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冯兆坤老师

平凡的人写平凡的事, 真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和大多人一样,我有过很多老师。有孩提时代默默无名的乡村老师, 也有驰名中外的专家教授。虽然每位老师都对我的成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只有少数几个在我的生命中留下深刻的印迹,使我受益终生。冯兆坤老师无疑就是其中的一位。他虽然是一名名不见经传的乡村老师,但对我一生的影响却重大而长久。

冯老师是我初中三年级的语文老师。我的初中是七十年代末在村里小学校上的。学校里的学生也就是村里的孩子。当时中国教育刚从文革动荡后走上正轨,教师很缺乏,特别是在农村,合格的老师就更少,我的大多数初中老师也就是文革期间的高中毕业生。冯老师当时已经年近六旬,从一所外地中学退休返乡,便成了我们的语文老师。其实,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的教育背景,只知道他早年从军,退役后就一直教书。他第一次给我们上课时的情景在三十多年后仍历历在目。他告诉我们学习古文要背,在理解的基础上背。然后便当场背诵了“木兰祠”和“出师表”。我和我的同学们无不叹服。对农村学童来说,算是第一次见了有学问的人。 我资质平常,记忆力更是不好,在冯老师的引导下,我学会了如何领会古文的意境,分析古文的结构,特别是在老师以身作则的带动下,我不仅背会了大部分课本里的古文,还养成了背诵古诗文的习惯。我以后上了南方的一所著名大学,和那些家学深厚的江南才子谈诗论文,也能从容自如,这都是受益于冯老师的教诲。

作文无疑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部分。冯老师自己就有很好的写作功底,在村里算是第一支笔。村里的红白事或其他事情总请他做些文字方面的事, 比如写对联,丧葬时悼念亡者,婚礼时祝福新人,都会请他写稿,每次他都会根据实情,写得实在得体,而从不套用老旧的格式,他还经常找一些套用格式写祭文所闹的笑话来教育我们。他教我们写作文的三步曲:起草、修改和誊写,并对每一步都提出明确和严格的要求。但最重要的是要我们写真实和真心的东西。我们的小学还是在文革时期,仅学的一点东西也都是假大空的口号,常用的词汇有“叛徒、内奸、工贼”,“批林批孔”,“复辟翻案”,“克己复礼”,“斗资批修”,“形而上学”等。不要说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就是我们那些中小学毕业的老师,对这些词也是一知半解。有些词比如 “形而上学”我是到大学学哲学时才弄懂的。从冯老师那里我第一次知道作文原来是可以写真实的东西的。这看似简单朴实的道理对我的一生的影响真是不可估量。 随着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感到说真话,写真事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同时我也越来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无论何种艺术形式,有了真情实感,才会真正成为伟大的作批品。空洞虚假的东西,无论形式如何优美,无论凡人笑谈,还是总统的竞选辩论, 也许可以骗人一时,但最多也就是昙花一现。冯老师还特别注重教我们正确的使用标点符号。他的板书是漂亮的行书,标点符号从不马虎。我也潜移默化的严谨地对待标点符号。这对我以后的工作是十分有益的。

可能是早年从军的缘故,冯老师在年过花甲后走起路来仍腰板挺直,颇具英姿。在乡间有点卓尔不群的样子。但他一生坎坷,多有不幸,性格沉闷寡言。 路人给他打招呼,他也就微微点头回应,嘴角微翘,露出一点难以察觉的微笑。让人们觉得他清高,不易接近。我母亲就给我抱怨过,不给他打招呼,觉得不尊重他,问候他吧,他又不愿理你, 所以就尽量躲着他。同学们也觉得他严肃,可怕。但是,如果我们学有所成,他就会真心的高兴,因为是发自内心的,所以就特别的甜美。我有幸得到有限几次这样的微笑,几十年后仍历历在目。有天母亲回家告诉我,她碰到冯老师了,正准备躲闪,却被他叫住了,亲切的叫着她的名字说,你很快就不用再受苦了,你有个好儿子。母亲说这是第一次看到他这样高兴亲和的样子。我母亲自幼失去父母,孤苦伶仃,成年后家境也一直极度贫穷,成天为一家的温饱发愁,她又生性倔强不屈,一直用她忧愁的目光寻找着希望,更多的时候也许只是无奈的等待。冯老师的话无疑是她此生得到最大的安慰,让她看到生活的希望。

自上大学以后,我便浪迹四方,每次回乡,总会探望冯老师。我虽无大成,但也工作顺利。见到我他还是会露出那欣慰的微笑,这微笑也激励我继续努力工作,为社会做点有益的事。我后来出了国便很难回乡,也多年没有探望他。去年回去看他,他已年近九旬, 意识也不那么清晰了,但他仍一眼认出我,向我微笑。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到这种独有微笑了。没过多久,就听到他去世的消息。他女儿告诉我,他很为他的学生们自豪骄傲,觉得作为教师的一生很有意义。他的晚年,得到他做医生的女儿的精心照料,也算完满。

我常庆幸一生可以遇到知我育我的良师,尽管他们的名声地位差别很大,但都有一颗真诚的心, 真诚地对待他 的事业和学生。他们以身垂范,育导后人真心对待事业, 社会和他人,其功德是无价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