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讲话不准确)
6名政治局委员
张闻天 周恩来 支持毛泽东
博古 朱德 陈云 ?
毛泽东
(如果 王稼祥是委员 则 7名政治局委员)
======================
王稼祥 刘少奇 邓发 凯丰 (政治局 候补委员)
-----------------------------------
总参 刘伯承 总政 李富春
项英 留守江西, 张国焘 在川, 王明 在苏联 未出席
===============
王稼祥 若是候补委员, 投了关键一票, ?
也许那时 候补委员 可以投票?
或者 王稼祥对促成遵义会议召开 和 会上发言 支持 毛泽东, 而造成了声势?
----------------------------------------------------------
伍修权 回忆 遵义会议及前后
伍的回忆 要点:
1 王稼祥是正式政治局委员
2 未提朱德 陈云 发言情况
3 未说表决 3:3 时 王稼祥投了决定性的一票
4 邓小平先是列席回忆,说会议中被选为秘书长 改为正式出席参加会议???(信不信由你~)
1935年1月,红军胜利攻占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中共中央在遵义旧城一个军阀公馆的小楼上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博古、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张闻天、陈云和朱德同志,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邓发和凯丰,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代主任李富春。会议扩大到军团一级干部,有一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三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五军团长董振堂和政委李卓然,因为战事迟到,在会议开始后才赶到。邓小平同志先以《红星报》主编身分列席会议,会议中被选为党中央秘书长,正式参加会议。李德只是列席了会议,我作为他的翻译,也列席了会议。彭德怀和李卓然同志,因为部队又发生了战斗,会未开完就提前离开了。九军团长罗炳辉、政委蔡树藩因部队没有及时渡过乌江,未能参加会议。
! O6 C* i% C: a4 G6 `
会议过程中,因中央政治局和军委白天要处理日常事务,一般都是晚饭后开始开会,一直开到深夜。会议前后共开了四五次。开会的具体日期,我的印象是在1月12日左右。1月15日有份电报说,彭德怀同志已回前方,会议仍在进行。遵义会议决议上印的日期是1月8日,我看很可能是1月18日之误。因为1月8日部队刚进遵义,中央领导机关1月9日才进城。还没有来得及召开会议,决议不会那么早就作出来。
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段上,别的参加者也不像现在开会有个名单座次,随便找个凳子坐下就是了。会议开了多次,各人的位置也就经常变动。会议的内容是解决军事路线问题,重点批判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教训,揭露了军事教条主义的危害。会议的主报告是博古作的,他看出了当时的形势,对军事路线作了检讨,但也强调了许多客观原因,为错误作了辩护和解释。周恩来作了副报告,他一向谦虚,在报告中作了自我批评,主动承担了责任,表现出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的态度。
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通常他总是先听听人家的意见怎么佯,等他一发言就几乎是带结论性的了。这次他讲了大约有一个多小时,同别人的发言比起来,算是长篇大论。他发言的主要内容是说,当前首先要解决军事路线问题,批判了“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和在各方面的表现,如防御时的保守主义,进攻时的冒险主义和转移时的逃跑主义;指挥者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要走路,也要吃饭,也要睡觉,也不问走的是山地、平原还是河流,只知道在地图上一划,限定时间打,当然打不好。他又用一、二、三、四次反“围剿”胜利的事实,批驳了用敌强我弱的客观原因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 5 I4 L) E$ k/ c7 ^1 S& E% n. t
紧接着发言的是王稼祥同志。他旗帜鲜明地支持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严厉批判了博古和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拥护由毛泽东同志来指挥红军。张闻天和朱德同志也支持了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也完全同意毛泽东同志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批判,他又全力推举毛泽东同志领导我军的今后行动。他的倡议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积极支持。别人的发言在我印象中比较深的是李富春和聂荣臻同志。他们对李德那一套很不满,对“左”倾军事路线的批判很严厉,彭德怀同志的发言也很激烈。他们都积极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意见。林彪本来是支持李德那一套的,会上被批判的“短促突击”等等,也是林彪所热心鼓吹的,他曾写了《论短促突击》的文章,积极推行王明“左”倾军事路线。会议上虽然没有指名道姓地批判他,但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他确是王明路线的一员干将。他在会上实际也处于被批判的地位,所以他基本是一言不发。聂荣臻同志长期与他共事,对他早就有所认识,那时就看出了他的毛病。别的同志在当时的形势下,也支持毛泽东同志的意见。 # V/ g. G- N: a- j
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我坐在他旁边,他完全像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由于每次会议的时间都很长,前半段会议我精神还好,发言的内容就翻译得详细些,后半段会议时精力不济了,时间也紧迫,翻译就简单些。会议过程中李德也曾为自己和王明等人在军事上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辩护,说自己本来只是作为顾问提提建议,是中国同志自己搞坏了。他把责任推到临时中央及别人身上,不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毕竟是理不直,气不壮,没有说出什么东西。事后有人说他在会上发脾气,还把烤火盆也踢翻了,把桌子推翻了,这我没见到。当时会议的气氛虽然很严肃,斗争很激烈,但是发言还是说理的。李德本人也意识到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不得不听取大家对他的批判发言。 ( m P# u4 t# l k
9 w. b2 z9 _1 R, }# L% U
这次会议结束下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领导,肯定了毛泽东同志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会议推选毛泽东同志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军事指挥权,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随后,根据会议精神,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毛泽东、周恩来负责军事。
撤离遵义以后,在行军途中,又组成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参加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从而在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以下党史资料 显示: 王稼祥在遵义会议前 即为政治局委员
六届五中全会:1934年1月15日~18日在江西瑞金召开。全会决定设立中共中央书记处(又称中央政治局常委会),
书记处书记为博古(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项英,博古(秦邦宪)为总书记,
秘书长为邓颖超,组织部长为李维汉,宣传部长为张闻天,军委主席为朱德。
政治局委员为 博古(秦邦宪)、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项英、王明、陈云、
康生、任弼时、张国焘、朱 德、毛泽东、顾作霖,
政治局候补委员为 刘少奇、朱德、关向应、邓发、凯丰(何克全)。
全会补选王稼祥、凯丰(何克全)、朱 德、顾作霖、方志敏为中央委员,
增选彭德怀、杨尚昆、李富春、李维汉、孔原为中央候补委员。
1935年1月15日~17日遵义会议补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增补李维汉为中央委员。
会后,2月5日,由张闻天替换博古(秦邦宪)总负责中央工作。
1936年10月政治局会议决定:中共中央总书记为张闻天,
书记处书记为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博 古(秦邦宪),
政治局委员为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秦邦宪)、朱德、任弼时、
张国焘、刘少奇、王稼祥、凯丰(何克全)、邓发,增补彭德怀为中央委员。
1937年12月9日~14日政治局会议增补王明、康生、陈云为书记处书记。
中央决定集体领导。
【www.baike.com/wiki/%E4%B8%AD%E5%9B%BD%E5%85%B1%E4%BA%A7%E5%85%9A%E7%AC%AC%E5%85%AD%E5%B1%8A%E4%B8%AD%E5%A4%AE%E5%A7%94%E5%91%98%E4%BC%9A】
[]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