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怀美好的回忆,笔者终于在不久前踏进了阿尔巴尼亚的国门。尽管门外的马其顿不算富裕,一入海关,还是被她的贫穷落后“惊”到了。与马国欣欣向荣的Ohrid等小镇相反,阿国Elbasan,Lushnja之类的城市破败不堪。跳上一辆公交车,“长春汽车制造厂”跃入眼帘。还没来得及细究,车已摇摇晃晃开动起来。这才发现,那是一辆出厂于1970年代的资深大巴。行驶在狭窄的公路上,刚开始飞奔,司机立马被守株待兔的交警罚了一把。于是只好慢走。加上时不时遇到修路,就像永远到不了目的地。这一切令人恍忽,仿佛置身于撒哈拉以南的某个国度。
几度换乘,终于到达了最南端的滨海城市萨兰达(Saranda)。一路的“惊”立刻让位于“喜”。地处希腊科夫岛对岸,萨市依山傍海(1)。亚得里亚的海风徐徐,一扫路上的炎热与尘土。带海景阳台的旅馆无处不在。拜游客稀少所赐,价格堪称低廉。坐在岸边饭店露天桌,呷着冰凉的啤酒,细品刚出水的海鱼,耳边传来了歌舞声。询问之下,原来是竞选造势,拉票者居然也姓“霍查”。连忙打听是否原总书记---鼎鼎大名恩维尔.霍查的后人。回答非也。这才恍然,阿共在廿年前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地早已实行了民主制度。
原以为,这一“惊”一“喜”,只是初来乍到的偶然--印象中的“富裕”配不上现实的贫穷。岂不知,接下来从南到北贯穿全国的旅途更具颠覆性,几乎彻底摧毁了封存几十年的印记。
首先被改写的是,记忆中的阿尔巴尼亚,好像没有太多的名胜古迹。至多是老电影及画报常提及的几百年前的民族英雄斯坎德贝。如今依然被当作国父供奉在首都的中心广场(2)。令人难以想像的是,就在熙熙攘攘的萨兰达以南一个小时车程之内,居然默默地躺着一个硕大无比的希腊遗迹“不太灵”(Butrint)。两千多年来保存完好的半圆剧场(3),历经沧桑的大殿列柱(4),色彩鲜艳的马赛克(5),栩栩如生的狮牛浮雕(6)。这一切仿佛在告诉参观者,“不太灵”其实“非常灵”(7),完全有资格跻身于世界仅存的二十来处希腊古迹之列。同样地,老电影《广阔的地平线》所展现的都拉斯(Durres)--地拉那之前的故都(8),则有着古罗马的环型剧场(9),和令人惊叹的拜占廷时期彩色拼图(10)。更重要的是,由于考古发掘大都是在共党时期,使得这里长期处于西方旅行家的视线之外。即便在民主化廿年后,游客仍然稀少。而作为一个环球旅行者,能够率先目睹这一切,着实令人兴奋。
接着被刷新的是,印象中的欧陆国度大都以基督教为主,在此地却几乎被伊斯兰教所取代—穆斯林占据了总人口中的70%。站在吉若喀斯特拉 (Gjirokastra) 雄伟的城堡上 (11),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奥斯曼土耳其式石头建筑(12)。而城堡内所展示的美国间谍飞机(13),像是在提醒人们,这里既是曾经的反帝前哨,也是恩维尔.霍查的故乡,尽管飞机被迫降落在别处。然而真正璀璨的伊斯兰明珠,则应属于距离首都不远的贝拉特 (Berat)。白色的别墅群,自山脚一直排到山腰 (14)。陡峭的街道,不间断地延伸至山上的古堡(15)。从顶峰朝下望去,但见青山之中,绿水环绕,遍布着红顶白墙(16)。真不愧是该国第一旅游胜地,令人流连忘返。相比之下,斯库台(Shkodra)的“罗莎发”城堡(17)则逊色不少,尽管它的年代更加久远。
对比这些明星级旅游地,首都地拉那(Tirana)确实乏善可陈。平淡得象个中国的小县城,甚至不如北方重镇斯库台(18)。国家“歌剧院”门厅的露天座毫无人气(19),前领导女婿的“金字塔”杰作,沦落成了闲杂人等的涂鸦嘻戏之地(20)。除了一面巨型国旗(21), 和地拉那大学(22),只有历史博物馆外墙的壁画惊艳依旧(23)。似曾相识的高大全英雄形象,让笔者突然意识到,这才是现实与记忆之间的鸿沟所在。人们大多沉默寡言,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非但英俊男女不见踪影,而且“苦大仇深”者比比皆是,除了少数的年轻人还算友好。虽然其中涉及人种之别,比如较之欧洲其他区域,本地人一般比较瘦小,肤色也较深。但除此之外,路人脸上显然极少见到轻松愉快的表情,令人大惑不解。几经周折,终于从当地一位意大利海归的叙述中,初步了解到中阿两国分道扬镳后,他们所经历的坎坷与创伤:
。。。1976年毛泽东驾崩,来自中国的无偿援助开始了断。铁腕了41年的恩维尔.霍查终于在1985年去世,接手他的领导放宽了各种限制。这本来是件好事,但一向顺从的老百姓却慢慢变成了“刁民”。集体农庄不再有效生产,导致城市粮食短缺,各行各业开始瘫痪。1990年12月学生示威后,政府不得不同意让反对党上台。在此期间,阿国从一个被严厉掌控的集权社会,转变成为一个无法无天的“自由”市场。人人都梦想发财。在遍地的贪婪驱使下,金字塔式的“传销”投资计划受到绝大部分人的竭力追捧。当它不可避免地瘫倒在1996年底时,三百万人口中竟有70%失去了全部的积蓄。个个气不打一处来,逐渐酝酿成全国性的暴乱,使得国家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谁都猜不到的是,最后居然是1999年从科索沃大量涌入的阿族难民拯救了阿国。由于塞尔维亚针对穆斯林的种族清洗运动受到世界的谴责,巨额的国际援助资金源源不断注入阿尔巴尼亚。十年来服务业迅速增长,大量基础设施得到重建,正在逐步走出困境。。。
真没想到,当年的“小弟”,在被“大哥”遗弃之后,经历了这么多的磨难。尤其是人们心中的阴霾,不但湮灭了过去的社会主义明灯,也笼罩着当今的自由经济信念。但愿她能尽快驱散迷雾,重见天日,成为名副其实的 “希格贝里亚”(Shqiperia - 山鹰之国)。
(1) 地处希腊科夫岛对岸,萨兰达(Saranda)依山傍海
(2) 民族英雄斯坎德贝被供奉在首都的中心广场
(3) Butrint 两千多年前的半圆剧场
(4) 历经沧桑的大殿列柱
(5) 马赛克
(6) 狮宰牛浮雕
(7) 雕塑
(8) 都拉斯(Durres)--地拉那之前的故都
(9) 古罗马环型剧场
(10) 拜占廷时期彩色拼图
(11) 吉若喀斯特拉 (Gjirokastra) 城堡
(12) 俯瞰奥斯曼土耳其式建筑
(13) 美国间谍飞机
(14) 贝拉特 (Berat)
(15) 陡峭的街道
(16) “伊斯兰明珠”
(17) 斯库台(Shkodra)“罗莎发”城堡
(18) 北方重镇斯库台
(19) 国家“歌剧院”(文化宫)
(20) 霍查女婿的“金字塔” - 右上方有人爬墙
(21) 巨型国旗
(22) 地拉那大学
(23) 历史博物馆外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