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战场游记之二十三:长平之战,白起坑赵卒处(中)

真实的故事,希望您喜欢。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古战场游记之二十三:长平之战,白起坑赵卒处(中)


长平之战战略地图:


       公元前260年4月,秦国派左庶长王龁带兵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廉颇率军来到长平,立即派兵在丹河西侧南北走向的空仓岭修筑了三座壁垒,首先是东西二鄣(鄣,意思就是城堡)在前为前哨,然后是背靠界碑岭的光狼城(今长平市康营村)在后为主营,即史书上记载的“西垒壁”。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史记》中明明已记载“后五年(公元前286年),白起攻赵,拔光狼城”了。26年前已被秦国攻占的地盘,怎么廉颇还能在这里修“西垒壁”?这其实也是我的疑问,估计可能是廉颇大军到达后从秦人手中重新夺取的。

长平古战场今天地图:

 

长平古战场今天谷歌卫星地形图:


    王龁带兵从临时大本营沁水端氏镇出发东进,攻势凌厉,“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秦军来势凶猛,廉颇一开始三个月就连败数阵,西垒壁也全丢了,只好退回丹河东岸,两军隔河对峙,势均力敌。河两岸是山地,挑战者必然冒背水向上仰攻的不利地形,所以谁也不敢轻易渡河发动进攻,相持期间廉颇在丹河东侧背后的丹朱岭-—羊头山-—关岭山山脊这一线修筑了“百里石长城”(此长城只有长平关和故关两个关口)以与秦军对垒,依托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营垒,以逸待劳,疲惫秦军。任凭秦军屡次挑战,赵兵都坚守不出去应战。赵国国力逊于秦,经济上不堪长期消耗,孝成王认为廉颇坚壁不出是胆怯的表现,几次派人责备廉颇(“赵王数以为让”)。秦国丞相范雎又派人携带千金到赵国施行反间计,并散布流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这里有个故事:十年前(公元前270年)“秦伐韩,军于阏舆”,赵孝成王问廉颇可不可以救,廉颇对曰“道远险狭,难救。”赵孝成王又改问赵奢,赵奢说:“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斗于穴中,将勇者胜。”,果然他率兵出征大破秦军。可惜到长平之战时,赵奢早死了,但他儿子赵括从小就以熟读兵书出名的,讲得头头是道,连赵奢也辩不过他,老子英雄儿好汉嘛。赵王早已不满廉颇的军队数次战败,又反感他坚壁不敢战,将秦国的反间计信以为真,不顾年迈多病的宰相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谏阻,派赵括去接替廉颇为主将。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统率援军来到长平,接替廉颇为主将,统帅45万大军。赵括到任后更换部队将领,改变军中制度,又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按照赵孝成王的指示率军渡丹河主动攻击秦军。

出土的年轻人下颌骨及完整的牙齿:


破损的颅骨:


伴随尸骨出土的赵国刀币,应是战俘的财产:

 

     秦昭王得知赵括代替廉颇担任主将后,便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副将,并令军中严守秘密,“有敢泄武安君为将者斩”。

出土的金属戈和箭头:


    两千三百年前的战斗过程,留下来的记录少得可怜:就是“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这么简单几句话。《资治通鉴》更就是照抄史记的。这种原始资料的苍白给现代的赵括们(也包括不才在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秦军佯败而退向(也即赵军追击)的秦壁是哪儿?大家意见不一,一种认为是西南方向的西垒壁光狼城处,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沿丹河西岸向西北方向朝釜山乡白家坡一带新修的长十八公里的主阵地秦垒壁。看过了古战场我比较倾向后一种意见,因为假如真有几十万军队在那里厮杀的话,只有丹河河谷才能施展得开;而且赵军主力被诱得够远,秦军的第二路奇兵(5千骑)才有机会突然由光狼城方向出发冲击“绝赵壁间”。请注意这个决战地点是由白起选择的,赵括只是被他牵着鼻子走。

釜山白家坡,白起秘密指挥部所在地:


      秦军本来就是诈败而不是溃退,他们的战力应该远远强于赵军(所谓虎狼之师),又有坚固的营垒依托,赵国的军队当然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阵地。白起的目的只是将他们死死吸引在丹河西侧的河谷中,任赵军如何冲击,在正面防线上他只是固守。

古战场今貌:


古战场的纪念塔:


(待续)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