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中国女儿的名校梦

我们家的名校梦是从妈妈开始的。妈妈是我认识的最聪明的人之一。她的记忆力惊人,什么都记得一清二楚。如果谁填张表需要她的身份证号码,她都随口就能说出来;其他人名、地名、时间等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是不在话下。听说妈妈上中学时是一名成绩优异的高才生,我一点不惊讶。

既然是好学生,当然想上名牌大学,妈妈打算报考北大,但那年的高考作文题“我的母亲”却像严峻现实的代言人款款出场,在她毫无提防的时候给了她当头一棒。妈妈出身于地主家庭,父亲挨过不少斗,已经去世,母亲一人在乡下守寡。这样一个剥削阶级的母亲,居然要当文章主角,妈妈万万没有想到!如果将母亲写成正面人物,等于给地主分子涂脂抹粉;但要把母亲写成负面人物,又实在做不到。不管怎么样,阅卷者一看“母亲”是地主婆,一定不会给高分,说不定当场大笔一挥,在试卷上打把黑叉,把这名考生刷掉。但如果把母亲写成普通劳动人民,又等于向党和人民撒谎,妈妈出身不好,一向胆小怕事,夹着尾巴做人,这个险她不敢冒。这么思前想后,心里七上八下,妈妈不知如何下笔,最后凑出一篇语无伦次、漏洞百出的文章。作文考试的失利让妈妈阵脚大乱,其他科目也考得不理想,到头来北京大学没考上。

当我知道这些往事时,妈妈已经人到中年。谈起当年考大学的经历,她并不显得特别失望:“如果不是这样,我也不会遇到你爸爸呀。”的确,人生千头万绪,盘根错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步棋走得不一样,整个人生都可能面目全非。如果考上北大,她固然上了更好的大学,生活是不是更理想却难以预料。但我虽然明白这一点,还是忍不住替她可惜。当时的人没有现在的名校狂热,地主婆的母亲不会是虎妈,邻里乡亲也不会成天打听“你的孩子考上了哪所大学”,但没上成梦寐以求的大学,失望是难免的,换了我一定痛恨命运不公道。

可能跟自己高考失利没上成理想大学不无关系,妈妈对我们的学习非常重视。尤其如果我们考试粗枝大叶丢了不该丢的分,爸爸妈妈好几天都会沉着脸,小小的家里阴云密布,让我们羞愧得无地自容,仿佛犯下了不可饶恕的滔天大错。幸运的是,多年过五关,斩六将,风吹雨打,千锤百炼,我应付考试的技艺终于炉火纯青。高中毕业时我轻而易举进了中国最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我来美国留学,又进了美国最好的学校。

我母校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一定是让父母非常骄傲的。有一年夏天回国看父母,正逢姐姐的儿子参加高考。他也继承我们家会考试、会念书的基因,考进了我的母校。那个夏天,每次陪妈妈外出,都会有熟人凑上前来,祝贺她,恭维她。妈妈嘴里谦虚着,心里的高兴却全写在了笑逐颜开的脸上。我想起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手捧女儿奖状出门的母亲,但妈妈比她高明——她手提菜篮子,就风头十足,追星族一群一群地跟着她,我猜我上学时也是同样的风景。我出门在外,离家这么远,把陪爸爸妈妈的事情都丢给家乡的姐姐,心里是有几分惭愧的。如果我当年的“成就”给爸爸妈妈带来了巨大的快乐和自豪,也算是给他们的一种回报。

至于我自己,上名牌大学当然是高兴的,在学校时也以为置身精英群体而沾沾自喜。离开学校后,名牌大学的桂冠虽然不好意思直接戴在头上,但可以当个奖牌收在口袋里,遇见新朋友时,把母校的名字稍微亮一亮,都会让人肃然起敬,刮目相看,自己也油然生出一点骄傲。但除此之外,名牌大学的价值就有限了。职场是凭本事吃饭,每一点进步都靠实实在在的努力。名牌大学如果教给我们在职场上进步的本领,使出来当然管用,但很少有人会因为你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免费为你鸣锣开道。

当然这种时候也是有的,我遇到过两次。2000年,我在一家红得发紫的电子商务公司工作,突然间互联网的经济泡沫破灭,公司开始大量裁员,每过几周就有一批同事被遣散。裁员一般在星期五进行。受影响的同事接到通知离开后,领导把幸存者叫进会议室,告诉我们在座的都躲过了一劫,让大家回家安心度周末。这时候,我们一般都悄悄环顾四周,看看有谁不在我们中间。但看到的面孔就看到了,没看到的却或者想不起来,或者不敢肯定他们缺席的真正原因,这一轮裁员的详情还是扑朔迷离,往往要等下星期回来上班时,才知道全部真相。

有一个星期五,又是一轮血洗,我们又在全体会议后心存侥幸地回了家。星期一去上班,一到公司就发现老板的办公室空空如也:里面不但没有人,连东西都搬了个一干二净。再去找组里其他人,也没找到。我慌了神,知道他们被公司打发走了。既然整个部门被连锅端,我怎么可能漏网?一定是人事部门出了纰漏,忘了通知我。我忐忑不安地去找老板的老板。老板的老板神情诡秘地关上办公室的门,告诉了我星期五发生的事。原来,星期五的裁员名单确实包括我们整个部门,我的名字也在上面。但负责硅谷办公室的副总裁对总部的人说,其他人都按你们的意思,但这个人必须留下来。她是某某大学某某专业某某学位的获得者,这正是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大概他的口气很强硬,可能还拍了桌子,最后公司才把我的名字划掉。其实我加入这家公司时间不长,对公司并没有杰出贡献。这一次虎口脱险,只能说名牌大学的光环起了作用。

还有一次名牌大学的光环也帮了我的忙。当时我在一家大公司工作,正因为缺乏上升空间,一时又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万分苦恼。有一天,我去参加一个关于舒解压力的短训班消磨时间。教员问我们为什么来上课,大部分人都说想学些减压的技巧。唯有一个带黑边眼镜的中年人说他想学习一些方法,以避免给身边的人造成太大压力。一听他的口气,大家都心知肚明:此人来头不小,与众不同,一定是个大人物。

第二天中午,我因为有些小事,错过了与同事的午餐,等到餐厅稀稀落落没几个人了,我才独自一人去吃饭。买好饭刚坐下,就听到有人说:同班同学,我可以跟你一起吃饭吗?我抬头一看,原来是昨天那个大人物。我本来就不爱一人闷头吃饭,当然满口答应,于是我们面对面坐下,一边吃饭一边聊起天来。既然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话题不外乎自己的工作和工作部门,聊着聊着,我突然有了个主意。于是我告诉他,我在某某大学的某某专业获得过某某学位,问他们是否需要我这样的人。他眼睛一亮,连连说“需要”,并当场掏出手机,给六、七个人写了一封邮件,说他“serendipitously”认识了我,希望他们都跟我谈谈。原来大人物是个执行副总裁,管辖着公司一个好几千人的部门。这顿饭后,他手下好几个领导都相继跟我吃了午饭,不久我就转到了其中某个部门。进去时,执行副总裁还写邮件向部门介绍我,把我天花乱坠地吹捧了一番。一年后,公司内部权力斗争,执行副总裁被挤走了。但我换工作之后确实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或许跟他也不是全无关系。

在这两件事情中,名校的光环当然起了作用。但这两件事很孤立,很渺小,在这些年的职业生涯中,相对于那么多无法凭名校头衔吃饭的日子,显得可怜巴巴,微不足道。它们不是常规,是例外。跟大部分留学生一样,我也以为只要技术过硬,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对技术之外的事情了解既少,水平也低。只是在吃了一些苦头后,才开始练习与人打交道的技巧,工作至少十年后,沟通能力才比较正常,因此在职场上进步很慢。如果我一出校门就有很高的情商,就有大部分在美国受教育的年轻人所拥有的沟通和领导才能,即使上的不是名校,也会比今天干得好。这样的例子身边比比皆是,只不过主角通常不是中国人罢了。即使现在我开会讲话可以滔滔不绝,写个邮件动辄一泻千里,不知不觉已经变成了小时候父母言语之中有点鄙视的能说会道的那种人,但其他很多位高权重者必备的素质,像高能量、厚脸皮、抗压性、决断力等,还是没有达到相应的水准。我们的资深副总裁没在美国念过一天书,但他既能跟人勾肩搭背抽烟套近乎,又能霸气十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得理不让人,无礼狡三分。虽然我看不上他的逻辑思维,他的表达也远不如我清晰明了,但是他而不是我坐在角落的办公室,连我自己也不是十分惊讶。

就在我们兢兢业业地想在事业上更上层楼的时候,我们的孩子也一天一天长大,到了上大学的年龄。我们硅谷华人对名校的重视和崇拜是有目共睹的。朋友聚在一起,孩子的教育永远是热门话题,而孩子的教育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又是哪个孩子今年进了哪所名校。即使这个上名校的孩子与在座的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妨碍大家谈得兴致勃勃,眉飞色舞。如果孩子的父母恰好在场,那么他们马上成了社会名流,公众偶像。朋友们频频向他们发问,挖掘他们培养孩子的秘诀。如果他们就地召开记者招待会,其阵势和规模大概比得上某些国家的元首政要。

我当然知道名校好,也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名校,但对名校的局限也有清醒的认识,知道名校不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灵丹妙药。我想让孩子自由自在、飞扬跋扈地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想让他们低眉顺眼地看着名校的眼色长大。所以我从不跟孩子说以后一定要上麻省哈佛斯坦福,也从不在家里津津乐道谁家孩子又上了什么名校。不小心遇上人家热火朝天地讨论这些话题,我都尽量躲开;如果女儿在场,我更是恨不能给她戴一副防毒面罩。

当然孩子不可能与世隔绝。尤其是上高中后,我们也从社区传染了一些名校狂热。虽然尽量我行我素,等到女儿申请大学时,我们定力也不够,也慌张起来。我知道女儿是好学生,上一所好大学不成问题,但我暗暗希望她进入最难进的、排名最靠前的顶尖私立名校。我心里清楚,上排名稍微靠后一点的公立大学还是私立名校,并不是她将来事业是否成功、人生是否幸福的关键,更重要的还是她的性格、能力和素养。但为什么我如此希望她上私立名校呢?想来想去,我不得不承认,我还是喜欢名校的光环。我一直不以为然的名校情结,我也有;人家爱虚荣,追名牌,我也一样。

女儿的学习成绩虽然还过得去,跟其他华裔孩子比却很一般,因为她除了学校那几门功课外,再无其他课外学术活动。但她是足球队的队长,又是校报的总编,最后虽然也被某些名校拒绝,还是进了排名很靠前的名校。因为这个结果,我觉得对女儿的教育实验不算完全失败,心里的一块石头才算是落了地。

但这一两年来,我对自己教育女儿的思路也产生了一些怀疑。有些过去不屑一顾的事情,现在我觉得可能也有价值。比如如果引导女儿多学数学,还是会为她以后的学习打下更坚实的基础;如果夏天送她去上挑战性强的夏令营,而不是让她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也可以让她多接触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有更广阔的眼界和兴趣。有些我认为对孩子管得太多太严的父母,照样和孩子有亲密的关系;孩子有更多自由和成长空间,也未见得就更加成熟独立。而且对父母来说,到底是最希望孩子上名牌大学让自己脸上有光,还是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又或者体贴父母、善解人意,在生活的不同的阶段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因为教育不是一件可以在实验室重复的事情,而且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到底怎样做才对也很难说。也许还是像妈妈一样,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最为明智。中国人的名校情结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我们对名校这么热衷,当然是因为重视教育,但其中肯定也有其他因素,比如虚荣心、好胜心、不安全感等。而且每个人教育孩子的理念,都在很大程度上受自己人生经历的影响。从妈妈对我的教育方式,到我对女儿的教育方式,都多多少少可以看到这个影子。这些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得出的结论,有些很有道理,有些却只是偏见。但到头来,不管我们有没有名校情结,有没有个人偏见,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何不同,有一点却是肯定的,那就是我们都在尽自己所能,让下一代有最好的机会来享受人生。这一份天下父母共有的苦心,永远都不会改变。

紫檀吧主 发表评论于
好实在的文章.
惜福666 发表评论于
写得很实在。 想想看我的学校的名声也在找工作的时候帮了忙,但有意思的是我的中国背景也起过作用, 找上一份工作时正好公司要在中国要开拓中国市场建分公司,我可以在十几个白人候选人中被选中, 后来公司在中国媒体发布的新闻还是俺翻译的呢。 不过我上过名校反而对孩子去不去名校无所谓了, 倒是没上过名校的先生名校情结很重, 总push 孩子,为此我们还不高兴过。
维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颐和园' 的评论 : 没有什么截然不同,职场上都是一样的。“职场上都是靠本事吃饭,每一点进步都要实实在在地付出努力。名牌大学如果教给了你在职场上进步的本领,使出来当然管用,但很少有人会因为你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为你提供任何捷径或方便。”
维立 发表评论于
回复 '笑薇.' 的评论 : They couldn't care less. 我这样的普通人,既不会为母校增光,也不会为它们抹黑。但自己的隐私还是想尽量保护一下。
颐和园 发表评论于
美国各个部门的企业文化不一样,LZ的工作环境与我的截然不同。我们这里根本不看你是哪家大学毕业的,只看你的工作能力、经验与态度,也许人事部门看吧。
笑薇. 发表评论于
你毕业的大学一定希望你大方坦率的告诉大家它的名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