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妈妈给我来信讨论孩子的早教问题,这些妈妈在孩子眼睛刚刚能聚焦,就开始教孩子认字了,才呀呀学语就开始让孩子背唐诗、学算术了,等到三、四岁已经奔波于各种早教班了。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全身心地投入和努力,不过,如果努力的方向错误的话,奋力向前只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啊!
学龄前本是孩子最无忧无虑的一个人生阶段,吃饭睡觉玩耍,自然而然地成长,在玩耍中学会基本的生活能力,认识社会和世界。可现在父母热衷给孩子“早教”,强行干扰孩子的自然发育进程,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人生并不是竞赛,而是旅程,如果一定要定义起跑线的话,父母的思想境界、性格特征、对生活的认知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的阶段。婴儿如果得到了良好的照顾,他的需要被外界满足,他由此会对照顾他的人产生信任感,也会感到所处环境是安全的,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建立起对他人的信任。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这一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上厕所、拿玩具等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成年人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自主感和自我肯定,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成人过分地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让他们动手;或者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体罚,例如孩子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成人就对其责骂,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很多中国父母在这个阶段开始教孩子识字、算术、英语,背乘法口诀,而上厕所、吃饭、穿衣这些孩子想要自主去做的事情却由家长百般地伺候着,不让孩子自己做,这正是妨碍孩子在这一阶段正常心理发育的做法啊!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孩子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够跑、跳、骑车,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外面。除了模仿之外,孩子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会问很多问题,手脚不闲着。这个时期,如果成人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禁止,甚至嘲笑与指责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提出的问题是愚蠢的,自己的行为是不好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他会变得缩手缩脚,不敢探索外面的世界,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会进一步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出了严重的问题,家长四处寻求解决办法,这个时候真的就太晚了,因为前面的每一个阶段都延续留下了问题,不是现阶段可以解决的。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治本的办法是用心理学的方式倒回去让孩子重新经历一遍他的生长过程,将错误的养育方式矫正过来,让孩子在每个阶段得到该有的满足。治疗时间因人而异,少的要一两年,多的要花几年的时间。
可有多少孩子有时间和机遇得到这样的治疗机会呢?
父母以为成功可以给孩子带来快乐,可是一个过早地被开发的孩子,后劲不再,很难达成父母所期待的成功。诸葛亮曾给兄长写信提到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他说儿子已经八岁了,聪慧可爱,但是因为过于早熟,恐怕以后担当不了大任。以诸葛亮的聪明智慧,能够意识到孩子要按部就班地成长才会根基牢固,他不担心孩子不够开窍,担心的是自己儿子太早慧会影响其后劲。
可知中国有多少个天才,在无知的早教下,被摧残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身心都出现了问题。父母在洋洋自得两三岁的孩子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唐诗的时候,是否意识到孩子有可能被延误了某些人格特征的发育而影响到他以后的成长呢?
孩子的幼儿期教育非常重要,但这个教育不是用认字算术这些知识技能来衡量,而是创造一个让孩子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得以开发出来的环境,完善孩子的健全人格,这是无法定量的却至关重要的教育。
选自《用接纳成就孩子的一生》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