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的不同滋味。

真正的理不是冰冷的,是有生命的,如同和风徐徐吹入心。。。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善良勤劳的温妮是典型的贤妻良母,聪明实干,常常非常有效率的承担了家中的大部分杂事。丈夫肯,虽然不事事亲力亲为,但在重要的事,或温妮处理起来觉得棘手的事,一般都由肯出手解决问题,所以,温妮对自己的先生是由衷的钦佩和爱慕的。

这个节日和往常一样,好客的温妮和肯,在家搞party,宴请朋友。能干的温妮不用丈夫帮忙居然一个人就烧了一大桌子的菜。当然肯也没完全闲着,专心致志的把冰箱擦个闪闪亮。一个完美的party。。。

客人走后,问题出现了,厨房水槽的下水管堵上了。这种事一直是肯着手处理的,所以这次自然也是他披挂上阵了。因为一直是温妮在用那个水槽,她自然成了这个事件的责任人,她心里很有些不安和内疚。更糟的是,肯在排除故障时,表情越来越凝重,脸也越拉越长。在旁边按照肯要求当帮手的温妮在那种居高临下的压力下,透不过气来,几乎觉得自己是个罪人。想想自己的辛劳,忙碌的一天,温妮感到自己很受伤。肯也为这无端增加的事很烦恼。

如果时间穿越到20年前,当时还在追求温妮的肯遇到这样一个下水管堵塞的事件,肯会做何感受呢,恐怕认为这是个天赐的表达爱意的良机吧。温妮也一定会有甜蜜记忆而不是现在的受伤感。

为什么,同样的因事故而产生的额外责任,会造成不同的效应呢?

这是因为我们感受的责任是来自两套价值体系的,一个是爱体系的结果,另一个是惩罚体系的结果。在爱的价值体系中,责任是爱的具体内容,责任的意义和目标就是为了表达爱意,是为了实现分担和互相支持,这时,承担责任的过程自然是个甜美的过程。但是在惩罚的价值体系中,责任的目标是惩罚(说穿了就是伤害),承担责任的结果不可避免的是痛苦的。

惩罚体系的典型运作过程是:当不好的事件出现时,第一步是判断事情的性质,第二步是归咎,也就是要找出责任人,责任方,第三步是落实责任,也就是完成惩罚。通过惩罚系统落实的责任往往带着强制性,往往需要权势的力量来做保障(比如,法律和道德等)。所以落实的过程不会是轻松的。温妮和肯在解决水管的过程中产生了痛苦,正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惩罚体系的运作过程。肯或许会否认他意图惩罚温妮,相反他觉得自己在帮助温妮,只是觉得温妮无端制造的事端,让自己烦恼了。但是他试图理清责任人,就完成了归咎,惩罚就启动了,他的烦恼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觉得是为温妮承担了责任,也就是说他因她的错受罚了。同时,温妮一直心怀内疚,也说明她自己也被惩罚系统捆绑,她和肯的合力使双方的痛苦得到累加和放大。对照事情如果发生在20年前,把同样的水管事件,肯会作为一个美好的示爱机会,绝对不会感受烦恼,而温妮只会单纯的体验对肯的崇拜。从中就能看出爱体系的形成的责任和惩罚体系的形成的责任是不同。

在大的范围内,惩罚体系产生的责任不可避免可以理解,但在家庭这个以爱的理念聚合的结合体内,为什么惩罚体系 也不容易被放弃呢?特别是想温妮和肯的这个水管事件,肯最终还是要付出努力,不是说通过归咎能自动的免责,而且因为归咎,惩罚产生的负能量,损耗了家庭中积累的爱意,这种看似得不偿失的事,却不断的在很多家庭中反复上演呢?

我们如此难以割舍惩罚系统,因为这个系统能给我们带来强大的安全感,不说惩罚系统在社会中的作用,比如把危害人安全的犯罪分子投入监狱。而且实在是我们深信,惩罚系统能造就合理的人。里面的理由是,如果看到错误不惩罚,就会纵容对方,对方就不会建立良好的习惯,最后就完全被惯坏,无法成为合理的人。这样的思路常被用作教育孩子,有时也会用作配偶,所以当这个觉得自己能代表正确的人,在惩罚自己的孩子和配偶时,自认为他们是好意的,是“爱” 的表现,通过自己的一系列惩罚,对方最后被改造了成一个更完善的有责任能力的人。

惩罚体系果真能造就人吗?我会在另一篇继续讨论这个问题。但是就温妮和肯的故事来看,惩罚的价值体系在现代以爱为核心的家庭中,特别是夫妻关系带来的主要是伤害。要建设美好的家庭,要力图摆脱惩罚思维的捆绑,小心绕过形形色色的惩罚性行为,比如归咎,指责,推脱等,直接进入为分担,支持,合作等爱的表达行为,才是最高效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