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杭州回到上海以后,我又再访上博,圆了我要看书画馆的心愿。苏州近在咫尺,以前我却没有去过,应该抓住这次的机会,于是转天我又去了苏州。我的同学在微信里提醒我应该去看苏州博物馆。与上海和杭州比,苏州作为一个市,其博物馆的馆藏肯定不敢夸丰富。苏州博物馆的过人之处不在于其内容,而在其外壳,它的建筑是出于设计大师贝聿铭的手笔。这就使它在中国国内的博物馆界傲然独步,与法国卢浮宫攀上了亲戚。为什么贝大师愿意屈尊来设计这个不大的市级博物馆呢?因为他童年时在苏州度过,距此不远的狮子林就曾是贝家的产业,大师也有故乡情结呀!
狮子林就在离博物馆不远的小巷里。1918年,颜料富商贝仁元买下了破败荒芜的狮子林,花重金和大力整修,到1925年才使之面貌一新。他是狮子林的最后一任私人业主,他是保护传承这一始建于元代的旧园林的功臣。要说把旧房子整旧翻新这事我不外行呀!这种古老的房子或园林必须要随时保养,还要几十年就大修一次,才能保存长远。你看我在旅游时也没忘了修房。
贝聿铭的爷爷是贝仁元的远房堂兄,也曾参与狮子林的管理,所以贝聿铭记得他“儿时经常来游玩”。我从狮子林出来,直接走到了苏州博物馆,就更直接地体会到了两者之间的递进关系。苏州博物馆建筑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恰当的结合,是从中国江南民族风格中提取出精神内涵,再与现代的简练线条、实用功能相结合,形成了新的独特之美。
苏州博物馆主体。既能看到经过抽象提炼了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也能看出西方现代风格。从右手这个亭子,我看出了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的影子。
苏州博物馆庭院。贝大师再造的假山也简练多了,与狮子林不同。
苏州博物馆内廊。
馆内展出的明式文人书房家具。从展厅说明上读到,晚明的文震亨写了一本《长物志》,里面专设一卷讲室内陈设,主张“随方置象,各有所宜,宁古毋时,宁朴毋巧,宁俭毋俗”。这很符合我自己的家居装饰理念嘛,看来我与古人之间,也是心有灵犀。
苏州博物馆紧挨着太平天国忠王府,二者居然和谐并存。
看过拙政园之后,我又在日暮掌灯时分,赶到了十里山塘街,去看传统的水城景色,这时间来得正好。
在上海和苏杭盘桓了10天以后,乘高铁回到了故乡北京。仅用五个小时,真是千里京沪半日还。
国家博物馆因为地处天安门广场核心重地,保安措施十分严密。进门不要钱,但是要凭身份证或护照领票,也就是实名制。入口的安检由现役警察执行,比上飞机还严格,无论男女,都由美女警花动手搜身。恍惚间,我几乎忘了这里是文化圣地了,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亦文亦武吧。
原来的历史博物馆和革命博物馆是1959年建成的十大建筑之一,我上小学时,曾集体到这里受到历史知识的启蒙。进入新千年后,这里进行了拆改重建,保留了三面外壳,更换了内瓤并向东扩建。现在号称是全世界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但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内容显得单薄。特别是一进门的序厅,南北通透,高大空旷,几乎占了全馆三分之一的面积,颇觉浪费空间。这让我直接联想到的词就是大而无当,好大喜功,不敢称是成功的设计。下图是借用4年前的,刚开馆时的大厅。
中央大厅是现代革命画展,大约就是原来革命博物馆里面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
猜猜这是谁的作品?是家坛名人汉代蜜瓜她老爸的油画,我替她作个宣传吧。
国际友谊馆里,1972年尼克松初次访华时送给毛泽东的国礼,瓷塑《天鹅》。
我再次浏览了上次看过的青铜器馆、佛像雕塑馆、陶瓷馆,这些是真正的国宝。很多展品之所以能入藏这里,是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作为中央大馆,可以从全国无偿调拨。
馆里有中国通史陈列,从猿人一直讲到清朝。有许多小学生在此学习,就像50年前的我自己一样。只举一个例子吧,这是著名的汉代说唱陶俑,他就是汉朝的赵本山呀!
这次要看到重点一是古代书法馆,一是明清家具馆。每个馆的馆名都是一个人的字体题写的,让我奇怪,为什么这样的水平可以大颜不惭,代表国家?一看署名叫吕章申,原来是现任馆长。
在国博里整整逛到闭馆,却没有时间去看《复兴之路》,也就是现代革命史陈列,也就是习总书记刚上任时发表著名的“中国梦”讲话的现场了。这也不遗憾吧?
出来时再次走过空旷的大门厅,现在这里摆了些现代雕塑作品,以及卖纪念品和书的柜台,聊以填充空间。但还是觉得不对路子,体量不协调,位置缺设计。这是雕塑《竹林七贤》,看来是吸收了竹根的形态。
最后在售卖纪念品的柜台旁稍微坐了一会儿,歇口气。看看这些纪念品,没有我最中意的,也太贵了。这时我想:一路看了这么多国宝,真想带回家去一些,朝夕相伴,晨昏赏玩。这可能吗?这是我自己的“中国梦”吗?
没想到,一个星期后,当我离开北京时,还真带着几件国宝回家了。
欲知如何实现,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