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帮助孩子应对伤痛的具体步骤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看不见的功底。首先,父母或者主要照顾孩子的人,要懂得孩子对伤痛的自然反应:当孩子失去了他们所爱的人,或者宠物,他们不仅会经历伤痛,同时也会经历害怕。家长需要懂得伤痛和害怕的意义、表现方式、应对方式等。得到一份“如何帮助孩子应对伤痛”的菜单很简单,但是要想做好,那就要看父母是否愿意下功夫了。
父母对孩子的“伤痛”和“害怕”的情感要做的具体步骤是:
· * 识别孩子对失去所爱的反应,以及这种反应的意义。
· * 认同孩子的情感,并且鼓励还表达情感,而不是告诉孩子该怎么感受。
· * 懂得孩子的震惊、否认和害怕等都是伤痛过程中正常的反应。帮助孩子理解这些情感。
· * 让孩子参与葬礼、纪念活动等,并教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比如画画、写信、设计特别的活动等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 * 不要把逝者的照片藏起来;鼓励孩子在自己的房间挂张所爱的照片。
别忘了,孩子是有血有肉的人,他们的小脑袋也是处在不断变化过程中的。父母需要懂得如何随机应变:如何灵活把握这些步骤的尺度;如何随时调整方式方法。在这个方面,靠的是父母的功底和愿意花多少工夫学习提高。
除了应对孩子的“伤痛”和“害怕”的情感要做的具体步骤外,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恢复孩子的正常生活次序。当孩子失去亲人、小伙伴、宠物等等,他们正常的生活次序被打乱了。比如,通常晚饭后爸爸陪孩子一块做游戏;妈妈在睡觉前给孩子讲故事;爷爷奶奶每天到幼儿园和学校接送;每天下午牵着狗狗去公园溜达等等。突然间发生了变化,大人都难以承受,何况小孩子?恢复正常生活次序可以帮助医治孩子的伤痛情感,给孩子更多的安全感。慢慢恢复以往的生活次序,并且逐步开始建立新的生活次序。但不能操之过急,要等待孩子自己在心理上预备好了,才能一步步恢复和建立正常的生活次序。
第二, 给予孩子爱。爱这个词,看似简单,却蕴藏着天地间的最根本的生活法则。让处在伤痛中的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们,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尤其是中国式父母之爱,存在着太多的相当然、太多的自以为是、太多的骄傲自大、太多的误区。《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这本书的宗旨,是希望读者从科学的角度重新认识信仰了几千年的父母之爱。书中内容考察了中国式父母之爱的概念、实质、价值、运用和结果等,从科学研究的发现以及与希伯来文化中的比较中,重新给父母之爱定位;给父母之爱下了一个确切的定义,勾画出一个具体的框架,避免让爱变成对孩子的害,让父母有清晰的“育儿地图”可循。
第三, 选择诚实。根据孩子的年龄、性格、是否成熟,告诉孩子发生了什么。这个原则是:你告诉孩子的事情,不能造成孩子更大的心理创伤和压力,而是根据孩子的需要。老实说,父母要想做好这一条,必须懂得科学的父母之爱。否则,父母根本不会敏感地认识孩子有什么需要。诚实是满足孩子的需要,不是安抚父母自己的需要。所以,父母需要弄清楚,哪些是孩子的需要,哪些是自己的需要。父母需要依据他们对爱的认识和定义,来决定哪些当对孩子讲,哪些不应当讲给孩子;该在什么时候讲,用怎样的方式讲。而且,诚实不是强迫自己做出来的,而是油然而生的。诚实才有信任,而信任一旦被破坏,那就很难修复了。
第四, 给孩子安全感。 不论父母怎样努力想要养育一个健康的、幸福的孩子,一旦遭遇失去所爱的伤痛,孩子会感觉到生活变了样,会失去了安全感。父母给予孩子的正常生活次序、给予孩子的爱、选择诚实的做法,都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帮助孩子减少害怕的情感,安稳地度过伤痛期。如果父母自己没有安全感,孩子也会吸收他们不稳定的情感。所以,父母必须自己坚强,鼓励孩子面对害怕的情感和一切无助的挑战。当孩子做了一件对积极的事情,父母要告诉孩子,他们和逝去的亲人是多么自豪有这个了不起的孩子。当然,父母还可以给孩子一个惊喜,组织一个特别的派对,带孩子去他们平时特别喜欢的餐厅、公园等等。
“如何帮助孩子应对伤痛”的菜单并不难,难的是父母有没有爱的基本功。这个基本功就是健康的、符合科学的爱。而愿意下功夫积累爱的基本功,更是难乎其难。这就好比发给每人一盒颜料,而每人画出的作品是不一样的。所谓帮助孩子应对伤痛的“具体步骤”,其实并不存在。因为人不是机器,人的情感和心理每时每刻都在变化,没有爱的功底,临阵凭借一张“如何”菜单,如同从未拿过画笔的人,你能指望他画出多美的画来?只有那些愿意放下自己的骄傲与傲慢,愿意花功夫学习和提高自身爱之基本功的父母,才能够顺利帮助孩子应对伤痛。这是只有那些有智慧的父母,才会选择去做的事情。
杨虹:心理辅导学博士、心理辅导师。曾任西雅图西华报、华声报专栏作家。新浪网教育频道国际学校驻站作者。新作《慈祥与残酷:透视中国式父母之爱》已被台湾和大陆多家高等院校图书馆收藏。美洲专销网站: http://www.rainbow-fan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