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3月12日,美国商船“罗瓦号”(Rover,有译作“罗发号”或“罗佛号”)从汕头经台湾海峡前往辽宁营口的途中,船只撞在鹅銮鼻附近的七星岩礁后,漂到了台湾海岸的肯丁区域。包括船长夫妇在内的十三名美国船员被当地的原著民杀害,他们是为早些时候被外国人杀死的龜仔角社(Kaolut,原住民的一支)部落成员复仇。“罗瓦号”船上的一名中国籍水手幸免遇难,他逃到了高雄,把事件告诉了英国驻使,消息最终传到了北京的美国领事馆。英国也从台南派出军舰前往出事地点进行搜救工作,但被原著民赶跑了。
美国驻厦门领事查理斯•威廉•金德勒(Charles William Le Gendre,旧称“李仙得”)迅速于1867年4月2日抵达福州,尝试劝说福建的清政府官员介入并施压台湾当局解决这个事件。福建总督特许金德勒前往台湾,并给台湾的行政长官写了封推荐信,让他与金德勒合作,但加了一句“如果这位领事自行其是,要劝阻他,免招麻烦”。金德勒到达台南后,本地清朝官员告诉他,原住民地区并不在政府权力的管辖范围之内。
金德勒乘坐美国军舰造访船难出事地点,但被原著民拒绝上岸。在军事尝试失败后,金德勒私人登陆台湾,自称美国驻台北地区领事,参观了基隆的矿山,为美国商人收集了一些信息。1867年6月,美国军舰两艘,兵员一百八十一人入侵台湾。他们成功登陆后遭到原著民的伏击,海军陆战队和船员顽强作战,最后舰船指挥官麦肯齐上校胸部受重伤而死,美军撤退。“罗瓦号”事件对美国海军的“小型战争”作战原则产生深远的影响。
回到中国南方后,金德勒想方设法游说福州的军队将领派遣一支军队到台湾南部。金德勒建议的这支少于五百人的军队于1867年7月出发,另一方面,金德勒私下要求美军舰队司令支援一艘炮舰,却遭到拒绝。
1867年9月,在台湾总兵刘明灯的军事协助下,金德勒向台湾南部深处的原著民发动进攻,至柴城受阻。后在美方海军的帮助下,金德勒与原著民十八社签订了《南岬之盟〉, 双方达成口头协议。同意归还船长亨利夫夫的首级及所劫物品,並允诺此后的美国船只受难者以红旗为信号,表示对头目的友好,不再杀害船难者。
同治八年(1869年)2月,金德勒再度來台确认原住民是否遵守该条约,2月28日与卓杞笃(台湾清治时期晚期恒春地区龙銮潭排湾族斯卡罗族领袖,也是琅峤十八社的首领)再度会面,正式签订了「亲善盟约」的书面协议,“罗瓦号”事件始告落幕。
之后,清政府也曾派代表要求缔結与金德勒和卓杞笃同样的条约,但遭言词拒绝。在金德勒的记录中,记载:“卓杞笃派遣他的兩個女儿为使者,表示绝不和诈欺万端、不守信用的汉人締結合約,誓与汉人血战到最后一人”,显示此一条约不适用於“失信、背約、诈欺万端”的台湾清朝当局(当时,台湾总兵刘明灯要求卓杞笃与之会面商量“汉人”与“蕃人”之间事务时,对清政府的傲慢感到不满的卓杞笃即说:“中国人是女人,我看不起他们,我会派我的女儿去跟他们谈。”后来卓杞笃就只派遣他两个女儿过去)。
1867年“罗瓦号”事件之后,紧接着另一件“牡丹社”船难事件导致了日本侵略和占领台湾局部地区。清廷在恒春設立灯塔(即今鹅銮鼻灯塔),保障台湾海峽东南部与巴士海峽的海上安全。
查理斯•威廉•金德勒:1830年出生于法国,毕业于巴黎大学,曾参加美国南北战争,1866年出任美国驻厦门领事,“罗发号”事件中,金德勒因其经历成为“台湾番界通”,并于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协助日本攻打台湾。1899年逝于韩国汉城。这是一位来自欧洲,历自北美,结于亚洲的国际政治冒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