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上海最美的弄堂 (1-4)

人生的旅途,风光无限。 Life is so beautiful!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引言
要是一个人到了上海而没有去上海的弄堂走一走,应该要觉得很遗憾。作家陈丹燕的文章《上海弄堂》开头如是说。的确,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上海里弄,是近代上海人最重要的生活空间,那里边孕育了这座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因此,只有走进上海人的弄堂里,才算得上是开始看上海的生活,商业大街、灯红酒绿人人体面后面的生活(陈丹燕《上海弄堂》)

   弄堂是上海本地人对里弄的俗称,它的起源可追溯至19世纪中叶。当你从沪上那些商业大街拐入居民区时,街道两旁随处可见以弄、里、坊、邨(村)、公寓、别墅等名号命名的弄堂,其级别依次逐级提高,后面的几种又统称为新式里弄。

   本系列文章所寻访的最美的弄堂,其实就是新式里弄,并且是在如今静安区(旧时公共租界)、长宁区(旧时公共租界越界筑路区)、卢湾区和徐汇区(旧时法租界)那些上只角’ 境内的漂亮弄堂  

   新式里弄脱胎于后期石库门里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石库门被替代了,封闭的天井变成了开敞式的小花园,外观基本西化了。新式里弄着眼于体现新的生活时尚,讲究居住环境的舒 适性。空间布局上要求有良好的朝向、间距、通风和隔声;室内装璜也普遍安上了钢窗、铺设了打蜡地板;更为突出的是配置了方便生活的卫生设备和煤气炉灶,有 的还附设有汽车库,极力反映城市中产阶级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品位。因为要考虑汽车的进出,新式里弄有了总弄和支弄的明显区别,里弄的宽度也较石库门弄堂有所 放大。到了上世纪30年代以后,新式里弄中出现了每户门前有庭院绿化的花园式里弄,我们过去称之为弄堂洋房


(二)
记得之前写《梧桐树下的美丽街区和韵味老洋房》系列游记,开篇是从那条幽静的岳阳路写起的,为此,这回的寻访仍然还从这条路上开始。岳阳路南端是旧时法租界的南部边界,从这里起步往北走,穿过第一个交叉路口的建国西路,一个有趣的现象展现在了眼前:人行道转角处是清水红砖外墙、马头墙屋檐的石库门住宅里弄建业里;而其北面一墙之隔的岳阳路200弄内的住宅则是简洁的连排建筑、水泥拉毛的外墙、平屋顶、底层有敞开式的花园,属于典型的新式里弄住宅。要不是弄堂口墙上镶着的那块优秀历史建筑铭牌,估计除了房产中介、很少会有人关注过这里,而之所以要将它展现出来,也是出于这边一墙之隔存有新老两种里弄景象的考虑 

岳阳路
200弄总弄堂,右手边是新里的联排住宅,而左手边围墙外的清水红砖墙面建筑即为改建后的石库门住宅建业里’,走过这条弄堂,可以同时欣赏到两种不同住宅建筑各自的风韵所在。



岳阳路200弄的支弄。建筑的东南立面呈现锯齿造型,使得每户住家均可获得朝南的窗户,空间布局上独具匠心。

走到弄堂深处,隔墙可以望见改造后的建业里所保留的石库门建筑精美的屋顶造型

   从岳阳路200弄出来后,顺着建业里的围墙转过弯来向西、并一直走到清水红墙的尽头,眼前出现了淡黄色水泥拉毛粉刷的院墙,墙内就是拥有57个单元、建筑外观为英国西班牙风格的新式里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建国西路506——懿园。之前的文字中已经多次写到过懿园,因为自己小时候的幼儿园就在这个弄堂里,曾经在此度过三年的童年时光,留下过许多快乐的记忆。

懿园1941年竣工,弄内建筑行列式布局,每单元都有庭院,且多数设有汽车间;总弄宽有6米,支弄也超4米,汽车进出顺畅,即使以今日眼光来看,当年设计考虑已很超前了。


懿园的东墙外就是石库门弄堂建业里,于是,在这一墙之隔的地方,为你呈现了一幅东西方建筑精粹的优美画面。

  从懿园往西,一路穿过乌鲁木齐南路和安亭路,约350米开外处的建国西路619弄、也称茂龄别墅,是建于1930年的新式里弄。弄堂对马路、自安亭路口起,由西向东的连续四个门牌号、包括波兰上海总领事馆在内,都被颁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由此茂龄别墅所处之黄金地段可见一斑。弄内16号是画家关良的旧居,画家于1934年迁入至1986年逝世,一直在此居住。

茂龄别墅为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宅,东西两套单元立面外墙保留有
西班牙式大烟囱和贯通上下的宽大烟道,外立面为淡黄色水泥拉毛墙面,红瓦双坡屋顶,主弄、支弄都较宽阔,便于汽车在弄堂内进出回旋。



南立面多采用三联式钢窗,窗台下还建有长条形的花篮框,极具特色,别处不曾见过。

紧邻、且平行建国西路北面的是永嘉路,租界时期叫西爱咸斯路。全长1500米的永嘉路两旁散落着各式欧陆风情的花园洋房、现代风格的老公寓、以及石库门里弄,当然也少不了漂亮的新式里弄建筑。

位于永嘉路580号的永嘉新村不仅是这条马路上新式里弄的代表,同时也被看作为沪上花园式公寓的典范。永嘉新村,砖木结构,建于1947年,原是交通银行职工宿舍,被颁布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




永嘉新村内西部的建筑为两层楼房,屋顶覆盖着青瓦,大门入口处建有西班牙式样的漂亮雨棚。支弄花园内遍植腊梅花,花开时节整个弄堂更添风韵。


永嘉新村的东部建筑为三层公寓。水泥拉毛墙面,四坡红瓦屋面,楼梯设在室外,别具一格。

  从永嘉新村弄口往东约1000米,在永嘉路和嘉善路的交汇的转角口,有三排新式里弄建筑——甘邨,名称源自嘉善路的旧名甘世东路。奶黄色水泥拉毛外墙是其醒目的标志,外置的楼梯可以直抵二楼;建筑的南立面弧形凸出结构颇具特色、窗户和阳台的布置匠心独具,很有看头,给人留下清新的感觉。


阳光将梧桐树影投射在了墙面上,映衬着甘邨二字,顿生画意。透过弄堂的矮墙,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一目了然。




紧靠永嘉路的北面,有一条东起嘉善路西至太原路、长不过600米的小马路叫永康路,旧时法租界时叫雷米路。永康路175弄与太原63弄相联通,共同组成了一个西班牙式的花园里弄——永康新村,而那块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镶在了永康路175弄的弄口。该弄堂内的建筑有联排式、毗连式和独院式多种类型,多数为二层楼房,也有三层楼房。据说解放前在这里的居住的多为在上海洋行就职的洋人和本地富有的有产阶层,故有外国弄堂之称。


 

永康新村的弄堂

 


永康新村的花园建筑。屋顶上的筒瓦、屋檐下的装饰、那个烟囱------,处处体现了西班牙式的风格。屋前还有大花园。

水泥拉毛墙面、筒瓦装饰的窗檐、铁艺窗栅栏、还有盆花,单看这里,展现了那么一点欧陆风格。


永康新村毗连式建筑之南立面,北面即沿街面临永康路。


(四)经典联排住宅新式里弄

跨入20世纪后的上海,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租界越界筑路扩张使得土地的集聚效益开始显现并促进了房产市场开发;经济繁荣又带来了人们对现代生活方式的追求,这一切都为联排式住宅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进而形成了以后的上海里弄,由此可见,联排式住宅是上海里弄最早出现的建筑式样。在接下来的近半个世纪里,上海建造了大量联排式住宅的里弄,这其中就有不少新式里弄。

愚园路和乌鲁木齐北路路口西南转角上的愚园路361弄、愚谷村,弄堂内的联排住宅呈现整齐的纵横排列,弄堂口的墙壁上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赫然可见。1927年竣工的愚谷邨,是采用中西合璧构思设计、煤卫齐全的新式里弄。据说愚谷’ 二字是综合了大智若愚虚怀若谷两个成语之意而来,因而,愚谷邨的名字也向人们传递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愚谷邨的主弄堂,设计得相当宽敞。


愚谷邨内的支弄弄堂,也相当宽敞,足可以停放汽车。周全地考虑到了当年住在此地的白领阶层将从黄包车时代走向汽车时代了。


门前小景。那个门檐简洁而富有立体感,透露出西式风格


绍兴18金谷邨,尽管这名字似乎不如 ‘愚谷邨那么有深邃的文化含义,但弄堂里的联排住宅同样非常漂亮。金谷邨坐落于绍兴路北侧及瑞金二路西侧,建于1930年,砖混结构,弄内有三层楼住宅6排,共99个单元。该弄堂有南北向的主弄一条,其南出口、即金谷邨的正门通绍兴路。弄内共有5条东西向的支弄,其中有3条支弄东端与瑞金二路相通,而支弄的西端则是围墙。各家宅邸都有矮围墙和铁栅门分隔自成一体,小庭院墙上挂着绿叶红花,整个弄堂异常静谧。


花了一点功夫,拍到了俯瞰金谷邨全景的画面。主弄、支弄、联排式建筑清晰可见;红瓦双坡顶、没有老虎窗;每个单元都设有烟囱(现在都已丧失功能,仅起装饰作用);北面楼顶的露台基本保持了原貌,几乎没有搭建屋。写到上海的风景,梧桐掩映是出现频率很高的词组,这里也不例外:画面左边是绍兴路上的法国梧桐;右下角出现的则是瑞金二路上的高大梧桐树;而右上角的的那片绿色是梧桐街道永嘉路。



从正门处向北拍摄的金谷邨主弄堂画面,弄堂很宽敞,汽车在弄内掉头应无大碍。弄底保留的那个水塔是这边标志性风景。


位于上海淮海中路927弄的淮海坊建于民国1924年,原名霞飞坊1949年以后,改名淮海坊,现有3层砖木结构楼房199幢,属典型的新式里弄建筑。清水红砖墙、红瓦屋面、楼顶的烟囱、联排式建筑群,整体特色鲜明,颇为壮观。在淮海坊,通向淮海路弄口,南北方向的为主弄堂;而东西方向排列的则是支弄堂,其中有一条支弄东端即为茂名南路弄口。

当年曾在淮海坊居住过的各界名人很多,现今门前挂有简介铭牌的文化名人旧居就有:26号竺可桢旧居,59号巴金旧居,64号许广平旧居和99号徐悲鸿旧居。对此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按图索骥,前往寻访。


照例先上一张淮海坊的俯视全景画面。靠近画面上方的五排联排建筑,清一色的红瓦屋面,和谐整洁,而后面的几排的屋面布局无论是颜色、还是结构都给人留下些许杂乱的印象。


淮海坊的总弄堂,北面一直通向淮海路。那个挑出的屋顶下的三角支撑是常见的意大利式建筑风格,但是目前手头没有资料证明淮海坊的住宅属于哪一种式样的建筑风格,因此不能妄下推论。

茂名南路弄堂口进入的支弄堂


支弄景致——幽静、温馨

谢谢观看! 节日快乐!


ZT  鸣谢作者:生于雨水那天的游记
 

 

幑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ilverbug' 的评论 : 是好文,所以转帖过来与大家分享。 谢谢留言! 节日快乐!
幑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没有名字呀' 的评论 : 是这样啊, 那你可能与我的朋友住得近,她住建国路。

谢谢留言! 节日快乐!
幑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bobby41' 的评论 : 的确是,作者为我们大家做了好事情,让我们一同谢谢作者。

谢谢留言! 节日快乐!
silverbug 发表评论于
看到了熟人的家。 好文。
没有名字呀 发表评论于
眼泪水嗒嗒地,我小时候的幼儿园也在懿园里面,应该和你是同一家。很多当时的小朋友都是住在懿园和建业里的。我住得稍微远一条马路,在建国西路太原路那里。
bobby41 发表评论于
从内容可以看到作者是一位尊重文化热爱历史善于生活的人。在这儿能够看到上海的历史建筑,真的很高兴。我们在美国也很想念这些地方啊。作者为我们大家做了好事情了。
幑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robato' 的评论 : 谢谢双老乡!

确切地说,我是徽州人。 因特殊的经历,在南北几个城市都生活过。 但上海和南京是我除故乡呆得最长的地方,因此对这两处特感亲切。

节日快乐!
robato 发表评论于
想不到徽宁你也是上海宁.你是老乡中的老乡.
节日快乐!
幑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37210' 的评论 : 嗯,南方天气阴湿,尤其是黄梅季节,衣服是很难干。 凉晒的确既不美观也不方便,但很符合绿色生活的现代观念。 美国的一些社区,禁止这样拉绳子晒衣服的。 但我觉得太阳嗮过的衣物有好闻的太阳香味,那是烘干机烘不出的:)。

谢谢留言! 节日快乐!
幑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jennyga' 的评论 : 是老上海:)? 谢谢留言!节日快乐!
37210 发表评论于
有点想不通,为什么烘干机没有走入中国的百姓生活?照理说国人应该很喜欢烘干机啊,很多地区天气阴湿,衣服几天都凉晒不干,空气也不干净,现在还多了个雾尘,再说城市人多地少,凉晒既不美观也不方便,可为什么烘干机就是流行不起来呢?象这个文中的照片,应该是上海中产的住宅吧,那么多挂起来的衣被,很不可思议呢
jennyga 发表评论于
好亲切!怀念上海
幑宁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low_quick' 的评论 : 小时候常走过的弄堂,看照片一定很轻切吧。 谢谢留言! 节日快乐!
slow_quick 发表评论于
小时候常走过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