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识神与元神的辨证

识神与元神的辨证(上)

  (2014-07-11 08:05:01)[编辑][删除]
标签: 

佛学

分类: 道学与文化传统

识神与元神的辨证(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8f436adb010133v7.html

调服识神

识神与元神的辨证,是修身以及修道中需要面对的话题。虽然这个论题源远流长、智慧深邃,但在平常的生活中,不会注意到这类话题,即只有在修身、修道中,才会发现或察觉这类问题,即意识不是思维层面(识神)的论题,涉入氣化的元神(自我意识)。修身静坐主旨在心身健康,即祛病延年,而修道以心身为筑基,主旨在升华性命,即提升元神、灿烂灵光(例如涉及轮回之果,业力之障,乃至证得果位等等)。是故,修道中格外需要并且着手解决识神与元神的辨证。

前文提到,中国文化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生命和意识。简单解释一下,老子、孔子都谈论了自然的两层结构论。例如在形质层,肝脏是有形有质的器官,而氣化层则对应肝藏,是无形无质的氣化状态。同理,心身是在形质层面建立的认识,即心理和躯体,性命是在氣化层面的知识,至少涉入心灵学,但内涵很深,难以简单表述,也不计划讨论修道论题。

在静坐的初期阶段,会立即或突显一类难题:自己静不下来,甚至很难静下来。觉得自己比平常的那种安静一会,心里显得更为繁乱、更难平静,几乎无法控制。古人比喻为心猿意马,即像猴子那样的调皮不驯,像马那样的奔腾不羁。开始习作静坐的有些人,因此就失去了静坐的信心,认为既然静不下来,怎么继续静坐呢,干脆就不再静坐了。

但是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冲过面对的难关,前面常常是坦途,是上一个台阶。思量一下,古人为什么留下寓言:铁杵磨成针呢?因此静不下来需要耐心和坚持,需要参悟传统之中祖先、古人、前人或前师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下,包括经过老师静态场的带动和引领(乃是操作上必要的技术环节)。

这里讨论两个问题。

其一,当静坐时发现:静不下来,或者静下来了。那么,这个是什么?即便在初浅的理解中,这个显然不是思维的本身,即这个似乎并不直接参与思维的具体过程,似乎常常冷静地观察和判断着思维的过程及其结论。换句话说,似乎是独立于思维(识神)的自我(元神)。

维护健康的层面三(7)
经过静坐,有了的这种感受(开悟之一)之后,就会明白西方的笛卡尔(1596-1650)为什么会说:我思故我在。那么,他是指人的非思维性的自主意识。当人们批判、歪曲笛卡尔的思想为唯心论的时候,实际上表明现代人在文化观上,过于肤浅或浅薄了,即过分强调了外物文化(身外之物),甚至以外物规律简单化地解释有机性的生命,而没有仔细、全面或尊重生命本身的规律。而中国现代文化观常常混淆意识和思维,甚或把思维和意识混为一谈。

当电子计算机发展后,发现计算机可以部分替代思维,特别是在机械计算的领域,甚至胜过人脑而更为快速。再包括人机对话等等,于是西方引发争论:计算机是否具有意识?简单的例子,关掉电源,计算机会不会感到痛苦(因为面对着死亡)?经过一番争论后,西方认定计算机不可能存在意识!换句话说,意识是人类特有的生命规律

上个世纪80年代,来访的西方学者告知,他们发现人脑中有两个中心,一个是思维(可比喻为计算机的程序运算),一个是意识(可比喻为计算机的监控程序)。举例是说错话、发错音,自己能够立即意识到。这符合易经思想:一阴一阳谓之道。由此可见,西方在笛卡尔的基础上,深入认识意识的存在及其规律,并从心理学(面对识神)展向心灵学(开始面对元神),直逼中国文化的精髓。

那么,有了的这类感受之后,也就明白舜帝对大禹(概约公元前21世纪)的教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尚书记载,后世的儒家奉为心法)。这里人心指识神,或不具理智思想的人心。道心的显意是理智(大多这样解释,并且止步于这样的解释,几乎没有解释理智的来源或依据),而密意是指元神,其意识主宰及其认知渠道、认知对象等等。微字指精微,即感官不可能感知的无形无质之域。

舜帝教下之后,过去概约十五个世纪(可见认识之不易,乃是无数代人的探索和积累),管子一书提出:灵氣在心,一来一逝。这标志着春秋战国文化成功地解悟或破解了大禹的教下,即从机氣化机制上,开始认识并把握元神及其功能。

维护健康的层面三(7)
前文提到,才华横溢的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因为耳朵听到精灵的声音(他们称之为真知的告诫者),然后就被指责为创造新神,年迈时可怜而可悲地被处以死刑。这终结了西方的认识之路。尽管上个世纪的西方在猛起直追(例如心灵学、濒死之谜、轮回等等),但仍然可以说,西方拉下了2500年的认识历程。换句话说,中国人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继续探索、积累了2500年,可谓早已步入甚深领域,乃至惊心动魄。

对比之中,我们看同时期管子一书的论说: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极也。前文提到,文化意义的鬼神,鬼乃归也,神乃伸也,是故是言论氣化的一开一合(阴阳消长)。管子一书说,灵氣在心,一来一逝,即氣化的一开一合,最终归结为精氣的作用(后面讨论精氣神理论时再讨论解释)。总之,排除了精灵或真知告诫者的理解或解释。论语载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即中国的文化真谛,避开了有神论的认识思路,致力于自然深部自然规律的认识。

基于管子学派的铺垫,到了公元前五世纪,才有道德经之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终于从实践上或功夫上取得的突破性的进展和创举,实现了后来称谓的:返观。道德经之夫物芸芸,即把无形无质之域,转化为可以认知的氣化世界,奠定了2500年来中国文化的治学基本功。换句话说,在认知的论题上,元神是认知无形无质氣化世界的本能性的认知渠道(感官也作为本能性渠道,只是认知有形有质的自然显部)。如果没有返观能力,没有返观经验,在治学上,很难说可以继承中国传统,更不要说发展中国传统为现代的新文化了。

上面提到,很多人把道心解释为理智,但是并没有揭示怎么形成理智思想的,甚至把西方的理性就看作中国的理智。前文提到,小时候看过影片:流浪者,其中有两类相对峙的提法:法律(理性)不承认良心,良心(理智)不承认法律。其实生活中这样的矛盾例子很多,即理性常常悖逆人的理智。这也成为心理扭曲的一种人为性原因。当把理性当作理智时,不单违背了生活本身之理,更远离了中华民族伟大祖先的教下(恐怕不能说是名副其实的炎黄子孙吧)。

要形成理智思想,必须回到道德经之号召:效法自然。因此前文提到,是否承认、确认氣是真实的自然存在,是进入传统大门的唯一钥匙。否则无以实现执今之道,或者执天之行,即无以形成今时段的理智思想。前文提到,今时段比2500年前不知复杂、缠绕了多少倍,提到古人吃的是绿色食品。再如,道德经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而现代人宣扬的就是感官刺激的享受;道德经指出: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现代人时髦的就是暴敛财富,过奢侈的生活。这岂不是反其道行之吗?怎么再谈论修心养性呢?更谈不上明心见性了!

人类基于智力不得不上升,才不得不从远古时期(大道之行,即人人具有洞见氣化的先天本能),进入后世时期(大道既隐,即淹没、抑制了洞见本能,只剩下感官渠道之一端),这才提出修心养性的论题,进而才提出明心见性的论题。那么时髦于强烈的感官刺激,乃至惶惶不可终日,难道不是在深度地淹没、抑制元神吗?怎么进行修心养性,怎么再期待明心见性呢?

相当于五藏之中的心氣,关系识神的运作状态。心氣参与人体内氣的五行运化,是故心动则氣乱;修心得法,进而明心见性,相当于开发了返观功夫,如“看到”、“听到”、“尝到”氣化世界。相当于元神,超越了人体内氣系统,即开发了智慧,如源源灵感、通灵等等。

说到形成理智思想,我当然知道历史经文有所论述,但那是2500年前的情形,不是今时段之情形。很多人沉湎2500年前的道,所谓人各有志,不可强勉,我也从不劝解。然而修道的未来历程将无情地予以判明,有些人抑或等到吃了罚酒才愿意认识吧。西游记最后提示,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取到的却是无字经书。这里寓意很深啊!极深啊!谁人解得呢?以为宝贵呢?西游记里指明,花钱买到的是死板的文字。真传会在其中吗?动态的法会蕴含其中吗?

关于西游记,老一辈说,看得懂的看道门(修道之理),看不懂的看热闹(神话故事)。孙猴子被称谓心猴(在五藏之中代表心藏,在元神与神识的论题上代表识神),被玉帝封为弼马温(在心猿意马的比喻上,猿、马为同类)。三字经言,人之初,性本善。故,代表心的孙猴子总是赤胆忠心,即便处在逆境也是不改初衷。孙悟空拜师于唐僧(元神),使命是帮助唐僧(在元神与神识的论题上,元神是主位)取经(升华元神、提升灵光)。这里寓意也很深,有很多操作上的讲究。

最初孙猴子与唐僧剧烈冲突(从判断、做事不一,甚至到几经决裂的地步),包括木猪(猪八戒,对应于肝藏。俗话说,肝火太旺,则常常坏事)的某种使坏或绊脚,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经历和辨证),孙悟空与唐僧取得辨证性的一致,并在唐僧的主持下,取得经文,证得果位(修道的宗旨是升华元神,进而修缘证果)。故有真言曰:元神靠识神来定位

识神的功能是善恶、正邪、佛魔分明(也可能判断有误,故需要元神予以校正),然而有阴有阳才构成万事万物,偏执一端、随波逐流不是正道正途,必须要有更高的智慧予以辨证(即元神的贡献,理智思想的建立)。所谓道理有小道理、大道理,小道理要辨证于大道理。

讨论的两个问题之二,是追究、理解静不下来的氣化原因。固然整天想入非非,那也是静不下来的。

我们回到中医理论,所谓七情六欲,然后思伤脾、忧伤肺、喜伤心、恐伤肾、怒伤肝等等。这是人体内氣规律及其过程。何谓伤?轻者乱氣(氣机紊乱),重者伤及五藏之精。再者,伤之本身属于负面的阴性信息,由此种种,五藏处于它的虚态。所谓精化氣将氣化为负面的虚火,属于阴氣。虚则生火,火则动,动则炎上。当静坐时,在某个意义上尽可能停息了七情六欲的活动,而这些虚火就就处于活跃或突出的地位。它的炎上,造成不可能平静的思绪。

所以静不下来是有氣化原因的,说明内氣阴阳的不平衡。也恰恰反过来说明,自己需要注意了。有了虚火称之为五氣不安其位,即氣机紊乱,在身体时空内四处流窜(此时至少免疫力下降,生命力也下降),是疾病之中疾的原因,久而久之伤了五藏之精,变成疾病之中病的原因,甚至器质性病变。前文提到,号脉有素者言,阴阳平衡的人只有万分之几。虽然不可以此放松要求,但须明白致力于阴阳平衡才是出路和正道。

例如工作忙碌容易产生虚火,虚火大就很容易感冒(疾)。作为正面例子,静坐有素者,多能够很快入静,表明内氣阴阳基本上是平衡的。换句话说,久习静坐,是向内氣阴阳平衡的方向展开,紊乱的氣机走向各归其位,即五氣符合五行规律了。所以前文提到,即便静不下来,也要坚持做下去。一般需要三个月的习作,就觉得自己能够适应静坐方式了,并且感觉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体力增强了,睡眠良好了,吃饭很香了,等等。

静不下来怎么办呢?我主张索性放开了去想事情,总有想烦了的时候。问题是急于或强迫静下来,本身就会产生虚火,何必益处不得反求其害处呢?静不下来也千万不要谴责自己。其实静不静也有个习惯问题,需要慢慢适应和调整。然后慢慢思悟,自己要当个唐僧管住猴子(心),把马(意)拴住,还要防止木猪(八戒)的坏主意,一次次拉回到安静的状态。

故古人的经验谈是:以一念代万念,即从什么都想,无法控制,慢慢做到只想一件事。这一件事,可以是自己感兴趣的,但应该是优美的、光明、善良的事情,即给予自己良性信息。只想一件事,来控制万马奔腾。这叫做以心调氣,能够渐渐做到的话,表明虚火已在控制或平息之中,内氣系统正在走向阴阳平衡。我认为这是很好的静坐入门法。

在疾病问题上,静坐有素者,很少得流行性感冒。虽然不可以说静坐人中不得癌瘤病,但是就相对比例而言,还是很少数的,是个别现象。特别是高屋建瓴于修道的话,我几乎没有见到修道有素者患有癌瘤病者的一个例子。俗话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