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黑格尔与老子哲学思想的异同
老几 2014.7.19
完全的可知论
黑格尔和老子都是完全的可知论者。这里“完全”的意思是说,他们都认为宇宙万物不仅是可知的,而且是可以“告知”别人的。
黑格尔认为:不能说出来的,就不能算是哲学;用海德格尔的话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就是凭着可知的信仰,黑格尔找到一整套理性主义方法,克服了康德先验不可知论的缺陷。
老子说“道可道”“名可名”。“道”是老子为了描述他的宇宙模型,所勉强使用的一个词,是有着多重涵义的或者说是多范畴的。老子的“道”涵盖有“说道”即语言方法,“知道”即认知方法(认识论),“行道”即实践方法或实践论,和“道生万物”的本体论方法(存在论)等。这些在其他思想里面分开的概念与范畴,在老子这里是同一的。所以是非常道非常名。老子的“名”是概念,是范畴。明白了老子的概念与范畴,学习道就是“甚易知,甚易行”。可见老子是更加彻底的可知论者。
经常有人解释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是不可说的,这是不对的。老子首先说的是“道可道”,“名可名”;然后才是“非常道”,“非常名”;前面强调的是道是可以说的,后面补充说明用来说明道的概念和范畴,不是固定不变的。
类似的误解还有《庄子•养生主》里面的这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字面意思是:人生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这个也经常被人们解释为不可知论的,也是不对的。从原文接下来“庖丁解牛”的例子,不难知道庄子强调的是要追求道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知识。用佛家的话说,叫根本智。修道有了智慧,懂得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可以无知而无不可以知。如同孔子所说的:“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按苏格拉底的话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因为胡适先生经常用字面意思解释国学,所以多举几个例子说明其谬误。)
精神本原说
黑格尔认为只有上帝才是真理,他的哲学就是把人的精神回归到上帝的思想和方法。而黑格尔的上帝又并不等同于纯粹宗教意义上的上帝如基督教的上帝。黑格尔不满意斯宾诺莎自然神的概念,认为在那里“神仅被规定为实体,而不是主体或精神”(《小逻辑》第二版序言),这样的结果是:人仍然处于接近实体的地位。黑格尔认为:只要人与神存在差别,人就无法区分善恶,这显然是受基督教的影响。他论证说:“如果善是指神的本性而言,但神的本性又是无法达到的。而且恶在神性里又是已经转化了的,由此足见实体性的统一即是善的本身,恶是一种分裂为二。因此实体性的统一不外是善与恶的统一,而恶已经被排除了。所以在神的本身内并没有善恶的区别,因为这种区别只是分裂为二,而恶的本身就在分裂为二的东西之内。(同上)”因此,哲学上的为了区分善恶的需要,必须要超越实体,回归到上帝。绝对精神就是黑格尔回归上帝的途径,也就是世界的本原。(这里黑格尔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几个需要面对的悖论。这个以后再提。)
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其实不是超出于世界之上的东西,自然、人类社会和人的精神现象都是它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展现。万事万物的更替、发展、永久的生命进程,就是绝对精神本身。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通过探讨思惟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展现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从而来揭示其发展进程及其规律性。
老子说天地人道的事情异常复杂,惟有人才能够把其合而为一(天大地大道大人也大,而惟有人居其一),说的正是人的精神。老子的道法自然,强调的也是万事万物的“主体或精神”能动性。
有两点不同的地方值得一提:
一,是老子的道是“有无同出”“常有”“常无”;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是从“有”开始,与王弼的“无中生有”的以“无”开始相反。
二,老子的道阴阳互生互化,超越善恶,与斯宾诺莎接近;黑格尔对立统一,灭恶存善。
下回说两者的“三”和“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