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造船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曾经创造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史篇。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发出了“我们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的伟大号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中国造船业从此走上了伟大振兴之路,55年创造了新的辉煌 。我国从年产只有几万吨船的能力,发展到今年将超过800万吨产量,明年将达到1000万吨产量,并出口到世界90多个国家和地区,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船舶工业自主 建造的核潜艇、常规潜艇、大型水面舰艇和各类舰船,使我国的现代化海军不断壮大,舰艇编队跨洋越海,出访五洲,扬军威,壮国威 。55年海疆平静,55年安定建设,船舶工业功不可没 。自新中国成立至今,船舶工业战线广大职工经过55年的艰苦奋斗,使船舶工业的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 。55年来,新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 。
第一个时期,从1949年到1960年,依靠自己的力量迅速恢复和发展旧中国留下来的船舶工业,并借助 苏联的技术援助,奠定了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初步基础 。
第二个时期,从1961年到1978年,在 苏联政府中断技术援助和西方国家继续对中国实行技术、经济封锁的情况下,克服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十年动乱的影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基本建成船舶工业体系 。
第三个时期,从1979年到1988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和方针的指引下,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船舶工业进入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
第四个时期,从***至今,在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建设船舶工业,开创了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新篇章 。
经过上述四个历史时期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为海军装备建设,为江河、沿海和远洋交通运输事业,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乃至国民经济多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船舶工业的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和长足的进步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中国船舶工业将逐步加快振兴的步伐,展现新的面貌 。
一、奠定现代船舶工业初步基础
新中国的诞生给船舶工业带来了生机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三年里,全国开展了恢复国民经济和抗美援朝的运动,具有光荣革命斗争传统的广大造船职工,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生产自救,医治战争创伤,荡涤国民党军队撤退之前大肆破坏所造成的满目疮痍,使船舶工业在旧中国留下的薄弱基础上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
从1953年开始,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一五”计划中,船舶工业提前一年完成了任务 。在执行“二五”计划期间,虽受“大跃进”影响,国家对“二五”计划后两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作了调整,但船舶工业仍有了新的发展 。
这一时期,依靠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船舶工业在支援解放战争夺取最后胜利的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健全船舶工业的管理机构,调整、改造、扩建和新建船厂,开创船舶科技事业,发展壮大职工队伍 。与此同时,积极争取外援,主要是 苏联的技术援助,认真执行中苏两国政府签订的“***”协定,以制造 苏联转让的六种型号的舰艇为重点,利用原有的基础条件,开展全面建设 。船舶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为新中国海军提供了第一批舰艇装备,也为恢复和发展内河与沿海航运事业提供了一批中小型船舶,同时聚集、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船舶工业科学技术人才,从而为中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 。
(一)在战斗中起步
1、抢修改装军船,支援解放战争
当解放战争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还有一些沿海岛屿和南方一些地区尚未解放 。国民党军队在溃逃前,多处沉船、封江、切断水上交通;溃逃后又进行狂轰滥炸,港口、电厂、船厂等遭到严重破坏 。沿海地区船厂的广大职工,在当地解放前夕,积极进行护厂斗争,防止敌人破坏;随着当地的解放,在***还未完全停息和不断有敌机空袭的情况下,他们就返厂复工,克服重重困难,迅速恢复生产,紧急抢修人民解放军作战和军运所需的各类船舶,以实际行动支援解放战争夺取最后胜利,表现了中国工人阶级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
1949年5月,正当解放上海的战斗还在激烈进行的时候,江南造船所(今江南造船厂)的职工,在人民解放军进驻该所的第一天,就奋力抢修了3艘拖船,连续两昼夜将数以千计的人民解放军指战员从浦东航渡过江,进入市区,并且充当向导,帮助人民解放军扩大战果 。他们在敌机频繁轰炸和扫射下,组织抢修队,积极抢修各种船舶 。同时迅速修复部分厂房和 设备,四天内修复了船坞水泵间;又用一个半月时间修复了该所最大的3号船坞闸门 。为避免敌机继续骚扰和破坏,该所组织全体职工,分散在沿江七处坚持生产 。同年9月19日,国民党军舰“长治”号(解放后改名“南昌”号)在长江口起义,该所职工赶赴现场,把舰身全部刷上迷彩保护色,避免暴露目标 。该舰后来驶至南京燕子矶江面,采取自沉办法保存起来 。“二六”轰炸(1950年2月6日,国民党军队的飞机轰炸上海的电厂、水厂和船厂等重要设施,造成重大损失)后,又花了三个月时间将该舰打捞出水,由江南造船所修复 。为了粉碎国民党军队在长江口一带布雷封江的阴谋,江南造船所职工还把千吨级登陆舰改装成扫雷舰,并配合有关部门投入排除水下隐患的战斗 。到1950年底,该所共计抢修、改装各种军船130余艘 。
1949年6月,青岛解放后,青岛造船所(今青岛造船厂)面对国民党军队炸毁干船坞、拖走浮船坞、拆走80%机器 设备的严重局面,紧急动员全所职工,迅速修复干船坞,重建坞门,增添 设备,紧急抢修和制造了一批急需的船只 。
在支援解放一江山岛和舟山群岛的日日夜夜里,江南造船所、海军上海修船厂(今海军4805厂)和江汉船舶机械公司等,突击抢修国民党军队丢弃的108艘小型登陆艇、2艘步兵登陆艇和1艘中型登陆艇,同时修复4艘护卫舰、10艘大型登陆舰和2艘炮舰 。据统计,在这场战斗中,华东地区各船厂共抢修、改装各种舰艇和运输船舶437艘,近10万吨 。
为支援象山岛前线的战斗,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船舶修造厂(今上海船厂)抢建钢质运输船40艘,还派出100多名技工奔赴前线,就地 建造大小机帆船280余艘 。为了解放海南岛和万山群岛,黄埔造船所(今黄埔造船厂)职工组成前线修理站,仅用21天时间就抢修7艘舰艇,提前完成了任务 。
以上事实表明,船舶工业的广大职工为支援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船舶工业就是在这种艰难形势下逐渐起步的 。
2、打捞沉船,修造民船,积极支持恢复航运
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国民党军队的疯狂破坏,中国沿海和长江等主要航道的运输一度陷于瘫痪状态,因而疏通航道、恢复航运、保障国民经济重要物资的运输成了当时的燃眉之急 。为迅速恢复航运,船舶工业部门肩负起打捞沉船、修造民船、积极支持恢复航运的光荣任务 。1949年8月,***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在上海召开的由全国五大行政区领导干部参加的财经工作会议上指出,运输是件大事,要花很大力量去组织航运,要争取时间, 建造能迅速完工的船舶 。同年11月,首届全国航务、公路会议指出,全国各地均应迅速组织打捞沉船,疏浚航道,有重点地 建造各种船舶,有计划地组织运力,以适应运输的需要 。
1949年下半年,上海市专门成立了打捞修理委员会,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共打捞、修复黄浦江沉船67艘,其中有40艘立即投入航运 。曾经航行于南京与浦口之间的长江火车渡船“南京”号沉没在黄浦江的龙华地段,上海的船厂职工在敌机频繁空袭的情况下, 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打捞 。从当年7月到12月,历时151天,终于打捞成功,并首创了压气、抽水并用的打捞工艺 。这是当时打捞出水的最大船只 。1950年6月,在长江和湘江也相继打捞出沉船近50艘,并立即进行抢修,陆续投入航运 。为及早解决“两白一黑”(指粮、棉和煤)的运输问题,上海市根据陈云的意见,还专门成立了华东区船舶 建造委员会,负责组织和督促 建造一批急需的船舶 。当时有48家船厂和65家机械厂共2万多职工参加这项工作 。1949年10月到1950年6月,共 建造内河拖船72艘,连同机帆船和木驳船在内,共 建造192艘船舶 。
在此期间,全国各地船厂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抢修、抢造民船或打捞沉船中都做出了出色的成绩 。其中,新港船舶修造厂从1949年1月到10月,共抢修各种船舶100艘, 建造舢板船16艘 。黑龙江地区船厂,尽管冬季江河冰封,在打捞沉船和突击抢修中仍然做出了很大贡献,到1949年底,共有 1154艘船只投入营运 。其余地方船厂,为恢复本地区的航运事业,也积极抢修、抢造了一大批货驳、拖船、渔船和木帆船等 。
3、自力更生设计 建造小炮艇
新中国成立后,海军面临紧迫的战斗任务,迫切需要大量的沿海巡逻艇进行护渔、护航、反封锁斗争以及配合解放沿海岛屿 。鉴于过去缴获的一些巡逻艇不适用于海上巡逻,当时又处在经济恢复时期,国家无力大量进口装备,于是便量力而行,自行设计、 建造小型巡逻艇(又称小炮艇),以满足沿海对敌斗争的需要 。
在设计力量薄弱、配套 设备不足的情况下,1950年11月,海军江南造船所利用库存物资,设计、试制42吨3桨小炮艇 。1951年3月,第一艘小炮艇下水 。接着,海军青岛造船厂于1952年初试制出一艘43吨小炮艇 。在总结以上试制经验的基础上,海军造船部组织海军江南造船所设计室,改进设计了50吨 3桨小炮艇(52甲型) 。1952年***,***中央军委副***周恩来批准了海军 建造30艘小炮艇的批量造船计划报告 。
1952年底,海军舰船修造部组建了造船设计室(后改称设计处),先后组织江南造船厂、第二船舶产品设计室具体设计了53甲、55甲2型炮艇 。到1955年底,各型50吨炮艇共 建造76艘,连同42吨的2艘和43吨的5艘,共自行设计、 建造小炮艇83艘 。
(二)集中力量 建造 苏联转让舰艇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江苏泰州诞生,翌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构在北京正式建立 。在1950年8月召开的海军建军会议上,确定了海军近期的建设方针,即从长期建设着眼,由当前情况出发,建设一支现代化的、富有攻防能力的、近海的、轻型的海上战斗力量 。建军初期以空(海军航空兵部队)、潜(潜艇部队)、快(鱼雷快艇部队)为主,其它兵种部队相应发展 。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我国一边修复旧舰和改装商船,并自行研制炮艇、护卫艇等部分舰艇;一边从社会主义国家购置少量成品舰艇,或进口成套材料、 设备,在国内装配 建造,为海军提供急需的技术装备 。
1950年5月18日,******在致斯大林的函中提出,为了更快地巩固中国国防,加强中国海军建设,请 苏联政府给予经济援助 。函中具体提到,为 建造护航驱逐舰、大型猎潜艇、基地扫雷艇、远航鱼雷快艇、装甲艇等,请许可输入材料、发动机、辅助机器和武器,在中国船厂 建造 。朝鲜战争爆发后,根据***首次视察海军的指示,海军对购买舰艇的计划作了调整 。
1952年4月,中国政府派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罗舜初等赴苏,与 苏联指派的海军部代表商谈用贷款方式购买一批海军战斗舰艇及成套材料和 设备 。经多次协商,苏方同意将部分舰艇及其 建造技术有偿转让给中国,在中国船厂进行装配 建造 。1953年***,中苏两国政府全权代表在莫斯科正式签订了“***”协定 。协定规定中方向苏方订购战斗舰艇81艘以及飞机、海岸炮等技术装备 。协定还规定,在中国船厂 建造期间, 苏联向中国派遣技术专家给予指导,并接受中国造船人员在 苏联工厂进行培训 。1954年11月,中国政府利用“***”协定余款又向 苏联补充订货 。中国海军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六种型号舰艇中的江河木质扫雷艇未予 建造 。上述协定执行期间,共有五种型号的舰艇由中国六家船厂 建造 。这五种型号的舰艇是:6601护卫舰、6602木质鱼雷快艇、6603中型鱼雷潜艇、6604大型猎潜艇和6605基地扫雷舰,后又增建6610基地扫雷舰 。为执行“***”协定,1954年,海军与一机部签订了《 建造 苏联转让军舰协议书》 。双方议定,海军负责提出 建造军舰提货单,支付 建造费,组织监造和试验试航工作;一机部负责从 苏联取得图纸、材料、 设备和武器,组织工厂 建造,限期交付海军 。
1954年3月, 苏联派出以白浩东为首的造船专家委员会来华,为帮助中国 建造 苏联转让舰艇进行调研、规划和准备工作 。在中国技术人员陪同下, 苏联专家组先到武汉、芜湖、上海和广州等地作初步调研,又派专家分别到有关船厂对拟安排 建造的产品进行调查核实; 同时向有关方面了解中国钢材、有色金属、木材和机器制造等工业的生产情况,而后集中进行综合研究,提出 建造任务的具体安排方案 。当时,一机部部长黄敬邀请了冶金、林业、铁道部等部门和一机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向 苏联专家委员会介绍中国有关工业生产的情况,提供了必要的参考资料 。
1954年6月,一机部报请国家计划委员会(简称国家计委)批准了 苏联专家委员会提出的报告和建议方案 。这个报告认为,中国船舶工业部门原有的六家船厂经过必要的改造和扩建,可以承担 建造 苏联转让舰艇的任务 。建议方案中规定,护卫舰由沪东造船厂 建造;木质鱼雷快艇由芜湖造船厂和广州造船厂 建造;中型鱼雷潜艇由江南造船厂 建造;大型猎潜艇由求新造船厂 建造;基地扫雷舰由武昌造船厂 建造 。后来,由于南海舰队的需要(台湾海峡当时已被封锁), 建造大型猎潜艇和基地扫雷舰的任务改由大连造船厂和武昌造船厂派出生产和管理人员,随同成套供应的材料和 设备,分别到设在广东黄埔的404工地和广安工地进行 建造 。同时,鉴于潜艇 建造基地布局的需要,决定由武昌造船厂 建造中型鱼雷潜艇 。围绕“***”协定的组织实施,船舶工业管理局在国务院和海军的领导和支持下,主要采取了以下重大措施:
——把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 建造 苏联转让舰艇上来 。1954年10月,一机部厂长会议上提出发展船舶工业的方针是“军船第一” 。1956年5月,国务院办公会议确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船舶工业局的主要力量应放在军用舰艇方面,主要是“转让制造” 苏联六种型号的舰艇 。船舶工业管理局以此为全局的中心工作,集中力量全面贯彻执行 。
——组建专门设计机构 。1954年1、2月,上述舰艇的设计图纸和生产技术文件由中方代表在满洲里接收后分两批运抵上海 。1954年5月,成立了船舶产品设计分处,主要从事这批技术文件和图纸资料的翻译和中国化工作,同时,负责处理舰艇 建造中的设计技术问题 。这是新中国早期的军用舰艇专业设计机构 。全国各地外语学院输送了200多名俄语专业毕业生到船舶产品设计分处,翻译复制了10万份的图纸资料,为这些舰艇的开工 建造创造了条件 。
——采取各种形式培训专业技术人员 。有近百名干部和技工赴 苏联学习和培训,回国后大部分成了技术骨干或领导干部 。同时在国内举办了各种技术人员训练班,共培训各类专业人员5000多名,其中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和工段长以上技术骨干1000多名 。他们在配合这些舰艇的设计、 建造、调试和试航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为了 建造这些舰艇,国家投资l亿元,改建和扩建了六家船厂 。经过改建和扩建的六家船厂为完成这些舰艇的 建造任务做出了贡献,日后都成了船舶工业的骨干企业 。
——建立了海军驻厂军事代表制度 。为配合 建造 苏联转让的这些舰艇,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在派驻工厂监造组的基础上,分别在江南、沪东、求新、芜湖、武昌和广州造船厂等设军事代表室,并任命了第一批驻厂总军事代表,建立了驻厂军事代表制度,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和监督 。
苏方及时把这些型号舰艇的首批材料和 设备运抵中国,其中大多数是成型材料、制成品和成套 设备,对加快各厂的生产准备工作、缩短 建造周期提供了有利条件 。各型舰艇的首艇按预定计划于1955年1月至4月在六家船厂先后开工;中型鱼雷潜艇的第二个 建造点——武昌造船厂也于1957年1月开工 建造该艇 。
1954年11月到1955年1月,以祖鲍夫为首的 苏联技术援助委员会来华,指导和帮助中国解决这些舰艇 建造、试航和交船中的重大问题 。该委员会由达盖叶夫、米金、依伏奇金担任副***,按设计、 建造、工艺、安装、调试、交货以及基建等专业配备专家,其中有7名海军专家 。在华期间,委员会共有288名专家参加了技术指导工作 。
在 建造 苏联转让的六种型号舰艇期间,海军与一机部密切配合 。1954年8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和一机部部长黄敬就舰艇数量、进度、经费、器材 设备以及船舶工业的建设规模和发展计划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磋商,共同拟定了方案 。随后,黄敬就 建造这些舰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中央人民政府财政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委和海军司令部递送了专题报告,及时解决了舰艇 建造中的一些重大问题 。
各型舰艇的首艇分别建成以后,在海军的关注和积极支持下,从1956年上半年开始,在北海和东海海区进行了数十次航行试验,完成了各型首艇的验收,顺利交船 。1955年12月和1956年3月,芜湖造船厂和求新造船厂先后建成木质鱼雷快艇首艇和大型猎潜艇首艇 。1956年12月,基地扫雷舰首舰在武昌造船厂建成 。到1957年底,护卫舰首舰和中型鱼雷潜艇首艇分别在沪东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相继建成并通过验收,列入海军装备序列 。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心承担这些舰艇 建造任务的船舶工业部门 。1956年1月10日,***在上海市市长陈毅陪同下,视察了江南造船厂正在 建造中的中国第一艘中型鱼雷潜艇 。1957年,国务院副***李富春视察了武昌造船厂;1958年,***中央副***陈云也视察了该厂 。同年4月24日和10月27日,朱德和刘***分别视察了芜湖造船厂和江南造船厂 。同年9月20日,***在***部部长罗瑞卿陪同下,登艇视察了芜湖造船厂 建造的木质鱼雷快艇 。***等中央领导人的视察极大地鼓舞了广大造船职工 。
六种型号的舰艇在各船厂建成后,船舶工业管理局与海军密切配合,针对中国的生产条件、使用要求和其它实际情况,组织科研设计人员、工厂技术人员和海军驻厂军代表进行了一系列的设计改进工作,为保证后续舰艇的顺利 建造创造了条件 。
江南造船厂始建于1865年(清同治四年),原名“江南机器制造局”,是近代洋务运动的产物 。她不仅是造船业的“大哥大”,而且是中国民族制造工业的先驱 。她所 建造的的112、113导弹驱逐舰名闻遐迩,是现在中国海军风头最劲的两艘舰艇 。今日的江南造船厂已是中国舰艇的主要 建造基地
到1959年,上述各型舰艇都已基本建成 。“***”协定补充协议中规定转让给中国 建造的后续舰艇也于60年代初全部建成 。据统计,到1960年,船舶工业管理局系统共 建造六种型号的舰艇116艘,连同其它各种军用舰艇在内,共计484艘 。
“***”协定是中国船舶工业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技术引进,是在当时中国工业基础薄弱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成功的尝试 。它不仅及时为海军提供了必需的装备,加强了海军初创时期的实力,同时也促进了船舶工业本身的发展,锻炼和提高了船舶工业的技术队伍,为日后自行研制积累了经验 。正如1957年8月一机部部长黄敬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所总结的,通过 建造六种型号的舰艇,提高了船厂的技术水平,掌握了焊接技术、机械自动靠模气割技术、船体分段和总段装配工艺等先进技术和工艺,并在民船 建造中逐步推广应用 。同时,也学到了 苏联在产品设计和工厂设计方面的先进经验,特别是通过对部分舰艇的中国化修改设计,为自行设计打下了基础;在科学管理方面,学会了运用编制船舶工艺计划和其它工艺文件组织生产,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 。总之,通过这次大规模引进 苏联技术,提高了中国船舶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缩短了与世界造船技术水平之间的差距 。该报告也总结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有充分把军品和民品、造船和修船、总装和配套结合起来统一组织生产,对如何组织造船配套生产考虑不够,对某些工种和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缺乏全面规划,在“转让制造”初期保密工作过于神秘化 。
为了贯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 建造六种型号的舰艇之初,国家有关部门和船舶工业管理局就已着手研究逐步立足国内设计和 建造军舰的问题 。1954年7月,船舶工业管理局根据 苏联专家白浩东的建议,在给一机部部长黄敬的报告中提出,通过 建造六种型号转让的舰艇,要在中国打下自行设计军舰的基础,打下能生产各种舰用材料和 设备的基础 。1956年7月,船舶工业管理局在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提出,组织国家各工业部门为供应造船器材 设备而分工协作,是发展船舶工业头等重要的问题 。同月,船舶工业管理局在上海召开和举办有80多个单位参加的大型造船工艺经验交流会和展览会,着重推广各型舰艇 建造中的新工艺、新技术,对促进国内舰船 建造工艺起了一定作用 。1957年10月31日,国家计委主任李富春在给黄敬的信中指出,今后军舰 建造以自力更生为主,必须尽快解决国内 建造军舰所需的原材料和各种 设备,成套供应海军 。信中强调,必须在“二五”计划期间解决这些问题,要求一机部、二机部、电子工业部和冶金工业部等明确分工 。在国家统一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同下,船舶工业通过“一五”计划期间的初步建设,到50年代后期,在建的舰艇已开始部分地采用国产材料和 设备 。
在执行“***”协定接近尾声时,海军和国家有关部门就酝酿下一个重大步骤,目的是在 建造六种型号舰艇的基础上,过渡到购买新型舰艇配套 设备和技术资料,由国内工业部门进行仿制和改进,重点掌握导弹舰艇新技术,为自行研制新型舰艇创造条件 。海军领导部门为此于1958年5月向中央军委提出了建议 。同年6月,国务院***周恩来致电 苏联部长会议***赫鲁晓夫,希望 苏联对中国海军建设给予新的技术援助 。9月8日,赫鲁晓夫复电周恩来,表示同意向中国海军提供新的技术援助,并邀请中国代表团于1958年10月至12月赴苏商谈 。应 苏联政府邀请,中国政府派出以海军政治委员苏振华为团长,刘杰、张连奎、方强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海军代表团,于1958年10月22日抵苏 。经过商谈,两国政府于1959年2月4日签订了《关于在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给予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援助的协定》 (简称“二四”协定) 。协定规定, 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5种型号的舰艇(6631常规动力导弹潜艇,6633中型鱼雷潜艇,6621、6623大型和小型导弹艇以及6625水翼鱼雷艇)、2种导弹(潜对地弹道导弹和舰对舰飞航式导弹)以及有关51项 设备的技术图纸资料及9种型号的主机和部分装备器材;同时将上述导弹潜艇、鱼雷潜艇和2型导弹艇的 建造特许权转让给中国,并派专家来华指导 。
正当中国船舶工业部门为执行“二四”协定着手进行各种准备工作的关键时刻,中苏关系发生了变化 。1960年7月, 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与中国政府签订的包括“二四”协定在内的—切协议,撤走专家,停止提供技术资料和器材 设备 。至此,中国引进 苏联技术的工作被迫中断,新中国船舶工业的发展进入第二个历史时期 。
二、在曲折前进中建立船舶工业体系
在受到严重挫折的情况下,以***为主任的国防工业委员会(简称国防工委)和以聂荣臻为主任的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简称国防科委)当机立断,采取一系列重要措施,在生产常规武器的基础上,把导弹舰艇等新型舰艇作为科研和国产化的重点 。同时,整顿企业,集中力量,调整部署海军装备的科研生产,加强组织领导和管理 。船舶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顺应发展中新的转折和重大变化,贯彻执行“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方针,逐步走上立足国内、自行研制和 建造现代化军用与民用船舶的发展道路 。可以说,1961年到197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曲折前进的18年,也是巩固物质和技术基础的18年 。
(一)调整方针任务,迎接新的发展
60年代初,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战略任务,国防工业在总的建设方针上作了必要的调整,特别在围绕自力更生突破尖端技术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 。在船舶工业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强调确立三个“转变”:一是从军民结合转向军品第—;二是从常规舰艇为主转向以尖端舰艇为主;三是从转让装配制造转向国产化试制 。当时,船舶工业部门确定科研生产的中心任务是,集中力量,全面仿制第二次“转让制造”的舰艇、舰用 设备和舰载武器 。为了立足于原有基础,从准备打仗的需要出发,采取了以下具体步骤和措施:
1、立足国内,组织舰用材料 设备的国产化协作网
为了推动第二次“转让制造”进入国产化试制阶段,使材料 设备立足国内生产供应,国家计委于1961年组织三机部、交通部、水产部、一机部、农机部和海军等共同组成船舶工业规划组,先后到天津、上海和广州等地进行调查研究,提出了建立—个“小而全”的协作配套网规划 。与此同时,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防工委和国家物资部门还联合召开了舰艇材料和配套 设备的定点协作会议, 以尽快解决国防工业的材料 设备立足国内配套的问题 。为此,在国家计委的主持下,船舶工业主管部门进行了规模宏大的规划定点工作,对120多家工厂安排了900多项材料和 设备的研制任务,初步形成了以导弹快艇和鱼雷潜艇为重点的舰艇材料和配套 设备的生产协作网,为新型舰艇国产化和自行研制中国第一代舰艇创造了必要条件 。
2、调整生产方向,确保军品为主
1961年9月,船舶工业主管部门根据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调整的方针,适时研究了贯彻措施,即与海军共同商定,军用舰艇向尖端技术过渡的方针不变,仅对近期计划作适当调整 。据此,战斗舰艇的科研生产规模由18型减为8型,并确保以导弹快艇和鱼雷潜艇为重点 。翌年8月,提出“以2型(导弹快艇和鱼雷潜艇)为纲,带动6型舰艇”的试制生产计划,把试制生产重点由尖端舰艇转向常规舰艇 。
1963年9月,国务院副***兼国防科委主任聂荣臻在接见第七研究院第二次科技工作会议代表时更加明确地指出:“为了解决海军装备的有无问题,现阶段主要是搞出鱼雷潜艇和鱼雷快艇 。”与此同时,国务院副***兼国防工业办公室(简称国防工办)主任罗瑞卿在上海视察三家船厂之后,向***中央和***递送了《关于造船工业建设几个问题的报告》,提出船舶工业今后十年内应先搞“两艇一雷”,后搞“两艇一弹” 。指出近几年内,应把生产重点转到海上对敌斗争和护航、护渔迫切需要的鱼雷快艇、高速炮艇、辅助船和运输船上来,尽可能多生产,以装备部队 。自1961年起,船舶工业主管部门曾多次召开领导干部会议,坚决落实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调整生产方向、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的指示,加强了军船生产,促进了新型舰艇的仿制 。到1965年底,铝质鱼雷快艇、木质导弹快艇、大型导弹快艇和中型鱼雷潜艇首艇的仿制任务先后完成并交付海军部队使用 。在仿制新型舰艇的同时,又根据海军的急需自行研制和成批 建造了 62型高速护卫艇和037型反潜护卫艇,小批 建造了65型护卫舰,使军船产量上升,增强了海军的武器装备 。
(二)集中科技力量形成“拳头”
60年代初,海军根据加强装备建设的实际需要,提出了船舶工业应以舰艇及其机电 设备和舰载武器装备为重点、集中力量形成“拳头”、建立科研设计主力队伍的建议 。1960年下半年,聂荣臻根据海军提出组建舰艇研究机构的报告和建议,正式报告***中央和中央军委 。1960年12月20日,经***中央批准,中央军委于1960年12月27日发出《关于组建航空、舰艇、军事无线电电子等三个研究院的通知》 。文件指出,为集中有关方面的科学研究力量,加速中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增强武装力量的威力,决定组建三个研究院,海军则以一机部、三机部的有关科研机构以及海军的科研机构为基础,组建舰艇研究院 。据此,海军***于1961年初提出了组建该院的方案报告,同年4月28日得到中央军委的正式批准 。同年6月7日,海军发布命令,正式成立国防部舰艇研究院,称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简称七院),刘华清任院长,戴润生任政治委员 。七院属国防部建制,在国防科委领导下进行工作;其党政工作和日常工作的组织领导由海军负责 。它的成立标志着船舶工业科学技术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
七院创建初期,从海军科研部所属的造船、水中兵器、水声电子、导航等四个海军装备研究所和四个研究室及三机部、交通部合办的船舶科学研究所调集大部分科技人员和干部,从三机部船舶产品设计院及其所属的八个设计室和一个中等船舶专业学校,以及一机部所属的汽轮机、锅炉、推进电机等三个研究所调集全部科技人员和干部,同时从陆军守备第10师调集了整师的干部,组建成舰艇总体设计、船舶水动力性能和结构、船舶动力、船舶特辅机、水中兵器、水声电子、舰船导航、军辅船和民用船总体设计、舰船材料等九个研究所,以及核动力潜艇研究室和七院驻上海办事处 。当时,全院共有专业研究室40个,职工7700多人,其中技术人员3294人 。后来,又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第一文化学校调集了各类干部211人,并经聂荣臻批准,由国家劳动部负责调集了900多名4级以上技工充实到各研究单位 。国家教育部门每年还为该院分配一定数量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以扩大科研力量 。由于得到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到1963年该院改由国防科委领导时,全院已发展到15个研究所,有100多个专业研究室和12个研究所所属的实验(试制)工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已达 7449名,成为中国舰船及舰载武器装备科研设计的一支主力队伍 。
七院初建时,条件十分艰苦,不少研究所缺少科研试验设施和试制条件,有的研究所缺少科研工作用房和生活用房,但却承担了第二次“转让制造”舰艇的技术工作、舰用 设备与舰载武器装备的国产化试制、改进以及新装备的前期预研工作 。这支来自四面八方的年轻专业队伍,通过学习中央有关方针政策和现代科学技术,决心奋发图强,艰苦创业 。在组织建设上,院领导提出“建院先建政,建政先建党”的方针;在技术路线上,按中央军委和海军***批示的“集中力量,首先完成‘二四’协定转让产品的仿制任务,并通过仿制掌握和消化 苏联的技术资料,培养和锻炼技术力量,逐步形成较完整的造船科学体系,为自行设计新型舰艇打下基础”的原则进行工作 。他们一手抓组建,一手抓科研,以“转让制造”产品技术资料的翻译、复制和配合工厂施工为重点,积极开展舰艇、 设备以及武器装备的科研设计工作 。当时海上的对敌军事斗争日趋激烈,在这种形势下,广大科技人员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想国家所想,急海军所急,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投入海防急需的舰艇仿制改进及自行研制工作,同时着手进行新型舰艇及舰用装备的前期预研准备 。
到60年代中期,在第二次“转让制造”舰艇及其材料 设备和武器装备基本实现国产化的同时,七院又以核潜艇、远洋测量船队和导弹驱逐舰为重点,全面展开了科研设计工作 。
为适应新型舰艇及舰载武器装备的科研和生产需要,1963年到1975年,七院又陆续调整和增建了计算机、水雷、扫雷、深水炸弹、舰用柴油机、舰用推进电机、蓄电池、舰炮、导弹发射装置、舰船科技情报、核动力、舰用指挥仪、舰用光学 设备、舰艇防化 设备、核潜艇总体设计、无线电导航、水声物理、舰艇通信 设备、舰艇炮瞄雷达、警戒雷达等专业共16个研究所 。1972年,核动力和水声物理研究所分别移交给二机部和国家海洋局领导 。1975年又将无线电导航研究所交回四机部十院领导 。此外,七院于1970年还组建了舰艇总体论证部,后于1979年连同承担鱼雷试验任务的750试验场划归六机部直接领导,论证部改名船舶系统工程部 。在此期间,新建、充实和完善了一批科研试验设施,以及大型海上、湖上试验场与试制工厂,基本上形成了专业配套、门类比较齐全、能胜任海军舰艇研制任务的科研机构,为现代舰艇和大型民用船舶的研究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
此外,六机部于1964年成立了船舶工艺研究所,继而又建立了造机工艺研究所(后改名热加工工艺研究所)和仪表工艺研究所(后改名精密测试技术研究所) 。
以上科研设计机构的建立对于研究开发新型舰船和船用 设备以及提高舰载武器装备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造船科学技术在现代舰船 建造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到70年代后期,随着前述舰艇研制任务的相继完成,中国的海防实力不但得到加强,而且基本建成了立足国内、专业配套的舰船科研生产体系,锻炼和造就了一批具有高技术水平和优良作风的科研生产队伍 。
(三)从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
1、从仿制入手,消化引进技术
海军装备的发展道路根据中国国情,经历了“转让制造”、仿制改进到自行研制三个阶段 。
60年代初,中央军委在《关于国防工业建设问题向中央的报告》中指出:“仿制是手段,自行设计是目的 。通过仿制走向自行设计,是一条可行的捷径 。对于技术比较复杂的装备,如导弹、飞机和舰艇,目前应以仿制为主,从知其然,逐步到知其所以然,为自行设计创造条件 。”
船舶工业采用现代舰艇制造技术是在 建造 苏联转让舰艇的基础上开始的 。“二四”协定是第二次“转让制造”,与“***”协定的第一次“转让制造”不同,它除了以引进导弹技术为主的新型舰艇以外,主要任务是仿制 苏联舰艇并组织舰用材料 设备及武器装备的国产化,消化引进技术,向自行研制过渡 。七院成立之初,中央军委即要求七院“集中力量,首先完成‘二四’协定转让产品的仿制任务 。”当时,“二四”协定引进的 设备及图纸资料虽已大部分到货,但这批图纸资料不完整, 设备缺项多,又不配套,大大增加了仿制的困难 。七院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首先把大部分力量集中于翻译复制或补缺、测绘修改图纸资料,消化引进技术;同时,积极配合有关工厂处理工艺技术和材料 设备代用的问题,基本上保证了多型转让舰艇首艇仿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经过三年左右的艰苦奋斗,广大技术人员和翻译人员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为仿制五种型号的战斗舰艇译制了近16万页图纸资料,测绘、补充和修改设计而增加的图纸有2.4万多页,清查配套 设备资料 26万多页,并向全国近400家工厂提供了2.5万平方米的 设备图纸 。
在仿制 苏联第二次转让舰艇的初期,除其中四种型号舰艇的主要材料 设备基本上已由 苏联提供、国内尚需解决次要器材 设备的生产配套以外,铝质水翼鱼雷快艇所需的材料 设备则全部由国内解决 。从主要器材 设备由国外提供,进行装配仿制,到实现全部材料 设备国产化有一系列技术难关需要突破 。1962年6月,船舶工业主管部门与海军有关部门召开会议,专门解决第二次转让中的四种型号舰艇 建造的技术协调问题,以便组织力量攻克难关 。在仿制中型鱼雷潜艇中,围绕高强度低合金耐压艇体钢材的焊接问题,以及舰艇潜望镜、升降装置、发射管、蓄电池等技术难点,采取办训练班、派工作组蹲点、组织三结合攻关小组等形式,终于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 。为了解决大型导弹快艇主机的质量问题,六机部多次派工作组帮助工厂攻克难关,还请有关工业部门专门安排该艇配套 设备的研制工作 。到1965年底,仿制的原“二四”协定五种型号舰艇首艇先后建成,为这些舰艇的全面国产化和向自行研制过渡开辟了道路 。
由大连造船厂 建造的新一代大型高速滚装船“斯坦纳·先觉”号(英文名:STENA FORETELLER) 。这艘12300吨滚装船是大连造船厂为瑞典斯坦纳航运集团 建造的,它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滚装船 建造水平,填补了我国大型高速滚装船 建造的空白 。该滚装船在采用世界最先进造船技术的同时,自主攻克了40多项技术难题,使该船具有高速化、高自动化、高仓容量、高安全性等特点;功率比6万吨船大一倍,航速达到23节,24小时无人机舱在8级大风海况下可自动定位,能装载500辆卡车
2.自行研制第一代舰艇
发展中国船舶工业,特别是舰用武器装备,必须跳出仿制圈子 。60年代中期,原“二四”协定转让的5种型号舰艇的仿制任务基本完成,船舶 设备国产化试制生产工作也全面展开,立足于国内材料、 设备配套的海防所急需的护卫舰、高速护卫艇和反潜护卫艇等先后研制成功,并投入批量生产 。在此基础上,船舶工业在军品方面的重点开始转向研制第一代新技术舰艇 。这一时期,核动力潜艇、远洋测量船队和中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成为船舶工业主管部门的工作重点 。其中,核动力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的研制由***中央专门委员会(简称中央专委)直接领导,列入国家重点工程,受到***中央******和国务院***周恩来的格外重视与支持 。
早在1958年,***中央和***就批准了聂荣臻提出的《关于开展研制核动力潜艇的报告》 。在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大调整的困难日子里,核潜艇研制工程虽推迟进行,但仍然坚持了核动力装置的预研工作 。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刚完成,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第十一次会议就决定全面展开核动力潜艇的研制工作 。同年8月,中央专委第十三次会议又原则批准六机部***的报告,确定了研制工作分两步走的重大部署 。第一步先研制鱼雷核潜艇,第二步再搞导弹核潜艇 。这次会议还原则批准了二机部***关于争取1970年建成陆上核动力装置的报告,并确定这项重点工程的研制原则是:大力协同,立足国内,从现实出发,明确第一艘核潜艇既是试验艇,又是战斗艇 。为了配合完成中国洲际运载火箭发射的全程飞行试验,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还着重提出了“海上观察船”的研制任务 。1968年6月,***批准了国防科委于1967年7月18日提出的建立远洋测量船队的建议 。1970年12月25日,在周恩来主持的中央专委会议上,初步确定远洋测量船队需有2个编队,共7型计14艘船(即主测量船、远洋调查船、打捞救生船、深潜工作船、油水补给船、后勤供应船和救援拖船各2艘) 。
核动力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都是技术难度大、专业门类广、综合性强的庞大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高科技领域 。核潜艇有七大关键 设备系统;远洋测量船队主船有六大关键 设备系统 。每个系统都需要科研部门会同工厂、院校通力合作,突破众多技术难关 。在这两项国家级重点工程研制过程中,全国有上千个厂、所、院、校,24个省、市、自治区和30多个部委参与,协作规模之大,为中国造船史上所罕见 。经过艰苦努力,排除多种干扰,全国大力协同,接连攻克难关,研制工作终于获得了成功 。从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全面开展研制到交付海军服役,历时九个年头 。远洋测量船队从开始论证到研制成功,实际奋战了13个春秋 。
在自行研制核动力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困难时刻,***、周恩来都亲自过问,作出各种部署,采取果断措施 。***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注这两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不仅下达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而且还及时解决研制中的重大问题和技术协调工作 。***先后为研制核潜艇作过8次重要批示(其中,1968年2月至1969年2月的一年内,就作过5次批示) 。周恩来4次主持中央专委会议,讨论核潜艇研制工作,多次听取研制情况的汇报,并亲自做出各项具体部署 。对于远洋测量船队工程,从1970年到1979年,国务院、中央专委和中央军委曾经先后发了20个文件,中央专委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发了 17个文件 。这些重要指示和部署对于指导工程建设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有效地保证了这两大工程取得胜利 。这两项尖端技术装备的研制成功,不仅提高了中国船舶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更重要的是推进了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了国防实力 。
在重点研制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的同时,我国也加紧了对中型导弹驱逐舰的研制 。1967年4月,中央军委第六十四次常委会批准了这一研制任务 。从此,中型导弹驱逐舰及各种配套 设备列入了国家计划,研制工作全面启动 。首制舰于1968年12月开工 建造,1971年12月完工交船 。该型舰于1975年设计、生产定型,由大连、广州和中华造船厂批量 建造,陆续装备部队,成为中国海军水面舰艇的主力舰种,在执行发射洲际运载火箭海上测试的护航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这一时期,还研制成功了053型导弹护卫舰、035型鱼雷潜艇、四管鱼雷快艇、小型导弹快艇、低磁钢扫雷艇、艇具合一型扫雷艇和中型登陆舰等 。这些军用舰艇的研制成功,推进了海军舰艇的综合配套和更新提高,增强了海军的战斗力 。
60年代到70年代,是船舶工业为海军装备建设服务的艰难曲折的时期,广大职工和科技人员在自力更生方针的指引下,坚持科学精神,勇于探索,知难而进,取得了丰硕成果 。这个时期研制成功的海军装备总计有:战斗舰艇10型、军辅船30余型,动力 设备10型、观通导航 设备38型、水中兵器8型、指挥仪10型、船用辅机和特种装置100多型、船舶新型材料27种 。这些为海军装备现代化而提供的材料、 设备和舰艇,标志着中国船舶工业在国防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谱写了中国舰艇 建造史的新篇章 。
(四)依托全国工业,立足国内配套
船舶的 建造,特别是战斗舰艇的 建造,关键在于材料 设备的配套 。在“全国一盘棋”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统筹规划,大力协同的原则,首先必须立足国内解决材料 设备的供应和配套问题 。1963年,国家计委提出,船用材料 设备企业的建设,应该一方面依靠国家投资,兴建一批船用 设备骨干配套厂;另一方面依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方的大力协同,建立一个小而全的协作配套网 。
材料 设备立足国内生产供应,关键在于建设一批骨干配套厂 。在 苏联援助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中,有6项是建设船用专业配套厂 。它们是陕西柴油机厂、陕西东风仪表厂、河南柴油机厂、山西平阳机械厂、山西汾西机器厂和保定蓄电池厂 。这些厂从50年代中期开始筹建,以后陆续划归船舶工业主管部门领导,并于60年代中后期先后建成 。随着三线建设的展开,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船舶工业主管部门又在三线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建设了一大批专业骨干配套厂 。同一时期内,交通部也在沿海地区兴建了船用柴油机、辅机和锚链等专业配套厂 。这批骨干配套厂的建成,使船用配套 设备的生产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船舶材料 设备协作配套范围内,骨干配套厂虽是关键力量,但毕竟数量有限 。大量的材料 设备,由于产品品种多、专业门类广,还必须依靠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方的广泛协作 。从1962年开始,在国家计委的统一组织和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及省、市、自治区的支持下,共安排船舶配套项目1767项,造船材料1000种,规划定点协作的企业有194家,加上1960年以前已有的50多家配套企业,全国为船舶工业配套的企业共有250多家 。除定点协作厂外,国家计委还批准8家地方厂为船舶工业配套 设备的归口单位,以后又批准了一批归口厂 。到60年代后期,全国已基本形成了一个船舶工业部门与其它工业部门相互协作、中央与地方企业以及骨干配套企业与归口企业并存的小而全的协作配套网 。70年代初,骨干配套厂和地方归口厂都有较大的发展 。为了扶植地方归口厂和定点协作厂,六机部耗费的技术措施费就达几亿元之多 。这批工厂后来在调整中有所缩减 。
立足国内生产船用材料 设备,是按两步走的方式逐步实现的 。第一步是按“二四”协定引进的材料 设备进行仿制,通过仿制逐步达到国产化 。根据“二四”协定, 苏联除提供4种型号舰艇的成套材料 设备以外,还应提供51项船用 设备成品及其技术资料 。由于按“二四”协定向 苏联订购的材料 设备大大少于第一次“转让制造”的数量,加之后来 苏联又中途停止执行协议,未到货的器材不再供应,因此中国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解决 。1962年8月,九总局给三机部党组的报告提出,当前船舶工业工作方针是自力更生,立足国内,重点解决2种型号舰艇(大型导弹快艇和中型鱼雷潜艇)的配套问题,带动6种型号舰艇(常规动力导弹潜艇、水翼鱼雷快艇、高速护卫艇、反潜护卫艇、扫雷舰和必需的辅助舰艇)的配套 。1965年8月,六机部召开***扩大会议,着重指出船舶工业的主要矛盾是总装与配套不相适应,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船用 设备不配套;并明确规定三年内的主要任务是在国内自行解决大型导弹快艇和中型鱼雷潜艇主要材料 设备的生产 。到60年代后期,以上述2型艇为重点的船用材料 设备的国产化基本得到解决 。
第二步是根据自行研制舰艇的需要,面对国内资源和经济基础,加紧研制船用材料 设备,以便立足国内成套供应 。在上述2型艇材料 设备国产化的过程中,由于中苏两国资源情况不同,因此有些缺项 设备或采取代用,或按技术资料仿制,或自行研制后换用 。1967年以后,随着核动力潜艇和中型导弹驱逐舰等第一代舰艇的自行研制工作相继展开,原来为仿制转让舰艇提供的国产化材料 设备已不能适应高技术发展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七院各专业研究所和一批骨干配套厂及时地把工作重点转向生产中国自行研制舰艇所需的材料 设备,并配合有关工业部门所属企业进行试制生产 。到70年代初,一大批确保质量的船用材料和 设备陆续试制成功,并转入正常生产 。至此,依托全国工业,国产船用材料 设备初步形成了品种比较齐全、能够适应自行研制第一代舰艇所需的配套系列,基本上解决了船舶工业主要材料 设备立足国内供应的问题 。此后,不仅 建造常规舰艇所用的材料 设备已全部国产化,而且自行研制的核动力潜艇、中型导弹驱逐舰等新型舰艇的材料 设备也已全部立足国内生产 。这标志着船用材料 设备的科研、生产水平和配套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
(五)在十年动乱中曲折前进
60年代中期,中国船舶工业经过几年的调整,正沿着自力更生的道路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开始进入研制中国第一代舰艇的时候,全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这场浩劫同样波及到整个船舶工业 。特别是李作鹏主持中央军委造船工业领导小组的工作后,竭力推行了一系列“左”的方针和背离科学的措施,使船舶工业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 。
1965年以后,核动力潜艇研制工程全面铺开,远洋测量船队研制工程开始提上日程,中型导弹驱逐舰等战斗舰艇的研制工程也同时做出安排 。在这准备起步的关键时刻,预研工作却受到了“文化大革命”的猛烈冲击 。尤其是1967年1月全国性的“夺权”风暴以后,船舶工业各企、事业单位普遍陷入瘫痪状态,科研生产秩序混乱,许多试制项目时断时续,进展缓慢,甚至像核动力潜艇这样的列为国家重点工程的研制和协作配套工作也受到很大冲击 。对此,周恩来、叶剑英、***和聂荣臻等中央领导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为保证核潜艇研制任务能够顺利进行,中央军委发出了《特别公函》,大大激励了参加该工程的各类人员,为工程的继续开展和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铺平了道路 。与此同时,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还决定,对六机部和七院实行军事管制,终使这两项国家重点工程的科研、生产和建设等项工作得以正常进行 。
在中央专委会议上,周恩来曾多次强调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研制工程是中央专委直接掌握的国家重点工程 。在周恩来的关注下,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为这两项重点工程建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及其办事机构,各部门和各省、市、自治区还指定了有关领导专人负责 。由于自上而下加强了领导,采取了一些重大决策,加上有关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努力,终于使研制工作基本上保持了正常秩序 。
1972年,“四人帮”对远洋测量船队工程刮起了一阵下马风 。叶剑英在其主持的军委办公会议上强调指出:“现在下马不行,要硬着头皮搞”,这才保证了研制工作不间断地进行 。
“文化大革命”使船舶工业受到严重挫折 。但是,当时***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中坚持正确路线的领导人力挽狂澜,在他们的正确决策之下,广大船舶工业职工以国防建设为重,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为完成重点舰船的自行研制任务,力排干扰,曲折前进,仍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到1978年,在第一代新技术舰艇和远洋船舶研制工程的带动下,船舶工业与各兄弟工业部门大力协同,全国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科研、设计、试制、生产、试验和维修等配套成龙的船舶工业体系,为当代中国船舶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基础 。
三、开创船舶工业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1979年到1988年,是新中国船舶工业改革开放的十年,也是开创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十年 。
1.从5种型号舰艇入手,全面整顿产品质量
针对“文化大革命”中“政治***船”所遗留下来的一批舰艇存在的严重质量问题,以及已交付海军的在役舰艇严重失修和不配套的现实情况,船舶工业系统在海军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以中型导弹驱逐舰、核动力鱼雷潜艇、常规动力鱼雷潜艇、大型导弹快艇和反潜护卫艇5种型号的舰艇为重点,对在建和在役战斗舰艇的设计、 建造质量和齐装配套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逐项进行了清理检查 。从1979年起,船舶工业系统协同海军,集中力量,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抢修海军在役舰艇201艘次,基本上改变了海军舰艇严重失修的情况 。为了重点解决上述各型舰艇的产品质量和缺装不配套的问题,经国家计委和国防工办批准,成立了5种型号舰艇工程领导小组 。1979年1月中旬,领导小组在青岛召开了5种型号舰艇质量的齐装配套会议,国防工办、海军和六机部以及有关工业部门的240多个企、事业单位的代表参加了会议,经过认真讨论,着重对78项需要共同协作攻关的问题达成了协议,安排了计划 。会后,在海军和各工业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从1979年到1985年,全面解决了上述各型舰艇的500多个技术问题,较好地实现了齐装配套,使这些在建、在役舰艇的质量有所改进和提高 。
2.继续突出尖端,研制完成两项重点工程
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是国家级重点国防科研工程 。这两项工程规模庞大,技术密集,早在60年代就已开始研制,并取得了重大进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研制试验进入了关键时刻 。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到1979年底,以“远望”号主测量船为核心的远洋测量船队胜利建成;在其后一年多的时间内,2艘主测量船曾进行了5次大型试验,全面检查和考核了各系统测量 设备的功能,完全达到了设计指标要求 。与此同时,整个船队的5型12艘特种船的研制任务也全面完成 。1980年5月,该船队首航南太平洋,圆满完成了洲际运载火箭全程飞行海上试验预定的各项测试任务;接着,又先后完成了水下发射潜地导弹和两次发射同步通信卫星的海上跟踪测量任务 。1987年,“远望”号主测量船进行了重大的改装,其技术和测试性能提高到国际上80年代中期的水平,能够适应发射多种高技术通信卫星并满足国际商用卫星远洋测量控制的要求 。到1988年底,2艘主测量船已先后9次远涉重洋,胜利完成了各项国防科研试验和海上跟踪测量任务 。
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也加快了步伐 。1981年4月,国防部部长张爱萍主持了首艇的下水典礼 。以后又进行了各种试验,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 。1988年9月,弹道导弹核潜艇终于成功地进行了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命中了预定目标,证明中国已经拥有海上威慑力量 。在此期间,在中国南海海域又成功地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鱼雷核潜艇的3项深水试验,包括极限深度试验、水下高速航行试验和大深度鱼雷发射试验 。
弹道导弹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队的分别研制和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海军的实力已大大增强,使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四国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海上机动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也成为继美、苏、法三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远洋测量船队的国家 。这两项重点工程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中国自行研制第一代舰艇的历史任务已基本完成,船舶工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并开始转入研制更新一代舰艇的发展阶段 。
3.改进提高,加速更新换代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广泛应用,引起了世界武器装备的巨大变革 。为了尽快改善现有武器装备,1977年12月,中央军委做出了关于加速研制新型武器装备的决定,其中包括各类舰载武器 。从1983年开始,船舶工业部门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军委提出的“缩短战线,突出重点,狠抓科研,加速更新”的方针,在完成第一代舰艇研制的基础上,坚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利用国家对外开放和发展船舶出口的有利时机,先后引进国外军工技术42项,从改进提高现有舰艇入手,逐步把工作重点转向研制新一代舰艇和武器装备,以提高舰艇的作战性能 。
这一时期,对原有战斗舰艇,主要是改进、提高作战指挥和火力控制的自动化、快速反应性能、舰载武器系统的综合化以及多功能的综合性能 。到1988年已经完成现代化改装的战斗舰艇有中型导弹驱逐舰、导弹护卫舰、反潜护卫艇、大型导弹快艇、四管鱼雷快艇和加装舰舰导弹的中型鱼雷潜艇等 。此外,一批水中兵器和舰用配套 设备的性能也得以改善 。80年代以来,防空、反潜、反导、电子对抗以及作战指挥性能较好和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新一代舰艇与舰载武器的研制逐步展开 。先后研制成功的新型舰艇有布雷舰、登陆舰、训练舰、艇具合一扫雷艇、深潜救生艇和气垫登陆艇等 。与此同时,一批舰艇配套 设备和武器装备,如自导鱼雷、主动和被动声纳、舰用相扫三坐标雷达、作战指挥情报中心、电子对抗 设备、超长波通信 设备、惯性导航系统以及舰艇自动控制和联合操纵 设备等研制成功 。以上这批舰艇和武器装备的研制成功,促进了舰艇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加速更新和全面研制新一代舰艇提供了良好条件 。
四、开创船舶工业发展新篇章
自***以来,中国船舶工业坚持军民结合的方针,着力新一代海军武器装备研制建设,一大批现代化舰艇和鱼水雷兵器先后装备部队,极大地提高了海军战斗力 。我国自行设计 建造的“哈尔滨”号、“青岛”号、“深圳”号等舰艇编队,作为和平使者先后出访数十个国家和地区,受到了全世界华人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显示了中国人民屹立于世界东方的壮志雄心 。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不仅从俄罗斯引进了“现代”级导弹驱逐舰,而且我国自研的新一代水面舰艇也陆续下水,相控阵雷达与导弹垂直发射技术的攻关突破与实践应用使得我国水面舰艇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 。而更新型战舰的涌现,让国人为之振奋,为之自豪 。
进入国际市场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另一策略 。但要进入国际市场谈何容易 。为此,我们走过了一条荆棘丛生、坎坷密布的艰辛之路,从不熟悉国际市场、不了解国际造船标准,到今天按国际惯例接船、按国际规范造船、按世界水平交船,造船人付出了巨大努力 。这期间还经历了国际船舶市场萧条、亚洲金融危机等诸多冲击和考验,但“咬定青山不放松,大浪淘沙始见金”,中国造船工业走向国际市场、勇于竞争的决心从未动摇 。经过努力,我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从1980年的年产20万吨列世界17位,到1995年造船产量首次超过德国,占到世界造船市场份额的5%,成为仅次于日本、韩国的世界第三造船国 。特别是船舶出口量快速增加,出口船舶占我国造船总量的70%以上,已出口到包括美、英、德、日、法等发达国家在内的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一半以上出口到欧洲 。
中国船舶工业进军国际市场走的是“引进-出口-提高-再出口”之路,走出了一条投资省、见效快的自强振兴之路 。改革开放后,我国陆续从国外引进了50多项船舶及船用 设备设计 建造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积极消化吸收并不断创新,自主研发和 建造能力显著增强,在散货船、油船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并培育出“中国江南”、“中国沪东”、“中国大连”等品牌船型 。现在,中国船舶工业已能 建造符合各大船级社的国际标准、在全球海域航行的各类船舶 。
面对世纪之交的战略格局,***同志于1998年1月对船舶工业提出了“开拓进取,再创辉煌”的新要求 。我国船舶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增长速度居世界各国之冠 。2003年全国造船完工量641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11.8%,一举突破了中国造船业近10年来占世界市场份额5%~7%的徘徊局面,超过了整个欧洲国家造船产量的总和 。预计2004年造船完工量将突破8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将达到15% 。2005年造船完工量将超过1000万载重吨,占世界市场份额18%以上 。中国真正成为了世界造船大国 。
科技创新推动了船舶工业的快速发展 。液化天然气船(LNG)、超大型油轮(VLCC)、客滚船、大型集装箱船等一批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成功开发,拓展了新的市场领域,扩大了国际市场份额;造船效率大幅提高,部分船舶 建造周期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国际竞争能力进一步提升 。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中央总***、国家******同志在视察船舶企业时指出:“我们不仅要努力成为世界造船大国,还应树雄心、立壮志,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 。”这不仅为我国造船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更为我国造船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这凝聚着数十万造船人再创辉煌的雄心壮志,更孕育着世界造船古国的再度复兴 。
放眼未来,我国造船业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道路,不断开拓,锐意进取,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风景这边独好,世界造船格局必将因中国造船业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中国造船业也必将以崭新的面貌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886号新型大型补给舰的服役是中国走向大洋的又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