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60年-上卷: 变局(8)

徐志摩的思路,徐霞客的文笔。天马行空,喜欢写作。阅读历史、地理等知识,追寻探险背后的故事。曾上电视参加益智类竞赛节目-金头脑,并夺得月优胜。这就是我,一个爱好广泛的小伙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介绍完主角后,洋务运动的大戏就开场了。
洋务运动第一阶段的目的是自强。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开始建立,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兵工厂的建立使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从冷兵器升级为热兵器。但由于战术训练方法指挥等跟不上,战斗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强军的效果打了折扣。
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的目的是求富,即兴办民用工业。一批企业,如开平煤矿,汉阳铁厂,轮船招商局等等,纷纷建立起来。尤其是在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方面,发展迅猛。前者有轮船招商局,在国内和东亚地区拥有多条航线,提高了客运和货运的效率;后者是连接全国的电报网,以前好几天甚至十几天才能传达的讯息,现在几个小时就做到了,方便了官方讯息的传达和民间信息的传播。除此以外,火车,报纸等舶来品也从无到有,人民的出行和信息资讯更方便了。
在洋务运动的影响和带动下,不少民间的商人开始投资近代化的工厂企业,如纺织厂,简单的机器修理厂,等等。民族资本主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除了在经济领域外,洋务运动在中国的政治和思想领域也有重大影响。
一直以来,国人自认自己是天朝上国,没必要向其他的文明学习。自从15世纪的文艺复兴后,西方的科技发展迅猛,而中国限于闭关锁国,双方的交流很少。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等人为了了解西方,收集了一些资料。但所知有限,而且有些资料也不准确。洋务运动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主动去了解、学习西方文明。虽然只是学习了一点器物上的皮毛,但也令中国知识分子大开眼界,认识到外国的文明不比中国差,有的甚至更好。从此,打破了天朝上国的架子,为以后学习外国的制度,思想等打下了基础。
洋务运动也冲击着传统的教育体系。洋务派先后办了百余所各种新式学堂和派遣上百人出国留学,通过这些途径培养了大批科技人。这时朝廷依然使用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考的也是没什么实际意义和用处的八股文。这个脱离实际的科举考试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质疑。
洋务运动使中央/地方关系出现微妙的变化。新建工厂需要大量的投资,由于中央政府的不作为,地方只能自行筹措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朝庭只能默认地方继续保留自太平天国动乱时所取得的财政权。地方借此把战乱时获得的临时特权转化为制度。到后来,地方甚至通过欺上瞒下造假帐等等,截流本应交给朝庭的税收,损公肥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