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说过:“投资你自己是你能做的最好的事情,任何能提高你自己的才能的事"investing in yourself is the best thing you can do. Anything that improves your own talents. “ 我坚信这一点。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我终于考入商学院,就读全脱产的MBA课程。这是上海的第一家(在全中国当时也是头几家吧)中外合作的商学院,由交大和欧盟合作,从全球领先的商学院或大学聘请教授,除个别课程如中国经济(由吴敬琏教授讲授)其它课程全部英语授课。商学院在浦东的校园尚在建造中,我们这届和上两届都在交大的闵行校区借用包玉刚图书馆的六楼的两间教室和校园的演讲厅上课。
我们这届有两个班,每班60人。同学来自各行各业,还有两位分别来自德国和印尼的留学生。教学采取模块式,每个模块历时六周上四门课,模块间有一周休息。全程18个月,包括一个为期3个月的个人实习和6周的小组实习。
商学院的授课方式完全不同于我从前在国内十几年求学过程中经历的老师的一言堂,讲究学生课堂参与,还经常分成各种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总结。教学还结合案例。我第一次需要积极思考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现在毕业已经快16年了,当时学的课程具体内容基本已经忘记。只记得一些最基本的管理学概念。记得在管理导论第一课上,来自英国的古德尔教授教给我们管理者通过他人完成任务的理念(”managers achieve tasks through others”) 。那堂科上还讲了假设,我们的判断都基于我们的假设,我们要审视自己的假设。
有个荷兰人教授讲授公司与其环境,他的英语带着点口音,把company发言发成“杠伯宁”像极了上海话中的“江北人”。其上课风格也很搞笑,常常逗得大家发笑。他总是讲公司要杀死自己,技术不断发展,如果公司仍然沉迷于自己旧的业务模式,自己不把自己杀死重生,就会被别人杀死,被淘汰。我还喜欢组织行为学老师教的决策陷陷阱,商业伦理,商业谈判课。当然我还喜欢与自己关注的专业营销管理和市场调研课。财务方面的课我没有灵气,学得吃力。
我们当时住在学校统一租的离交大不远的一幢六层新居民楼里。四人合住一套两居室房,两人一间房。我的室友来自西安,我们非常要好,无话不谈。个人实习时室友先签约了一家是我院赞助公司的总部位于荷兰的大公司。后来她变卦决定去另一家公司做另外一个项目。那家荷兰大公司的外国经理视我室友的行为为违约,像我们学院投诉。商学院的外方领导为了整肃校风,决定将我室友除名。我们同学在班干部的带领下向校方说情。这时候我们刚在上商业伦理课,教授是瑞士人,我们的新院长也在瑞士的一家著名商学院任教。我突然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我找到商业伦理教授,说明了我室友的情况和处境,建议把她的情况变成一个案例,我们是来学习的,惩罚没有用,唯有从中学到什么。教授采纳了我的建议并得到新院长的支持。室友把她的经过写成了一个案例,并向那家公司做了正式道歉。问题解决了。因为我的创造性地提出了这个多赢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典礼上,颁发毕业证书的那位新院长在我的脸颊上亲吻了一下,我是那天受此殊荣的唯一学生。
在学习接近尾声时我们还接待了来自美国和西班牙著名商学院的交换学生(我们的一些优秀同学也去国外的著名商学院做交换学生)。我和来自加州一著名商学院的Jackie成了好朋友。 Jackie是美籍华裔,很聪明,说话语速很快,整个房间都充满着她爽朗的声音和笑声。我们同学也常跳舞狂欢,尤其是每次紧张的模块结束。我们在迪斯科的强劲音乐中疯狂地蹦跳,释放着我们尚在的青春。
我的个人实习项目是在3M公司的上海公司做的,小组实习在美国的一家著名药企的上海总部做的。毕业时这两家公司都给了我工作offer. 我选择了那家制药公司。月薪12500元,在1998年这属于高薪。1994年我从医院辞职是的月薪才两百多员。不久,通过人才引进,我们商学院留在上海工作持外地户口的同学都获得了上海户口。我又成了上海人。
我读该商学院MBA时,学费为4万元人民币。17年后的现在,据最新可靠消息现在该学院读MBA的学费是38.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