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说:“养儿防老”。而在美国人看来,“养儿防老”是不可靠的。在美国,养儿女有法律上父母必须承担的义务,但法律子并没有规定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父母年老贫病是不能指望子女的,而是靠社会福利。而且子女长大后,往往远在别处谋生,“常回家看看”也不大可能。过年过节来个电话问候已经不错了。
那么“望子成龙”如何?中国人“成龙”的意思是要出人头地,而这“出人头地”的取向往往又很单一。比如,从“读书做官”,到“入党提干”,到“考研出国”,再到目前的“发财致富”。美国人好象不太喜欢攀比,总是强调孩子应当有自己的快乐,鼓励孩子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至于成龙成凤,是猫是狗,就各随其便。“望子成龙”往往还与“耀祖光宗”结合起来。但美国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婚姻已杂交得厉害,到时还不知道耀谁的祖、光谁的宗呢。
既然不指望“养儿防老”,又不指望“望子成龙”,那养儿为了什么呢?除了人类想延续后代的天性外,主要原因就是“养儿为乐”了。既然是为了乐趣,就象度假一样,钱与精力多就多乐,钱与精力少就少乐。所以美国人养子女是比较慎重的,大多要等到认为自己事业与生活相对稳定,才考虑养子之乐。我认识的一位老美,刚结婚就已经决定不要孩子。我问为什么?他说,“我来自一个兄弟姊妹很多的大家庭,知道孩子的麻烦。如果我想要有孩子的乐趣,我可以把我兄弟姊妹的孩子借来玩几天。等我烦了,就还回去。但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我还给谁去?”典型的“养儿为乐”观。但这样的人,将来难免不会改变主意。有不少美国人发现自己想要孩子的时候已太迟,生理上已不能胜任,所以只好去领养。这样的美国人主要是指美国主流社会的白人。感觉上墨西哥裔和黑人趋向于早生、多生。据说过不了多久,墨西哥裔就会占美国人口的多数了。
养儿与养狗有相似的乐趣,你可以逗他们,教导他们甚至斥责他们而过过权力欲。但不同的是,狗长大了还是狗,你不会失掉这些乐趣。但这小孩长大了当然是人了,你将失掉你的乐趣而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很多美国人宁愿养狗而不愿养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养狗的乐趣与责任之比远大于养子的乐趣与责任之比。而且对小孩,你往往不能控制他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大人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希望小孩长大,一方面又希望小孩不要长得太快。Shirley Temper 因为太可爱,所以被称作“不应该长大的孩子”。这也是父母总是偏爱最小的孩子的原因。而且父母总是在孩子从小孩到成人的转变中,自己先心理失调。
可悲的是,很多家长,在早期享受“养儿为乐”时,已种下了将来“不乐”的祸根,溺爱就是其一。成功的家长能够从享受“养儿为乐” 过渡到“为子而骄”。但有时,父母已尽了责任,儿女长大仍然令父母失望,那就不是人力所为了。在这点上,美国人确实比中国人想得开些。据心理学的说法,孩子的成长其实是由遗传、环境和教育三大因素决定的。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和父母教育。虽然父母的教育最多只占三分之一,但这三分之一却极其重要。管得好,正面影响孩子的一生;管得不好,则负面影响孩子的一生,还不如不管。仿用莎翁的口吻说,就是“管,还是不管,这是一个问题。”
管教孩子并不容易,既是技术,也是艺术。“严父慈母”说法,母亲倒是有了养儿之乐,父亲未免牺牲太大。连孔圣人也感叹:“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不逊”,就是乐过头了,也就没法施教。亚圣人孟子则提倡君子不要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注1]) 。所以过去的人,即使自己有学问,也一定要请私人家教。老子曰:“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若父母能做到“无为”,即“不禁其性,不塞其源”,自然容易做到“不言之教”,即“乐中有教”,“教中寓乐”。至此,“养儿之道”尽矣。
=============================================================
=============================================================
【注1】《孟子•离娄章句上•第十八章》:公孙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孟子曰:「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则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则恶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