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定价权的易手意味着几个很明显的行业会发生变动,而行业的变动又会引发地区乃至国家的经济起伏。作为现代工业的血液,石油价格的波动完全影响到世上几乎任何一种商品。而油价大规模下跌所引发行业剧震的威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大而化之,可以说全球经济整体洗牌不为过。想分析油价变动带来的变化,最基础的一点是一个经济学里的定义:ELASTICITY(弹性)。
弹性的定义很简单,指的是一个变量相对于另一个变量发生的一定比例的改变的属性。在经济学里,一般指的是消费者或者生产者对于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
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叫做需求的价格弹性,例如大米打八折促销,买的人就多,市场需求提高了。
从生产者角度出发,叫做供给的价格弹性,例如大米一直打八折,生产不划算,市场供应减少了。
而规模弹性(Elasticities of scale)基本上涉及了一切跟经济生产相关的活动,指的是当投入发生一定百分比的变化,产出会相应的改变多少百分比。举例来说,养殖扇贝扩大养殖水域面积百分之多少,那么产出能相应增加百分之多少(呵呵)……
一说油价,首先联想到的第一个东西肯定是汽车。而汽车销量跟油价是成反比的,高油价下汽车行业的下场在2008年已经血淋淋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北美三大汽车生产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中,只有福特幸免于难,通用还有克莱斯勒破产重组。由于利润严重依赖于高油耗产品suv以及皮卡,2005-2008年高企的油价完全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观(需求的价格弹性),导致低油耗的日本欧洲车大行其道,反而是北美三大巨头步履维艰。
高大宽敞的美国油老虎对上矮小紧凑的日本节能经济车,油耗是消费者做出选择的重要依据。但如果说油耗的差别随着油价的降低可以到了被无视的程度呢?当购买价格以及运营成本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恐怕舒适性会取代经济性,成为首选的参考。要知道美国油老虎虽然在油耗上恶名昭彰,但是其在舒适安全性上也是有口皆碑的,毕竟这三巨头也有过好日子。
现在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变化石油价格走低,油价的大幅下降指日可待,北美汽车工业的春天来到了,个人的投资机会也就出现了。不光是三大车厂本身,上游的零配件生产商以及下游的销售甚至保险行业都能从中获益,其股票也有参考研究价值。
说完了消费品说流通行业。尽管在航空业中,燃油所占成本在20%-25%左右,但这行业面对的反恐等麻烦也不少,就不多说了。不过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行业应该能受益非浅,连普通消费者都能从低油价中获益,没理由整天路上跑运输的物流行业占不到便宜。
同流通消费领域比,生产领域才是获益最多的。毕竟要打石油价格战,产能是前提。而石油生产设备商绝对会面对巨额订单合不拢嘴。不过从投资角度看,能源行业好日子还没过去几年,股价比较高,不如苦哈哈熬着的汽车股票潜力大。
说完了直接相关行业,间接的就不多说了,总的来讲,作为现代工业血液的石油降价,整体经济出现三高的可能性就比较低,更可能走高。
至于国家层面,能源问题解决后为大规模机器人技术提供了运营成本上的可能性。个人挑水的效率跟城市系统供水的效率根本没有可比性,而大型工业化生产中机器人的批量使用,也不是靠低价劳动力打人海战术能弥补得了的。当年北京修十三陵水库,全体市民自发去义务劳动,现在恐怕只要几个工程队就能搞定了,这就是机械化技术的威力。
一鸡死一鸡鸣,有兴高采烈的就肯定有垂头丧气的。别的不说,索马里以及马六甲的海盗估计没几天好日子过了。当石油主产地从中东转移至北美或者中国,海运行业的大洗牌也是必然的。北美发船去日本或者欧洲一路通畅,想抢劫估计都找不到地方埋伏。而中东估计主要的出口地会面向欧洲,毕竟中国的页岩油储量也靠前,而欧洲离得近点。
石油定价权如果被美国抢走,除了海湾国家,估计最难受的就是新加坡了……作为石油精炼大户的新加坡卡在中东生产地区与世界消费大户东亚三国之间,这位置不是一般的得天独厚。但是同样,世界能源格局的巨变很可能将直接导致这条黄金航路无人问津,因为美国以及中国都可能成为石油出口大国……真这样的话,新加坡的经济基本上算是完蛋了。
对中国来说,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应该是赶紧引进技术开挖。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固然重要,但是鱼跟渔的区别更大。既然美国现有的技术已经成熟到可以挑战OPEC的石油定价权,买回来技术在国内开挖应该不成问题。搭顺风车借着石油行业的升级换代实现能源自给自足,进而整合调整整体经济的效率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