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伞下 浪漫如斯

心头洞明,抱朴守拙,以和为贵,知足常乐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喜欢雨巷诗人戴望舒那首著名的朦胧诗《雨巷》,只缘于那一把如诗若梦的油纸伞。你想,晚雨潇潇,小巷深深,此刻,湿漉漉的青石板小径上默默踟躇着的一把油纸伞,该是何等的寂寥,怎样的忧伤!那伞沿上滴滴答答的雨珠儿,该是崩溅着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脆响吧;那伞下的人,该是一袭藏青色的长衫,黑边的圆圈眼镜下,一定有着一张苍白而年轻的脸。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据传,早在春秋末年,中国古代著名木匠鲁班师傅常在野外作业,妻子云氏心疼丈夫每逢下雨就要被淋湿,于是“劈竹为条,蒙以兽皮,收拢如棍,张开如盖。”制作出一个能遮雨的物品。实际上,这就是后来的伞。东汉时期,出现了以纸做面的“伞”,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后来古人尝试将桐油涂在伞面上,以达到更好的防水和耐热的效果,油纸伞正是因此而得名。唐代,安徽宣纸出现并名噪一时,不久便成为制作伞面的上佳材料。文人雅士亦会在上桐油前在伞面上题诗作画,以遣情怀,形成颇具特色的书画油纸伞。此后,油纸伞的制作工艺日益精良,它的使用也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和明朝的《天工开物》中,亦能找到有关油纸伞制作的记载:“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以新赤油伞,日中覆之”。从清朝至20世纪70年代,油纸伞作为日用雨具一直被广泛使用。遗憾的是,目前流传下来的油纸伞不多,出自名家的作品更是罕见。
  作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工艺品,油纸伞也很快传播到周边国家。在唐朝时期,油纸伞就由中国传播到日本和朝鲜,随后也在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流行起来。各国纷纷将自己民族的文化元素赋予到油纸伞中,制作出各具特色的油纸伞。日本的油纸伞在江户时代开始普及,制造地主要分布在京都、岐阜和淀江,其图案丰富、色彩繁多,兼具实用功能和日本文化象征意义,也是日本传统舞蹈、茶道表演中必不可少的道具。泰国清迈油纸伞则以青竹制成,伞面有圆形、方形,颜色鲜艳,图案多样,极富民族特色。
  其实,油纸伞发明于何时又为哪一个独具慧心的匠人所造,至今,我们已无从查实,但我想,油纸伞的出现,一定被我们想象的要早吧。民间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与许官人的一见钟情,只缘于西子湖畔遇雨时的那一出的一伞情缘。许官人借给白娘子的一定是把美丽的油纸伞吧!只有那美丽的油纸伞,才能载得起那么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传说,穿过岁月的风雨沧桑,世代流传在民间。
  少年时读张爱玲的小说《十八春》,记忆最深的是世钧与曼桢去郊外照相遇雨时买伞那一段。记得那时曼桢在小店里买下的,就是一把纯蓝色的油纸伞。顾曼桢是张爱玲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卑微、自尊,浑身散逸着三、四十年代知识女性苍凉的身世感和卓尔不群的才华。在与世钧倾心相爱的那些日子里,那一把纯蓝色的油纸伞,就像她心中的爱情,纯净、清亮得没有一丝儿杂质;在与世钧失散的那些日子里,身毁而心不毁的曼桢,孑身飘零在大上海的繁华与喧嚣里,心际的感受,一定如伞面上的雨声般凄冷、苍凉……
  江南多雨;淅淅沥沥的春雨,时断时续的梅雨,潇潇不歇的秋雨,点点滴滴的冬雨,落在江南的古镇,飘在江南的阁楼和小巷,将江南氤氲在一片雨的世界里。油纸伞,属于江南。一把油纸伞,从江南仄仄的小巷里走出,伞下的人,或明眸皓齿的女子,或一袭长衫的书生,静静伫立在雨中,沉思、遐想或踟蹰彷徨,那么宁静,那么典雅。“风流才子”徐志摩在油纸伞下,轻声漫吟过他心中那些空灵、浪漫的诗句吧;半世坎坷的萧红,在油纸伞下遥望过她远方战火中的关东故乡吧;“荷戟独彷徨”的鲁迅,在油纸伞下呐喊过燃烧在他心中的愤懑和迷茫……
  想要感受烟雨蒙蒙中撑起一顶油纸伞的优雅么,那就去挑选一把属于你的浪漫吧。
XQQ 发表评论于
文笔优美,油伞多情
路边的小草 发表评论于
从国内卖了两把油布伞,唐朝士女图,老婆打伞上班,说是回头率贼高。
美秋雨辰 发表评论于
太漂亮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