是出名要趁早的典范。而且他又是编剧和演员,一身兼三职。这部影片在他的编排创作下,风格新颖,气势如虹,引人入胜。甚至都会让人觉得这是一部政论片,或者干脆就是一部纪录片,看起来非常解渴,非常有真实感,观众能够不自觉地被代入其中,仿佛就是当前的社会,当下的人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威尔斯扮演的凯恩,从年轻到中年,再到老年时的扮相,都是那么得生动逼真,有模有样。年轻时的血气方刚,目空一切;中年时的固执己见,刚愎自用;年老时的目光呆滞,孤立无助等,都是恰到好处,形神兼备,令人印象极深。其他演员也都演得极好,可以说每一个角色都有特点,都非常入戏,都像生活中人,又都有艺术上的夸张与魅力。可以看得出来,在导演的调度下,整部影片一气呵成,生机盎然。即使到了结尾部分也是高潮过后还有高潮,非常具有可看性。
凯恩第一次婚姻的新婚之后,描写凯恩与新婚妻子交流的桥段,就是神来之笔,出奇的创意,令人惊叹。那张餐台是他们相会之处,只见妻子的问话,柔中有硬,话里有话。凯恩的回答也是从热情洋溢,到不温不火,再到最后的反唇相讥。每次的接触,仅仅就是一问一答,但是通过他们身上穿的衣服的不同,以及妻子发型的变化,可以知道这是无数次的遭遇。从最开始的彬彬有礼,到最后的不欢而散。概括了他们婚姻全部周期里的所有变化。这样的剧情交待,巧妙,又简洁,而且关键是信息量极大。这便是天才导演的不同凡响之处。
那个调查记者是影片中贯穿始终的人物,可是观众却从没有看见过他的面孔。还有一个人,就是影片开始时向那个调查记者布置任务的总编。在故事里,他是这部片子的真正推手,没有他,就没有后面的剧情,然而观众也只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真面目。这两个人,导演要不是就让他们以背部示人,要不是就把他们笼罩在暗光之中,让观众只能看见轮廓,看不见五官。这样的编排也是一绝,体现了导演的创作手法与意图。那就是集中一切资源在故事的主要人物与情节上,让观众的注意力不被旁枝末节所分散。这也是一种极有新意的创举。
玫瑰花蕾这四个字是这部影片的命门,剧情自始至终都围绕着这四个字来推进,可是到最后那个调查记者还是没有搞明白这个“玫瑰花蕾”是什么?只是在剧终之时,也只有观众才看得见,那个玫瑰花蕾就是凯恩儿时玩过的雪橇的品牌之名。这样的创作手法可谓出其不意,精湛之极。既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又借此铺陈了剧情的各个环节,到了最后才将谜底释放出来。凯恩离世之时,还对这个雪橇念念不忘,看似是对童年时光的刻骨怀念,实则也是一次最终的解脱与返璞归真。编导的匠心独运,可谓是标新立异,一帜独树。
可惜这部影片没有给威尔斯带来好运,由于故事原型人物所在财团的抵制,这部影片当时没有办法能够让更多的观众看到,因此票房上让投资方大为失望。也由于威尔斯是新锐导演,他的处女作能够在奥斯卡上得到最佳改编剧本奖,对他来说就已经是极大的慷慨了,其它奖项就只能是奢望了。由此可见,无论是奥斯卡的评委,还是当时的观众,以他们为代表的审美水准,往往是滞后于鲜活的艺术作品的,更是严重地滞后于天才艺术家所从事的伟大创作的。
《公民凯恩》的艺术价值被广泛得到承认,是在这部影片问世二十几年之后的事情。之后,在1971年第43届奥斯卡上,奥逊·威尔斯获颁终身成就奖。迟到的褒奖说明他在从影三十年后,终于得到了奥斯卡的认可与敬意。不过,他在艺术上的贡献要远远重要过他所得到的奖项,包括这个终身成就奖。威尔斯于1985年辞世,至今影迷们还在怀念他,电影人还在仰望他。他的开山之作《公民凯恩》,不仅是他天才与荣耀的见证,也是世界电影史上一座永远的丰碑。岁月沧桑,伟人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