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体验的价值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负面体验的价值——与《从》文作者商榷

很高兴见到群里有人在作儿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理论)的科普 (展读了《从儿童心理发育阶段看兴趣活动的选择》)。文中提到了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这个理论确实是指导父母们养育子女的指南。其实也是成年人自我修养自我成长的指南。这个社会心理发展论说在成长心理学是很有影响的,每一本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教科书一定会提到这条理论。埃里克森这个人也很有意思。他可以说是美国的华罗庚。就是没有大学学历没有拿过学士学位几乎自学成才的教授。说几乎,是因为他还不是百分之百的自学成才,他是安娜佛洛伊德的入室弟子。就凭着安娜领导的维也纳精神分析研究所发给他的结业证书,使他顺利地先后在美国数所高校谋得教职。

作为弗洛伊德的女儿的学生,算起来是弗洛伊德的徒子徒孙里的孙辈,应该是继承佛氏心理分析学派衣钵的传人吧。可是,他很成功地对于过于强调性(sex) 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潜在推动力的佛洛伊德理论施行了修正主义,取而代之的观念是强调人的社会关系才对于人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他沿用了佛洛伊德的发展阶段,但在其基础上推出新的三个阶段,将古老的看法,即成长这个发展过程到青少年性成熟打止的弗洛伊德观点,革新成了人的一生都在不断成长的新概念。即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人生成长不光是5个阶段,而是8个阶段。

人的漫长一生每一个时期都有机会在成长:从婴儿期,幼年,童年,少年,青春期(或青少年),青年(young adulthood),中年,到老年,每一个人生段落都充满了成长的机会和任务,这些任务都象拔河一样在两股势力之间拉锯,两股势力是一正一负,比如信任与不信任(婴儿期),自主性与羞怯怀疑(幼儿期),主动性与内疚感(童年),努力与自卑(少年),亲密与孤单(青年),创造与停滞(中年),人格完整与绝望(老年)。这些正负拉锯的结果最好是以正胜负,但是往往不是100%的可能这样,人的行为是复杂的,人的环境是复杂的,人的生活也是复杂的,那么比较现实的态度是接受人生的不完美,在不是十全十美的生活中,创造尽量美好的人生。按照埃里克森的说法是应该strike a healthy balance between the two,在正负两极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比如大剂量的“信任”,极小剂量的“不信任”。其实,负面的东西也是极其有价值的。它们作为参照物,让我们对世界有更完整更立体更真切的认识。试想,如果没有苦,即使甜存在也会辨识不出。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信任”感是很重要的,有了对其照看者(多半是父母)的信任,才有对于自身的安全感,才可以无忧无虑地对周围世界进行好奇的探索。但是存在一丝“不信任”也是自我保护的必要。否则,没有一丁点的“不信任”,没有丝毫的防范意识,对所有的人都一样的信任,就可能不辨亲疏,遇到一陌生人也同样信任,若陌生人好那还没关系,要是陌生人 是专门拐卖儿童的人贩子,那就糟糕了。再比如羞怯怀疑(shame and doubt),时时刻刻感到羞辱与怀疑,那孩子该多么可怜!但是若没有任何的羞耻感,恐怕亦不妥。那,不就成了没有羞耻心,--“无耻”了吗?再说羞耻心也是道德感的重要元素。加上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中的下一阶段成长任务里“主动与负疚感”中的负疚感,是道德发展(德育)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成份,有了羞耻心和负疚感,我们才知道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才知道应该如何行动。

之所以写了这些,是因为读到《从》文中写到“婴儿期的心理发育任务是行立信任与避免不信任”,(幼儿期)“这时期的心理任务是发展自主权与避免怀疑羞耻感“,(学前期)“心理发育任务是发展自主性和避免内疚感”,(学校期)“心理发育任务是发展勤奋成就感和避免自卑低贱感”。这个“避免”一词让我有了想一吐为快的冲动。我要说的就是没有必要“避免“。让孩子有机会犯错,给予指出,要求她不再犯错。可孩子是孩子,他往往会再犯,可他已经知道了不应该这么作,那么自然的结果是——负疚感就出现了。这其实就是学习,就是习得,就是成长。学习和成长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直线单纯过程,而是一个反反复复婉转曲折的过程。人生的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是值得享受的,哪怕赤橙黄更亮丽,也没有必要”避免“比较暗淡的青蓝紫。

相关链接:迷失之后(1)
相关链接:孩子哭了当然要抱起来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