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中国人看来,最正经的书是史书,从孔子著《春秋》开始,记录历史是非常严肃的事情,一朝灭,一朝兴,第一要作的事情就是修前朝史,以示王朝更替了。所以明太祖灭了蒙古人,捏着鼻子修元史。不修元史能行吗?不修就要找个宋朝老赵家的子孙来登皇位。从此,蒙古人就成了中国历史的一部分。
因为中国人的历史足够长,记录的足够详细,如果你愿意读就可以发现,历史不断的在循环。这是人性的体验。所以喜欢读历史的人通常会活的更长久和愉快一些。因为很多事其实是以前发生过,并且注定还要发生的。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郭沫若先生。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他是谁,凡是知道此人的大概有几件事: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甲骨文,甲申三百年祭,各种莫名其妙的诗词。那些诗词是郭沫若的败笔,也是他的聪明之处。还有一样最近看了王蒙老先生的视频才知道,郭沫若到死不批孔。他还是有底线的。
甲申三百年祭发表于1944年。其最后有一段话:大凡一位开国的雄略之主,在统治一固定了之后,便要屠戮功臣,这差不多是自汉以来每次改朝换代的公例。自成的大顺朝即使成功了(假使没有外患,他必然是成功了的),他的代表农民利益的运动早迟也会变质,而他必然也会做到汉高祖、明太祖的藏弓烹狗的" 德政" ,可以说是断无例外。当然宋太祖立了规矩,不杀文臣!所以你就能理解了郭沫若后期写的那些歌功颂德的恶心诗词。完全是生存之道。在当时的情况下,无可厚非。是个真正读了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