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国展 揭秘获奖内密 点破入展玄机—西美贺文龙副教授授课稿(一)
【编者】因此文据讲课稿而来,体例、行文俱不甚讲究,然文章嬉笑怒骂,针针见血,实可细细读之。又,因篇幅较长,故分为二,今刊其一。
1、集字的妙用。准确定位,选对碑帖,适度意化,个性书写。
粗一看,你觉得没什么,甚至会说我不是初学书法的人,还要集字啊。呵呵,这几句话您得细细琢磨,参透了,可以发挥出不得了的爆发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心里都清楚,百分九十九的人都不能达到真正的创作。创作是沙孟海、林散之、于右任之流的书法家挥笔就来的事,一挥而就,略不经意。古代的书法家也是这样的。这要一辈子的功夫,是一生学养和功夫的凝结。我们挥笔就来,不假作意、一次成功的、质量较高的书法作品有几件呢??国展获奖、入展的作品如此做就的作品又有几件是这样的呢?你不要被获奖感言中--半夜二点一挥而就的迷药迷魂了。最隐秘的部分人家不告诉你的。
大家看出问题了吧。首先三张图片是二位作者的作品,第一张和第三张是同一个作者。首先三张都是集字。第一张是集开通褒斜道的对联,为了让作品字数多,大气,作者一口气集了六幅对五字对联。因此,我们发现这幅作品的重复的字特别多。“世”用三次,“显”用两次,“史”字用三次,还有其它重复字,大家找吧。作者落款说,前人五言句。其实,古人所的五言句是指五言诗,绝不是一堆对联放在一起伪装五言诗。再者,大家细心的话,发现这幅作品根本读不通,原因是少一个字。作品共59个字,不能被5整除,应该是60个字,少一个字,这个字是什么呢。我们再看第二幅作品和第一幅不是一个作品,,过了四年第二幅作品说白了就是借用第一幅作品,“意临”了一下,不过他很细心,发现了原作的错误,并改下了,补了缺字,看第二幅作品的第二句有“世用张永年”,第一幅作品正好缺了“用”字。第二幅作品如何“化用”第一幅作品的,你看出来了吗?意临,略变用笔,改变对联的顺序—因这是对联“开会”,所以顺序可以改变,如果是五言诗就改变不了了。又改变了章法,用了宿墨。呵呵。用得巧吧。过了四年,同一内容又获奖了。是奇迹吗?评委失职吗?构思巧妙吗?大家回答吧。
九届国展的获奖作品将“集字法”用到了让人不能接受的地方。有些朋友对于九届的获奖作品提出很大的异议,尤其是那件集颜真卿《自书告身》的作品,可是你不得不服人家集得巧。你一劲地写,一个劲地朝网上发,让别人提意见,一点用也没有。你自己研究过国展,思考过国展吗?从获奖中看出问题了吗。呵呵,动不动发投展作品,热闹倒是热闹,作用最终没有多少。
九届国展集字作品特别多,不过作者各招,招招不同。看看集《天发神谶》,有一小楷抄的是洛神赋,你说他集了没有,可以说集了,也可能说没有,但是写洛神赋小楷经典作品很多了,他总是有很多材料直接放在边上参考的吧?大家思考吧,说到这里,你对这点技巧还没有深入的体悟,下面的文字也就不必要看了。反正我写到这里对这个话题已觉得无聊了。
——如何使你的作品风格化、写意化、陌生化。
上节总结,你对你要写的内容,你一定要好好思考一下,选什么碑帖,以什么风格为基准,文字内容为什么。这里有很多诀窍哦。我不展开了。只说一点。比如说,你看人家选了《洛神赋》你选一下《赤壁赋》写小楷,这是个危险的选择哦,因为太熟悉的内容,评委会重视的,会怀疑你是临谁的,等等。上一届作者快要踩的地雷,你刚好踩上了,人家得的好处你没得。哈哈。每一届作者都有学上一届获奖或入展的,可是每一届出的问题,评委当时没注意到,下一届就注意到了,你要小心哦。
那就是让你的作品既有师承关系,又有较新的面目。要做到这一点有很多办法。
1、巧学、活学一下非主流碑帖。
虽然取法乎下了,但还是比你学时人要法乎上的了。再说,就现在的评选机制来说,你学评委的字并不沾光。碰到与你所学的评委的书风相左的评委,你还吃亏呢。(所以顺便提一句,你如果是刻印的,做印屏就自己题签吧,找个名家题,说不定就因为这个,你被刷下了,原因大家一定明白吧。)不如你学大家 较生的碑帖。如果心里没底,你可以选一下与你选的碑帖相近的碑帖相参。比如大家学《石门颂》,你学《杨淮表记》,略参石门就可以了,评委一看,此人似学石门,但是有自己的东西,不是很像石门,于是结果可想了。其实你只学了与石门相似又下石门一等的碑帖罢了。央美刘彦湖的书风大家很熟悉吧,可是没人找出他的师法来源。那大家看一下下面的图片吧。
大家比较看一下刘彦湖和北齐感孝颂的感觉吧。(刘先生得出广告费给我吧,哈哈)我没和刘先生说过他的师承问题,也没找刘确认过,但是大家可以看得出两者的关系吧。《北齐感孝颂》上海书画出的《篆隶》中有,有兴趣大家可以看看,可是熟悉这个帖子的人并不多。也许,刘先生看到我这个帖子,很是惊诧!贺文龙怎么知道我的师法来源的??没人知道啊。也许刘先生并不以为然,但是两者朗朗可指的关系总是存在的吧。
2、你想到参学一点“画家字”了吗?
有几个画家的书风与我们现在时风很接近。米芾、八大山人、潘天寿。这样说大家可能觉得有辱各位圣师的清名。那到是的,把大师和时风相比,的确有些些有失敬意。但是我是有所特指的。米芾的张扬和欹斜、八大山人善于制作大的字内空间、潘天寿善于加大字的大小参差对比,特别是有些长款更是如此。这三条,我们现在的时下书风哪一条不具备,特别是行草书,不是这样吗?流行书风不是如此吗?不熟悉他们书风的先找图片看看。所以我们国展可以参考一下这样思路。在画家字里面找点东西。让你学古,不离古,有面目,还高古。不要动不动就是二王、米芾、礼器、石门、石鼓、峄山之类。这只是一个思路,不是让你就一定学八大,不过国展历史上确有学八大入展的。其实的我们真正的书法创作,何以不能参考这样的思路呢??看看人家是如何学古又变古的。
思考题:
1、思考一下你学的碑帖和古代那个画家或者不太出名的书法家也主要以此为筑基。
2、思考一下你的书风和哪个画家接近或者二三流的书法家接近。然后找出来研究。
3、翻看画家书法和中国画题跋书法,研究一下,有你可学的吗。
思考其它问题,由你看到帖后想到的都行。其实我们这里再引申的话,不只是国展技巧的问题,而且是如何从古典走向现代,由母体走向风格化的问题了。所以我也不是教大家学诈!呵呵。
既然是展览和比赛,就和平时不一样。就好比选美比赛一样,人家叫你脱了穿上比基尼,把你身材的曲线全露出来,你就得脱就得穿,叫你穿上“装嫩的”学生装,你也得穿。叫你摆臀挺胸摸脖猫腰搔首弄姿大炫青春,你大概一概答应。平日生活中,人家叫你这样,你就可以骂他了。既然参加比赛,就是默认规则,甚至还包括潜规则。比赛就要奇、炫、张扬、外露,怕人不知道你的姿势、功夫、实力、新颖。孙过庭就说古质今妍。今天和古人相比,远不说,和民国时相比,不知“妍”到什么地步了。君不见现在的女孩子穿衣服,不但露了能露的地方,我看连不能露的地方也呼之欲出、跃跃欲试了,一个中学老师给我抱怨,女生穿的裤子连屁股缝子都露了半截!!呵呵,古人穿衣包得紧,今人呢。就是开放的唐人,好象不会露这些吧。古质今妍啊,书法亦如斯哦。当然国展要“稳健”我再次强调,可是比赛的性质又决定要出位、要新、要奇。于是写篆书大家发现周秦一系平正、雅正的少了,奇诡怪诘的楚简、金文多了。四平八稳的唐楷基本绝迹了,魏楷多了。工稳严谨铁线小篆少了等等,当然这些还是偶有入展甚至获奖的。可是大势如此。对于这一趋势,你可以有多种选择,1、在大家不关注、逃避雅正、平实时,一味出新时你守正,这本身就是一种偏。有人调侃国展说颜真卿投了写了颜勤礼碑,结果落选,可是不要忘了,九届还有人以颜体获奖的,你要活学,不要死用嘛。每届大概还是有铁线篆入展的。人家是小沈阳穿裤子--跑偏嘛。2、守正的本事是功夫过关,写铁线就要写得线条十分干净,结体十分严谨。从一定程度来说,比出新出奇还难。既然大势不能改变。守正、雅正、中庸的书体、书风不易入评委眼。怎么办?好好思考一下吧。课间休息,留下思考时间,明天分解。3、变正为奇,化腐朽为神奇。你可能想我是写小篆,可是铁线篆,清人的小篆都不够有特点。可是我也写不了大篆。那你能把小篆写活吗。看看下面两幅作品吧,你有何体会。
上第一幅作品乍一看,很像大篆金文,细一看,基本构形不过是小篆而已,可是人家写得大开大合,大疏大密,可怜的展览评委们在极其疲累时,就喜欢看到这样的作品。他以小篆为基本构架,加了一些汉金文,甚至是古隶的东西。就赢了。再看后面赵熊老师的作品。也是以小篆为基本构架,加了汉金文,和摹印篆的东西。毕竟赵老师是篆刻家,他对缪篆太熟悉了。如此,他们就活化了小篆。而且赵老师这幅作品的形式感非常好,细细的线条,空灵的布局和密密的边跋形成很好的对比。加上亮黄用纸的古雅,这幅作品是评委作品,可是如果放在参展的作品中的话,我相信也有不俗的成绩。
大家知道形式训练在书法教学和训练中的作用很大。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一批书法专业建立起来后,我们的书法训练有了很大的进步,特别是中国美术学院,沙孟海先生建立书法篆刻专业后,国美的一批导师尤其是陈振濂先生在书法训练教学法和技法训练体系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方法一:将字帖复印放大,用自动铅笔,很细的“双钩”。大家一看肯定会说,以为什么方法呀,原来如此,呵呵,那您做过吗,做过多少呢?大道至简。古人为什么写字精,因为老实啊,没字帖子,就借人家的帖子,双钩填墨做个帖子。这个过程练就他非凡的观察力。不要以为你能看清楚、能看懂字帖,你钩了后,会知道你没看出来的东西太多了。
方法二:窜临(这一概念,目前来看,这是我首次提出的,引用要注明出处哦。)
方法三:快临、意向性意临。快国展了,我们就不要总是准确临摹了,本时练功,现在就算了吧,基本是这们。放帖子在旁边,快扫看、快书写。
方法四:分解式临摹,点画归类分解式临。起笔、行笔、转折和使转、收笔的分解式临摹。方法一和方法四对帖学一路很重要。
方法五:各种单项训练:针对单字,加强收紧中宫的写法训练;相反,宽松中宫的练习。字内空间和空外空间的练习;外廓变化的练习;重心提高降低和左右摆的练习;斜正体势变化的练习;字组连结方式的练习;字内和字间对齐方式的练习。主笔变化的练习。古法用笔的练习:绞转与笔毫运动周期问题、翻转,换锋、断笔等等……,这些只能用语言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