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管 老天津的犄角旮旯(ZT )

灌水聊天,打情骂俏,胡说八道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三不管小吃
 

     炸年糕无馅,炸得外焦内嫩,剁成条儿撒白糖卖。
    
 穆瑞亭的茶汤、油茶面儿选料精细,沏熟后直插小铁铲不倒。
     “
二老万卖厚牛肉饼抹馅后整桶倒鸡蛋水(搅匀的蛋白蛋黄),又厚又软,即古代的宣饼,风味特殊,全凭手艺掌握火候。
    
 爆肚徐(徐树卿)兼卖河螃蟹、麻蛤,洗得干净,绝不出售陈货,变味了能扔不贱卖
    
 周秀山的豆汁自己选上品绿豆,自家水磨,发酵到出了酸甜味,才文火熬熟出售。

     咸菜切细丝加红辣椒末、香油,用筷子挑成小山一样高。
    
 周秀山叔父卖羊霜肠把羊血过滤后,灌进羊肥肠,煮成半成品,肥肠外布满脂肪。送到三不管摊上,再下汤锅,与胎羊、肺、肝、羊小肠同煮。吃主选后切碎,用滚汤过一下,加麻酱汁、辣油、芫荽末食用。
    
 王宝山药糖药糖就是把砂糖熬到一定火候,加入各种中药材,如砂仁、豆蔻、玫瑰、红花、鲜姜、薄荷等;糖熬好拉成条,再切成小块。

三不管的说唱
    除了听戏,评书也有专门的书场。一般的书场开早、中、晚三场,早场生意清淡,行话叫上板凳头,三流以下演员或初学艺的演早场。中场听众渐多,晚场最盛。书场门前一般都要预先贴出大红海报,通知各位听家本场特约某某某,在什么时间讲哪一部评书。书场一般都不收门票,听众任意入座,每场说两到三个小时,半小时一段,每段停演后收钱。所以艺人表演技艺高低和名声大小,对书场业务、收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今不少的名角过去都曾在南市演出过,可以说南市是天津曲艺人才的发祥地。
     “
甭管选择看什么,全部看下来,天就黑了。到了晚上九十点钟,卖糕干、煎饼馃子、糖堆儿、萝卜、水爆肚的小摊贩们开始叫卖起来。有些小贩用托盘把这些小吃送进戏园子,听戏的人们边吃边听。解大爷表示,早期的夜市在南市已经出现了,每天晚上11点戏园子散场,好多消夜馆子和卖小吃的摊子就开始做生意。

     “大街上灯火通明,有的馆子专门增加了消夜的服务,也有的馆子只做消夜,还有各种小摊贩,挑个挑子在胡同里叫卖。有很多小吃摊子是通宵营业的,煎饼馃子就是如此。解大爷说,我那时还小,不可能天天这么玩,但有钱人往往第二天一睡醒,吃过了早点又要去泡澡、下馆子、听戏,如此往复,乐此不疲。

三不管的奇

   “三不管是杂耍艺人撂地卖艺的重要场所,相声撂地的发祥地就在南市三不管地带。“撂地”卖艺的场地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只有一块空地。艺人随手在地上画个圈儿当场子,叫画锅,在圈里面表演意思为挣饭吃。
    
 家住河西区下瓦房街海华里的马冰马大爷从小就生长在南市三不管,他对那一带的情况了如指掌。退休之后,热爱天津传统民俗艺术的马大爷开始骑自行车寻访还没有被拆迁改造的老地方,用画笔把它们的原貌画下来,三不管就是他画天津传统民俗的第一幅作品。马大爷告诉记者:那时的天津,三不管是杂耍艺人撂地卖艺的重要场所,相声撂地的发祥地就在南市三不管地带。撂地卖艺的场地分为三等:上等的设有遮凉布棚和板凳;中等的只有一圈板凳;下等的什么设施都没有,只有一块空地。当时相声艺人自嘲过的是雨来散的日子,即刮风减半,下雨全无。一下雨,人一跑,摊子就散了。

     马大爷还说:来这里看表演的都是普通老百姓,来这花钱不多费时有限,能看杂技武术、文武戏法、蹬缸耍坛、举刀拉弓、角力摔跤、弹弓表演、耍猴驯熊、唱大鼓、说相声、演双簧、拉洋片、耍木偶等。清朝末年曾在宫廷里表演过戏法的艺人张宝清在三不管地区也非常有名。他在南市撂地表演文武戏法,边卖艺边收徒传艺。他的表演深受欢迎,他的场子经常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些达官显贵官商们常常邀请他们师徒到室内演堂会,很快就名声大振,慕名拜师求艺者络绎不绝。
     “
三不管又出现了一位以酒葫芦为道具的民间艺人田双亮。他不仅有高超的表演技巧,而且在道具方面也有独到之处。他曾把抖茶壶盖改成大几倍的铜盖。这个大铜盖与他根发不生的秃头在灯光照耀下形成双亮,他由此而得名双亮勺。有了点小名气之后,有人把他介绍到有名的杂耍园子燕乐升平

987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elmonte' 的评论 :大概那时没这些图片。
987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猫姨' 的评论 : 回来我再找找。
987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sherelot' 的评论 : 谢谢留言。
elmonte 发表评论于
我想吃!有图就更好了。
猫姨 发表评论于
希望有更多这样描绘传统的好文章
sherelot 发表评论于
顶,赞!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