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入睡抽动的起因与处理
入睡抽动(Hypnic jerk,Sleep start-working),是指人们即将入睡时肌肉不自主的挛性抽搐,肢体类似抽搐的“跳”,经常像是高处落下的感觉,并很可能导致惊醒。儿童、睡眠时间不规则的人有较高的发生机率。
另一个定义是“肌抽跃(myoclonic jerk)”,是一种急速的肌肉不自主地抽动,类似触电一样的动作。虽然在情况较为严重时,肌抽跃症是一种会影响人正常生活的躯体病症,但生理性肌抽跃(比如打嗝、入睡抽搐,以及疲劳或紧张时出现的肌肉抽搐)在正常人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出现,与身体健康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很明显,入睡抽动不是肌抽跃,前者是偶而的几次,后者是持续的多次。
成因:根据美国睡眠医学学会的研究,发现入睡抽动具有广泛的潜在原因,其中包括:在晚上焦虑、咖啡因、压力、剧烈活动等。这种奇怪的下降感和肌肉抽搐是一个临睡肌阵挛性抽搐。近70%的人的经验只是在打瞌睡的这种现象。
大多数专家认为,这是一个沉睡的过程中自然的一部分,很像慢的呼吸和心跳降低。研究人员之间的普遍共识是,肌肉开始松弛,进入一个宁静的状态,进入睡眠,大脑的感官这些放松的信号和曲解他们下降的迹象。然后大脑将信号发送到手臂和腿部的肌肉,试图重新恢复平衡。大脑中的这种误解,也可能是“下降”的梦,伴随着下降的感觉。这些“梦”是不是真的正常的梦,因为他们不是从REM睡眠,而是身体的感觉像一枕黄粱或幻觉。
入睡抽动的原因众说纷纭。一种理论认为,在个体从清醒状态进入睡眠时,心跳减慢、体温下降、呼吸变缓,肌肉也会随之放松。网状启动系统(Reticular Activation System,RAS)负责控制这一转换过程,入睡抽动可能仅仅是网状启动系统资料出错时产生的一种副作用。另外一种更有趣的解释认为,人脑是基于爬行动物的大脑进化而来的,因此仍然保留了一部分爬行动物的应激反应模式。肌肉彻底放松时,大脑会基于这一应激反应模式以为我们在自由坠落。出于保护自身的需要,大脑指挥全身肌肉马上行动,试图在下坠的过程中抓到什么东西。于是,本已放松的肌肉会突然收紧,导致入睡抽动。
与“入睡抽动”或“肌抽跃”不同的另一个理论,是肌肉颤搐(muscle twitch),或者说是睡眠锭(sleep spindle)。
事实上,除了众所周知的“入睡抽动”,非快速眼动睡眠(即NREM)第二阶段出现的“睡眠锭”,也可能会导致“肌肉颤搐”。
睡眠锭是多见于丘脑和大脑皮质的一种特殊的脑电波,其具体表现为脑电波突然出现大幅剧烈震荡,此时可能伴随身体局部肌肉的突然抽动。
因为入睡时,大脑皮层大部分神经处于抑制状态,但仍有部分神经比较活跃,发出一些微弱的运动指令引起小腿抽动。睡眠中的这种抽动现象属于条件反射的一种。随着睡眠的加深,四肢极度放松,大脑通往下肢的运动指令系统非常微弱。与此同时,大脑操纵能力很低,抑制下肢条件反射的力量微乎其微,使下肢处于容易出现条件反射的状态。这时如果稍有原因,就容易产生下肢抽动的条件反射。这种现象是往来于脊髓和下肢之间的条件反射指令引起一种误操作的结果。成年女性每5人中就有1人有过这种经历。多发于贫血、肾脏有问题或孕妇的身上。
睡眠中的肌肉颤搐(睡眠锭)在婴儿身上更常见。研究者认为这是大脑在学习或巩固神经与肌肉之间的对应关系,而这一过程在没有外界刺激干扰的睡眠时更容易完成。这倒也能说明为什么婴儿好像成天都在睡觉,原来他们是在刻苦地进行“抽搐睡眠学习”。另有研究发现,睡眠锭的出现有助于将新信息与现有知识进行整合,这也为“抽搐睡眠学习”假设提供了一些支持。
另外,睡眠锭可以帮助我们安睡。丘脑的脑电活动频率与保持平静睡眠的能力有关。而产生于丘脑的睡眠锭能够在外部突然出现声音刺激时保护睡眠。哈佛大学医学院睡眠医学系(Harvard Medical School's Division of Sleep Medicine)的一项研究表明,脑电波中睡眠锭出现的频率越多,个体抵御外界干扰保持睡眠的能力越强,相应的睡眠质量也越好。
“入睡抽动”与“肌肉颤搐”的区别。
表面上看,“入睡抽动”和“肌肉颤搐”虽然成因不同、目的不同,但似乎都会导致肌肉突然抽搐。那么这两者的外在表现有什么区别呢?万一半夜把自己抽醒了该如何区分呢?
1,抽搐的模式不同。
入睡抽动形成的原因尚无定论,但不管是因为网状激活系统出现系统bug,还是大脑产生坠落的错觉,相应的“抽搐模式”都是全身性的。入睡抽动也常常被“邪恶”地描述为“像触电一般全身颤抖”。
相对地,睡眠锭造成的肌肉颤搐,其目的是学习或巩固对肌肉的控制,因而局部抽搐更为常见。就像木偶师在学习如何操纵人偶时,也要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毕竟步子太大,容易扯到蛋。
2,抽搐的结果不同。
入睡抽动时个体并未完全入睡,全身抽搐后往往就抽醒了。当肌肉疲劳或缺乏睡眠时,抽搐情况会更加严重。这似乎也太不给力了!越是需要睡觉的时候,身体就越不受控制的乱抽抽!不要担心,你只是在睡眠的第一阶段被吵醒了,损失不大。只要平心静气继续努力,10分钟后,又是一尊睡神!
睡眠锭出现在睡眠过程中,同时睡眠锭本身有保护睡眠的作用。所以很可能抽了半天自己没醒,倒把睡在旁边的人吓醒了……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其下场的惨烈程度取决于被吵醒的人是否具有暴力倾向……
随堂测验:在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某青年刚刚浏览了果壳网的最新文章。然后,他决定关机睡觉,上床躺倒,气氛祥和而隆重。就在大家都以为他已经睡着的时候,突然间这位童鞋虎躯一震,猛地一抽,把一旁的你吓了一跳。
问题来了:抽搐的原因到底是入睡抽动?还是睡眠锭造成的肌肉颤搐?自检方法非常简单,马上问这位青年一个问题:你抽了吧?如果他回答你,说明是“入睡抽动”;如果他睡得很沉没反应,说明是“睡眠锭”,学习呢。
处理措施:
1,睡前不要有太剧烈的运动,好好放松,洗个热水澡;
2,睡前要找适合自己的办法,缓解精神压力或精神疲劳;
3,轻音乐、热牛奶、泡泡脚,也是不错的选择;
4,中年人要注意补充钙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咨询你的营养健康师或营养健康顾问;
5,平时的肌肉训练或体力训练,要注意各方面的平衡与频率,不要着重单一的运动形式;
6,心态要适当调整,工作一段时间后,要学会放松度假,让自己身心去接触大自然,远离工作环境和市区的繁杂。
最后谈谈与抽搐相关的病症。
抽筋(muscle cramp,cramp)是抽搐的俗称,是大脑功能暂时紊乱的一种表现。人体肌肉的运动是受大脑控制的,当管理肌肉运动的大脑有关细胞暂时过度兴奋时,就会发生不能自控的肌肉运动,可局限于某群肌肉或身体一侧,或波及全身,即抽筋。这个症状分为清醒状态下的和睡眠状态下的两种。
一般入睡抽动不会影响睡眠,但若过于频繁则可能导致“周期性肢体抽动障碍(Periodic limb movement disorder)”,可能变身成“抽搐男”或者“抽搐女”,并导致失眠。针对这种病症,建议检查脑电图和脑CT。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基本上确定是由于缺钙、缺乏维生素、运动过度、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或者睡前太兴奋而引起的。
睡梦中数次因下肢抽动而惊醒,难以安睡,称为肌肉阵挛综合征(Myoclonus syndrome),也就是肌抽跃症,属于比较严重的病理性“肌抽跃(myoclonic jerk)”。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找医生寻求抑制反射的药物治疗。许多人都有过在夜间睡眠过程中出现小腿抽筋的经历。小腿抽筋实际上是神经肌肉异常兴奋引起腿部肌肉或肌群痉挛,此时肌束的牵拉强度明显大于肌肉正常收缩时肌束的牵拉强度,因此,小腿抽筋时会有酸胀或比较剧烈的疼痛感觉。一般情况下,发作时可持续数秒或数十秒。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人是因为本身就有潜在的癫痫症(epilepsy),这种病症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表现会相对明显。癫痫病属于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又称为神经退化性疾病,是一种大脑和脊髓的细胞神经元丧失的疾病状态。大脑和脊髓由神经元组成,神经元有不同的功能,如控制运动,处理感觉信息,并作出决策。大脑和脊髓的细胞一般是不会再生的,所以过度的损害可能是毁灭性的,不可逆转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由神经元或其髓鞘的丧失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恶化,以导致功能障碍。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Alzheimer’s Disease(AD,阿尔茨海默氏病,也叫老人痴呆症)、Parkinson’s disease(PD,帕金森氏病,也叫老年震颤性麻痹)、Fronto-temporal Dementia(FTD,额颞叶痴呆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or Motor Neuron Disease(ALS or MND,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或者运动神经元疾病)、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DLB,路易体痴呆)、Huntington’s (chorea) disease(亨廷顿(舞蹈)病)、Kennedy’s disease(肯尼迪综合症)、Neuro fibromatosis or Von Recklinghausen’s disease(神经纤维瘤病)、Epilepsy(癫痫症)、皮克病(Pick’s disease)、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rogressive supranuclear palsy,PSP)、Prion Diseases(朊病)以及混合性痴呆(Mixed Dementia,MD)等等。除了癫痫症,早期的帕金森氏病(PD)引起的肢体震颤和肌痛痉挛,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此外,大脑皮质运动区及其下行纤维、基底节、脑干、小脑、脊髓、周围神经以及肌肉各部的病变均可引起不自主运动。如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扭动痉挛由新纹状体病损引起;节律性与局限性肌阵挛与下橄榄核、齿状核及红橄榄束的损害有关:舞动运动为对侧脑底核的病变所致;震颤可由纹状体、小脑及小脑有关的结构或额叶病变引起;肌束颤动见于运动神经元病变等。不自主运动可因生理或精神因素引起,但大多为器质性病变所致,主要见于感染、中毒、变性、遗传和家族性发育异常等疾患,也可见于脑血管病、外伤、肿瘤等。临床上称为“痛性肌痉挛(muscle spasms)”,即不自主运动或称异常运动,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现不自主收缩。是指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制的骨骼肌动作。临床上常见的有肌束颤动、肌纤维颤搐、痉挛、抽搐、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手足徐动和扭转痉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