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走耦合市场经济发展之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应走耦合市场经济发展之路
————马力耦合市场经济理论研讨会


讨论选编:零点的火车,标题为零点的火车所加。
 
今年六月多维博客对马力经济学(内容包括《市场经济原理》和《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其核心是耦合市场经济理论)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网络研讨马博《市场经济原理》学习与讨论本文摘录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零点的火车:
能否请马博写一篇自述?简述您的经济学研究历史。


  力:
本人研究经济学原只是为了回答一些问题。开始是个别的具体的问题。起初用高等数学的分析方法来描述市场现象。这部分内容一直没有贴出。在多维上贴复杂的数学公式很困难,也很少人看。后来发现现有经济学的基本出发点存在重大的缺陷。这才意识到需要系统讨论的重要性。

为了找出斯密的利润公式存在的条件,我第一次从更基本的定义出发导出了这个一直被认为是公理的公式。由于推导中的变量合并掩盖了利润来自于劳动的事实,使利润公式变成了资本公式,在形式上与促使资本转化的劳动无关。浮浅的经济学家于是否认劳动创造财富的作用,而把劳动变成可变资本后,将一切都归功于资本。

那么资本自身的运转就真能不断地创造财富吗?劳动真地不重要并可被忽略吗?当我发现了第二剩余价值后终于找到了答案。至少在一个闭合系统中,资本不能通过自身的运转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只要资本的积累还在进行,经济发展最终会停止在某个程度上。这就加深了对资本主义就是战争就是灾难的认识。

那么摆脱这种灾难的出路在哪里呢?新的出路必须在资本积累的前提下仍然能够消灭第二剩余价值。于是发展无价市场经济就成了唯一的出路。恰好前社会主义国家免费服务的经济模式提供了无价市场经济的一个参照,也的确证实了经济持续发展的可能。为了确证这一点,我对中国前后三十年的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真实
GDP的发展的确如此。虽然后三十年不是典型的私有经济和自由经济,但真实GDP的发展速度仍然低于前三十年。而前三十年的短期经济衰退主要是今天完全可以避免的政治因素造成的。

我的研究并没有结束。我曾想推导雇佣经济下合理的分配公式等。至于微观经济理论不是我关心的重点。因为在技术上做出一个微观模型不是什么难事。一个经济技术员就可以胜任。而当正确的宏观经济确立之后,还可以用计算机建立经济持续发展的模型,用数值经济学代替旧的微观经济学。

马力:
我的大学本科是与物理有关的理科专业。系统研究经济学是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开始的。当时我就感到这不是单纯的金融危机,而是长期存在的利润危机的爆发,需要长期过程来解决。本想了解利润危机发生的条件、特征和结果,由此发现利润方程的缺陷和现有经济学的根本问题。先只是用数学来描述市场经济的不同过程,后来发现私有经济具有定向发展趋势,就是利润流的存在,由底端制造业流向高端金融业。这就解释了资本主义国家不约而同地走向制造业衰落的现象(德国靠东德和俄国的廉价劳力而成为暂时的例外)

开始同马克思一样,我把精力放在第一剩余价值的研究上,推导以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资本参与分配时应有的分配公式。我发现第一剩余价值的存在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衰亡,资本主义会在利润流的作用下走向衰落。在它的最后阶段第一剩余价值已经不再重要,因为失业率愈来愈高,人们需要工作的愿望超过对公平报酬的期望。人民在这一阶段实际上处于一种“无剩余价值”型贫困。马克思的经典理论和对资本主义剥削的批判不完全适用这个阶段。这是一个在经典马克思主义中失落的阶段。

然而资本主义的衰亡的确在进行着。它的真实原因是什么?一定是与危机有关,而且是与利润危机有关。这至少在时间顺序上是如此。西方社会从
1970年代开始的长期衰落一直没能彻底扭转。顺着利润危机发生的条件,我发现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必然出现的现象,就是产品的长期积累趋势。这种市场剩余不是波动性的,也不是周期性的,是迭加在周期性过剩危机上的长期趋势。它与生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无关,只与私有经济的本质有关,与消费倾向与收入的关系有关。于是有必要把它从周期性的市场剩余中过滤出来,给它一个专门的术语,这就是第二剩余价值。

 第二剩余价值是私有经济本身无法消灭的。正是这个第二剩余价值导致了孤立系统中低层产业一级级往上不断衰落,造成资本主义不可逆转的衰亡。


 
我曾与老马商榷过,我认为老马的耦合经济学,与安东尼·吉登斯的第三条路,很接近。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吉登斯的第三条路(引自维基百科):第三条路,是“国家计划干预”和“合作社式自主企业市场竞争”(市场经济)的结合,是一种“混合经济”的道路。

第三条道路。是指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和传统社会主义中间的一种政治经济理念的概称。它是由民主社会的中间派(英语:
centrism)所倡导的,属中间偏左的政治立场,是社会民主主义的一个流派(英国工党称其为“现代化的社会民主主义”),中心思维是任何偏于某种极端也不会是好的,所以它既不主张纯粹的自由市场,亦不主张纯粹的高福利社会,奉行类中庸之道。

请老马论述一下,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与你的耦合经济的不同点在哪?

力:
很好的问题。

耦合市场经济不等于计划经济。一切现代经济都是计划经济。不同的只是计划的范围和层次。西方国家用计划经济特指国家和政府层次上的计划经济。这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大型联合企业,比如财阀等的计划经济的区别主要在政治方面,而不在经济运祚的本身。因此否定计划经济没有意义。西方国家社会主义否定计划经济只是为了否定国有制,与它们的反垄断是一个意思。就是不许你垄断,放我一条生路。

耦合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存在无价市场经济,从而把发展经济的原动力从对资本积累的无限需求转移到对生存物资的无限需求上来。在西方经济学的设想中,对资本积累的无限需求可以刺激人们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但是在单纯的私有经济条件下,把对资本积累的无限需求转化为生产和创造的积极性是有条件的,就是有投资和就业的机会。西方经济学假定生产和消费总是平衡的,所以每个人不是投资者就是工作者,所以这样的机会总是存在的。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的高失业率证实了西方经济学的错误。原因在于私有经济必然造成财产的两极分化,使越来越多的穷人无法消费他们所需的消费品。这便是需求异化。
(这些新概念是对存在事实的总结和描述,也是现有经济学没有的或故意隐藏的。所以不存在混淆概念的问题,而只是认识新事实的问题。)
而产商获取预计的生产利润的必要条件是所用产品必须以设想的价格售出。这个条件与需求异化相冲突。结果就是产品屯积,无法转变成预计的利润。这样就产生了市场剩余,称为第二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国家想通过二次分配来扶持穷人的消费能力,以便消灭需求异化和第二剩余价值。但由于消费倾向随收入的增加而递减,第二剩余价值不只产生于财富的缺乏,而且产生于财富的积累。
富人只会拿出收入的一小部分用于消费,而把大部分转变成虚拟资本和货币储存。而根据利润公式,只有所有收入包括资本家的利润都用于购买时,才能在一个闭合系统中售完所有产品,实现资本家的所有利润。因此在私有经济中,闭合系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是一个无积累过程。当所有利润都及时投放到市场上后,才没有第二剩余价值的产生,生产才能不断扩大,产品不断增多,利润不断增加。但增加的利润同样不能储存起来,否则立刻产生第二剩余价值。

私有经济的这一特征就与资本无限积累的期望发生冲突。很少资本家只想不断扩大生产,而不同时积累财富。因此在闭合系统中,私有经济是不能持续发展的。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存在着扩张、侵略和战争的必然性,利用外部购买力来消除第二剩余价值。因此一切财富的储存归根到底是外部资源
(如购买力)的储存。一旦资本主义国家失去殖民地后,外部资源的来源减少,财富的继续积累最终阻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资本主义国家的二次分配虽然可以有限地提高穷人的购买力,但不能阻止资本家积累财富。历史证明资本家不会让自己倾家荡产来拯救社会和国家。因此当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能力减弱后,经济发展必然停止。

 要想使经济持续发展,必须消灭需求异化,同时还要消灭第二剩余价值。在允许人们不断积累财富的前提下,发展无价市场经济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允许以劳力或劳动为一种投资来换取所需的生存物资,一方面不会产生生产剩余,另一方面可以消灭失业率,不再出现劳动力被浪费的现象,使社会财富连续被创造出来。至于这样的经济对谁更有利则是个政治问题。所以经济学离不开政治。

马力:
除了对计划经济的批评外,针对耦合市场经济的批评并不多。实际上,计划经济和自由经济并存是当代许多发达国家的经济特征和发展趋势,不同的只在计划经济可由垄断企业,尤其是联合垄断企业实施或由政府实施。当联合垄断企业包括银行时,与政府部门的垄断,就其经济过程来说,的区别并不很大。这种不同经济模式的并存可以是混合型,即简单并存和复合型两种基本形式。混合经济是自由经济形成最初的垄断后的初级形式。复合型是一种套作形式。大型垄断资本为中小企业的自由市场经济提供资本和其他资源。自由企业于是在盲目和非盲目的竞争中冲锋陷阵,浴血奋战开拓新市场。然后大型垄断资本以各种方法收购或兼并成功的中小企业。这比垄断资本自己去赴汤蹈火打头阵成本低,收获大,也可减少走弯路的机会。这是资本主义雇佣经济由雇佣单个劳动力发展到雇佣整个企业,包括管理、科研和营销等全套班子。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复合型市场经济更接近整体的计划经济。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是更全面的垄断和计划,而不是相反,扩大自由经济。自由经济的内涵也因此不断改变。由个体的自由经营变成企业的自由竞争再到垄断的自由兼并和国家的自由扩张。

马力:
目前我见到的对我的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利润危机的理论发出的挑战,有意或无意的,是一些文章认为美国金融危机前的产业利润高于之前。这并不奇怪。我说的利润危机是指整个产业,包括传统制造业在内的生产利润,而不是把亏本和低利产业移到国外后,本国留下的高利润产业的经营状态。那么把传统制造业赶走之后能否改变利润危机带来的损失,使经济走出困境呢?历史证明不行,至少迄今为止没有看到制造业衰退后的西方国家经济好转的可能。相反是在努力准备再工业化。这是因为制造业搬走后造成的大面积失业没有得到解决。所以说利润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仍然存在,并不因为留下了少量高利润企业而得到缓减。

历史学生:
对经济学,我绝对是外行,一直没有足够的耐心完整的读过一本经济学专著。在这里要先谢谢马博耐心的解释和教导。从马博提到的计划经济以及它在前三十年的成功,我有几点不明之处:

 1)计划经济到底是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马博似乎在说,前三十年经济被封闭,资源缺少,所以必须计划才行,如果是市场经济就无法养活中国那么多人(因为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悬殊,穷人恐怕不能得到生存的必需品)。但前三十年也是商品极度匮乏的年代。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来看,似乎应该先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2)实施繁荣的计划经济是否需要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作为前提?

3)如果把经济自由度作为横坐标轴的话,纯计划经济和纯市场经济应该是此轴的两极。现实中的经济应该是两极中的某一点。如果把政治自由度作为纵坐标轴的话,专制主义(Authoritarianism)和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是两个极端。现实中的政府应该是两极中的某一点。这样可以将政治经济简单划为四个象限:(1)集权加计划经济(中国前三十年),(2)集权加市场经济(中国后三十年),(3)自由加市场经济(西方模式)和(4)自由加计划经济。

第四个组合好像还没有实例--一个政治高度自由的社会恐怕没有实行高度计划经济的社会基础。

在(
2)和(3)的组合中,“市场经济”实际上有计划的成分。这两个组合是目前存在和实行的,虽有争论,但还是有一个基本的共识。

4)第一个组合,也就是前三十年经济,马博认为是一个巨大成功,但大多数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到底怎么看?

我看问题的关键不是数据,而是在集权体制下搞计划经济,结果不是计划经济而是指令经济,也就是经济决策往往以政治考虑盖过经济因素。这样的经济,从经济繁荣的角度来看是不可能成功的。第二个组合(所谓中国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经济决策主要由经济(甚至市场)因素来主导,这为经济成功提供了可能。

乱七八糟写了这些,条理不是很清楚,只是抛出一块砖头。

 
力:
1)计划经济到底是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马博似乎在说,前三十年经济被封闭,资源缺少,所以必须计划才行,如果是市场经济就无法养活中国那么多人(因为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悬殊,穷人恐怕不能得到生存的必需品)。但前三十年也是商品极度匮乏的年代。从发展商品经济的角度来看,似乎应该先大力发展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也可以是市场经济,通过市场交换来连接产销环节,至少是部分如此。所以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本身就是对经济学的无知(不是指历史学生,而主要是中国的改革派)。前三十年连接产销环节的主要还是市场过程。免费服务和消费只占一小部分。计划经济的对立面应是盲目经济,有时被称为自由经济。在自由经济条件下,农民会热心于价值更高的经济作物或转向工业,而没有多少人自愿种植粮食。因此自由经济下的中国人口从来没有超过5亿。根据其他发达国家单位耕地所能养活的人口数进行计算(除去粮食进口),中国人口也不可能超过5亿。而当时中国养活了近十亿人口显然只能归功于计划经济。

 2)实施繁荣的计划经济是否需要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作为前提?

 计划经济并不与市场经济对立。西方国家垄断企业的计划经济就同时是市场经济。

3)如果把经济自由度作为横坐标轴的话,纯计划经济和纯市场经济应该是此轴的两极。现实中的经济应该是两极中的某一点。如果把政治自由度作为纵坐标轴的话,专制主义(Authoritarianism)和自由至上主义(Libertarianism)是两个极端。现实中的政府应该是两极中的某一点。这样可以将政治经济简单划为四个象限:(1)集权加计划经济(中国前三十年),(2)集权加市场经济(中国后三十年),(3)自由加市场经济(西方模式)和(4)自由加计划经济。

第四个组合好像还没有实例--一个政治高度自由的社会恐怕没有实行高度计划经济的社会基础。

 根据上述理由,作为横坐标轴的应是市场经济,而两极是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

4)第一个组合,也就是前三十年经济,马博认为是一个巨大成功,但大多数人觉得是一个巨大的失败。到底怎么看?

 巨大成功的结论来自GDP的比较。我的结论来自真实GDP的对比。至于简单比较三十五年前后的绝对状态因太离谱而不再这里考虑。另外计划经济都要通过指令来实施。中国五年计划的制定不是如某些人想象的向壁虚构,这可由每次的完成、提前完成来证明。

力:
改革派为了抹黑计划经济,有意把计划经济的对立面,站不住脚的盲目经济偷换成冠冕堂皇的市场经济。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绝大部分产销过程是通过市场完成的。没有人可以否定这一点。

历史学生:
马博将市场经济作为横轴,将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横轴的两极。这样的表达很清楚,谢谢!

 马博似乎是将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仅仅当作交易工具来用。而那些自由市场经济的鼓吹者,比如哈耶克,认为市场经济(aka
自由经济)不是盲目的而有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 而政府干预(计划经济)是不自然的,是对自然秩序的一种扭曲。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1)自由经济是否有秩序?2)这个秩序是否为“自然”?

 马博的观点似乎是1)自由经济本身是盲目无序的?2)秩序是因为计划才有,所以不存在自然秩序?

马力:
创立计划经济的斯大林甚至有平行市场理论。改革派不会不知道。


历史学生
说:
以下重贴:
================================
马博将市场经济作为横轴,将自由经济和计划经济作为横轴的两极。这样的表达很清楚,谢谢!

马博似乎是将市场经济中的市场仅仅当作交易工具来用。而那些自由市场经济的鼓吹者,比如哈耶克,

认为市场经济(
aka自由经济)不是盲目的而有自然秩序(natural order), 而政府干预(计划经济)是不

自然的,是对自然秩序的一种扭曲。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
1)自由经济是否有秩序?2)这个秩序是否为“自然”?

马博的观点似乎是1)自由经济本身是盲目无序的?2)秩序是因为计划才有,所以不存在自然秩序?

力:
这里面有两个问题:1)自由经济是否有秩序?2)这个秩序是否为“自然”?

这是很好的问题,也涉及到一些基本的问题。

 个人的一切经济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不是盲目的,虽然不是说都是“正确”的。但是无数(或许多)不同目的经济行为对总体经济发展变化的作用可能是不可预测或控制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自由的经济可以是整体盲目的。对某种经济形式是否“自然”的评判依赖于人的价值观,因为“自然”一词在这里并不真正自然,取决于对个体和整体的立场。如果认为个人目的的选择是第一的,哪怕是有害于国家和他人的,那么这种个体的自由经济就是“自然”的。如果认为集体的共同利益和国家利益应该高于个人的利益,那么以优先发展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计划经济就是自然的。

在第一种自然经济中显然存在道义上和理论上的漏洞。因为法治国家并不允许个人利益损害他人和国家利益。“联邦党人文集”明确指明这一点。这其实也是西方国家代议制民主的指导思想。就是通过选举保证多数人和整体的利益优于少数的利益!!!这正好与所谓的自由经济所奉行的教旨相反。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为了掩盖这种对立,在政治上的多数法则条件下为经济上的个人主义辩护,不得不发明一个奇谈怪论,这就是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理论,用这只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拉到一起。然而历史没能证明这只隐形手的作用。它之所以看不见,也许正是因为不存在。这就不难理解今天西方自由经济失败的原因:少数个人的极大成功伴随这多数和国家的失败。另一方面,国家经济的更快发展有利于多数人经济状态的改善应是不难理解的。

 如果把真实性和一致性视为一个经济学和其他学科的自然标准,那么只有强调整体和国家利益优先的理论才可以被视为”自然“的, 至少它不是谎言,虽然撒谎是许多人的自然状态。


零点的火车:
7章,耦合市场经济。

耦合条件
E Emax + V = Eh


耦合市场经济的利润公式是Qe = vT+ EV∞–C

 都是静态公式吧。因为市场是变化的,Emax 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为始终满足耦合条件,无价市场的规模应该经常随有价市场而变化。举中国为例,如果中国实行耦合市场,由于有海外市场,海外有价市场的变化中国不一定能及时搞清,即Emax不好确定,这就给无价市场与有价市场的配套带来困难,或者存在一个配套市场的迟后。如果无价市场的调整和配套太缓,仍然可能发生不能满足耦合条件,而致有价市场经济断裂。如果海外市场也是耦合市场,则是多耦合市场的复杂系统,各耦合市场应同时满足各自耦合条件,如果一个有价市场变量变化,将引起整个耦合市场系统的变化, 如何使耦合市场系统满足市场的动态平衡,是否要推导一组动态公式表达?

零点的火车:
这里存在一个有价市场和无价市场的信息交换问题。信息交换的及时对耦合市场系统特别重要。最大的壁垒是海内与海外市场信息交流,信息延迟将导致市场配套延迟,可能导致有价市场断裂,出现市场混乱和经济危机。

不过,耦合市场为解决产品过剩问题和经济危机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力:
这是一个理论框架。具体操作需要市场信息。目前是在孤立系统中考虑的,为解决孤立系统的连续发展问题。孤立系统中信息的获得比较容易。具体操作可能需要计算机监控。以后的经济操作可能与过去很不相同。产销过程都由计算机监管。不愿接受监管服务的需承当更大的破产风险。未来一门新的服务业,市场信息管理服务,将应运而生。不仅产量,而且品种都需要耦合。不可能完美,更需要一段适应时期建立耦合经济模式,且不断完善。但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耦合经济模式还可以首先在大型计算机上模拟。

零点的火车:
马博的耦合市场经济理论基本解决了一国不依赖于外国市场而能克服产品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不过考虑到意外情况和突发事件导致的市场失调,从理论上看,如果世界各国能够打通有价市场和无价市场,则更有利于解决产品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从这个角度,世界走向统一是最佳结果。这是理想主义的观点,实际世界是否会走向统一可能还受其他政治宗教和文化的影响,而不是经济一项指标决定。上面的推论可能不是必然发生的。

马力:
的确如此。耦合市场经济只是指出不通过暴力扩张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道路。在丛林世界上,要狼放弃吃羊是不能寄希望于狼的良心发现,只有当这种行为受到外部阻碍时才有可能。虽然耦合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经济解脱困境,目前只能依靠榜样的作用推广。最好用大型计算机首先建立孤立系统的耦合市场经济模型,例如输入中国主要产业的产能和市场容量,消费能力,产能和市场剩余等,找到消除市场剩余的耦合机制。如果这样的模式可以连续运转几十、上百年不发生危机和衰退,就可以试行。模式可以随时根据新科技、新产业和新市场的出现来调整。它至少可以避免如同时引进几十套过时彩电生产线之类的错误。

老马回我的那个帖子,写得很不错,很有水平。

最近看了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感觉若把他的理论,和老马的理论融合起来,对发展经济学理论,甚至指导社会实践方面,说不定是一新的起点。

力:
西方国家诚实的学者仍然承认劳动价值论。由于在资本利润公式中,劳动及其作用被可变资本所取代,一般人很容易忽视劳动的存在和意义。尤其当生产资料被少数人控制后,劳动创造财富多了一个附加条件,就是必须有劳动创造财富的机会。而这个机会有赖于稀缺资源资本的投入。这样在形式上,资本变成与劳动一样重要的财富创造者,甚至被看作更基本的条件。但离开了劳动,资本并不能创造财富(虽然可以转移财富)

于是大量能够创造财富的劳力和劳动被浪费,无所事事。这就是资本主义私有经济造成的生产异化现象。一方面需要劳动创造财富发展经济,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力被资本的过度集中而浪费。资本本身并不真正能创造财富。只就是对迷信资本藐视劳动的惩罚。资本至上最终导致了财富的两极分化和劳力的浪费,使资本主义走向衰亡。

我的工作和研究没有完成。完成后会设法出版和转译。由于世界不可能很快接受耦合市场经济理论,我有充分的时间去思考更多的问题。

 零点博的最后建议很好。我将尽力而为。


历史学生
我对数学化的经济学头有点大,谢谢马博在这里做通俗的解释。

创造财富的,除了劳动和资本之外,是否还包括
knowhow?中国改革开发早期缺乏资本,所以引进外资。到了后来,中国的美元多到买美国国债,但还在引进外资,为什么?我以为,资本带来的除了“钱”之外,更重要的knowhow--比如生产球鞋产业链等等。这大概是外资能获取巨额利润的根本。钱本身并不是大问题,美国的融资利率很低,钱很便宜啊。

中国三十年出口工业真正积累的,恐怕不是外汇储蓄,而是从中学到了各行各业的
knowhow
。单单用钱来算,中国出口实际上是亏大了。

力:
劳动不只是指简单的体力劳动,包括技术劳动。即便是机器工作,也需要发明、制造、维护和监管机器的人工劳动。

中国不断买美债不证明中国钱多。购买美摘的钱不全是中国自己的,很大部分是外商的投资和外国的人民币融资。其中不少还是投机资本,如同亚洲金融危机时外国资本购买的当地资产和货币,等待升值后突然抛售出手获利。中国不能把这些外国资产消耗掉,只能以某种方式储存起来。同时为了妨止外资突然撤离造成外汇短缺而引起金融危机,不得不抵制人民币升值,打消外资撤离的念头。

市场经济的知识没能挽救西方国家的衰落,同样不会挽救中国市场经济的衰落。中国需要的也不是可以简单复制的生活用品技术。外国对于不能复制的技术仍然控制严密,哪怕是在中国的外资企业中。这些可复制的简单技术只需购买一些样品即可。所以中国改革开放后,科技发展速度大大落后于之前的二十多年。新中国成立时连洋钉洋火都进口。改革后以大量代价获得一点复制上的方便是不值的。

历史学生:
当然,劳动者也会带来一部分,主要是低层次的knowhow

是不是可以这样说,不管是劳动还是资本,真正创造财富的主要取决于
knowhow

没有
knowhow,劳力再多能创造的财富也很有限。中国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的对比,外贸外贸,中国出口的是产品,中国进口的是knowhow

引进人才,不也是为了
knowhow吗?

历史学生:
还有就是机器能替代劳力,但仍然需要knowhow–存在于机器中而不是劳力中。

 机器属于资本的一部分,而不属于劳力。

力:
knowhow本身就是劳动的产物。没有脑力劳动,哪来knowhow。就算可以引进,也是别人的劳动产物。引进的成本也需劳动创造。

西方国家喜欢把事物分裂开来讨论,人为地截取对自己有利的那一段。这实际上是强词夺理。历史学生需要警惕。

历史学生
这世上人为的东西归根到底都是劳动的产物,knowhow当然不例外。但劳动的成果不一定能转化为财富,这需要knowhow,不然的话,这世上就没有穷人(穷国)了。

历史学生:
这是很深刻的见解。

还有一个问题老是困惑着我。西方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似乎很难将他们分开。您似乎几乎不谈工业化对经济的影响,只谈经济体制的作用?

对崇拜西方的人,我有这样的问题:西方的成功有多少究竟归功于他们领先实现工业化(和与之具来的城市化),有多少归功于资本主义(加民主体制)?

对那些相信西方资本主义衰落,我也有类似的问题:有多少是因为他们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有多少是因为他们处于后工业化社会,不再有工业化带来的强大经济动力?

在我看来,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撇开,孤立的看待经济体制,得出的结论的实用性恐怕有限。

当然能够实现工业化本身就是制度优越性(至少是在当时)的一种体现。

力:
西方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几乎是同时发生的,似乎很难将他们分开。您似乎几乎不谈工业化对经济的影响,只谈经济体制的作用?

工业社会可以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耦合市场经济就是一种设想。而私有化的工业社会通常被叫做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学生是否想把民主和专制作为新的制度划分,希望‘民主“资本主义表现出与”专制“资本主义不同的未来?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私有经济下的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概念的确是难分难舍的,一个偏重生产力和经济基础,一个偏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两者很难分离。它们的命运也同样生死与共。新技术或再工业化可以推迟衰亡的过程,但改变不了最终结果。我本想在资本主义大循环一文中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但文章没有写完。再工业化的二次循环不可能再演昔日的辉煌,因为国际环境完全变了,竞争对手也完全变了。私有经济因有第二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可能在孤立系统中持续发展。

 至于政治权力分散的所谓民主制度不过是在财产和生产资料私有化的社会中必然产生的现象,因为不可能产生世袭的家族对权力的垄断。其他资本家联合起来就足以切断家族权力的资本来源。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只能是资本家集团的联合统治,轮流坐庄。当执政周期大致与经济周期相对时(就是为什么都是45年一届,可连任两届,对应于810年的经济周期),可以通过资产阶级政府的更替来缓解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但不可能解决第二剩余价值问题。因此也不能改变资本主义的最终命运。

零点的火车:
马博在第九章有一段论述,与第二个问题有关:

经常听到有人眉飞色舞地演讲西方强大是因为实行了自由的民主制度和注重科技发展。事实上,美国的迅速强大与奴隶制的极端奴役分不开的。美国到废奴时,经济总产值已是世界第二,仅次于英国。废奴后一直到十九世纪末,南方农业州的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到战前的水平。但在
1870年代中期,南北战争后才十年多,美国经济就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一。那时的美国离全国普选和科技大国的距离还很遥远。爱迪生发明的白炽灯泡刚在1880年年初才申请到专利。为了掩盖奴役型经济的伟大成就,吹嘘“第二次工业革命”对美国的影响,西方经济学家有意把美国赶上英国经济的时期推后一个多时代。正是这强大的经济实力才使美国能够大规模投资科研吸引大量海外人才,从而在二次大战后成为世界科技大国。

零点的火车:
马博许多看似定性的分析其实是建立在数据基础上,从定量分析中得出的结论。

力:
这是我一个月前的评论:

 ”我早就指出美国发达的秘密是奴役。很少有人相信。现在美国学者也开始承认美国奴隶制庄园的效率比其他农场高30%,而不是过去认为的更低。实际上可能高更多。今天还能实行那样的奴役吗?别说奴隶制,就是模仿每天12小时的工作和血汗工资制都会遭到西方专利国家的指责。“

历史学生
数据分析也有很多前提和假设,前提和假设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很不同。所以,马克吐温才说,there
are lies, damned lies, and statistics.

比方说,美国人现在用的很多消费品,其中有不少是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工厂制造的。另外,美国在中国的工厂也为中国消费者提供商品。但这些产出都算在中国的
GDP上,而不是美国的GDP上。另外,因为美国的税收政策,这些工厂的盈利也不向美国交税(如果盈利留在海外)。如果你把美国跨国公司在海外的利润算在美国的GDP内,美国恐怕远远不止有些人想像中的那么衰落。你甚至可以进一步说美国比传统的殖民主义更厉害,因为他们不仅占用海外的资源而且用近乎奴隶的工资,不需交付环境污染费用而直接享用由海外生产的消费品。这是把好处都占尽了,那是衰退啊。

力:
这是实话。我也指出过。改革的所谓成就的确需要认真核算和反思。我称之为实践检验。

历史学生 说:
我希望以下的话不会冒犯马博。

我一直对经济学提不起兴趣,因为我不觉得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最多是用科学打扮起来的历史学。每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只是经济体制的结果,也和那个国家的政治,文化,社会甚至全球背景有关,很难把制度因素孤立出来,得到可靠性极高的解释--所谓规律。

 
经济学理论有多种,每一种对经济发展历史提供来一种具有一定合理性的解释,也因此为经济的未来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不是所有的这样的可能性都有付诸实践的机会--那取决于一个社会的政治选择。比如里根时代开启的Trickle
down economics 是一个政治经济选择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必然。

马博的耦合市场经济理论也是一个可能性。

力:
经济学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就像吃的是面包还是米饭对填报肚子来说并不重要。在目前所面临的经济挑战中,发现和论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的存在却是至关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耦合市场经济模式优于其他。至于它是不是科学并无关系。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不同与自然科学,因为实践标准的确定带有主观色彩。但是我想,把经济的持续发展当作经济科学的一个重要标准应该是可以被接受的。何况它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地上有块黄金。你承不承认它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捡到它就不一样。

老马是否认私有制经济的,认定私有制经济最终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最后消亡。

且不说,在大多数领域中,包括经济领域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形式(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可能走向衰亡,或被新的形式所替代。就说私有制经济,老马大概也不否认私有制经济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吧?

既然如此,判断一个事物,我们是因为它最终会走向衰亡而否定它呢?还是以它曾经对人类社会的贡献肯定它呢?资本主义的衰亡,难道不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达,最终制造出毁灭它的形式的基础上吗?

说到耦合。耦合的概念,应该是两种不同的物体,以相互依存的方式存在。我的理解:老马的提到的耦合,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互存,私有制与公有制的互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互存。

既然如此,老马为什么要否认私有制,否认资本主义呢?

我经济学知识、水平,应该代表多维大多数人。所以提出这样肤浅、简单的问题,老马不要见笑。我希望老马能将你这个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这样才能有更多的读者。

力:
经济学研究经济过程和趋势,而不是道德判断。这些是不同的。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

我说的耦合是指有价和无价市场经济的耦合。用无价消费消除有价产品和产能
(包括劳动力)所造成的第二剩余价值,从而保证产销环节的畅通无阻,细水长流。同时避免劳动力的浪费,使社会总财富持续增长。


我感觉你提到的无价市产,是在公有资产依托下的。所以我把它归为公有制(或国有资产)。


力:
资本主义是自己否定自己。我不过是指出这种自我否定而已。

 
零点的火车:
耦合市场应用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一种积极的解决过剩危机的市场方式,由于无价市场的存在,它不影响扩大市场规模。故支持可持续发展。

但资本主义垄断集团公司采取的计划经济手段虽然也能避免产品过剩,但不能任意扩大市场规模,故是一种防御型的被动方式。它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当然,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不完全是个经济问题,但经济问题占很大比重。一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在经济上能持续发展,同时,在生存环境,政治制度,道德和文化建设也能持续发展。资本主义无法解决社会道德,民主,平等问题,它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力:
现有的私有制国家实行耦合市场经济是现实问题。而在少数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和现代君主国家,不自觉的或被迫的耦合市场经济已经在进行中。受西方国家封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证明了它的可行性。而没有受到封锁的王国更加成功,人均收入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位列世界之首,并且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大。这些国家和地区常常不出现在世界组织的GDP统计中。表面理由固然是无价经济难以折算成合理的GDP

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耦合市场经济不能靠资本家主动放弃利润来实现。当资本通过输出贷款或虚拟经济,如股市,的赢利手段受到限制时,资本家不得不回到实业上来。为了在孤立系统中发展经济,必须找到吸收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没有资本家愿意冒险吃第一只螃蟹。这就需要计算机模拟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后只能是耦合市场经济。这时大型垄断企业和国家出面兴办无价市场经济,减少失业人口和吸收市场剩余。用提高有价市场经济的税收来维持无价经济。先是小规模试行,成功后逐步扩大。既然社会主义国家和君主国可以成功,其他国家在理论上也可以成功。当然发达国家因有海外投资和商业赢利,目前还不会走到这一步。


力:
无价市场经济提供生活资料和服务,生产资料仍然集中在国家或联合垄断资本手上。所以并不影响创新能力。无价经济只提供部分生活所需,而不会以此养活不劳而获者。为了生存仍然需要劳动和工作。实际上还是用劳动换取无价消费。只不过不通过有价交换。利用高税收限制个体资本家的财富积累,减少第二剩余价值的产生。

这样做的结果实际上还是最有利于大型垄断资本。就像社会主义国家和王国仍然可以籍耦合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一样,垄断资本也可以因此发展壮大。一旦认识到这一点,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垄断
(以选举为形式)来推行耦合市场经济,把过去对工人的剥削转向对小业主和个体资本家的”剥削“。这相当于对资本家强制性的”公平分配“减小财富的两极分化,从而消灭第二剩余价值,同时不影响自身利益。由于危机减少,经济能够持续发展,工人,个体资本家和垄断资本都是长远的获益者。就这样,自由资本主义最终过渡到特色社会主义。

 这个把剥削对象转向个体资本家来维持二次分配的经济模式实际上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开始。只是没有意识到发展无价经济代替二次分配的重要性。二次分配仍然需要通过有价市场交换,税收是交换后的赢利部分,因此仍然会受消费不足的影响产生第二剩余价值,使大量边际利润小的中小企业走向破产。这就是发达国家转向后的混合市场经济模式失败的原因。而将二次分配变成无价消费后,可以在税前大量减少以至消灭第二剩余价值。


零点的火车:
建议马博举一个实例说明耦合市场原理,并比较国家干预和垄断集团公司内的计划经济。

历史学生:
Amazon.com 算不算一个比较接近耦合市场经济下的一个企业。它成立二十多年来,收入成倍赠长,但利润几乎没有。也就是说,迄今为止,它的目标是市场份额,而不是利润。我记得华尔街日报曾这样评论:amazon.com
不是一家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而是以企业的组织方式来运作的慈善机构。

当然,在目前的美国体制下,等到amazon.com大到不可或缺的时候,它再提价,就会变成一个盈利的巨无霸。


力:
它的确养活了许多人。如果它向社会提供相当数量的慈善,可以看成是一个初级元素,但仍然是税后的。仅有个别元素不能构成耦合市场经济。要有许多这样的元素与有价市场相耦合。

历史学生:
amazon.com却能在不盈利的前提下,从金融市场融资(高升的股价)来满足它的扩张需要。

在此过程中,
Jeff Bezos 成了超级富翁--不需要教科书上的利润公式。

所以,我说经济学提供的是可能性,不是科学规律。

力:
经济科学不一定是有关个体的科学。西方经济以个人发财为主,所以是围绕个体的(不等于个人的),很难

成为普遍意义上的科学。耦合市场经济不是关于个别企业行为的理论。

力:

现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和欧洲非洲等王国正在实行被迫的或不自觉的耦合市场经济。受西方国家封锁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证明了它的可行性。而没有受到封锁的王国更加成功,人均收入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位列世界之首,并且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不
大。这些国家和地区常常不出现在世界组织的GDP统计中。表面理由固然是无价经济难以折算成合理的GDP

耦合市场经济的概念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马后炮。但是以前没有系统的理论证实它具有经济持续发展的作用。这正是前社会主义国家不知不觉中受人忽悠而放弃的原因。

历史学生: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能造就繁荣,尽管有通货膨胀和贫富悬殊的趋向。

如果耦合经济不以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如何能造就繁荣?

而不能繁荣的经济体制也是不可持续的,比如前苏联。

我知道马博有数据证明中国前三十年的实际增长率比后三十年还高。

 但这对在前三十年生活过的普通人恐怕没有多大说服力。

力:
比较绝对状态不应该是历史学生犯的低级错误。中国的计划经济如果按照前三十年的平均速度发展的话,总产值早超过美国,比现在繁荣多了。美国独立时的人均GDP(化成今天的购买力)是新中国成立时的几百倍。到计划经济结束时减少了至少一个量级。三十五年后还在同一量级中。


中国的计划经济如果按照前三十年的平均速度发展的话,总产值早超过美国。

不赞同老马这个说法。

中国五十年代,经济的确飞跃发展,最高时GDP增长率曾经达到40%以上。但是,那是基于中国从战争进入和平时期阶段。是建立在国民政府时代,经济崩溃的基础上的。

老马请看这个,百度文库里面的:
 http://wenku.baidu.com/view/525ff54e2b160b4e767fcf01.html

 
再者,我没否认你的平均GDP。因为除了我提到的五十年代的40%,还有六十年代初和文革时期的负增长。这样算的话,可能就是你的平均6.7%了。

我没去算。另外,你说我的信念原来是建立在误会和(别人的)谎言之上的,那么请你拿出三十年前的数据来。


力:
根据以下多年数据:
中国GDP增长最快的是1994年的36.4%1979年前最大增长率是195822.3%。前27年只有两年超过20%。而后三十多年有八年超过20%


力:
图像连接是
 http://xxw3441.blog.163.com/blog/static/7538362420132130325487/


 
历史学生:
对,我以前对马博也这么说过。

 
力:
中国的统计数据是从1952年开始的。没有大幅度跳跃的情况发生。

 
力:
中国前三十年的平均GDP只有6.7%。这并不高的吓人。你的数据是不正确的。没有一个年份达到40%

 难道改革后的真实GDP速度4%左右真地就是最大了吗?试证明。

空博的信念原来是建立在误会和(别人的)谎言之上的。


历史学生

从该图表可知,除去2010年物价上涨30倍后,人均真实GDP只有1000元。1979年是419元。31年的增长率是2.5%.
1952年的人均GDP119元。之后27年里的人均GDP增长率是4.8%

如果马博不愿接受官方数据,我可以理解,不少人对官方数据持有怀疑态度。您提供的官方数据有人均实际GDP这一栏目(在人均名义GDP的右边):
1952年: 100
1979年: 298
2010年: 4128

 27年,人均实际GDP增长了三倍。而后三十一年,人均实际GDP增长了13倍!

后三十年经济上比前三十年成功得多,这是几乎无可争论的事。不仅有这些统计数据(虽然有它自己的可靠性问题),更有其他的很多事实(数据)支持。当一个现象,从多种不同角度都能观察得到,那这个现象得可靠性就很高;反之,一个现象(或结论)只有一种角度(或数据)支持,其他角度(或数据)都不支持,那这个现象(或结论)的可靠性就很低。

那两位哈佛教授的债务占
GDP90%理论,也是同样的问题,只有他们的数据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并没有其他数据(分析)的支持。后来被发现他们犯了近乎作假的错误。

经济学人对自己结论的可靠性要求太低,因为他们不必会他们的结论承担后果。工程等其他硬学科就不能这样,挑战者号飞船一个
O-ring
算错,使其在空中爆炸。

力:
而后三十一年,人均实际GDP增长了13倍!

这里有通货膨胀的贡献。历史学生最好先弄明白GDP和真实GDP的区别再说。这种误解有违经济学常识。连官方都不好意思说。所以官方公布的增长率要小于表中的直接计算。比如364%的年增长率,有人相信吗?但是官方订正使用的通胀率太小,只有每年3-6%,相当35年后物价上涨利3-8倍。

 不知道这些,所以说我不认可官方数据。我的结论正是根据官方数据来的。


 历史学生:
那个您提供的官方数据有名义GDP和实际GDP之分。您的“真实GDP”和官方的“实际GDP”有区别吗?

力:
官方的实际GDP是根据虚假的通胀率来订正的。使用的通胀率远低于实际。我前面已经说过。真实GDP是根据真实通胀率订正的。由于官方没有公布真实的通胀率,只好用许多年后的物价上涨倍数来反推通胀率,再求得真实GDP

历史学生:
这就是具体技术细节了,我不知情,无法评论。

力:
比如说三十五年名义GDP的平均增长率是15%多一点。官方订正后的实际GDP(经常变动)9.7-12%。使用的通胀率不超过6%。由于利滚利作用,名义增长率不是真实增长率和通胀率的简单算术和,而是大一些。


力:
如果毛也像改革派一样每年以高通胀来剥夺人民,吹高GDP,前三十年也可以有很高的增长率,但后三十就没有物价红利高不上去了。你可能不能明白这个道理。说了也白说。

历史学生:
money supply来推动经济增长是双刃剑,用得好能使名义GDP增长高于价格增长,用得不好则导致价格增长高于GDP增长。中国后三十年人均实际GDP有显著增长表明政府对money supply的掌控总的来说是成功的。毛时代不敢用这个双刃剑,那是他们对money
supply的认识有片面性。
 

力:
这些需要证明,不是说说而已。不敢用?一点也不敢?要多大才会严重影响生计? 后三十年没有影响生计?如何证明?

文人的语言在科学讨论中是无用的。

力:
通胀与加工资同时进行相当于改变货币单位,不会根本影响生活和生产。

 这应是常识。

力:
这是回应下面历史学生和零博的讨论。

 西方经济学隐含着一个假定,就是有价市场是无限的。错误地把无限需求等同于无限有价市场。由无限需求转向无限市场是有条件的,就是每个消费者都有足够的购买力。西方经济学为了掩盖阶级分化的存在,只考虑整个社会的购买力,所以不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和理论。

 不仅贫富差异的存在会妨碍无限需求向无限市场的转化,孤立系统中财富的积累也会影响这种转化。把利润公式写成

 ΣE = ΣQ + ΣC + ΣV

 可知在孤立系统中,只有当所有工资V和利润Q都用于购买时才能买完市场上所有的产品。对整个社会来说,上述公式可以是所有商品的总和,因此在公式上加上求和符号。因此孤立系统中没有第二剩余价值的另一个条件就是没有货币积累,包括货币转移为虚拟资本。也就是说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孤立系统应是一个无积累系统。

 虽然提高货币流通速度可以节省市场上流通所需的总货币量,但不能节省购买力。货币与消费者的每一次交手,虽然是同样的货币,但同样消耗消费者的购买力。中间商只是转移商品和改变商品的交换价值。他们从中的获利最终仍然要终端消费者的购买力来支付。为了满足少数人的货币储存,私人银行不断发行超量货币为富人提供储存的机会。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需要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造成的通货膨胀抵销了贷款消费和报酬增加的购买力,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表面收入很高,却很难有大量存款。高消费不等于高享受,只是物价和服务价格高得出奇罢了。


 无限需求只能转化为有价和无价市场构成的无限耦合市场。只有耦合市场的存在才能消灭需求异化和第二剩余价值,保证供销环节畅通无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在市场封锁的条件下仍能有较大的储蓄,原因在于劳动可以是直接投资换取部分生活所需。把耦合市场经济的利润公式Qe
= vT + EV∞–C写成

 E = Qe + V + CvT 可见投入市场的商品价值可以由劳动来吸收。因此利润Qe和报酬V∞都可部分地储存起来。于是孤立系统不会因货币储蓄和财富积累而出现第二剩余价值,从而保持产销环节的通畅和生产的连续性。


力:
为更清楚起见,将上式再写成

vT C = Qe + V E

 vT C > 0 时,Qe + V > E。这时消费全部市场价值E只需部分利润Qe和报酬V∞。剩下的部分就可以储存起来,甚至不必再投资用于增加不变资本C。只有当再投资C超过一定量时,即C > vT∞,积累才不能发生。所以耦合市场经济同样增大了扩大再生产的能力。

力:
有人会问:失去的那部分产值E去了哪里?答:去了无价市场用以支付部分劳动V和投资C。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为什么无价消费实际上也是市场经济的一部分,它以潜在的或无标价的使用价值基本上等价地影响有价市场与之耦合。最后又在有价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表现出来。

力:

当有殖民地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第二剩余价值不构成太大的威胁,被掩盖在更大的周期性过剩危机中。一旦失去殖民地成了孤立系统或准孤立系统,情况就完全改变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走向衰亡和崩溃。经济和政治改革就会不可避免地摆上议事日程,耦合市场经济也就成了救命稻草。

得留一张好一点的照片供后人雕塑和敬仰。这是后话。

历史学生

谢谢马博的耐心解释。我基本同意您的理论。但我觉得您是否也应考虑自动化等技术的影响,以及政治体制的作用。

科技的发展,美国已经有了零边界成本社会的萌芽,这为在私有制下,运作无价市场经济提供一个新的可能--不需要公有制也能有无价市场经济?

力:
减小成本到零只能在没有雇工的情况下发生。同时也只是巨大投资开发新技术成功后的一个阶段。由于专利权的存在,分享专利的费用随开发成本而增加,普通人不可能免费使用这种“无成本”技术成为自我雇佣者。其结果是更多的人失业和更大的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包括农产品在内的生活必需品的生产很难做到零成本,所以新技术只能在有限的高科技领域出现,不可能改革传统经济的基本状态。

力:
至于所谓的民主政治。忘了它吧。决定未来的是经济过程。过去四十年救不了什么,以后也一样。对它的唯一期望是能够提供实行耦合市场经济的提议和论证程序。最后是否实行,仍然于民主无关,而是由寡头资本决定。

零点的火车:
人口与地球资源对未来经济的影响。

有限地球资源使生产规模不能无限扩张。随着人口的增加,消耗资源越来越多,地球资源越来越少,资本主义的生产规模不能无限扩张。这将加剧资本家之间与国家之间和联盟之间的竞争,以各种手段争夺资源就成为必然的趋势,而战争就难以避免。美国就以对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的连续资源战争拉开21世纪的序幕。

地球资源的紧张加剧了少数富裕的资本家和多数的贫穷阶层人民的矛盾,因为,它将不仅使资本家缩减生产规模,减少利润,而且还可能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有传说国际资本集团有计划通过减少地球人口来减少资源的紧张。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成为限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瓶颈。请问马博,资源和人口对偶合市场经济的模式会有何影响?能否在利润公式中得到体现?

力:
我在“市场经济原理”的开头就提到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在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相近的条件下,与人均市场成正比。这时因为总利润取决于市场Emax的大小,人均利润自然就与人均市场有关。这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但被西方经济学全然忽视。因为西方经济学是以无穷市场为隐性假定的。虽然也谈到市场饱和,但只是作为一种额外现象,而不是基本状态来讨论的。这个重要结论得出大国发展单纯的有价市场经济比小国困难,因为所需的外部市场会成比例地增大。目前的国际市场对小国的发展可能是足够的,但对大国来说可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人口大国很难在人均产值上超过人口小国。这就更需要发展耦合市场经济。

从理论上来说,孤立系统的经济发展,在有充分资源的条件下,与人口关系不大。人口越多,耦合市场也越大。在单纯有价市场经济中,
Q
= E C VEmax是确定的,;利润Q的增大只能靠减少报酬V和成本C。在不影响单为人工收入的情况下,主要靠技术革新。而这是不确定的和不可预测的。而在耦合市场经济中,Qe
= vT + EV∞–C,当Emax确定时和技术革新没有发生时,利润仍可随劳动创造的增加而增加。人口多,劳动创造也大,基本上成正比。当然必须有充分的生产资料和资源。

力:
经济学讨论市场饱和时,还需讨论需求饱和。西方经济学不提需求饱和,因为暗中是把两者混为一谈的。所以西方经济学一提发展经济,总盯着科技更新,好像除此便没有出路了。事实上,市场饱和与需求饱和不同。有价市场的饱和可以在需求没有饱和时发生。这就是需求异化现象。所以经济发展不只是科技革新的问题。解决需求问题更现实更重要。

只有耦合市场经济能把市场饱和与需求饱和统一起来,在需求饱和之前不会发生市场饱和,从而消灭需求异化。这就大大扩大了现有市场。这个被重新利用起来的市场就是耦合市场经济利润公式中劳动创造利润这一项的来源。由于事实上总需求不会饱和,耦合市场经济的市场是无限的。因此经济可以持续获得发展。


零点的火车:
脑资源——资本争夺的最后财富

随着对人脑思维的最后破译,以及机
-脑和脑-脑连接的实现(2013年已经出现),人的思维成果将不必等到形成语言和文字,不必等到发表,就可直接被计算机或他人从大脑提取。人的创造性思想,发明的Idea,文学创作,设计构思,等等,它们在大脑里刚刚出现就可能被人提取。大脑将是人类最后也是最大的财富场所,是未来资本必争之地。脑资源将作为智慧产品直接出售,这样,人人都是资本家,可以称作智慧资本家,大脑就是加工厂。每个人同时也是脑产品客户,将出现一个新的巨大市场。
当思维处于一种萌芽状态,还没有成型,它是思维的原材料,它可以进一步加工为半成品或成品,都可以出售。
脑产品或称智慧产品是也会出现剩余,是否会存在第二剩余价值那样的规律呢?

零点的火车:
-脑对接,将根本改变信息传播方式。大脑将可以成为0成本工厂(也可以是有成本工厂,可以从别人大脑购买信息激发创造,另一个成本是时间,即个体生命的消耗),也是有无限需求的无限市场。

资本主义将从资本垄断走向脑垄断。

历史学生:
同意空博的观点。

经济学我是外行,没有能力给马博提供有分量的反驳。我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和马博讨论。

但我对经济学不崇拜。不少人说马博的理论有漏洞,但我还有见过一个经济学说没有漏洞的。经济这么复杂的活动,不可能有一种理论能完全解释。我对马博的科学素养很敬佩,远远高于许多鼎鼎有名的主流经济学家。

我有一孔之见。经济学和硬科学不同,并不以真理取胜,而是以可行性取胜。市场经济是自发的,以他为基础的经济学自然就有可行性。计划经济学不是自发的,和市场经济学竞争是爬上之路。

kanke 说:
不少人说马博的理论有漏洞,但我还有见过一个经济学说没有漏洞的。

这话说得好
!

历史学生:
爬山之路(uphill
battle)。爬山需要耐力。

力:
经济学和硬科学不同,并不以真理取胜,而是以可行性取胜。

这是一个很尴尬的事实。西方经济学以个人致富为标准,耦合市场经济以持续发展为标准。两者说不到一块很自然。

但有一点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判决作用。就是世界市场瓜分完毕后如何避免世界大战式的血腥冲突?自由经济的美国不愿放弃对已有市场和资源的垄断,也不能放弃而成为必死的孤立系统,正准备一场可怕的核战争。其他国家自然不会坐以待毙。这就不是清谈和游戏了。

 私有经济不能成为孤立系统正是资本主义有史以来一切主要战争的根本原因。这种担心和恐惧不是来自理论,而是来自一次次危机获得的经验教训。所以西方国家总要用枪炮轰开别国的大门,对孤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不懈的进攻,迫使其开放市场和资源。一旦理论可以证明单一的有价市场经济确实不能孤立发展后,一种自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会是西方世界作出两种选择:要么实行耦合市场经济避免世界战争;要么利用目前的军事经济和政治优势迅速击败对手,巩固现有的垄断地位和资源。我们的未来就在世界寡头资本的手上。人们很快就会感觉到蚂蚁的卑微和无望。

赶紧刻个墓志铭吧。也许这也是多余的。因为将没有人看到,臭虫们又不识字。

力:
个人致富最快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把多数人的潜在财富收聚到少数手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西方经济学的确是成功的,而且非常成功。


欧洲也明白了用人为通胀解决利润危机和无积累经济的道理,从货币宽松走向负利率。

 请看“欧洲打开负利率魔盒”:

 “北京时间5日晚间,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宣布,欧洲央行将存款利率降至负0.1%,基准再融资利率下调至0.15%,边际贷款利率大幅下调35个基点至0.4%。对欧洲央行来说,这意味着一个历史性时刻的出现—-其成为首个实施负利率的世界主要央行。对此,欧元的反应是先抑后扬,资本市场则温和上涨,分析师们却开始担忧政策效果。

 这或许是欧盟乃至整个人类货币史上都值得记录一笔的日子。

 大约一个多星期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向德拉吉递交了一份书面报告,以一种仿佛是“嗨,哥们儿,你们想错了”的口吻谏言,为了防止欧元区陷入日本式通缩,欧洲央行必须提高1990年代以来所坚持的通货膨胀目标。

 显然,在一个经济学家眼中,2%的通货膨胀率目标太低,这加大了央行没有降息空间的风险—-所谓的零利率下限。但政客们却决定以一种另类的方式“赌”未来—-负利率。

 “我们决定实施一套政策组合,提供更多的货币政策宽松,支持对实体经济贷款。”德拉吉说。”


零点的火车:
看来他们有一天也会明白耦合市场经济。

力:
快了。走不出死胡同就得推墙。欧洲不如美国,因为欧元不具有强大的吸金能力。欧元石油和投资的比重与美元比都很小。通胀和负利率走不出最后的困境,因为解决不了两极分化和需求异化这个根本问题。强制消费只有在有购买力时才有效。现在的问题是两极分化还在加深,购买力愈来愈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大量货币被放到证券市场而不是银行。因此效果有限。

力:
许多人迷信西方媒体的宣传,以为西方国家人民储蓄少是因为消费习惯与爱储蓄的中国人不同。问题是这种习惯又是如何形成的?

美国人过去是勤劳俭朴的。只有南部的欧洲贵族移民比较奢侈。北部移民很多来自平民家族。即便不爱存钱,也不至于非得背一身债,被人扫地出门。美国个人破产每年达佰万。去美国地区法院旁听,每天有大量人被银行和公司追债不敢出庭。这可不是一种爱好了和享受。现在可以明白西方国家如何通过压低利率和通胀来强制消费和剥夺人民。高物价和服务价就是这样形成的。归根到底在于私有经济的无积累特征。少数移民省吃俭用的确可以存不少钱,代价是整个社会仍需为此付出代价。所以省下的钱要千方百计投资房地产来保值。当剥削殖民地愈来愈困难后,这种强制消费也会加剧,包括提高财产税等。

力:
这实际上也解释了为什么西方国家的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在减少。因为只能养活这么多。很多人更不愿相信,宁可认为又是习惯。但有钱人家子孙满堂,无子女或单亲独生子女家庭多为穷人。

 嘲笑中国的饥荒本身就很可笑。发达国家从来就无法在单位耕地面积上养活中国那么多的人口密度。无数人被剥夺生存的权利。

 
零点的火车:
不满意过去书本关于经济危机的定性描述,根据马博的新理论思考了一下危机临界点问题,但今天发现,马博在〈社会主义经济问答〉的“利润危机”部分已经给出了临界产量。马博的研究很全面,很深入。对〈社会主义经济问答〉我刚选读了四章,要把它尽快读完。

马力博在破解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谜局,对历史,现在和未来寻求一个系统的解,其志向之高,令我肃然起敬。就我已经阅读的部分,谜团纷纷打开,河流清澈见底,这么重要的学说的讨论,岂是学费为46.8万元的长江商学院的在职金融MBA课程所能比?

力:
零点博很有眼力。这些文章正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最基本的问题而写的。我一直强调经济学也可以是一门精确科学。一旦掌握了正确的数理逻辑和方法后,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便一目了然。如果有足够的数据,不难预测将来。

只有当人类能够准确遇见未来时,才能知道面临的真正挑战和危机,并设法妨止灾难的发生。西方经济学做不到这一点,因此不能阻止人类为眼前的利益或未来的野心而发生的战争冲突。当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出现后,经济学亟需更新以便可以预见未来和行动的必然结果。否则人类难以躲避自发的和“意外”的毁灭。

现在开发月球和火星的计划多么可笑。人类还只有三岁孩子的智商,还沈浸在过家家的游戏中。人类恐怕等不到用月石或火星石来为自己建造昂贵的墓穴和墓碑。

零点的火车:
实行基于家庭资产和收入的存贷款利率双轨制。

我提出这样一种观点:银行实行基于家庭资产和收入的存贷款利率双轨制。银行存款利率根据家庭资产和收入分为高低二档,即穷人存款利率高,富人存款利率低,以鼓励穷人存款,富人消费,这样做有如下意义:

1〉改变货币积累分布结构。穷人有一点货币积累对生活是必要的。

2〉国家调整通胀时希望对富人影响大,对穷人影响小。

3〉减少家庭破产,减少国家负担。

4〉与穷人减税措施一样可以减少贫富差距。

零积累是理想情况,就现实来说存在一个低积累可能是必要的,存在一个低积累阈值,高于该阈值积累才有负面影响。我有篇文章这几天写出来,讨论经济危机的二种类型:过剩危机和不足危机,提出经济危机临界点。

力:
国外的存款利息差通过税率来体现,对富人货币储存的限制是有限的。中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是国民可以有大量存款的原因,因为中国改开后不再是孤立系统。但消费始终不足,原因与取消无价经济有关。人民需要为住房、保健和孩子的教育存钱。但在物价飞涨的年代,又必须把货币变成保值资产如房子和金子来储存。这就使其他消费受到限制。这对中国经济是不利的,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愈来愈依赖国家投资。

 当国家投资能力受到物价高涨的水平限制时,不得不设法利用民间资本。由于民企缺乏竞争力,国家只好越俎代庖,开放民间融资和混合投资来减少货币储存,清空市场。如果中国的经济学家真正明白有价市场经济的奥秘,利用民间资本广泛开拓新产业和新市场,发展无价市场经济,中国在物价红利耗尽之时,可以华丽转身,过渡到耦合市场经济。如果只想发展民企来摆脱危机只是重蹈西方国家的覆辙。这条路西方国家走了几百年,到今天已是山穷水尽。这样的国际环境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是同样的。为什么是条死胡同,因为单一有价市场经济在进出口基本平衡后便是实际上的孤立系统,也就是一个经济学墒最大的热寂系统或死系统


零点:
“单一有价市场经济在进出口基本平衡后便是实际上的孤立系统”

 敏锐的洞察


力:
经济过程中的一个产销循环可以看作是一个广义热力学循环。该循环中无效投资E
Q和各阶层平均流动资本总和(流动资本密度之和)之比的对数可以看作是经济学熵的一个量度。由于E-Q=C+V,投资成本越大,墒越大。同时流动资本分布越不均,熵也越大。为了减小系统熵,资本家不会减小两极分化,只能设法减少成本。在新科技出现之前,只好把成本高的低端产业移到国外。

而在耦合市场经济中,
E Qe = V + C vT 在成本无法减少时,可通过扩大无价经济来降低系统熵,保持熵平衡。从而使孤立系统不致达到热寂状态,维持生产的不断进行。

经济学熵的引入可以使经济学由现象描述的现象学进化成初级的经济动力学。

力:
上面的流动资本也可以用生产资料或两者之和来取代。总之反应投资的能力。

力:
而经济学实际上是可以引入时间变量的。这点比经典热力学强。因为经济过程是可以描述的宏观过程。但是传统经济学做不到这一点,一旦引入时间变量就露出荒谬不堪的原形,导出与事实相反的结果。必须首先建立准确和严格的定义和概念后,才能有有效的动力经济学。而现代经济学连这一点都没有。基本上是八卦学。
 
零点的火车0 说:
利润危机,除了将低利制造业移到海外和降低利率,是乎还可以通过引进海外廉价劳动力,海外低息贷款,以及开发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这些措施来帮助恢复。
 
美国过去购买奴隶和后来的移民政策正是为了引进廉价劳力,但却被政治理想化了。以至许多人不知真相。中国购买的美债就是海外低息贷款的一部分。美国又用这低息贷款输出海外赚大钱。

精明的美国人一样都不会错过。

零点的火车:
中国购买的美债是中国不懂还是不得已而为之?

力:
起初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追求过“中国是外汇存款最多”的虚荣,不惜廉价出售黄金购买美债。那时相信西方的忽悠黄金是废铁,投资比储存黄金划算。后来因长期发行纸币投资不得不把大量外汇储存起来(但并非只可卖美债),以此减少流通,控制通胀。美国金融危机后,为了救美国又冒险增大美债的储存。

当然因有大量中国资产包括人民币在外国手中等待升值后抛售,中国又不得不保留大量外汇以防突然大规模撤资。

零点的火车:
但现在总可以抛掉相当一部份吧,如果中国愿意的话。如果中国不买那么多美国国债,应该怎样安排外汇储备呢?


力:
走耦合市场经济的道路就不会产生这么多的名义外汇储备,但可以有更多的实际财富。尤其是无价消费部分不通过货币,所以不会有大量货币管理问题。

 由于中国外储中的大部分不真正属于中国,中国不会大规模抛售。还要留些平衡可被抛售的中国资产,如房产和人民币。这样剩下的并不多。


零点的火车:
周期性经济危机曲线示意图:
http://blog.wenxuecity.com/myblog/62844/201406/10317.html

该图给出了四个阶段对应的生产规模和总利润曲线图,上面的蓝线为生产规模,下面的曲线为总利润。
 四阶段为:
 1〉市场未饱和(绿色),随生产规模扩大,总利润增加。直到生产达到市场最大容量Mmax,到达橘色区域。
2〉市场饱和(橘色),出现产品剩余,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总利润下降,直到下降到0,即达到经济危机临界产量McMcMmax

 3〉经济危机(红色),总利润为负,在一段延迟后出现产量和总利润双重雪崩,在底部停留一段时间后产量和总利润缓慢上升。

 4>市场未饱和(绿色)。恢复到第一阶段。

 一个周期。


力:
对具体厂家来说,曲线可以是间断的。有的破产消失,没有了后半截。

过剩性危机在我的分析中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是部分产业的行业危机。在自由经济阶段发生频繁。在目前的混合经济中主要发生于中小企业。与生产的盲目性有关,也与竞争有关。马克思忽略了危机与竞争的关系,基本上采用了理想共产主义者前辈的观点。事实上,行业危机可以是在大吃小的竞争中,实力强的一方有意用市场饱和和过剩危机击垮对手,吞并市场的手段。

 二是更大范围的过剩危机,周期较长,常常影响全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样的危机主要由两极分化下的需求异化和第二剩余价值产生。之前的需求不足常常被贷款消费和投资产生的虚假繁荣所掩盖,因此同样可以来得十分突然和猛烈。在混合经济中,计划经济的大型垄断企业和跨国企业也会被波及。


 另外在间断型的过剩危机外,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连续性的利润危机。即在市场达到饱和前,由于国内产品的物价高涨、购买力不足和生产利润的下降造成的生产难以为继的现象。利润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更本质的危机。因为它与生产的盲目性关系不大,而与私有经济中的利润流、第一剩余价值陷阱、单纯有价经济的无积累特征以及两极分化和需求异化等资本主义基本特征有关。与过剩危机不同,利润危机不能自愈,而需要经济基本面的重大改变才能逐渐恢复。


零点的火车:
对,我的示意图是指全国性这样的大范围过剩危机。

利润危机,如果国家不干预让它逐步分解的话,应该也存在临界通货膨胀条件,理论上应该可以得出个关系式。

 马博说2008这次危机是利润危机,意味着美国政府长时间逐步分解最终都没能避免它爆发?

 对过剩危机政府也可以通过逐步分解的方法避免一次性突然爆发,政府宏观调控对过剩危机看来比较有效。

 
力:
美国曾以各种方法来解决需求不振的问题。那时还没有意识到需求不振与利润危机的关系及其严重后果。这些手段包括贷款消费(超前消费),过饱和经济,经济全球化(主要是制造业外迁和资本输出),科技大跃进,推销房地产和金融投机等服务业扩张。但都失败了。利润危机需要调整经济基本面,增大相对贫困来解决。而美国为了冷战的需要反其道而行之,不断推高经济泡沫和虚假繁荣。最后导致产业空壳化,只好用一个泡沫代替另一个泡沫,直到最后一刻。

零点的火车:
这样来看过去40年,美国在19802010是多么需要中国市场!文革后中国是在自身的危机中向美国开放,却不知美国本身就在一个隐伏着的巨大的经济危机中,只有当历史的车轮过去才显露真相。历史的波浪太大,当人们置身于它的一个局部,没有理论的明灯,怎么能看清时代呢?

 
零点 的火车:
从这里我也想到过去35年那些追求中国民主的热血中国人,在没有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有完整的认识之前,他们都可能误入资本主义民主的骗局。因此,马博的新经济科学对中国是及时雨。

力:
的确如此。中国拯救了美国。这就是为什么美国总统尼克松屈尊俯就访问中国,冒天下之大不韪抛弃台湾承认大陆的原因。精明的犹太人基幸格是当时的美国政客中真正懂得经济的国务卿。没有他,其他人很难理解中国市场的重要而坚守意识形态的立场。所以说基幸格拯救了美国毫不过分。为了蒙蔽中国和苏联,里根在实施战后最大的政府贷款干预经济的同时,有意通过媒体大肆宣扬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以至今天仍然有许多人相信里根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打败了苏联。

零点的火车:
也就是说尼克松访华除了联中对付苏联,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过去43年美国在国际上唱了一曲空城计!骗了苏联,也骗了中国,改变了历史方向。

零点的火车:
今天读了“劳动者的经济学和平等原理”部分,这一部分是令人激动的。我想经济学家们读到这一部分就会立刻跳起来,马先生触动了经济学的底部。马克思发现了剩余价值,却为什么在利润公式上止步不前而不进一步深究呢?更不思议的是100多年来经济学家都不去深究,他们把才华浪费在股市理论和建立交易模型,给华尔街挣钱。也好,留下如此巨大的空白给马力博创造伟业。


力:
零点博读懂了。这是经济学的基石和一切分歧的来源。

严格说来,剩余价值是马克思以前的经济学家
(如李嘉图学派)发现的,只是叫作剩余产品等。马克思主要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引入了如剩余价值率(剥削率)等新概念。马克思没有进一步分析利润公式,可能因为它是被当作公理来引入的(大亚当。斯密)。许多科学原理一开始都是以对观察的定量分析后建立起来的公理,而不是导出的。热力学第一定理至今被许多人视为公理。但它的经典形式(不是量子力学形式)是我第一次在论文中用分子运动论导出的。我还可以导出非理想气体的试验公式,如范德瓦尔兹公式。量子力学建立后,许多以观测来确定的物理量都可以用更基本的变量,如普朗克常数,导出。最著名的有爱因斯坦的比热常数定理。

 这种在科研中刨根问底的习惯使促我试图导出视为公理的利润公式并获得成功。不仅马克思没有深入研究这个公式,从亚当。斯密以来的两百多年中,都没有人想过去成功地推导它并研究它。正是从它的推导中进一步揭示了财富和价值产生的秘密,并证明劳动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而且是创造市场(交换)价值和根源。对利润公式的进一步分析还可弄清各项的现实意义和变化范围(值阈),从而发现它的间断性和不定性。

零点的火车:

马力博新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从劳动者价值开始分野。西方经济学从忽视劳动者价值开始就踏上了歧途,成为为资本增值的赚钱术,尽管也伴随社会的发展,那只是资本家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一部分重叠,但它始终是以资本家个人利益为核心的,二者的根本矛盾使资本主义终将成为人类社会希望的泡影。

力:
润公式的资本形式掩盖来劳动的作用,把劳动本身当作商品,从而能够用(可变)资本来“取代”(实际上是购买)。这样就把“稀有”资本置于劳动和劳动者之上,名正言顺地使资本权高于人权。由于资本利润公式不包括除劳动力之外的任何其他经济价值,在西方经济学中人与工具和机器是同等的。

 把人降格为工具正是西方经济学的出发点。以此确定资本在分配中至高无上的决定权。这正是第一剩余价值的逻辑基础和合法性来源。马克思却忽视了这一点,使对剩余价值的批判变成一种道德批判,因而在“专业”界显得苍白无力。

力:
中俄两国能否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得而知。正因为人的意志和品德是靠不住的,需要冷面无情的科学和科学权威来指导国家行动。1+1>1.5。但有人喜欢与1.5为伍,最后被人各个击破。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性格决定一切。对国家来说也是如此。而能克服性格缺陷的唯有科学。

 愿上帝保佑中国。

 
零点的火车:
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美国一直密切监视中苏关系,看出了裂痕,但好长时间不相信中苏会决裂,相信中苏会顾全战略大局,但最后结果令美国惊讶和大喜。

 
零点 的火车:
利润危机说改变了美国自1970以来的历史背景,为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新诠释提供了可能性。但需要强有力的数据支持。下面引二篇与此相关文章:

谢富胜: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和19752008年美国经济的利润率

 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208257.html

马克思主义危机理论视野中的美国经济利润率(
19292008

 http://www.chinareform.org.cn/economy/macro/experience/201101/t20110117_58782.htm

力:
谢谢推荐。

 谢富胜的文章比许多时髦的经济学家深刻,也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作规律。对西方国家金融业泛滥的原因比较清楚,而不是像其他经济学家那样归因于西方经济的发达性。产业利润的下降应是不争的事实,否则不会衰落。但原因是什么,仅用利润率的表达式是说不清楚的。因为变量太多又相互制约。因此需要用我的理论来深化讨论,发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流、剩余价值陷阱、需求异化和第二剩余价值等具体的特征。

零点的火车:
你的利润三角流和食物链简化了资本主义这部复杂的赚钱机器,其实就是这么简单。

力:
第二篇是为前一篇提供进一步的数据论证,如

 “我们的发现表明,美国非金融企业部门的净固定资本回报率已经在19621982年危机之后得到恢复。然而,却没有达到20世纪40年代中期和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或其他人的)的利润率公式只是存在产业的利润率,而不考虑产业的总量。由于不知道现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通过它来了解危机是不全面的。1962年后利润率的部分恢复是不均匀的。一些低端产业无法恢复或恢复不多,只好以全球化之名撤出本国。这便是80年代后利润率又上升的原因。但同时的失业率上升造成普遍的需求不足。在这种背景下的危机仍然与产业利润下降有关。因此用这个国家的产业利润总量或人均利润来讨论危机似乎更有意义,而且还要对名义数值加以去通胀修正。

正是因为没有考虑产业量,文章一个重要的不足是认为“消费不足只是经济危机的后果而不是其原因。” 知道了有价市场经济的无积累特征和两极分化后的第二剩余价值就知道:相对于高人均产值和收入而言的需求异化和消费不足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现象,而不只是在危机时存在。危机时只是更加严重。这种需求不足本身也能导致危机。而失业加重了两极分化和消费匮乏。这在利润率公式中无法表现出来。凯恩斯讨论的危机主要就是需求不足造成的需求危机(较大范围的过剩危机)。西方国家GDP的大部分由消费构成。因此消费与危机的关系十分密切。


力:
由于市场是有限的,提高利润率可以简单地通过提高产品售价来实现,也就是通过垄断企业打垮竞争对手来实现垄断价格。这正是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过程中的一个普遍现象。但是(!!!)失业率的提高往往不能补偿幸存产业利润率的提高。归根到底,利润属少数人所有,而多数则更加贫困。其结果是两极分化和需求异化的加重,需求危机的产生。

这个过程是无法用基于第一剩余价值的利润率本身来说明的,还需要考虑利润的集中化程度。这就必须引入第二剩余价值。这是革命性的飞跃。经典马克思主义对第二剩余价值的忽视导致了对资本主义危机认识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严重挫伤了社会主义的信心,导致了第一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


力:
比如说1980年代后幸存企业的利润率有所上升,但社会财富更加集中,收入对比增大,两极分化加重。这与后来的需求不振和经济危机直接相关。但从幸存企业的利润率上是不会有所反映的。


 
零点博:

也就是说尼克松访华除了联中对付苏联,更深层的原因是经济。过去
43年美国在国际上唱了一曲空城计!骗了苏联,也骗了中国,改变了历史方向。
 
很多人不愿相信这一点。但却是千真万确的。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西方世界的利润危机会提前爆发,苏联也不会解体。

历史可以完全不同,如果中国不背离社会主义阵营。南斯拉夫和东欧一些国家的背叛不至于严重影响社会主义阵营。而市场大国中国
1979年后的改革却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里程碑。1989年戈尔巴乔夫访华希望获得中国的援助,以最后的努力挽救社会主义阵营。但被中国拒绝。赵紫杨不敢表态,企图把背叛社会主义阵营的天大罪名推给邓,遂使自己下台。孤立的戈尔巴乔夫在彻底失望后,也放弃了传统社会主义的模式,放纵自由主义势力的壮大。西方世界知道苏联解体时都没想到真会发生。美国意外地从死亡的边缘活了过来。

由于中国知道这些,所以总把社会主义阵营的失败推给苏联,编造各种理由:特权阶层的腐败、经济僵化、军事扩张,背离马克思主义等。难道当时的苏联比今天的俄国和中国更腐败吗?更偏离马克思主义吗?苏联经济遭遇了比今天西方国家更严重的经济危机了吗?没有一个理由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不怕狼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零点的火车:
对苏联解体和64的这二个解释对我很新颖。有文章说美英用了很多手段都没有能把苏联搞垮,美英最后渗透进苏联高层的人掌握了大权,使美英突然看到了希望,英国前女首相曾在会上透露这个细节。不少文章指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好像是按照西方的设计。不知是否为真。

力:
西方国家实际上是意外的胜利者,所以说是贪天之功为己功。

 叶利卿是深受西方影响对西方抱有幻想的代表。但这样的代表在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都不乏其人。他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正是与苏联早己准备放弃原来的模式有关。这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其实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的巴黎公社原则之一就是选举领导人。而无产阶级专政是在之后许多年提出的,而且一开始就作为一种过渡时期的过渡形式提出的。这个过渡时期究竟有多长?马克思没有回答。赫鲁晓夫在六十年代就推行全民党路线时,至少在理论上暗示了结束过渡时期的可能。但在世界上存在资本主义竞争时,共产党还不能解散,需要领导社会主义国家战胜国际()资本主义。正因如此,赫鲁雪夫在三和政策中有和平竞赛这一条。

 勃列日涅夫面对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军事扩张(如越战)恢复了强硬路线,并使苏联空前强大。到苏联后期,苏联在实际生活水平(不应以个人收入和开支作比较)和远程军事力量上(美苏两个相距遥远)都超过美国。更重要的是西方国家到末期对苏联的和解政策和宣传欺骗使赫鲁晓夫路线重新抬头,认为国际对抗的时代已经过去(邓同样这样想),放弃无产阶级领导和专政的最后条件也己成熟。实行马克思所主张的选举制度势在必行。中国在阿富汗战场上与美国军事合作对抗苏联,拒绝援助苏联摆脱经济困境,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社会主义阵营的名存实亡使苏联只能放弃国际社会主义路线的义务和责任。苏联完全被孤立了。只有西方在向它招手。而中国也在奉劝其他国家包括苏联放弃社会主义制度。这时的苏联领导人毕竟没有斯大林的认识和意志。最后结果完全合乎逻辑。

零点的火车:
赫鲁晓夫害怕核战争,也是推出三和政策的一个原因,三和是战略错误,使得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了对资本主义阵营继续进攻,与毛泽东正确的进攻战略发生矛盾,导致中苏分裂。后来勃列日涅虽然重回对美强硬路线,但毛泽东在别无选择只有与尼克松握手的情况下,苏联没有了中国支持,政治上处于劣势。朝鲜战争后,社会主义阵营应该继续压缩资本主义阵营的版图和空间,乘胜追击,直到全部消灭资本主义。

力:
想想戈尔巴乔夫来中国请求支持时,邓会说些什么?1989年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十年。市场经济的初期由于大量国际市场需要填补和廉价劳力的存在,经济发展的速度突然加速并不奇怪。所以邓会告诉戈尔巴,走中国道路吧,放弃僵硬的计划经济,搞私有经济,马上就会有钱摆脱经济困境。

只是戈尔巴乔夫没有想到叶利卿会迫使他解散苏共。

零点的火车:
商品经济的根本悖论和第二剩余价值一节。

 第二剩余价值有点魔幻,关键在于二个因素:1》购买力。只有产品制造产生购买力,服务业不产生购买力,只是转移购买力。2〉产品制造产生的购买力,整体刚好等于产值,而很大部分给资本家拿走了(利润),不会用来购买,这部分购买力浪费了。所以产品买不完,有剩余。

第二剩余价值我是回头来看,总想找出点什么缺陷来,但确实很难。这里提二个问题:

1〉因为社会购买力主要来自制造业劳动者的收入(直接或间接),而不是资本家的个人利润,所以资本主义发展不仅严重依赖于制造业,而且依赖于制造业劳动者人数。一方面,资本家想节约劳动力开支,减少工人人数,自己赚得更多,但减少工人人数,减少社会购买力,产品卖不出去,这个矛盾必然使得资本主义会延缓工厂自动化。如果真到高度自动化阶段,目前的资本主义模式必然解体,是吧?

2〉在一个服务业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仍然只有制造业产生购买力,这是否说明现有货币制度不适合时代了呢?应该可以通过改革货币制度来消除产品剩余吧。

3〉在某个时间点,计算的社会总购买力,应该是购买力的历史积累,产品也是历史积累,由于历史产品大部分被消耗或毁灭(如食品被吃掉或倒掉,灾害毁灭),积累的购买力也有可能买完全部产品。


力:
“第二剩余价值有点魔幻”。说得很好。不是专业科研工作者很容易忽视第二剩余价值。

 第二剩余价值是孤立系统中有价市场经济的一个必然现象,不管产值由制造业还是服务业产生。它来自以下逻辑。

首先,利润公式不是闭合公式。当可变和不变资本
(CV)确定后,利润Q和有效产值E(或市场容量)是相互依赖的两个变量。这个依赖性可以描述为:实现所有利润预期的条件是所有产品都按预期价格售出(Q
= E (V + C))。反过来又可以说成:所有产品都按预期价格售出需要投入所有利润(E = Q (V + C))。这就是利润与市场的依存原理,两者不能相互独立。

 其次,在资本权高于人权时,利润归资本所有。当投资资本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时,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可以相差很大。

 第三,现有经济学有个消费倾向递减原理。根据这个原理,个体消费占收入的比重随收入增加而下降。

于是,即便工人可以花完所有收入,资本家仍可能把大量收入储存起来。这就与上述“所有产品都按预期价格售出需要投入所有利润”的逻辑相冲突。

 第二剩余价值不是对单个或部分产业或产品而言的,而是对整个孤立系统而言的。孤立系统中的部分产品可以不出现过剩,但只要有购买力储存,就有部分其他产品不能出售。表面上,可以通过减少过剩产品的产量或扩大对消费者的贷款来清除市场过剩,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第二剩余价值问题,并可能出现周期性的过剩危机。

你的第一个问题的肯定的。许多人寄希望于科技发展来摆脱资本主义困境。但第二剩余价值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危机与有价市场经济的本质有关,与科技的发达程度无关。这是过去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其他批判资本主义的人不知道的。科技发达提高了生产效率后仍然存在着一个问题:卖给谁?资本主义的答案是通过发展服务业为富人提供额外的服务来分享富人的部分购买力。

 所以最近一些西方国家正在把妓女和毒品收入计入GDP。这决不是什么笑话或危机时的权宜之计,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愈来愈的女性在出身后注定成为不断发展壮大的性服务业的从业者。许多提高性工作者身价、品位和台型的伴生服务业也将应运而生。整容师、化妆师、性职业学校、性科研、性医院、性心理咨询、性工具、性软件、性游戏和性模拟等也将成为新的产业。资本主义社会在财富分化后又进一步进入人格分化,分化为直接为他人服务和接受他人服务的下等人和上等人。当然新的服务业不只与性有关。这只是一个例子。男人呢?看来还得提高富婆的性需求。

 当然服务享受不足以消耗所有利润和产品。资本主义如影随形的战争扩张也会随时发生。当一切出现故障时,危机仍会不期而遇。

 第二个问题还是这样。虽然服务业不产生独立的购买力,但能够瓜分制造业的利润。这就是第一剩余价值陷阱。其中的金融服务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它不仅瓜分制造业利润,也同样瓜分其他服务业的利润。这时,货币不只是一种财富形式,更是一种投资工具和增殖机器,是一种生产资料!消灭货币就消灭了金融资本家致富的手段,消灭了资本至高无上的权力。资本主义只要还有一个资本家,都会极力保护货币资本的存在和地位。

 积累的购买力可以用来减少第二剩余价值,同时保证再积累的可能。但资本家的愿望是不断扩大积累。这在两极分化扩大的同时也就是扩大社会的总积累。这样一来,以往的积累还是不足消耗市场剩余。产品也可以因滞销而自毁。但这不是正常过程,而是一种破坏和损失,常常与危机伴行。

但同时有时表面的。

历史学生:
马博的关于整个孤立系统的第二剩余价值的看法很精辟,和Larry
Summers的美国经济因需求长期不足而滞胀的看法类似,所以才有经济泡沫和低通货膨胀并存的怪异现象。他甚至说,如果没有经济泡沫,美国的经济增长率很可能是长期为负 http://www.businessinsider.com/larry-summers-imf-speech-on-the-zero-lower-bound-2013-11)。

力:
1970年代出现滞胀后,凯恩斯理论受到质疑。其实是与两极分化与需求异化后的贷款消费和制造业挣扎(为摆脱债务而提高物价和薪资)有关。挣扎失败外迁后的全球化带来的海外廉价产品是后来低通胀的重要原因。本土商品房地产照样飞涨。没错,没有政府大量投资和通胀,许多西方国家的真实GDP都是长期负值。


 
零点的火车:
看来第二剩余价值不仅解释了资本主义历史过程中的经济运行过程,还能深刻预见未来,这是它巨大的现实魅力。当你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出发深入社会的各个方面,就赋予你的经济学更广大的意义,就使之成为政治经济学,成为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武器,这正是一些人害怕的原因。


 
零点的火车:
中国总购买力:不超过V+C+部分利润QQ 中极小部分用于消费,一部分交税,一部分转化到服务业中的收入)

 
力:
一个孤立系统的购买力是这样。贷款消费也可以很大,尤其是房地产和企业投资等贷款。

所以
GDP可以很假,没有多大价值。西方国家多年的GDP增长不过是贷款消费(包括投资)的结果。中国经济学家什么也不懂,只认得GDP。美国就是靠这个“里根经济学”(今天仍然如此)骗倒了苏联和中国。改革后,自亚洲金融危机起也在演这出戏,以至中国的企业债到2013年超过美国,到达14多亿美元(见“标普:中国企业债务14.2万亿美元 首次超过美国居全球最高”)2000年后大致每年一个亿多。从GDP中扣去这一个亿的贷款,GDP就是负增长。

而前三十年中国没有内债和外债,
GDP增长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增长。

 许多人不服我的结论。我也懒得争辩。债总是要还的。事实将说明一切。

零点的火车力:

对,靠欠债得来的
GDP 和耗费巨大自然资源得来的发展都是要计算代价的。中国一些人学美国把美国的高额债务也当作先进的东西一起学,盲目照搬误国。

力:
上面的亿应是万亿。

中国全部外汇储存才
4万亿多。其中大部分还是人家的。

 藏债于民。可怕啊。

力:
“标普:中国企业债务14.2万亿美元 首次超过美国居全球最高”一文可见:

 
零点的火车
对购买力的计算还有疑问。

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国内的总购买力不超过制造业中的
V+C,但还有一部分是资本家的利润(直接很小,一部分转化到服务行业),庞大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的收入来自税收(公司税-资本家一部分利润流入这里和个人税)。

美国服务业约占
GDP80%,总购买力如何计算? 



税收时个体收入和利润的一部分。
 
零点的火车
1〉我这个问题其实没必要问,我忘记了我们主要讨论孤立系统。如果不是开放系统,美国的服务业目前不可能占这么高比重,一个孤立系统,必须维持必要的制造业。

 2〉对一个孤立系统,对国家总购买力也许有必要计算二个指标:

a〉当年创造的总购买力,或称总年购买力,它可以按如下粗略计算:非公务员国民总工资收入(税后)+国家总税收

国家总税收包括了个人税和公司税,一部分用作公务员工资,政府部门开支和军队与国防建设和教育等所需投资。

b〉总购买力余额,即累计总购买力,M2(中国广义货币),是否要考虑政府财政余额?

制造业年总产值有统计,公司产品库存和市场产品积压将来也是可统计监控的。

对总购买力和产品总量能够系统监控。

 
我的一个疑问是,如果按照a〉的方法计算,由于包括了制造业之外的服务业的工资收入和税收,总年购买力会否超过制造业总产值而可消除第二剩余价值呢?

 如果将服务业看作能够独立产生购买力而改变货币发行政策,那总购买力就会大于制造业总产值(虽然小于制造业和服务业总产值之和),就可消除产品剩余。当然,这样可能造成产品供不应求。
 
零点的火车
a〉中服务业人员工资收入大部分来自制造业工人和资本家储存的购买力,而不是新产生的购买力,除非工人普遍贫困无存款。这样将产业工人工资和服务人员工资相加就产生了混淆,我那样计算有问题。要精确计算当年创造的总购买力不容易,只能粗略估计。
 


零点的火车
你在金融产业化与金融危机一节有个简洁公式:

 社会购买力:(1-kq)Q+(1-Kv)V

 这个公式是对的。


零博在思考更深入的问题。

这里的购买力是固有购买力。除税后可以加上政府预算部分。

 加上借贷购买力还可进一步研究利润危机和社会生活水平的上限问题。我说过在给定的私有经济的生产方式下,社会平均生活水平不能无限发展。这个证明需要用到借贷消费带来的通胀和第二剩余价值。

 只有在耦合市场经济下,即便生产方式不变,生活水平也能不断提高。因为需求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产值与市场同步增长。

 
我在博文中就有把服务业的利润公式代如制造业利润公式的例子,给出两个行业的总利润和总报酬。这个方法可以举一反三。

不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业可独立考虑。
 

零点的火车

对,看过了,现在把社会主义经济学问答读了一遍。金融这一部分,你得出了金融利润公式(为制造业服务和为全社会服务二种情况),同时,你推导出了金融危机发生条件与就业率的关系,这很重要。

只是感觉你对金融部分的讨论还没有充分展开,也许可以作些补充。

 
没错。这些是非常初始的。目前只是提供方法。方法很重要。许多人看重细节。其实细节只是应用中的逻辑推演,属于技术部分。

金融服务现在已经非常广泛,但万变不离其宗。货币资本本身具有不依赖劳动的增殖能力。但不是说劳动不重要,是因为资本增殖是瓜分他人劳动的结果。因此,金融业本质上是一种寄生产业,寄生在具有劳动创造的实体产业上,包括服务业,的寄生虫。寄生虫自身无法生存,但通过寄生却能置宿主载体于死地。这就使金融业处在了私有经济中食物链的顶端。

金融业可以有自己的利润公式。其中的可变资本可以很低。如果略去就与商业利润公式一样剩下一进(买进或贷入)一出(销售或贷出)。这差额就是利润。这利润可以是制造业和其他服务业利润的一部分。把银行的贷出利息和人工成本代入制造业或服务业的利润公式中就可求证。


  力:
1、一个孤立系统,必须维持必要的制造业。

很正确。有海外投资能力的国家可以把孤立系统扩大到投资范围,故仍能维持系统经济。而且出口行业,哪怕是服务业也能创造新的购买力。因为它转移的是别国的购买力。


 2、由于存款不都用于当年消费(所以这部分实际货币被称为广义货币。不很好的译名),所以在实际计算中可以考虑广义货币的年增量。正值减少当年购买力,负数增大。政府财政余额的变量也可考虑。另外就是投资和消费贷款。这在西方国家以成为购买力的重要组成。
 
由于包括了制造业之外的服务业的工资收入和税收,总年购买力会否超过制造业总产值而可消除第二剩余价值呢?


理论上不会。因为服务产品同样消耗购买力。把服务业的利润公式代人制造业公式可知。不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业也须购买。第二剩余价值包括服务业的剩余价值(可以是潜在的,或产能)。对许多不产生库存产品的即时服务来说,是不通过库存产品过剩直接减少服务产值和收入,造成失业和破产。所以能够产生或转移额外购买力的服务业一定有服务产品,否则就是靠贷款来扩大购买力。


 而贷款通常不是强制性的恶而是根据市场需要。同时产品价格受供求影响。物稀为贵,薄利多销。这可以自动平衡超量的购买力。这也是增发货币造成通胀的原因。市场通常不会因名义购买力的增加而匮乏,而是通过涨价与之平衡。


 由于第二失业价值的存在,资本主义经济需要不断增发货币来清除。只有耦合市场经济才能保持长期物价稳定。

 
零点的火车:
在你的文章中,借债消费与贷款投资和政府的赤字开支是属于总需求范畴,不属于总购买力,购买力是消费的许可能力和经济来源,总需求是实际消费。

 
力:
是否明确区分已经记不得了。两者还是有关系的。 

力:
博文没有对购买力进行深入讨论。但购买力与第二剩余价值和经济危机有关,的确应该认真对待。至少应该把消费者自己的收入和积蓄提供的购买力(可以称为固有购买力)与借贷获得的购买力(借贷购买力)分开。这两种购买力不仅来源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主要是对债务和通胀的影响不同。后者可以导致利润危机。

 
力:
一般说来,正确的通胀指数可以看成是购买力与产品平衡与否的风向标。如果非剩余产品的平均物价高于产商的预期价格,说明名义购买力可能高于预定的市场价值。反之亦然。而名义购买力的余量通常由增发货币造成,而不是由收入增加或积累投放造成。
 
力:
由此可以揭示第二剩余价值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利润危机的具体过程和必然趋势。清除第二剩余价值的货币滥发引起的通胀不断使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在同等质量下不断提高,虽然减少了货币储存,但产生一个庞大的高消费的贫困阶层。它曾被冠之以中产阶级的美名,实际上基本上收支相抵。虽然有房有车,但靠贷款维持,与租住银行的房子车子没有本质区别。这个所谓的中产阶级有很多是无子女和独生子女家庭。这种家庭的大量存在是西方国家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减少的真正原因。不是他们不愿多要子女,而是无法在原生活水平下养活多子女家庭。而同时的富人仍可以保持子孙满堂。

 资本家利润的继续积累使贷款消费模式无法停摆。于是终有一天,国内产品的物价高企,销量逐步让给廉价的进口产品。本土制造业利润下降,更多人转向进口产品的销售经营和其他服务业。由于这些新的服务业同样受银行的盘剥,也同样存在商人的货币储存,普通人获得的服务业收入仍然不足以振兴本国的制造业,除非本国的制造业成本降至进口成本以下。这就是西方国家目前的处境。


 这个必然规律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由偶然事件如自然灾害或战争引发。西方国家1980年代后期为了挽救冷战失败的最后冒险,也就是超前消费(大规模贷款消费)和高通胀高利息(制造业挣扎和银行反弹)就是加速利润危机的两个例子。虽然哄倒了苏联和中国,今天却仍在为那时的冒险买单。


零点的火车
( 力:
博文没有对购买力进行深入讨论。但购买力与第二剩余价值和经济危机有关,的确应该认真对待。至少应该把消费者自己的收入和积蓄提供的购买力(可以称为固有购买力)与借贷获得的购买力(借贷购买力)分开。这两种购买力不仅来源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主要是对债务和通胀的影响不同。后者可以导致利润危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在购买力多停留了一下。马博的经济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第二剩余价值基础上,而第二剩余价值的产生关键是购买力不足。马博通过数理逻辑证明了第二剩余价值,有重大意义。后面马博利用第二剩余价值对资本主义历史进行了贯通一致的解释,以及耦合市场经济的提出,都是基于第二剩余价值。所以,我希望在第二剩余价值这个基点上马博不仅仅从数理逻辑,而且能够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做到没有漏洞。购买力是更基本的问题,比购买力更基本的是货币。马克思曾指出,经济危机是在有了货币之后。货币起源于商品交换,但后来货币也作为服务与商品交换以及服务与服务交换的媒介,但是购买力的产生却仍然只与商品的创造有关,而与服务无关,除非服务以产品形式出现,这在逻辑上是否有问题?将来可能还会出现超越于商品和服务的思想的交换以货币为交换媒介(在脑-脑连接时代到来),而且货币的形式也在发展,从物质货币到数字货币。购买力的产生机理是否一直不变需要考察。是否在货币的层次上还存在其它的克服第二剩余价值的途径?

力:
但是购买力的产生却仍然只与商品的创造有关,而与服务无关,除非服务以产品形式出现,这在逻辑上是否有问题?

服务业可以生产服务产品。由于许多服务是即时服务,不产生可积累的库存量,所以我说很多服务业不创造可积财富。即便不创造可积使用价值的服务业,也还是可以创造市场价值,也因此可以分享或转移购买力。 固有购买力的产生不只与创造商品有关,也可来自现有产品的运输、销售、储存、和转移等服务过程。 

是否在货币的层次上还存在其它的克服第二剩余价值的途径?

不知道具体意思是什么。在只有有价市场存在的资本主义私有经济,商品需要货币来购买。清除第二剩余价值就需要扩大购买力。在资本家不断财富积累的情况下,原与市场价值相平衡的购买力被部分储存起来。这就需要额外的购买力来填补被储存的购买力来清除第二剩余价值。这个替代购买力可以是海外购买力。光靠出口是不够的。为了妨止购买力不足引起的通缩减少利润,甚至进一步导致过剩危机,只好靠借贷来形成新的购买力,用借贷购买力来清除第二剩余价值。由于被积累的购买力不都以可借贷的形式储存于贷款部门,国家需要发行过量货币来提供借贷购买力。

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发行适当的货币恰好补偿被储存的那部分购买力,保持物价稳定。但借贷需要偿还。偿债又减少新的购买力。为了平衡普通消费者的偿还能力,资本家又不得不调整工资,同时提高产品价格来保持利润。这就是资本主义国家“涨价
-涨薪-再涨价-再涨薪”的螺旋法则。而超量的货币发行本身也能造成通货膨胀。

 仔细分析可以看到上述的从第二剩余价值的产生到金融补偿措施引起的通胀这整个过程与私有经济的财富分散有关。资本家的购买力储存惠及不了其他消费者。银行利息又瓜分了贷款者的固有购买力用以自身的储存。而资本家的螺旋法则使货币贬值又伤害了银行的利益。银行为了自保需要加息又损害了贷款人的利益。这种私有经济下的利益冲突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和结果,就是资本家的财富储存越来越多,而普通人的固有购买力(不是名义收入)愈来愈小。两极分化愈来愈大。最后失去贷款消费的能力使第二剩余价值越积越多。

这里,我们没有谈及生产的盲目性,但仍然可以看到马克思说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的矛盾。私有经济之间的利益冲突实际上是对马克思的基本矛盾的更深刻的解释。这个竞争和冲突,加上第一剩余价值陷阱,并不像西方经济学解释的那样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而是相反有利于第二剩余价值的产生和扩大,最后走向经济危机。

 仅从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基本矛盾的角度来看,实行垄断经济,无论叫做民有、国有或资本家有,可以消除各独立部门间的利益分食和对立,统筹兼顾,共同发展。在这个统一体中,货币只是简单的代物券,而不是资本增殖的工具。这是经典马克思主义中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取消货币,实行新中国成立时的临时分配制度。

 但是私有经济中各资本家和产业之间的矛盾和马克思所说的基本矛盾来自于一个更根本的矛盾:有限市场和无限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一切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或垄断程度无关。垄断经济的严密计划可以消灭第二剩余价值,但不能扩大市场,因此不一定能够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虽然第二剩余价值可以通过限制生产或计划经济来消除。但由于商品经济基本矛盾的存在,经济发展仍然受到有限市场的限制。这正是西方经济学对计划经济的批评所在。


 只有在实行耦合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做到经济的持续发展。因为这时的市场和产值是同步增长的。前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没有自觉的耦合市场经济,但有无价市场吸收部分有价产品。因此经济发展过程中基本上没有经济过程本身造成的经济危机,且平均发展速度高于资本主义国家。那时的发展限制不是来自有限市场和第二剩余价值,而是来自西方国家对粮食、能源和原材料的封锁。


 零点的火车力:
在第二剩余价值透视下,资本主义复杂的内在经济结构和运行机理得以清晰地显示,以上分析深刻和细致。马博富有穿透力和绵密的思维令人叹为观止。

力:
所以说一些人把耦合市场经济等同于计划经济是错误的。把计划经济理解为只是按现有市场计划生产也是错误的(中国过去是按现有资源而不是现有市场来计划的。改革派没有弄清楚)。中国的改革派把扩大市场当作开放私有市场同样是错误的。市场不仅受生产方式的影响,更受分配方式的影响。在有价分配的条件下,市场永远是有限的,任何私有化过程和市场过程都不能无限扩大市场。只有无价分配的参与才能使市场的边界消失。


 零点的火车:
 
(  说:
难在被接受。这是一个利益问题而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更何况是整个资本家的整体利益。这也是我不着急的缘故。但我相信随着毁灭性武器的扩散,对外扩张的经济模式必将终结。人类为了生存,最后只能选择这样的经济模式。
—————————————-
 
请马博具体谈谈毁灭性武器扩散的影响。

力:
很好的问题。

现阶段的毁灭性武器包括核武器、化学和生化等大范围杀伤性武器。有意思的是目前似乎只有禁止使用化武和生化武器的国际条约,而没有禁止使用更可怕的核武条约。只有妨止核武扩散的条约。为什么?没有多少人问过。原因是化武和生化武器的制造和使用相对容易,而核武制造和投放需要较高级的技术设备,只有少数
(主要是发达)国家可以拥有。这里的潜台词是:只允许发达国家毁灭其他国家,而不允许其他国家威胁发达国家。

 即便如此,毁灭性武器的扩散是必然的。更多的国家将拥有这类武器捍卫本国的利益、资源和安全,同时威胁其他国家的生存。这就使资本主义的经济扩张愈来愈困难,代价和风险愈来愈大。防扩散条约防的主要就是这个。至少到目前为止,只有美国使用过核武,而且是使用化学和生化武器最多的国家。但没人可以控制美国。美国可以把核武运到朝鲜半岛,甚至二战犯罪国日本和德国,但不允许朝鲜拥有核武自卫。这就是丛林法则之一例。


 毁灭性武器的全面扩散尚有时日,但对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限制已经十分显著。因为世界上愈来愈多的地区被卷入核大国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之中。最近的俄乌冲突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战略重地克里米亚重归俄国后,西方世界恼羞成怒,却不能像入侵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那样进攻核大国的俄国,只能威胁经济制裁。但经济制裁是一把双刃剑,制裁别人的同时也制裁自己。而孤立系统中的资本主义经济是无积累经济。资本家为了财富积累便不能自我孤立。于是经济制裁雷声大雨点小,伤人八百,自损一千。仅仅制裁了某些个人,就引来俄国报复。大量抛售美元造成卢布和欧元贬值,致使美国第一季度经济因外企产值受外币贬值的影响陷于负增长。

这个教训是深刻的。对中国的改革派来说,马力经济学也许不足为道。但事实会使石头开窍。由于中国经济高度依赖西方市场,在西方国家威胁主权和领海时,以及在国际政策方面,不敢以实际行动得罪西方国家,公开捍卫本国和友邦的利益,甚至屈从于西方国家的猎鹰计划。大清国抗击八国联军失败后,联军迫使清国处死174()名鹰派领导人。今天国与国之间较量的战场已不限于军事领域,更扩大到经济领域。胜败同样是生死攸关的,也同样可以导致丧权失地。知道了私有经济的无积累特征后,也就知道摆在中国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是及时转向耦合市场经济,收回经济命脉摆脱西方国家的箝制。在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拥有完全的主权和领土。二是在国际市场日益饱和和缩小的背景下,为了经济不致突然崩溃,继续在西方国家的压迫下不断牺牲主权和领土直到自我了结。


零点的火车:
1.〉一个带讽刺意味的故事是美国以萨达姆藏有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为理由而打伊拉克,布什政府那样一宣传,美国人民居然信了,世界许多国家居然也信了。一个简单的理由是:如果伊拉克真藏有大规模杀伤性化学武器,美国还敢轻易攻打伊拉克吗?

 2〉随着中国国内工资逐年上涨(是否也有马博的螺旋法则在起作用呢?),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外资制造业逐步撤出中国,中国不得不在国内扩展服务业,据报道,服务业已超过制造业占GDP首位(服务业首坐GDP头把交椅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03/03/content_1397338.htm)。同时,中国把未来寄托在海外市场的扩张,重踏美英帝国的老路。由于第三世界人口在21世纪逐年上升,在21世纪中后期将达世界人口70-80% 一份新的报告预测,从现在到2050年期间,非洲的人口增长将是世界最快的,这份报告说,这片世界最贫困大陆的人口将增长一倍多,从现在的11亿增长至24亿。中国近年在非洲的投资迅猛扩张反映了这样一个海外扩张的趋势。如果只从世界人口变化趋势来看,中国似乎在21世纪在海外扩张上还有一番作为。但是,美英帝国绝不会容许中国安安稳稳地在第三世界扩张,中美博弈的战场将延伸到海外市场的争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必然扩散,必危及海外市场。海外市场并不限于第三世界国家或石油资源国,中国似乎同时在投资发达国家,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投资都在增加,最近澳大利亚说中国在澳大利亚的投资将有大增长。

3〉“今天国与国之间较量的战场已不限于军事领域,更扩大到经济领域。胜败同样是生死攸关的,也同样可以导致丧权失地。”这对中国无异于时代的清醒剂。

 
力:
1. 显然困难得多,付出的代价也会更大。但美国从一开始就完全清楚伊拉克根本没有这些玩艺,所以才会轻举妄动。联合国一次次的实地检查就是为了确定伊拉克没有(而不是有!!!)毁灭性武器。

 2、中国投资非洲恐怕获利很少。西方国家所以不怎么在乎就在于无法与中国竞争。非洲人口会迅速增加,但不再可能对非洲实行过去的奴役性政策。而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可以缓和中国海外市场的饱和危机。向其他第三、第二世界扩张也是必要的。但西方国家即便没有竞争力,也会设法破坏这种扩张。这是目前西方开始重视非洲的原因。

 另外有一点。热带地区的工业化是十分危险的,因为热带雨林、湿地和草原是巨大的储热库。这个热库被破坏后,大量热量向高纬度和极地扩散。这才是一百多年来,尤其是最近几十年气候转型的根本原因,而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多关系不大。后者的作用远小于前者。


零点的火车:
扩张海外市场必须扩张军备,海外利益没有远程军力投射保护不了,所以,21世纪世界军备竞赛将会越来越加剧。像今天中国在伊拉克的石油利益,一遇到伊拉克内战,中国很难保护自己利益。即使中国能够投射军力到伊拉克,也不敢轻易使用,搞得不好会与伊斯兰发生矛盾,多一个强大的敌人。

在美国重划国际经济圈,压缩中国海外市场的形势下,即使利薄中国也不得不往非洲这样的第三世界国家去发展,不仅仅是经济还有政治因素。中国在发达国家的投资总的说比例还很小,不足以弥补对发达国家出口的减少。中国要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早日转向马博的耦合市场应为一良策,这也是我鼓励马博到中国去宣传自己的理论的原因。

力:
人口大国的经济走国际路线必定是死路一条。你不可能全世界布署武装保护。英美都是教训。没有英镑和美元的国际地位,这两个大国早四分五裂了。当然英联邦已先走一步,欧盟紧随其后
 
 
零点的火车:
1970年代以来,金融的发展似乎使资本主义发生了一个突变,即帝国主义列强不一定通过战争侵略别国,只要打开金融大门,即可掠夺他国财富,并控制他国经济。金融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列强,也许更准确地说是国际资本集团通过股票,期货和外汇等金融市场直接掠夺他国国家,公司和个人财富,使资本主义走上了以“赌”快速聚财的邪门歪道。可以预见,在这条路上,资本主义只会走得越来越远,会把每个人和每个人一生都捆绑在金融市场上,从顶层掠夺每个人和家庭积累的所有劳动成果,成为控制人类的一条锁链。金融市场不仅是金融资本家聚财的高铁,也是转嫁金融危机的释放通道。

力:
也就是我说的国内垄断走向国际垄断。新兴国家处在食物链的最下方。这个完整食物链的形成靠打破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有制,因为资本势利是无法与大国的国家垄断相竞争的。在眼前利益的诱惑下,西方世界如愿以偿。而能战胜眼前利益的,除了强制的政治和宗教力量外,只有科学。在政治强人去世后,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经济学问世之前走向今天的死亡之路是难以避免的。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此千古之律也。谦谦君子,窈窕淑女,人也,鸟也!

零点的火车力: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在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的引入是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科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是不是引入了数学,经济学就成为一门科学了呢?经济学在19世纪30年代“边际革命”就走上了科学主义的数学化道路,数学模型成了经济学“科学”的代表特征。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非线性经济学和经济动力学的发展,进入新科学经济学阶段,也就是说,在数学的打扮下,西方经济学似乎早就成为了一门科学经济学,而西方又把这样的经过数学包装的“科学经济学”作为经典输入到中国和世界各地。但是马博却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伪科学,是为资本家服务的赚钱术,这无疑惊世骇俗!

另一方面,学术界也存在反对经济学作为一门科学的观点,有人提倡人文经济学,认为经济学不能离开人的研究。

力:
西方经济学引入了数量计算,但没有引入真正的数学逻辑。何况数学逻辑本身可以与科学无关,而只是纯粹的公理体系。西方经济学正是企图建立一种部分量化的公理体系,以便用公理体系冒充科学。对科盲和外行来说,公理体系就是科学体系,科学体系也就是公理体系。但公理体系可以与科学毫无关系。

科学的特征不在于量化某些数值关系,抑或有一个完备的公理体系,而在于找到可被实践检验的因果逻辑。西方经济学在基本问题上无法被验证。它甚至没有预测能力,也就根本谈不上验证。因此只能不断地改头换面,从一个公理体系跳到另一个,或脚踩两条船。它在基本逻辑上更是漏洞百出。最基本的就是在没有明确假定条件的前提下,把间断性的利润公式当作连续函数,把有限市场当作无限市场。基本条件都错了,不可能有任何合理的结果。

零点的火车:
对,科学强调逻辑方法和实践验证。

 
 “最基本的就是在没有明确假定条件的前提下,把间断性的利润公式当作连续函数,把有限市场当作无限市场”这确实是马博对西方经济学重大缺陷的一个重要发现。马博推导出了有价市场的间断性的利润公式,得出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临界条件,对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雪崩过程和延续过程是否也可用数理逻辑进行推演得出数学表达式?

 
力:
理论上是可以的。金融过程本身就是高度量化的和计划的。帐面的巨额透资长期不能平衡,就有可能发生危机。但像美国这样的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不断实行货币宽松来转嫁危机。这就是美国的经常账可以有几十年巨大赤字的原因。如果不是这样,美国的房贷危机(也是一种金融危机)后就是信用卡危机和企业债务危机,而不只是一个雷曼的倒闭。

 历史上的许多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与产业危机相连的,尤其是在产业兴旺的时期。这样的金融危机比较容易预测,但需要大量真实数据。这些数据常常以商业机密为名无法获得。资本家于是由此误导市场浑水摸鱼。金融资本扩大后,产生了纯粹由金融投机造成的危机,如亚洲金融危机。这样的危机发生突然,预警期短,同样有隐瞒数据的现象。

中国的国有银行有很强的清理坏账的能力。也就是把亏损分摊给人民,或用无限量的纸币填补黑洞。引起的通胀由全社会买单。这是国有银行的长处,使金融危机获得较多的缓冲时间。但在缓冲期中经济仍然不能好转的话,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会一道发生,而且异常凶猛。因为在这之前一切缓冲措施都已用磬。今后中国的金融危机还可能由外资的突然撤离和市场崩盘引发。这些都需要密切注视,随时审查。


力:
由于西方经济学缺乏因果逻辑和预见能力,不得不借助一只“看不见的手”来自圆其说,就如看不见的上帝和上帝的第一次推动一样。而科学经济学不需要这些。它从数理逻辑导出孤立系统中私有经济的无积累特征;再从这个基本特征出发,可以解释资本主义各个阶段的特征,如海外扩张、过剩危机、两极分化、超前消费、螺旋法则、制造业挣扎、银行反弹、利润流、制造业衰退、全球化等等等等,并可预见利润危机及其过程。科学经济学是实实在在的精确科学。

零点的火车:
1〉当采用耦合市场经济模式,利用无价市场的特殊功能吸收有价市场的剩余,相当于使得有价市场的利润公式的间断性函数变为连续函数,可以在保持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理论只提到无价市场的吸收功能,无价市场也有给有价市场的供应功能吧?由于马博主要考虑第二剩余价值产生的产品积累及其过剩危机,很少讨论不足危机,所以没有讨论无价市场对有价市场的供应补充功能,是否也可以增加相关讨论?

2〉根据马博的经济理论,人类社会必然从目前的有价市场或有价市场与无价市场的混合型经济模式走向耦合市场经济模式,最后应该是走向无价市场经济模式,对吧?最后从耦合市场转向无价市场的条件是什么?即在什么条件下人类社会才适合于搞全无价市场?

力:
1、”当采用耦合市场经济模式,利用无价市场的特殊功能吸收有价市场的剩余,相当于使得有价市场的利润公式的间断性函数变为连续函数,可以在保持持续发展的情况下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

正是如此。即便有价市场依然有限或处于孤立状态,原来间断的利润公式在耦合条件得到满足时可以变成连续函数。

 不明白”无价市场也有给有价市场的供应功能“指什么。无价市场的主要功能不是为有价市场补充供应,而是为了解决需求异化问题,使无力购买昂贵服务以及其他生活必须品的人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这些产品。

 资本主义的贫困不只因为资本家剥削和分配不公。分配低也还有分配,还能生存。资本主义的最后困境在于愈来愈多的人没有劳动的机会,也就没有接受剥削参与分配的资格。 他们有生存能力,但没有生存机会。就像野生动物那样自生自灭。这是一种无剩余价值贫困,是资本主义后期的社会状态,也是马克思时代无法预见的生存危机。马克思只讨论了各种经济危机,但没有讨论生存危机。这种危机表面上与资本家的剥削和经济行为无关,但同样是资本高度集中造成的异化现象。虽然可以通过回到贫困来恢复生产,但给资本主义经济设下了发展的上限。这个上限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叫做“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中等收入陷阱常常发生在两极分化严重和高失业率的国家。发达国家在全球化后也会回落到同一水平。

 从资本的角度来说,资本主义后期的利润危机和社会贫困是因为失去了投资的机会,而不是产品的过剩。只要人工和产品价格重新调整到某个现实的价位上,生产、消费和市场仍然可以继续扩大。这就叫生产异化。这样的调整虽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就如我在利润危机的两篇博文中所分析的那样,但在实际操作中充满风险和不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即便成功,也只是倒退到原先的经济水平,在一个盖子下周期性地挣扎,从而打破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神话。

无价市场的存在为社会提供所需的无价产品。由于无价产品同样需要劳动来创造,而且市场广阔,它可以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的浪费。另一方面耦合市场经济通过减少市场利润来补偿无价经济。这就可以减缓和阻止两极分化的过程。虽然单位投资的市场利润减少,但由于投资规模不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而缩小,总利润仍可不断增大并超过单纯的有价市场经济。另一方面,无价经济由于不通过市场交换,创造的利润是隐性的。比如国家的基础建设不会放到市场上去出售,表面上不创造市场利润(还可能是帐面亏损),但实际上仍有新建的基础设施实物利润的存在。这个隐形利润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往往不被全部计入统计数据中,也是改革开放后物价红利的重要来源。

 不知说清楚了没有?无价产品的消费是需要管理的,否则会造成浪费和供求失调。

2、耦合市场经济能否成功过渡到无价经济并不清楚。耦合市场经济中的无价市场经济的确是“按需分配”的一种控制形式。随着无价市场经济的比重扩大,也的确可以向“共产主义”社会转化。当然这个过程受自然资源的限制。马克思没有解答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究竟如何实现的具体过程,只是说过需要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等。也没有说如何实现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于是不少人,包括自命的社会主义者、共产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者声称必须首先建设资本主义,等到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社会福利不断扩大就能逐步进入共产主义。马力经济学告诉我们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受需要异化和生产异化的限制而存在着收入陷阱和发展上限。因此在特定的生产力水平下不可能通过资本主义的有价市场经济达到社会物质极大丰富的水平。如果想实现共产主义,能在某种生产力水平下持续发展的耦合市场经济才是唯一可能的道路。无价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便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零点的火车:
马博似乎在这里对无价市场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重要补充,即除了吸收有价市场的剩余,还可解决需求异化问题。
 
我理解无价市场的主要功能不是为有价市场补充供应,我的原意是作为一种次要的作用,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当有价市场出现供应不足,无价市场是否也可起调节作用,当然这不是一个主要问题。

“无价产品的消费是需要管理的,否则会造成浪费和供求失调。”

中国
1958年的公共食堂是个很好的例子,在粮食没有达到极大丰富的条件下,让农民随便吃,半年就吃完了一年的粮食,结果断供,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用无价市场理论说明,相当于突然增大无价市场的需求,造成供应不足,出现不足危机。

力:
是这样。
这些讨论是我觉得有必要加以进一步解释。

 耦合市场经济中的耦合利润公式Qe = vT + EV∞–C 中的利润Qe包括无价经济的利润Q
和有价经济的市场利润Q。耦合可变资本V∞也包括无价消费V∞。无价利润和无价消费是隐形的。无价经济中创造的价值vT∞也是隐形的。这部分隐形经济可以不需货币交换来进行,并可增大耦合利润。由市场交换获得的有价利润Q只是耦合利润的一部分。由于有隐形利润的存在,市场利润即便是负数,而整个经济仍处于发展状态。因此耦合市场经济不可仅用市场价值来评估,且比单纯的有价市场经济具有更大的危机承受能力。在有价市场经济发生衰退时,耦合市场经济仍能正常运行并获利,保持社会就业和创造财富的机会。其结果就是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


 这里没有涉及无价经济的成本。无价经济的成本也是隐形的。把无价经济创造的财富(隐形产值)换成市场价值和成本之差后就可看到这一点。


力:
前面的评论中有两小段虽不是新的,但十分重要,也容易被忽略。所以这里用黑体字强调后列出:

 资本主义的贫困不只因为资本家剥削和分配不公。分配低也还有分配,还能生存。资本主义的最后困境在于愈来愈多的人没有劳动的机会,也就没有接受剥削参与分配的资格。 他们有生存能力,但没有生存机会。就像野生动物那样自生自灭。这是一种无剩余价值贫困,是资本主义后期的社会状态,也是马克思时代无法预见的生存危机。马克思只讨论了各种经济危机,但没有讨论生存危机。这种危机表面上与资本家的剥削和经济行为无关,但同样是资本高度集中造成的异化现象。虽然可以通过回到贫困来恢复生产,但给资本主义经济设下了发展的上限。这个上限在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就叫做“中等收入陷阱”。所以中等收入陷阱常常发生在两极分化严重和高失业率的国家。发达国家在全球化后也会回落到同一水平。


 从资本的角度来说,资本主义后期的利润危机和社会贫困是因为失去了投资的机会,而不是产品的需求过剩。只要人工和产品价格重新调整到某个现实的价位上,生产、消费和市场仍然可以继续扩大。这就叫生产异化。这样的调整虽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就如我在利润危机的两篇博文中所分析的那样,但在实际操作中充满风险和不定因素。更重要的是即便成功,也只是倒退到原先的经济水平,在一个盖子下周期性地挣扎,从而打破资本主义繁荣昌盛的神话。

 
力:
西方国家愈来愈多的啃老族和出国打工者就是生存危机的证明。没有父母的帮助,许多人只得告别自由和人生。通常是自杀和卷入犯罪活动。美国金融危机后,死于枪杀的从几年前的两万一年迅速窜升到每年三万,自杀率也在上升。

 
零点的火车:
论《市场经济原理》第八章:市场经济螺旋体。
 
马博在这一章用四组利润公式概括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四个典型时代和典型模式,给人以泰山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1〉如何评价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模式?由于中国是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自由市场经济模式转型,转型过程伴随西方资本主义市场向中国扩张——主要是低端制造业向中国移植和零售服务业向中国扩张以及金融投资,同时,反过来中国产品则以海外市场为主——出口导向型。在自由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有宏观计划。似乎不好用四个典型时代的某一种来简单概括。比较象以自由市场经济为主,但有海外市场,但中国的那种面向发达国家的海外市场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海外市场扩张不同。在2008年美国经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爆发之后,中国产品面向发达国家的海外市场收缩,但中国的海外投资增加,尤其是向非洲等发展中国家,资源型国家和新兴国家。中国通过资本输出建立的海外雇用经济应属于合作型雇用经济。

2〉根据马博的文章叙述,美国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和接着的经济危机是在市场达到饱和前的反利润现象,是资本主义史上第一次结构性利润危机,是连续性经济危机。这里有一点很重要,马博指出经济危机存在间断型危机和连续型危机。

有意思的是,19世纪,西斯蒙第断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永续不断的、永久性的经济危机而不是周期性的,因为今年的产品是用去年的收人购买的,只有今年的生产与去年的收人相适应才不会发生生产过剩。但资本主义下生产年年扩大,今年的产品总是超过去年的收人,这就发生了一种永恒的收人不足因而经常存在着过剩的产品,所以资本主义经济会永远处于生产过剩的危机中。马克思却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地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过程本身的阶段性,只有当资木主义基本矛盾发展到尖锐化程度,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严重失调时,才会发生经济危机。(http://wiki.mbalib.com/wiki/%E9%A9%AC%E5%85%8B%E6%80%9D%E7%9A%84%E7%BB%8F%E6%B5%8E%E5%8D%B1%E6%9C%BA%E7%90%86%E8%AE%BA

 尽管西蒙斯第和马克思指的都是过剩危机,而不是利润危机,但他们分别得出了经济危机的二种可能形式:连续型和间断型。看来,存在间断型经济危机就必然存在连续型经济危机,型态的完备性早已隐含了连续型经济危机的存在,只是或早或迟地到来而以。

 
力:
1、中国前三十年实行的是孤立系统的计划经济。这个孤立系统是西方封锁造成的,而不是像改革派说的那样是(自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结果。孤立系统不能有稳定的私有化的市场经济,除非大量减少人口。因此计划经济是唯一的正确选择。毛是根据资源包括粮食来计划的,而不是像改革派说的那样根据意识形态来计划的。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实行生存第一的经济政策,限制与粮食和军备争夺耕地和能源矿产的其他次要物质的生产。这些本事常识,但改革派视而不见。刘邓在大跃进时搞免费食堂(不同于收费的公共食堂)故而造成粮食浪费和饥荒。可见他们不理解毛的计划经济是根据资源的用心,而是自己把计划经济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失败后三十年仍然没有提高认识,甚至把自己的错误认识栽倒毛的头上。人的愚昧由此可见。

西方国家解除封锁后,中国的外部资源和市场都己扩大。毛根据资源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自然而然地随之改革。这本是逻辑的必然。正因为改革派不理解计划经济根据资源的原理,而把邓的改革视为一种经济政策的根本改变。这与刘邓在大跃进中所犯的错误看似两个极端,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就是始终不渝地把计划经济理解为一种意识形态。在大跃进中,为了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无视毛的计划经济从属资源的原则,而推行无视资源条件的过激政策;在改革开放时,为了适应新的国际环境,又把计划经济当作意识形态来全盘否定,推行无视市场和产能过剩的全面私有化的新经济政策。

用意识形态,而不是科学经济学指导新的经济政策正是后三十年改革的主要特征。这个转型时期的经济特征的确是独特的。基本上属于国有和私有经济的混合模式,加上国家政策对混合模式的干预。虽然开放了私有经济,由于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没有经历过必要的原始积累过程,国家于是通过贱卖国有企业、低限制贷款等措施,同时引入外资资助中国私有经济的发展。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了这个度会引起质的变化,使社会主义经济变成资本主义经济,甚至是被殖民的资本主义经济。这个度就是不能依赖单一市场和资源,不能使经济命脉转移到外资手中,尤其是军事力量强大的外资。否则就会因担心经济崩溃而屈从于外部市场资源和投资国。中国有没有越过这个度是个见智见仁的问题。但中国如今内外交困、领土丢失和众叛亲离的局面在事实上已经说明了一切。每一次用钱来打理,每一次被人耍弄。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必须在第三世界开辟平行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回归毛的国际战略路线。

 借鸡生蛋也好,借壳发财也好,人家比你更精明。生下的蛋和发的财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归别人所有。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比过去辛苦,真实GDP的平均增长率只是过去的一半稍强,还不如文革时期。非正常死亡率也超过过去的大多数年份。更可怕的是中国的私有经济在国家物价红利补贴耗尽后,同样遵从西方有价市场经济的规律,因此同样导致两极分化、需求异化、生产异化和第二剩余价值的积累。在许多人买不起房、看不起病的同时,虽然国内经济增长率在衰落,少数先富起来的资本却因生产异化而过剩,纷纷流向国外。这就是目前中国海外投资和冒险激增的真正原因。在地缘政治冲突日益加剧之时,这些海外投资的大部分恐将有去无回。


 我曾经写过《非平衡发展》一文,提醒有妨止中国经济提前进入利润危机的必要。但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如同许多其他新兴国家一样,正在步入低产值条件下的利润危机。如果失业率进一步升高,严重的两极分化会将给中国经济带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生存危机,使中国陷入南美国家那样的中等甚至低等收入陷阱(不光指名义收入)。由于世界市场的有限性,新兴的人口大国家只能靠耦合市场经济摆脱收入陷阱,用不占市场空间的无价经济来补偿收入和消费。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俄国。俄国已经被西方国家承认为高收入国家。但俄国人的人均市场产值和名义收入并不高。


2、西蒙斯第的连续型过剩与第二剩余价值相似。他把市场剩余归因于孤立系统中产值的逐年增长。而第二剩余价值与产值的增减无关,而与两极分化和消费递减原理有关。市场剩余不总能引起危机,尤其在有外需的情况下。在总市场有剩余时,某些产品可能供不应求,剩余的只是部分产品。局部的产业危机要比全面的需求危机频繁得多,但影响不一定很大。个别企业的倒闭年年发生。这也许就是西蒙斯第说的危机的连续性。


 利润危机也是连续性危机,但可发生在市场饱和之前,与市场异常有关。就是产品价格与平均消费能力脱节。这种脱节通常由反抗市场规律的强制性经济行为产生。不是只有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能够产生外部的强制干涉。市场经济,甚至是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也能够。滥用自由和滥用权力一样可怕,尤其当自由与强大的资本势力联姻的时候。常见的造成利润危机的自由干涉有贷款消费和催生的过饱和经济,以及商人为自己的利益大量进口廉价产品。还有就是制度竞争导致的国家投资对经济和福利的拔苗助长。新兴国家利润危机的提前到来与为了追赶发达国家的过渡投资有关。大量投资用于改善工人收入后,企业成本增加。当国际市场的饱和和缩小后,大量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以至在市场饱和之前发生经济萧条。随之而来的人工贬值虽然可以降低成本,重振产业,但由此形成中等收入的陷阱。


  力:
另外,西方国家普通人的储蓄不多,把钱存到来年花的人也不多。由于高消费的贫困阶层,即大部分所谓的中产阶级,的收入仅供生活开支,西方国家的工资半月、一周甚至每天发放的很多。当年的收入当年够花就阿弥陀佛了。今年花去年的收入基本上是个伪命题。


力:
《非平衡发展–通往罗马之路》一文见
 http://blog.dwnews.com/post-53448.html

零点的火车:
在有价市场与无价市场之间是否存在中间市场?是否可以把那些不全免费但价格低于产品成本的市场称作中间市场,中间市场不为赢利,有价市场为赢利。

 
力:
当然存在过渡形式或边界状态,或是双重身份或身份变化。


零点的火车:
少将:美欲鲸吞中国财富 宁肯放俄一马也要遏华()
文章来源: 人民网 2014-06-26
01


力:
作者已经认识到美国的醉翁之意在经济。我过去也说过许多遍。俄乌冲突正酣时,有人为美国将把重心转向俄国而高兴。我明确指出美国啃不动俄国后,会加紧对中国的围剿。

美国希望挑起军事冲突,以此为借口冻结中国在美国的资产,然后大举抛售人民币。由于没有足够外汇平衡货币市场,中国将陷入金融危机。这时中国因流通过剩人民币大幅贬值造成资产狂飙,以此自动补偿外汇不足带来的市场失衡。西方国家再进而抛售在中国的其他资产,使中国进一步陷入万劫不复的经济危机和资产危机。

零点的火车:
这大概是越南持续围攻981钻井平台而不退却的原因。

政治,外交,战争。。。。。。一切围绕金融大战略的中心,通过金融攫取他国财富,这是不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在今天的一个显著时代特征?

力:
越南没有实力,挑不起战端。美国会千方百计激怒中国。刘晓波路等损招会层出不穷。

谁让你掉进了人家的庞氏陷阱。小便宜不能白沾。既然裤带捏在了手上,怎能不爱你个死去活来。


 
 零点的火车:
看来最可能的是日本。另外,2016如果民进党上台,在美日的支持和指使下,台独势力必将挑战大陆底线,日本的修宪是在配合台湾走向台独的步伐。中国现在似乎没有多少办法,只加紧强军,准备应付战争的到来。

 
力:
小时候常听大人说,借钱别借给强盗。中国是生怕强盗不要。富朋友,大朋友,风光呵。


零点的火车:
资本主义导致贫富悬殊,财富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里,资本家利用财富掌握权力,控制社会发展方向始终朝有利于资本家聚集更多财富的方向发展,形成对资本家的正反馈。随着资本家的财富越来越多,资本垄断集团的力量越来越强大,广大无产阶级力量越来越弱小,资本的力量发展成“核武器”,将无产阶级庞大的人数优势化为零。人类已经形成三个阶级:资产阶级,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永久利益,必然牢牢控制统治权,必然对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化瓦解,将这二个阶级原子化,而“民主”与“自由”则是原子化的工具。此外,资产阶级利用高科技监视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正试图进一步通过人-机相连和脑-脑相连控制人类的思维和行动,将人类社会推向高级奴隶社会。而目前,世界则是跨国垄断资本集团割据的高级封建时代。资本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力,统摄其它包括政治,军事和法律的一切权力。人类已匍匐在资本的脚下,在二十世纪汇聚的无产阶级力量已经消散。21世纪,无产阶级将能在资本主义更大的经济危机中重新觉醒吗?能够从资产阶级长期的民主与自由的欺骗中觉醒吗?没有科学经济学的诞生,无产阶级就难以有真正的觉醒,就很容易被资产阶级再骗回去。 只有科学经济学,理清资本主义脉络,把握资本主义海浪一样潮起潮落的血液澎湃的规律,在混乱和愈来愈升高的危机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昭示一条正确和解救之路。只是时候是不是已经有点晚了?在资产阶级掌握大量足以毁灭人类许多次的核武器的时代,无产阶级怎样战胜资产阶级重新崛起?


零点的火车:
如马博在对抗型市场经济中所言:“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突破边界,从企业界到国家边界再到同盟国边界,的历史,一步步减低系统的自由熵充实运动法则即法律,提高系统的有序性和计划性。”自从苏联突然解体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联盟陡然升起了万丈野心——以资本主义统一世界。美国联合西方一方面向伊斯兰国家发动战争和政变及民主革命,一方面对中国实施内部变质和外部包围,以达到解体中国的目的。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惊心动魄的大国博弈,美国动员西方和亚洲所有的力量对中国围堵,瑞士放弃百年银行保密法可谓老巢出动,亮出杀手锏,百年资本大陷阱揭开阱盖,要挟掉入陷阱的中国大老虎。这场大搏斗鹿死谁手决定人类命运。

 
力:
先富起来的国家正是希望控制整个世界,把雇佣关系从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企业与企业之间(复合经济模式),再到国家与国家之间(殖民模式)。这里的武器就是资本。一旦把其它国家变成市场经济国家后,就可用资本来控制。资本控制比过去的武力控制不仅成本小,范围大、无孔不入,而且“合情合理”。因为欠债要还和付薪招工已被视为天经地义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更是极力宣扬“稀缺”资本至高无上的权威。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国家就是靠不断打破市场边界来解决孤立系统的第二剩余价值问题的。

力:
你说得不错。西方国家千方百计解体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和君主国的国有制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子化”过程,目的就是能够控制或击败一个个孤立的原子。这就叫各个击破。西方国家不断抬高权力的资本门槛也是为了妨止穷人的原子构成分子和大物资。因为资本是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组织的黏合剂和凝聚物。穷人不到走投无路时是不会穷结合。由于造反的物质代价愈来愈高,穷人的反抗也被原子化了,表现为孤立的暴力事件。例如美国的暴力犯罪在增加。每年死于枪杀的从金融危机前的两万人上升到三万。以后恶性暴力事件还会增加。

 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失败归根到底在于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包括科学经济学。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和危机理论已经过时或失效。在资本主义后期制造业衰退之后,资本主义进入了无剩余价值的贫困时期。严重的两极分化不仅来自资本的分配权造成的分配不公,更来自资本的高度集中造成的广泛失业。人民在没有生产资料和资本的条件下,只能渴望被资本剥削的机会。而愈来愈完备的市场监控和企业垄断使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比社会主义国家更周密,盲目生产造成的危机影响也因此愈来愈小。在这种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运动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这时无产阶级如何解放自己的确是一个新的问题。传统的阶级斗争的理论究竟还有多大意义?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知道世界的未来在哪里?这样的目标能否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

 资本主义目前的状态不仅不是无产阶级(指没有生产资料)所满意的,也不是很多资产阶级所满意的。只有处在食物链顶端的大财阀和金融投机家真正满意。但也有许多人并没有立刻的生存危机,也因此没有改变现状的欲望。经典马克思主义要求无产阶级(暴力)夺取生产资料获得解放的道路至少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是希望渺茫。资本主义国家的所谓“民主”和“法治”恰恰是为了妨止穷人的暴力斗争。因此除偶然事件外,无产阶级不可能把武装斗争作为未来争取解放的主要方向。即便在落后国家,穷人通过暴力革命获得生产资料和政治权力后又怎样?如果没有科学经济学的指导,还不同样像前社会主义国家那样被骗入歧途,放弃优势的生产方式,走上资本主义的死路。

 因此目前最重要的是发展像耦合市场经济那样的科学经济学,从客观事实的角度有说服力地指明人类社会在有限市场和资源条件下和平共处持续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在毁灭性武器不断扩散外部扩张风险愈来愈大时,世界最终会接受耦合市场经济,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它不仅有利于无产阶级,而且因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富的不断增加而同样有利于资产阶级。这样的人类解放运动与一个世纪前的不同,不是争取一个阶级的解放,而是争取整个社会的解放;不是消灭有产者,而是消灭同样损害有产者的需求异化和生产异化,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共同致富的梦想。

 这样的梦想甚至要等到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垄断后才有可能。现在的资本主义还能通过牺牲他人来壮大自己。一旦他人牺牲完毕,一切都被兼并到最后的武士手里。这时资本主义完成了现代民主–这个从君主的土地垄断到金融家的资本垄断这样一个过渡阶段–而进入资本的而不是土地的君主政体。行业间的竞争破产、失业造成的劳力浪费以及发行必要的生存补助将损害的是自己家族企业的利益。而耦合市场经济模式正是资本君主所需要的科学经济学,用以减轻社会分裂,消除需求异化和生产异化,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这些能否赶在人类自行毁灭之前还得靠运气。单靠无产阶级的崛起可能是不够的。暴力斗争也能引发战争。我们能做的就是动员一切有良知和见识的人,包括资产阶级成员,正视无积累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面临的巨大风险,以及化解这一风险的科学经济学。如果有国家能以榜样的力量说服世界则更好。至少,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程序来证明。

 事在人为。但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零点的火车:
“这样的梦想甚至要等到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垄断后才有可能。现在的资本主义还能通过牺牲他人来壮大自己。一旦他人牺牲完毕,一切都被兼并到最后的武士手里。这时资本主义完成了现代民主–这个从君主的土地垄断到金融家的资本垄断这样一个过渡阶段–而进入资本的而不是土地的君主政体。”

也就是说,目前阶段仍然是资本继续兼并的阶段,由于资本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权力,也就是权力的继续兼并。它的顶峰应是资本主义的统一世界。二极分化在这个阶段不但不能得到解决,而且将继续扩大。从君主的土地垄断到金融家的资本垄断这一过渡过程是从货币诞生之日开始的,货币从物质财富中分离出来而成为物质财富的镜像,进而也成为精神财富的镜像。资本君主只要控制货币这个虚拟财富就控制了物质财富以及精神财富,资本君主将控制的是人类财富的全部积累。在那样一个拥有资本金字塔的权力高度集中的资本君主的时代,将怎样让君主最终放弃货币的财富观念?因为人类社会的平等必然要求最终放弃货币。


力:
实行耦合市场经济不是要君主放弃财富,而是更高效地积累财富。耦合市场经济不是福利经济,只是利用人的无限需求来扩大(隐性和显形)市场,保障就业率,减少劳力浪费。工人所获的报酬不一定非要高于过去的单一有价市场经济时期。也不需要取消货币。中国前三十年的计划经济就是一个初级样板。国家失业率低于现在,因此经济发展速度高于现在。虽然有多种免费消费,国家并不亏本,所以没有内债和外债。

为什么有无价市场,国家非但不亏,而且经济发展更快?因为有更多的劳动被用于创造财富。人民消费的,不管是有价还是无价,都是人民自己用劳动创造的,而不是国家施舍的。人们之所以认为免费消费是一种施舍,并导致亏损,是因为受过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影响。在各自为政独立经营的资本主义社会,产品由独立的私人企业提供。所以提供无价产品的企业就会亏本。但资本君主国家是国有垄断。无价产品是作为同一个联合企业的全体工人劳动报酬的一部分,而不是真正的白送。所以,耦合市场经济不是福利经济,而是无限扩大市场的嬴利经济。

 
零点的火车:
刚才我的思维跳到了耦合市场经济的终点。实行耦合市场经济是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社会持续地积累财富而不会因经济危机而倒退。但耦合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解决贫富悬殊(相对富裕)问题,贫富悬殊问题要靠其它社会机制解决。马博的关于耦合市场经济可能要等到资本君主政体出现的时代才能实施,是不是可以分三种情况讨论:1〉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之火还没有完全熄灭,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遇到障碍的形势下,以耦合市场经济救中国经济,并促中国转到新型社会主义体制,这样耦合市场经济就不必等到资本君主政体时代。2〉西方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目前没有现实可能性,耦合市场在西方实施要等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其它扩张模式结束从有可能。到那时也可能资本主义强国统一了世界。3〉如果耦合市场经济首先在中国实施,并帮助中国转向新型社会主义,而西方仍是资本主义,这二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制度仍将搏斗下去,甚至可能导致毁灭人类的战争,则人类的未来仍不可知。马博没有提到中国转回社会主义,是不是对中国的前途悲观,对耦合市场经济在今天的中国被接受认为可能性不大?中国如果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走下去碰壁将可能出现被西方肢解的大悲剧。所以仍然要救中国。

耦合市场经济仍然是人类的一个过渡阶段,通过耦合市场经济使人类实现富裕,最后转到无价市场经济阶段。由于人类社会仍然存在多种可能性,是通向毁灭,还是接受正确的选择而获得新生,尚未可知。
 


 


  力:
理论上资本君主国可以是一个家族的,也可以是资本寡头的联合政权,比如说美国的联储局。

零点的火车:
“在毁灭性武器不断扩散外部扩张风险愈来愈大时,世界最终会接受耦合市场经济,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它不仅有利于无产阶级,而且因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财富的不断增加而同样有利于资产阶级。这样的人类解放运动与一个世纪前的不同,不是争取一个阶级的解放,而是争取整个社会的解放;不是消灭有产者,而是消灭同样损害有产者的需求异化和生产异化,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共同致富的梦想。”

站得更高。

零点的火车:
资本主义可能将人类推向高级奴隶社会决不是无根据的戏言。资本主义在民主与自由的背后,对人的思维,精神和言行控制的科技和武器已经诞生。据资料介绍,美国的脑控武器已经在海湾战争,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成功运用;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就已秘密开始了远程控制人的思想方面的研究,研究精神电子武器。为永久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权力,这些精神电子武器将来可能被用于控制人民,一些科学家已经为此担忧。


 芯片植入人体,越来越多的人体器官被电子部件代替,人机混合体和人工智能将使人体直接处于计算机控制之下,人类将一步步失去自由。

半人半兽将问世。资本家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已经将劳动者当作机器,工具和商品,资本家为了保持自己在地球的统治地位,最好将普通劳动者从人类贬为半人半兽,或者让半人半兽代替普通劳动者劳动,而让普通劳动者消亡。

力:
事实上,无产阶级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奴隶。他们的消费享受,包括衣食住行(旅游),和教育都愈来愈程序化,机械化和远程操控化。他们的私人资料被储存在商家的计算机中。他们按照媒体涉及来选择商品。商品也愈来愈没有个性。无数人使用相同的手机网络。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你我之分。只有身体的直接接触还保留着最后的个性差异。这就是性接触变得愈来愈广泛的原因。从异姓之间到同性之间,人需要不同于机械模型和机制产品的体验是动物的天然本能之一。人机合一的新物种将连这样的本能都不再具有。

资本家正在破坏人类的繁殖能力。首先用无积累消费模式控制普通人的家庭规模造成人口的负增长。然后会用各种食物
(如转基因)和药物减少穷人的繁殖。可控的人造人可能成为未来智能劳力的替代品。他们甚至不需要农耕粮食,而靠人造食物生存。这也能解决粮食问题。


零点的火车:
在地球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如果找不到出路,就可能向泯灭人性危害人类的的歧途发展。

力:
非常可能。源于判断错误和狂妄自大。


零点的火车:
在目前条件下,如何将耦合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应用?
以及它的现实意义。

力:
中国目前存在不同的所有制,这就需要首先进行严密的规划和模拟找到最优方案,确定无价经济和市场的规模和种类,以及如何分配劳动力和技术人员。更重要的是如何平衡国有和私有企业对无价经济的投资和分配。这比单一的国有经济复杂很多,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查、统计和规划。

它的意义就是减少劳动力的浪费,避免过剩危机,保证财富创造的持续性。最后加快经济发展的速度。

 
零点的火车:
在完成科学经济学后,马博是否将完成科学社会主义的其它部分?前人认为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马博将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有何不同(除了科学经济学外)?

力:
科学社会主义如果离开耦合市场经济便不会成功。而实行耦合市场经济就可能通往“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因此在社会主义第一阶段还主要是实行耦合市场经济的问题。至于以后怎样,尤其是资本君主国在实行了耦合市场经济后该如何发展,需要到那时根据具体问题来解答。

科学社会主义者不作制度设计,而只探索科学发展的道路。工人阶级在未来的耦合市场经济中如何争取、扩大和保护自身的利益还是留给他们自己解决吧。在现实的利益争夺中,除策略外并没有什么科学原理可循,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是天才,比我强百倍。

 
  说:
“零点的火车:
马博的关于耦合市场经济可能要等到资本君主政体出现的时代才能实施,是不是可以分三种情况讨论:1〉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之火还没有完全熄灭,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遇到障碍的形势下,以耦合市场经济救中国经济,并促中国转到新型社会主义体制,这样耦合市场经济就不必等到资本君主政体时代。2〉西方资本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目前没有现实可能性,耦合市场在西方实施要等到西方资本主义强国其它扩张模式结束从有可能。到那时也可能资本主义强国统一了世界。3〉如果耦合市场经济首先在中国实施,并帮助中国转向新型社会主义,而西方仍是资本主义,这二种不同意识形态的制度仍将搏斗下去,甚至可能导致毁灭人类的战争,则人类的未来仍不可知。马博没有提到中国转回社会主义,是不是对中国的前途悲观,对耦合市场经济在今天的中国被接受认为可能性不大?中国如果在资本主义道路上走下去碰壁将可能出现被西方肢解的大悲剧。所以仍然要救中国。“

1、中国目前仍然具备转向耦合市场经济的优势条件。主要障碍是认识上的和集团利益上的。改革派为了证明自己正确,非到山穷水尽之日是不愿主动反省的。现在连客观评比改革成果和前后三十年都不敢,更不可能改弦易辙。宁可趟深水也不悬崖勒马。何况还把脖子伸进了西方的绳索,连唱红都害怕。真成了躲进床下的怕妻英雄:“说不出来,就不出来。”救中国非我一人所能。我只能提供理论上的选择。人微言轻。结果如何,肉食者谋之。


2、资本主义强国能否统一世界最终都会面临孤立系统的困境,局部的或全球的。何况有限星球资源有限,不仅市场是孤立的,资源也是孤立的。在孤立系统中两极分化必然产生需求异化和第二剩余价值,进而产生生产异化和无剩余价值贫困。资本主义扩张本来就是为了解决这些异化难题的。即便扩张到天边也还是个边,还是个孤立系统。耦合市场经济是孤立系统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如果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以限制人口的经济模式(如今西方国家的高消费模式)来统治,用固定的人口供养自己穷奢极欲的生活也是可能的。但有更好的选择时,社会分化的模式难以持久。而且没有贫穷国家用作对比和安慰,高压统治更难维持严峻的社会梯度。

3、人口大国的中国是西方国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市场。西方国家自然不会轻易放弃。西方国家愈来愈赤裸的核讹诈和战争恐吓正是为了胁迫中国继续改革开放走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道路。中国转向耦合市场经济后虽然仍可与西方保持经济来往,但因驰入经济持续发展的轨道打破竞争平衡而同样为西方所不容。西方当然想打垮中国。但四十年前没办到的事今天未必能办到。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军备力量与西方国家暂时拉大,但军事摧毁中国的代价仍然是很大的。而经济封锁已经无济于事了,因为第二第三世界已经发展起来,与中国的经贸足以维持中国的耦合市场经济。尤其当中国与俄国联合起来后,西方国家更不敢轻易冒险。但中国继续沿西方指引的道路走下去,只会同西方一道走向衰退。中国在前三十年最有利的时期,真实GDP的年增长不到4%。今后物价红利耗尽后,随着国际货币的宽松政策结束,通胀回落,中国名义GDP的增长率也就在这个数字左右。

 
零点的火车
马力经济学赋予人类历史和未来以全新的视野。



长得像暴龙 发表评论于
已阅
零点的火车 发表评论于
耦合市场经济是身居美国的华裔学者马力于2013年5月13日至2013年7月23日在多维博客发表的《市场经济原理》系列博文中的第七篇提出的一种经济模式。下面先对耦合市场经济内容作个简介。

“耦合市场经济的定义:当有价和无价市场经济所占的比例能使有价市场经济产生的过剩产值全部被无价市场经济所吸收时,即满足耦合条件E ≤ Emax + V∞ = Eh时,这样的混合型市场经济就称为耦合市场经济。

耦合市场经济是混合型市场经济的高级形式,或者说是满足耦合条件的混合型市场经济。耦合条件是为了有价和无价市场经济能够无缝对接而不产生市场溢出。因此耦合市场经济不是两种经济模式的简单混合,而是有生命的嫁接,把市场有限的有价市场经济嫁接到具有无限市场的无价市场经济上。这正是耦合一词的含义。在耦合状态下,有价市场经济产生的过剩产值E – Emax可以全部被无价市场经济的成本投资所吸收。因此耦合市场经济具有不会饱和的无穷市场,是一个连续的经济模式。它的利润公式只有一个:

定理八(耦合市场经济的利润公式):耦合市场经济的利润公式是Qe = vT∞ + E–V∞–C。”http://blog.dwnews.com/post-329919.html,Qe是一个没有间断的连续函数。
上文中的“混合型市场经济”是指有价与无价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经济学所说的混合市场经济,混合市场经济指的是自由市场与国家干预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在马力经济学中,无价市场定义:免费提供的产品所拥有的消费市场叫作无价市场。“无价市场是一种特殊市场,主要存在于公有制或国有制的国家和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无价消费品主要是免费的教育、医疗娱乐和司法等社会服务,以及用于国家基本建设、国防建设和科研活动的部分物资。在有些国家还包括免费住房等部分生活必需品,但很少包括产量受自然条件和生长周期限制的农产品。这些无价产品基本上是以按需分配的方式分给消费者,当然在实际分配中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系统性差异或级别。通常无价市场经济本身不以赢利为主要目的,而是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增加社会的共同财富为主要目标。” http://blog.dwnews.com/post-322305.html

“当有价市场经济的过剩产品能被无价市场经济吸收,市场有限的有价市场经济的继续扩张便不会制造成产品过剩危机,也不会因过剩危机而被迫减产或破产。当然有价市场经济的扩张不能超过无价市场经济的吸收能力,因此有一个耦合条件。这个条件在公有制或国有制经济中不难满足。例如形成有价与无价市场经济的配套产业就可防止有价市场的饱和。” http://blog.dwnews.com/post-329919.html



马力的耦合市场经济“既不是一个理论模式,也不是一个理想模式,而是在前苏联和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个现实的经济模式。实践证明了耦合市场经济没有因经济发展自身造成的周期性经济危机。”http://blog.dwnews.com/post-329919.html

马力认为“耦合市场经济的利润公式是经济学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发现之一。在历史意义上只有资本利润公式可以与之相比,而任何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理论和发现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学奖不会授予否定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任何理论。如果说资本利润公式是指导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那么耦合市场经济利润公式将是指导后资本主义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关系。在地球上还有足够的殖民地和他国市场的资本主义时代,资本利润公式指导着资本主义强国用炮舰资本和欺诈来扩大市场,在国内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中不断向外扩张。然而在第三世界国家纷纷独立后,尤其在全球化缩小了两半球经济对比的差距后,市场扩张余地越来越小,持续性的经济发展必须依靠新的模式。这个新的经济模式就是自觉的耦合市场经济。

“谁想成为未来世界的主宰,谁就只能实行这种经济模式。” http://blog.dwnews.com/post-329919.html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