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犹太人为什么优秀》第5章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ZT 《犹太人为什么优秀》第5章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598 reads)      时间: 2014-2-23 周日, 06:08 星星 0星 砖头0砖   

作者:NC海归主坛 发贴, 来自【海归网】 http://www.haiguinet.com

[犹太人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最先接触的就是“箴言”里的一句话,即“知识从敬畏上帝开始”。
人有选择善或恶的自由。对这个选择,上帝是不会加以干涉的。人如果顺从良知,“恶的冲动”就会在心中萎缩。但是,如果放任“恶的冲动”,良心就会萎缩。那时,良知的呼叫微弱得连本人都听不见了。
犹太人每年都有赎罪日。在赎罪日里,犹太人会在上帝的面前清算自己一年以来的罪过。
信息爆炸和强烈的商业主义将日本人从意义深远的除夕之夜和元旦中夺走了。现在,日本人只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我们日本人是不是应该一年一次回归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澄清一下自己的心灵呢?]

总结的真好。先是让人认识到自己是不完美的,会犯错误的。然后,教育大家要谨记时刻选择行善。最后,每年给人以改正错误的机会,承认错误,放弃包袱,重新开始。

我们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行恶都是后天的问题,所以制造了各种系统来防止坏的行为。可不知,如果不改变人心,就会有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 结果。人总是能找到破解的方法。很多年前本人曾在日本住过8年,听过一个故事。一个人从大阪做火车去到北方的城市扎晃,只用了120日元(=1美元),正 常的话要1-2万日元。日本的铁路系统很讲究防止人蹭车,所以每一个出站口都使用自动检票机。中途不检票。这个人就从大阪上车,买了最便宜的120日元火 车票,上车,一路做慢车去。第2天,到了扎晃,给他的朋友打电话,让他的朋友拿2张月票,接他,通过自动检票机顺利出站。

最近工作的关系经常回国,也有机会跟各种人交流(从上至上市公司的老总,到酒店大堂工人和农民工)。总得感觉是,1)大家都忙,2)穷得只剩下钱了。为了钱没有廉耻和道德。只有钱是硬道理。

==============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原罪概念的成立
如果根据《圣经》所述,上帝创造了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而他们却不顾上帝的禁令偷吃禁果,结果被从伊甸园中驱逐出去。因为这次罪过,亚当和他的子孙都被定为死罪。这个故事被英国的宗教诗人记录在以这个故事命名的大型叙事诗《失乐园》当中。

人生来就背负着亚当的原罪。基督教认为,要解脱这些原罪,就要求助于基督。只是,新约《圣经》里面没有“原罪”这个说法,它这只是后世的神学家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关于“罪”这个问题,辩论家们和传道士保罗都没有直接用“原罪”这个词进行过论述。基督教方面坚持认为,原罪论的理论根据是放在保罗的书简和罗马书籍里 面。其实,保罗本来想主张的是:人类的祖先亚当犯了过错,失去了赦免的希望之后,罪和死亡就成了人类生活的现实;如果耶稣基督死后能够复活,人们就应该相 信他,而归依他的人就可以从死亡和罪过中解脱出来,做到灵魂不死,永远地享受生命。

保罗主张的是每个人都受到罪过和死亡的困扰,而且整个人类历史都是如此,而不是想强调是由亚当造成了原罪。

基督教之所以有以上的说法,是为了强调要解决罪与死的问题,就要依靠基督教。为此,他们把亚当的过失搬了出来进行论证。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犹太拉比和罗 马人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为了澄清这种错误的认识,他们对“罪”进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诠释,但他们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同胞也去进行繁杂的讨论。

对于犹太人,“原罪”是一个十分明确的概念,所以不需要去说明。因为新约《圣经》里面没有“原罪”的记录,所以人们也就不可能从旧约《圣经》里面找到这个 充满诅咒的字眼。犹太人承认“原罪”这个基督教用语是中世纪(也可能是从公元十世纪)开始的,那时盛行犹太教和基督教在神学方面的论战。时至今日,犹太教 的神学典籍也不接受任何带有“原罪”字样的记录。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犹太教义上的罪
作为基督教来源的犹太教,是怎样定义“罪”的呢?

希伯来语中有好几个词表示“罪”的意思,主要是赫特(罪)﹑俳夏(过失)﹑阿邦(不义)和拉阿(恶)。这几个词有一个共同的意思就是“脱离正道”。赫特的 原意就是迷路和走错方向;俳夏表示谋反和**;阿邦是故意歪曲事实的意思。所以,“罪”就是无视已经存在的正确道路,走向歧路或是其结果。

保罗有句名言,“罪在有律法之前就存在了,只是有了律法罪才被明确”。法的重要作用就是明确何为善恶,何为正邪。

即使在今天,一些热情很高的犹太**在他们的生活里,还是非常细致地遵从着《托拉》里的规定,把它们作为一种至高无上的命令。但说到人间的伦理道德,就不 能因为法的经存在而做机械式的遵守。在西乃山上接受“十戒”以前,犹太人实质上是不是一个没有律法约束的﹑松散的群体呢?不是这样的。“社会秩序”在以前 的犹太人社会中就存在了,而且一直被默默地遵守着。这对犹太社会的形成有积极的意义。

《圣经》虽然可以称为是“律法的典籍”,却不是自始至终都僵化不变的。从这一点上看,犹太人总是能发现事物的积极方面。例如,《摩西五经》就不是来于“十戒的授予”这个官方的报告。

作为《摩西五经》的第一卷,《创世记》中有上帝和人的对话。那是一系列的叙事诗,说的是在黑暗中摸索的人向神问路,最后的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挪亚﹑亚伯拉 罕﹑雅各﹑以撒和约瑟夫都是求得了上帝的指引,参透了人生。亚当因为偷食禁果被放逐,而他的长子在杀害了自己兄弟阿波罗后仓皇出逃。这个故事也被收录在 《创世记》中。

读了《创世记》,我们不禁会想到一些朴素的问题,如人为什么要犯罪?罪恶为什么在世间蔓延?这种问题会引起读者在伦理道德方面上的思考。有时,还会出现一 些痛心的批判,例如为什么全能的上帝不把罪恶除掉,而把它留在人间?如果《圣经》起于“十戒”,律法的细则又始终如一,上面的问题就不会存在了。那犹太人 是不是已经对律法唯唯诺诺,成为一个消极民族了呢?不,他们没有粉饰现实的矛盾,没有拒绝尖锐的批判,而这,对于培养犹太人坚韧的合理主义也有着特殊的意 义。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犹太人的道德教科书
前面已经说了,对于犹太人,“罪”就是脱离正道。那他们来判定“正道”的呢?

犹太人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最先接触的就是“箴言”里的一句话,即“知识从敬畏上帝开始”。

《箴言》是所罗门王时代,统治者为了宫廷内部的子弟的教育而编纂的。就是到了今天

,它也被当作犹太人道德教育的教科书而倍受重视。

《箴言》中的下一句可以作为上面一句的诠释。

“上帝给予你智慧

他有知识和感悟

他为正直的人提供正确的知识

他是诚实者的保护者

保护公正之路,保护圣徒们的路

最终,你将感悟到所有的正义﹑公正和公平。”

上面话的核心意义就是:通过知道上帝的存在,人能够走上没有错误的,真正的道路。

“上帝为所有被欺凌的人主持正义和公正。

上帝告诉摩西自己的路,并让所有的犹太人知道自己的所做的事情。”

这里需要注意一点,行使正义和公正的世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不一定是《圣经》所教。这是因为尘世间的人即使有完全遵从正义的觉悟,这种觉悟也会有被自负心代替的危险。“自己是优秀的”这种觉悟最多只能拯救自己。这是伦理上的利己主义,和真正的正义毫不相关。

一个人在道德上的完全主义可能会受到周围的人的指责,这不是一件什么可怕的事情。1950年初轰动美国的麦卡锡上院议员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

有的人大谈所谓的正义和公正,丝毫没有在上帝面前谦虚。对这些人的论调,犹太人是持怀疑态度的。

“人将自己的眼睛变的更加明澈,以便看得更清

耶和华却可以看到人的灵魂。”(摘自《箴言》)

《圣经》说:“对心灵实施割礼,不能强求第二次”。三千多年以来,上帝一直教育犹太人“不能强求”。

日本人把犹太人作为“它山之石”,可他们有没有进行反省呢?看看那些蜂拥着去海外观光的日本游客和那些在路上挤来挤去的公司职员吧。一旦加入到某个集团,日本人就变得目中无人,这是他们的集团意识作祟的结果。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心灵的割礼
犹太人在独自一人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身上割礼的痕迹,就会想到和上帝的约定。众所周知,割礼就是为了纪念上帝和祖先亚伯拉罕的契约,将**器的包皮割去的宗教仪式。

我在纽约的时候,有一次去拜访了我的同事(也是一位进修拉比的学生)弗朗克鲁。

“你怎么认为割礼?”

“割礼不但在生理上起到卫生保健的作用,而且,每次我看到自己身上割礼的痕迹的时候,就会非常强烈的意识到自己是犹太人。”

弗朗克鲁所说的可能不带代表全体犹太人的见解,但是,大部分的犹太人一看到自己身上割礼的印记,就会或多或少地在本能上意识到“不应该过放纵的生活”。本能和情欲的冲动虽然十分强烈,如果能适当地控制,就能营造出有秩序的社会生活。

重要的是,犹太人从《圣经》中学到的是“心灵的割礼”,这是一个超越本能的﹑更高层次的课题。借用先知以西结的话,“赋予他们新的灵魂,将铁石之心从血肉 之躯中取出,换上一个有血有肉的心”。这样,顽石一样的人就具有了一颗新鲜灵动的心,没有偏见和偏执的谦虚的心,也就是禅里面的“顺从的心”。

犹太人认为,律法的根源在于对上帝的依赖,所以他们强调的是我们所不具有的“心”的重要性,而这颗心就是用来感知上帝的。摩西代表全以色列接受上帝所赐予 的律法。对于摩西,有“像他这样顺从上帝的人,胜过世间所有的人”这样含蓄的评价。为什么呢?律法再完善,如果人没有顺从的心,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恶的冲动
如果有一颗顺从的心,是不是就没有罪恶产生呢?不是这样的。

被称为“上帝”的摩西接受“十戒”后,从山上下来。这时,他看到人们在他不在的时候已经造好金牛,并对它顶礼膜拜,就大为光火,打碎了那块刻有十戒的石板。因为这个罪过,在他死的时候没有被允许到和上帝约定的地方(迦南)。

被上帝宠爱的大卫王看到部下的美貌之妻沐浴的时候,情欲泛滥,逼她与自己同寝。所以,知道什么是正确的道路和实现没有过失的生活还有着很大的距离。无论是窃贼还是强盗都承认自己所做的是一种恶行。“罪”的问题里面,总有些是单靠人们的道德意识解决不了的。

犹太人将这称之为“恶的冲动”(英语叫“EvilImpulse”或“EvilInclination”)。这种“恶的冲动”的概念是犹太人特有的,我还不知道其它民族的思想文化中还有相类似的表述。

在着名的挪亚时代,地球上暴虐横行,上帝就想用洪水将人类消灭。这个《创世记》上的故事就反映了这种概念。

上帝对于世上罪恶曼延早有了思想准备,但他想不到每天看到的全都是恶行。上帝当初创造了人后悔莫急,说:“把我创造的人从地面上抹去!人也好,兽也好,就是天上的飞鸟,我都后悔当初造了它们。”

洪水消退之后,挪亚为上帝设立了祭坛,在祭坛上摆上了祭品。上帝闻到祭品的香气,不禁心动,说:“人年轻时候犯了错,我就毁坏他们的土地。这种事我不会再做了。”

“耶次艾”这个希伯来语的词实在太难翻译,如果把它作为“创造”派生出来的动词来理解就是“表象”和“意图”的意思。不管怎么说,它就像是“心象”,指突 然涌在心头的意念﹑意欲和欲望。人通过“心”这个无色无形的精神机能,获取有形的对象,并使之表象化。上帝说“年轻时候”,很显然是指思春期以来,人们能 感受到的肉欲或是性的欲望的时候。人类真正开始自主行事,走上恶行道路的时候就是从思春期开始的。

事实上,“耶次艾”这个概念已经被犹太人当作肉欲﹑欲望和权利欲等的总称来使用了。它有时像火一样,在人们心中燃起,点燃人各种各样的欲望。有时,人的心 没有被点燃,却仍然试图达成某种欲望。从这层意思上看,将“耶次艾”翻译为“恶的冲动”更贴切一些,更能表现出这个词所特有的意味。

“恶的耶次艾”诱导人们享乐,让人们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犹太人把它称作是“在店门前转悠的野狗”。因为它会在店主疏忽的时候溜进店里,偷吃挂着的鱼和 肉。一个十分诚实的公司员工突然会挪用公司的经费去赌马。同事们会惊讶,“这么认真的一个人怎么会…….”。这是因为“恶的冲动”巧妙地潜入了他的心中。

特别是在**和性行为的情况下,“恶的冲动”更容易发生。在夫妻生活中,就是圣人也免不了受到“恶的耶次艾”的影响。耶稣说:“谁都有情欲。见到少女的时候,他已经把她在心中**了。”将他的这句名言和当时拉比们对“恶的耶次艾”的见解综合起来看,意义十分深刻。

偶像崇拜也是“恶的耶次艾”作用的结果。偶像也是人的心理的产物,所以崇拜的结局只能是自己崇拜自己。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恶的冲动的积极面
人在幼小的时候是很单纯的。随着年龄增长,人就会沾染上很多欲望。这不是因为人生来就要背负原罪。对于罪和恶的问题,犹太人没有采取悲观的﹑宿命论的态度。根据犹太教的思想,“恶的冲动”的存在对人们人格的形成是必需的。

至少,这样认为是有积极性的。食欲维持人的健康,**保证子孙的繁衍,所有欲让人保护自己的家庭和财产;有了权力欲政治才有可能,想在某一方面优秀的欲望促使人提高自

己的能力;欲望的刺激让人从事生产活动。为了经营自己的基本生活,各种欲望都是需要的,而“恶的冲动”点燃了人的欲望。从生产活动来看,“恶的冲动”的存在是被当作正当的事物得到承认的。

反过来看,“恶的冲动”和世界上别的事物一样,都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所以,人们没有理由对其进行全盘地否定。有人说撒旦是死亡之神,可在旧约《圣经》里 面,撒旦是上帝的使者之一。他只是扮作一个恶人的角色,而不是一个和上帝相对立的异类。有这样一种积极的评价:上帝为世人创造了三种优秀的品格,即恶的冲 动﹑羡慕和慈悲。“上帝能够看到他所造的万物,这真是太好了。”(摘自《创世记》)

这里,“恶就是善”这种思想变得可能了。当人被“恶的耶次艾”控制的时候,恶的问题便产生了。如果人能对其管理和监督,就能让生活变得更高尚。犹太教将“恶的存在”理解为对人生固有课题的选择。

上帝说:“看啊!人们为什么都在从事恶行呢?我当初创造人的时候,给了他们恶的耶次艾,也给了他们良知,为什么他们只择恶而行呢?”。

上帝对亚当说:“伊甸园中的果实你都可以取来吃,惟独不能采摘长在中央的智慧树的果实和生命树的果实。”最初,亚当服从了这个命令,过着顺从天意的生活。 但是最后,妻子夏娃还是引诱他吃了一枚甘美的智慧之果。这并不是因为他的良知受到麻痹。对于犹太人来说,麻痹的良知是不存在的。“良知”就是什么时候都以 警觉的心去判断正邪和善恶,而麻痹的良知已经不是良知了。亚当如果当时和自己的良知对话,应该能拒绝诱惑的。亚当的罪就是不遵从良知,放任心中恶的冲动。

人有选择善或恶的自由。对这个选择,上帝是不会加以干涉的。人如果顺从良知,“恶的冲动”就会在心中萎缩。但是,如果放任“恶的冲动”,良心就会萎缩。那时,良知的呼叫微弱得连本人都听不见了。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恶的冲动”为什么会存在?
对于“恶的冲动”为什么会存在这个问题,有如下的说法:

“国王将自己和臣民强制性地联系在一起,控制住一切自己喜欢的东西,以此来证明自己是受尊敬和爱戴的。”在强制性的措施面前,人们伏首听命,而国王就是用 强权来诠释正义和律法。这种措施本身并不一定算得上是“恶”,但将人们从正义和律法中隔离出去就是“恶”,就是“恶的耶次艾”。

这里的“恶”就是使用强权的同时被“耶次艾”控制。上帝赋予了世间“恶的耶次艾”,就是希望看到世人克服它后择善而行。犹太人对恶的诱惑有一个基本态度: 自己身上有罪的种子,自己就应该去克服。以色列人向上帝问道:“上帝啊,你赐予了我们恶的耶次艾,会把我们引向罪恶,请你把它从我们身边拿走吧!这样,我 们就能正确地按照您的旨意行事了。”上帝回答说:“可以,等来世我再将你们从恶的耶次艾中解脱出来吧。”(摘自《出埃及记》)

世人的命运都受到了“恶的冲动”的影响。那全能的上帝为什么不把“恶”消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只有去问犹太人了。

对于上帝为什么不向世人施以援手,巴录是这样解释的:

“幼儿能走路的时候,就不需要父母来抱了。幼儿在玩的时候,如果看到父母,就会遵从父母以前教的玩的方式。这样,父母想帮助自己孩子的愿望就落空了。父母 看到走路的孩子遇到障碍的时候,不要跑上前去帮助,而要让他自己走过来。孩子的喜悦程度和他所走的距离是成正比的。”

上帝如果想帮助世人,那是易如反掌,但是在世人学习如何克服“恶”的时候去帮助,人就没有成功的喜悦了。上帝要为世人的成长而高兴。

如果这个世界都是由“善”构成的,人就没有必要来证明自己,当然也不需要提高自己了。如果世间全是善,一切都完美无瑕,那就无所谓进化和退化了。在这样一 个静止的世界里,人和机器没什么两样!这样岂不是一个极其无聊的世界吗!真是像雅各?约瑟夫布拉比所说,“绝对的快乐不是快乐”。

恶的诱惑对于检验人们是不是向善是不可缺少的。就像“必要恶”这个词表现的一样,恶是通向善的台阶。但是,这不是意味着对恶的容忍。承认恶在现实中存在,却不能放任其泛滥,因为“恶”是能够从灵魂中摆脱的。借用保罗的话,上帝要求人们在“流血之前先和罪恶战斗”。

对于已经犯下的罪过应该怎样解决呢?在这个问题上,外界认为犹太教采取的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态度。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苏萨出土的《汉漠拉比法典》中。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个报复情绪很浓的解释出现在古代塞牧尔族通用的律法中,当时的以色列是将这些律法原原本本拿了过来。现代的沙特阿拉伯和也门好 像还在使用这些律法。而犹太人,最晚也是在希腊?罗马时代,就将这些铁的法则做了弹性的解释。犹太教法规定:在人身伤害的事件中,“以牙还牙”意味着由侵 害者以其它形式做出相当的赔偿;死刑只限于杀人﹑通奸和冒犯神殿三种情况;除此以外的各种情况都用鞭笞或是赔款的方式解决。自从公元70年神殿第二次遭到 毁坏以来,犹太人就丧失了独立的司法权。所以说,犹太人在过去的一千九百年中,不可能对自己的同胞实施死刑。

认为犹太人是“以牙还牙”这种报复主义的信奉者是没有事实根据的。如果被打断了牙齿,作为报复就将对方的牙齿打断,是与事无补的。如果用赔偿金的办法解决,对方得到了教训,自己也不用一直被怨恨所困。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赎罪日上清算罪过
犹太人每年都有赎罪日。在赎罪日里,犹太人会在上帝的面前清算自己一年以来的罪过。这个活动是在犹太历法的新年(阳历的九月下旬到十月上旬之间)后的第十天进行的。

赎罪日结束之后,还要进行历时五天的祭奠活动和在茅草搭盖的小屋里面吃饭(帐篷节)。第八天就进行“感谢祭”,第九天庆祝托拉节(纪念自己用一年读完《摩西五经》之后,又将其重读的第一天)。新年到托拉节的三周是犹太人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在赎罪日临近的时候,犹太人会走亲访友,并说:“这一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情,如果有什么得罪的地方,请现在就原谅我吧。”说完后,他们还要请求对方的同意。 如果是被自己伤过的人去世了,犹太人就会到死者的墓前,请求他的原谅。随着赎罪日前一天的日落,犹太人会停止一切经营活动,以一种肃穆的心情聚集到犹太会 堂。礼拜活动会持续到第二天的早晨﹑中午和傍晚,直到号角响起才停下。在这整整一天里面,犹太人不吃饭,只是反省自己的罪过,请求上帝的宽恕。

虔诚的犹太**每天都会在犹太会堂里面做礼拜,当然不会错过安息日和犹太教的祭祀活动。有些犹太人平时不关心宗教,对犹太教传统还怀有类似感伤主义的憧 憬,但一到新年和赎罪日,他们也会毫不含糊地遵守传统,并把这当作一种心灵的享乐。就是完全不关心宗教的犹太人,到了赎罪日也不能逃避。

在纽约,我以前住的公寓附近有一个叫“克林堂”的杂货店。店主人五十岁上下,长相像希腊人,而老板娘是一位俄罗斯裔的金发女人,长得很胖。夫妇两人对自己 的生意很有热情,周六和周日都不休息,而且什么事情都考虑得很周到。附近的居民都喜欢光顾这个店,其中黑人也不少。在他的店里,你能感觉到没有种族歧视的 人间温情。

有一次,这个店没有做任何通告就歇业了,因为那天是赎罪日。第二年赎罪日的时候,他的店也歇业了。当地别的商店和犹太教没有关系,所以照常营业。谁也没有 对“克林堂”的歇业表示不满。在第一年,人们问店主为什么歇业的时候,他说是参加他侄子的婚礼。第二年就说是因为他的身体不舒服,第三年竟然说是因为心情 不好。不管怎么样,每到赎罪日,他都会将店门关起来。我当时也没问他是不是犹太人,但我从当地居民的口中得知他叫扎乌。“扎乌”这个词在犹太语里面是 “狼”的意思。

有很多人都是隐藏自己犹太人身份的。但是,虽然别人不知道,他们自己心中十分清楚自己是犹太人。这种时刻知道自己是犹太人的自觉性和作为为犹太人的良心让他们在赎罪日的时候向上帝忏悔他们隐藏自己身份的罪过。

即使不是犹太人,一个人在犹太社会中过上几十年,到了赎罪日也会有一种难以言状的畏惧感,从而自己也开始反省。对于犹太人来说,在赎罪日那天想逃避过去是不可能的。在那一天里,全世界的犹太人都会静静地在上帝面前检讨自己一年以来的错失。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惊遇飞石
本来,在犹太人的节日或祭祀日的时候,例如在安息日,一切的劳动和旅游都是被禁止的。特别是在赎罪日,要求更为严格,像旅游和玩乐这类事情是绝对不允许做的,如有违规就要被掷以乱石。

我刚到以色列留学的时候(那是1964年九月)我和东京大学的A先生和B先生一起去格里湖边的考古发掘现场访问。途中,他们不幸遇到了赎罪日。

下午要从齐百里出发的时候,所住修道院的僧尼说:“今天赎罪日就开始了,你们在日落以前是到不了耶路撒冷的,就在这里多住一天吧,以免你们的车子被石头打中。”我觉得不可思议,在已经是文明之都的以色列怎么会有这种野蛮的行为?!我们没有听从劝告,开车出发了。

在路上,我们参观了各种遗迹,还去了史前洞窟,不知不觉天已经黄昏了,而路程才走完三分之一。在路上行驶的只有警察的巡逻车和医院的救护车。到了镇上,一切都被沉寂所包围着,偶尔出现的几个身影,更是给这镇上增添了阴郁的气氛。

我们到了一条田间小路,路上横七竖八地摆满了石头。没有办法,我们停下了车。突然,很多碎石从四面八方飞了过来!石头有大有小,像雨点一样密集!遇到这种 情况想解释都来不及了,只有祈祷车上的前窗玻璃不会被打碎。我们要下车说明我们是日本人,可是太危险,还有没有这样做。

投石结束后,村里的年轻人打开我们车子,不由分说把我们带到了村民委员会。当他们知道我们是日本人的时候,才安抚下了那些群情激愤的人们。委员会的人说: “今天开始是赎罪日了,你们也要自律,不要再在这一天出来开车兜风了。”最后,我们被“无罪释放”,灰溜溜地离开了。就在我们舒了一口气,再次发动车子准 备“逃掉”的时候,石头又飞过来了…….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给日本人回归的机会
赎罪日对犹太人提高自己的道德意识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罪”的忏悔和告白在每天的祈祷中都会做,但大多数的犹太人不能坚持每周都去做礼拜,即使去参加礼 拜,也是作为一种程序去唱一下忏悔诗。这是当今犹太人的现状。“半瓶水”的道德意识对于人性的提升是没有多大作用的。但是,有了一年一度的赎罪日就不同 了。在赎罪日里,无论谁都要回归自我,对自己的道德进行反省。

在以前的日本社会里也有类似的节日,比如除夕和元旦。一年里借的钱要在除夕之前还清,才能以一种轻松的心情来迎接新年(元旦)。经济方面是对借贷的清算,与此对应的是对一年生活的清算。

除夕那一天,人们要在家中进行大扫除,将房间打扫得一尘不染,然后准备好洗澡水,准备迎接新年的一切。到了全家吃除夕面的时候,日本人会有一种“一年终于 结束了”的感谢和欣慰的心情。当听到远处传来除夕钟声的时候,人们会感到自己心中的烦恼一点点地消失。这可以称作是“精神的清算”。

到了新年这一天,人们就有了全新的自我,对新的一年充满了希望。那时,无论是人的心灵,还是自然和城镇,都是新鲜和清冽的。

但是,这种清冽的感觉好像在我们当中已经不复存在了。元旦新闻在除夕就开始登场,第二年的杂志也早早地挂满了店头。家族团聚的除夕之夜,人们不去感受新年 的来临,只去看那些电视上的问候和一些乏味的表演。超市提前开门营业,元旦在寺院的参拜也因为拥挤而完全没有了肃静的气氛。寺院管理部门的如意算盘就是如 何赚钱。

信息爆炸和强烈的商业主义将日本人从意义深远的除夕之夜和元旦中夺走了。现在,日本人只是世界上最忙碌的人。我们日本人是不是应该一年一次回归自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澄清一下自己的心灵呢?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可以原谅的条件
在赎罪日里,犹太人以绝对虔诚的心态出现在上帝面前,检点自己的行为。《塔木德经》上说:“在赎罪日里,上帝会原谅世人所有的过失。”但人和人之间的恩怨,只要对方不谅解,上帝也无能为力。

为什么呢?对方也是人,也是上帝的创造物。被造物的心中残存怨恨是因为他们在被上帝创造的时候就带有瑕疵。可以说,上帝的创造行为本身可能也不是完美的。在祈求上帝的

宽恕之前,人有修复自己的责任。只要对方的心中还有愤怒的火种,总有它一天会燃烧,会引起更大的灾祸,会让更多的人卷入纷争。

赎罪日也叫“上帝的审判日”。这不是说上帝会在这一天带来解决纷争和罪过的办法。如果对上帝的判决不满意,上帝也无能为力。赎罪日是要人们自己对一年中的罪过﹑错失和败进行清算,然后再祈求上帝的认可。这样解释似乎更正确一些。

乔治?华盛顿在小时候承认自己砍断了樱桃树,并且发誓说自己不再做这种事情了,因此,他的父亲原谅了他。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最大感动不是承认砍断樱桃树的诚实品质,而是认识到自己错误后的悔恨之情。有了这种悔恨之情,人们才可能有决心不再犯用同样的错误。

赎罪也是如此,必需有一颗悔过和勇于改正的心。借用来比拉比的话就是“如果人承认自己的罪过,并且对此有深深的悔过之情,上帝就会对他产生怜悯之情。如果认为自己没有缺点或是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正确,那上帝是不会帮助这种人的。”

大卫王曾经因爱慕自己部下之妻,将部下杀害。像他这样犯下杀人和通奸的罪行而能被上帝原谅,就是因为他从自己的心和灵魂里面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深深地悔悟。

悔悟在希伯来语中叫“teshubah”,同时还意味着“回归”的意思,就是回归自己的本心。

《圣经》说:“恳求上帝吧,这样你才能生存。”拉比们认为,求助于上帝,向上帝回归就是世人的责任。即使上帝来到世间,而人又拒绝他的教诲,那上帝也不能 帮他们走向正途。即使上帝要用他的慈悲之心来宽恕世人,而世人却没有罪过,那也就没有宽恕的必要了。这就要求世人有决心摆脱罪恶深重的过去,从新做人,并 和上帝的意志保持同一步调。

“即使犯了罪过,只要有改正之心就可以了”,如果一个人有这种想法,上帝是不会原谅他的。这种话本身就是对正义的亵渎。说这种话的人一边说着“我错了”, 一边重复着同样的罪过。认为只要承认罪过就万事大吉的人,心里并没有罪的概念。这样,即使是真诚的后悔也没有意义,因为他们已经将罪过和悔恨习惯化了。

按照拉比们的见解,上帝对人所犯的罪行有三次警告,如果超过三次还不见悔改,作为惩罚,就会拿走他们的灵魂,让他们一生都走在悔恨的道路上。《塔木德经》也允许人有三次犯错(当然只限于道德方面的过失)的机会,但绝对不允许第四次犯错。

和罪恶划清界限,用真心来悔悟是向万物之源的上帝的回归。
犹太人眼中的善与恶 人生的意义
人可能是一种“罪”的产物,而不是由父母的**将其带到这个世界上的。父母的**只是作为人在世间生存的一个关键点而存在。

“人的灵魂是由上帝创造的,未出生以前一直在天界培育。在快要诞生到世间时,人就被转移到母亲的胎腹中。能不能遵循在天界所学的善决定了他在世间的人生。”

最初,亚当的罪给了世人死亡的命运,但这不是最终的死亡。对于人,死亡可能是恐怖的。“人生的课题就是带着对死亡的恐怖,与邪恶对抗,最终赢得胜利。人类灵魂的义务就是重返天界,向上帝报告在世间取得的成果。”

如果说一个人一生都没有在恶的诱惑面前迷失方向,是不太可能的。人在出生的时候并没有带着一个完美的道德灵魂。犹太神秘主义者认为,人在出生以前,他的灵 魂在天界学习了什么是善,所以人有一种向善的本能。善恶的观念是人性中固有的。只是,善恶的观念是一种不成型的观念,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接受恶的诱惑的考验 才能不断圆满。

有人在这种考验中中途放弃,选择了恶。也有人在不断的失败中站起身来,鼓起勇气继续向善。这就像立志于考试合格的学生一样,有的人只有一次考试合格,有的 人却一次两次,不断地合格,还有的人在一次次失败之后失去了及格的希望。如果达不到一定的基准就会被淘汰,这种考验可以说得上是残酷。但是,为了保持 “质”,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最近,日本出台了一些政策拯救在社会各个方面被淘汰的人。对于体味过流浪之苦的犹太人来说,这种温和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他们没有多余的时间来拯救被淘汰者。犹太人关心的是怎样努力使自己不被淘汰。

说到考验,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就是“可能合格”。在人格形成或者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上帝会允许一定的失败并给予再生的机会。这是上帝的慈爱,世人应好好把握。

幼儿在学习独立行走的时候,只有我们这些不对其伸手相扶的父母才是真正地帮助了孩子。人的一生纠缠了很多恶和诱惑,怎样摆脱它们,上帝也无能为力。上帝虽 然不向世人施以援手,但是他正从远处看着世人怎样独立地克服这些障碍。上帝和人虽然相距遥远,但正是这种距离证明了上帝和人的心是相通的。当人们领悟到这 些障碍和磨练正是上帝赋予他们的时候,人们就会对上帝由衷地赞美:“

快,让我们回到上帝的跟前!

上帝让我们伤痕累累,也能将我治愈;

上帝将我们鞭打,因为他要给我们包扎。”(摘自《诗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