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阳白发人 (后记)

文中出现的人物在史书中的形象:

临淄郡王妃王氏:又一个败在武姓女手下的王皇后。根据《唐会要》的记载,李隆基其实不是九岁和她订婚的,而是九岁和她结婚的。完全的童婚。她的年龄史书上不曾记载,应该和李隆基一边大,甚至大一点。所以我怀疑她不能生育,和她太早接触性有关。如果真是这样,那她这辈子真是个大悲剧。小女孩嫁给了九岁小男孩,一过来就当了囚徒,陪着小男孩丈夫渡过最凄惨的岁月,给他温暖关怀,小男孩稍微长大一点就解决了他的性饥渴,自己没了生育能力。陪着他经历好几次政变,给他出谋划策,最后因为没孩子,葬送了下半生。

这一位出身不低。虽然不是象高宗的王皇后那样出身太原王氏,但祖辈一直是做官的,曾祖还封过国公。她和李隆基的关系直到武惠妃专宠前,一直很好。虽然这之前李隆基专宠过赵丽妃,皇甫德仪,刘才人,但都丝毫动摇不了王皇后在李隆基心中的地位。王皇后有太多值得李隆基尊重敬爱的地方。她是元配,陪着他吃苦的女人;每次政变都是幕后参谋,她双胞胎哥哥王守一更是每次都与李隆基并肩做战;豪爽大气,真诚接纳每位李隆基的小妾,主动替他纳妾。现在听起来荒谬那时候可是妇女的基本道德。

李隆基刚当上皇帝就在后宫里发现小宫女武氏。那时李隆基二十七,武氏十二。两人相差十五岁。李家男人不知道怎么回事,接连迷上武氏女。而且都是迷一生。武氏长大一点很快就专宠,接二连三的生孩子。这次王皇后不淡定了。因为这次的势头比以前的都猛,很明显皇帝的心全在一人身上了。王皇后那时应该三十五左右,不再宽容接纳这个小妾,而是相反,老在李隆基面前抱怨,即抱怨她,也抱怨皇帝。李隆基渐渐就烦了。不过也没想把她怎么样。只是不再去她哪里。这下更糟,更生不出孩子了。资治通鉴记载这段是:后心不平,时对上有不逊语。上愈不悦。

上愈不悦,就和他的发小,时任国家图书馆馆长(秘书监)的姜皎(李林甫的舅舅)秘密商议废后。理由与高宗一样,无子。结果姜皎这个大嘴巴一下就给泄露出去了。朝野震惊纷纷指责皇帝无情。李隆基气的狠狠打了姜皎六十杖,流放钦州。打的太狠,走没多久杖伤发作死在路上。这还不算,余怒未消的李隆基把姜皎的弟弟姜晦也开发了,贬到了春州当司马。还没完,姜皎几个好朋友坐流,死者数。第一次废后运动就这么失败了。姜皎和李隆基的关系可是无人能比的铁哥们。翻脸比翻书还快。

这个时候王皇后就应打起十二分精神,不要主动出招,而只能小心接招。对方出什么你小心化解掉。起了废后的心说明他们夫妻感情已经没了。那么她手里的牌就只剩名望和资历。其实哪怕就剩这两样,李隆基动摇起来都很难。只一个元配的资历就够了。无子根本算不上理由,很容易被大臣给驳回去。当初武则天那么厉害的攻势,李治百分之百的支持她,二人并肩做战,非要以无子的理由废掉皇后,都失败了。过不了大臣这一关。逼的这两人竟然去给大臣送礼贿赂,还是被断然拒绝。最后武则天不得不出阴招,收买皇后身边宫女,全方位监视,终于找了个巫蛊的大罪灭了皇后。可见无子这个理由根本站不住。因为元配是嫡妻,所有其他女人生的孩子都是她的孩子。


前车之鉴就在眼前,甚至敌对双方连姓氏都一样。玄宗的这位王皇后竟然主动去重演这个悲剧。对方一说你无子,自己心里就慌张。天天提心吊胆,随时处于恐惧当中。人就是这样,当安全感缺失时,判断力智力都急速下降,此时极易做错事。这位王皇后慌张惊恐到重复去搞巫蛊。

符厌事件新旧唐书都记载的很详细。是皇后之兄王守一请来和尚祭拜南斗与北斗,取霹雳木并刻上天地文与玄宗名讳,让王皇后佩带,更悚人的是符咒:"佩带这个就能生儿子,当与则天皇后为比。"事发后玄宗亲自追查,人赃俱获。废皇后为庶人,赐王守一死。王守一与李隆基是亲上加亲,互为大舅子。王守一的妻子是李隆基的妹妹薛国公主。

咒语怎么看怎么象是被栽赃的。可是史书上没有蛛丝马迹。因为王皇后就是再短智,也不会到这个地步。武则天是李家男人永远的恶梦,她和李隆基这么多年的夫妻会不知道?她怎么可能有当则天皇后的愿望呢。搞符厌到有可能是她主动的。愿望过于强烈在当时人们的认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是有可能出现的。自汉以来宫里的女人无数次的栽在厌胜上,还无数次的有人搞,前扑后继。只能说她们实在是没别的办法了,挺而走险。


这件事有没有武惠妃的身影史书上没记载。看起来和她无关,是王皇后自己干的傻事。新唐书上有一段,说武惠妃曾效仿她姑奶奶,收买宫女,可惜这次不灵了。这就是这两位王皇后的区别。前一位出身高贵,性情淡雅,完全的大家闺秀。这样的人会给人一种距离感。尤其是身份比她低的,很可能觉得这样的主子太高傲,瞧不起人。所以王皇后No.1在宫里的口碑不太好。武则天那种能把扮猪吃老虎演绎到极致的人,一个谦卑的微笑,几句好话就能打动皇后身边众多侍从。王皇后No.1身边人全被收买了自己都不知道。史书上说她的性情用的词是,庄重。可见她有多呆。王皇后No.2可大不一样了。性格豪爽热情真诚。结果就是"然抚下素有恩,终无肯谮短者。"对待下人有恩,没人愿意说她坏话。终于没发生墙倒众人推的惨状。

王皇后被废后八个月死去。李隆基以一品礼葬了她。新唐书里有"后宫思慕之,帝亦悔。"的记载,旧唐书没有。不知道李隆基有没有悔过。新唐书里还记载了当时有个诗人做了首《翠羽帐赋》讽李隆基。这首诗还流传下来了。说李隆基你还记得你小时候,王皇后的父亲脱了衣服给你换面条吃的往事么?


王皇后No.2在玄宗起了废后的心时,如果把心放肚子里,该干什么干什么,小心谨慎自己的言行不给对手把柄,是可以有善终的。她的心理素质比起韦皇后可是差远了。万幸的是,她的丈夫虽无情,比起李治来说还是强百倍,避免使她沦为人彘的惨状。李治,别说他不是男人,简直不是人。在我看来男人喜新厌旧,无所谓。我只会觉得遗憾,不会太谴责这类男人。可你居然能由着一个女人如此花样翻新的残害自己另外的女人,只能说这人实在太渣滓,连自己的女人都保护不了。女人玩腻了扔了都可以,但你不能眼看着她们被人残害成猪,还乐的出来,说我这新欢真是厉害,真给我安全感。王皇后No.1和萧淑妃的惨状是他一手造成的。不要了扔黑牢里,每天和牲口一样到一个小洞去找吃的。要不你就别去看,又不知道是哪根神经做怪了非要去看。看了又伤心,好象自己多么念旧情。又承诺救她们出来,转眼就忘了,赤裸裸耍弄这两个早已可怜到家的女人,反复无常到无耻。


就这一句承诺,彻底要了两个女人的命。武则天听说敌人要被救出来了,大受刺激,对于虐待的花样,这一位可是有非凡的创造性的。我就奇怪李治见识了武则天的手段后,他不害怕么?每天睡你身边的人残忍到这个地步,你不该防着点么?如果你真是儿皇帝,和汉献帝似的被控制的死死的,那还说的过去。又不是,李治直到死,对武则天都有控制能力。竟然坐视她干出这等事。比汉高祖刘邦还不如。刘邦预感到吕后一定会对戚夫人和小儿子如意下手时,至少提前做了一点准备措施,虽然后来证明一点用没有。可毕竟有这个意识。而且当他快死前,明显感到了无人能再保护的了戚夫人时,悲痛不已。刘邦是个有实权的皇帝,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就够无能的了,李治同样是有实权的皇帝,连这个意识都没有。

我一直很好奇王皇后No.1是个什么样的女人。临死前的话:"大家万岁,昭仪承恩,死自吾分。"这要有多高的涵养,教养和修养才能在四肢折断浑身没一快好肉,绳子套颈时,说出这种话。我只能感叹古时候有教养的女人真是太高尚了。到了这个时候,不抱怨一句,死也要死的高贵。武则天人性扭曲到什么地步?让她们如此痛苦的死去,还不解气,再改王氏姓为蟒氏,萧氏为枭氏。两族人男的流岭南,女的全没入宫婢,六十年后临死前才赦免,恨了她们一生。至于么?王皇后在遗言里还管武则天叫昭仪,其实那时武则天已经是皇后一个多月了。看来在王皇后心里,武则天永远低她一等。

王皇后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教养出来的女性,面对敌手时就是小绵羊。所以现在很多女人否定传统教养,以凶狠悍妇的形象称霸世界。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持这个观点的女人不妨回答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你愿意给谁当下属?王皇后,还是武则天?在李治想要你陪他睡觉的前提下。现代社会的关系形式,与古代完全的尊卑等级关系已大不相同了。不要说象武则天这么凶狠,现在的人,你对待下属只要稍微有点过分欺压,你这个位置都坐不长久。现代社会这种关系,基本上保证了恶人在竞争一开始,就被淘汰的规律。因为人已经被你得罪光了。一个社会文明程度,一部分是表现在社会里的人是如何上位的。他的途径手段是否妨碍别人太多。武则天这种典型反社会人格的人,在现代社会里,别说她能成功,恐怕她一辈子都要不停的去找心理医生,治疗早期的创伤,才能活下去。

武则天在老公李治的面前,始终是只纯粹的小羊。觉得女人只有斗狠才行的人,要想想你把男人斗倒了以后,你能得到什么。还要想一想,这种一辈子都在装的日子,你能不能过,有没有这个能力。在什么人面前装什么形象,永不穿帮,永远是你能看透别人,而别人看不透你。永远知道谁是你利益最大化的男人。

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教养,并不象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把你教成一个弱不堪言的小绵羊。传统文化推崇的女性,实际上是象薛宝钗这样的。端庄大度知书达理贤惠高雅,有自己的主见和主意。知道如何保护自己,但不去主动伤害别人。班婕妤,长孙皇后都是这类人。这类女人当男人欺负她的时候,她们不会去闹去斗狠,更不会去找比她还弱的女人斗,她们会主动提离婚,从精神上干净彻底的离开男人。性情上有冷傲的一面。我文中的女主角是这类女子。

********************

睿宗李旦:这位也是两度当皇帝。第一次二十二岁,早晨还在深宫中练字,莫名其妙就被拉到了大殿上当了皇帝,晚上就被送回深宫别殿,从此软禁。二次当皇帝的第一天起,就陷入了妹妹和儿子之间的调解中。搞的精疲力尽也没协调好,最后干脆让位,做了太上皇,死时也是五十五岁。这一位二度即位之初,追贬韦皇后庶人,安乐公主为悖逆庶人。但仍以三品夫人规格葬了安乐公主。接着对武三思父子追逆,消去所有封爵,斫棺暴尸,夷二人墓。李旦这么个淡泊平和的人还能干出这事。追还李重俊太子身份,谥节愍太子,也就是"可怜的太子"。

李唐皇室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接连出现宠溺放纵女人过度的男人。高宗李治vs武则天;中宗更别提了,对妻女;李隆基vs武惠妃杨贵妃;肃宗vs张良娣(后来的张皇后)。这位李旦的一群妻子都被害死了,没女人可宠,一腔爱意无处发泄,全给了妹妹太平公主。太平在四个哥哥里与这位关系最好,大概因为年龄最近。李旦如果不是这么放纵太平公主的话,她死的不会这么惨。中宗的妻女也是。女人当然都希望有本事的老公专宠着她,要什么给什么,其实那不是一件好事。皇帝是不能有情感的,这是皇帝这个职业的基本道德。只要他爱上某个女人,那个女人一般来说就死定了。这是集权制度造成的,和皇帝,和女人的个人品质无关。武则天是唯一的例外,这个人太非凡,不是一般女人可比的。而且最主要的是李治对武则天并非单纯的宠爱。帝王无情,反而是保护身边人的一个最好的出路。清代的皇帝连吃饭的时候都要注意,不能多夹某个菜几口,以防有人从中窥探出皇帝的喜好,大加利用。在一个一人身上集中所有权力,其他人被剥夺所有权力的尊卑关系里,没有人是幸福的。那个看上去应该很幸福的独夫,其实最可怜。

李旦对太平是有求必应,无求也给。太平一个金叶冠,按购买力核算价值今天五千万人民币。只是一个帽子。她占的田地财产无法计算。这还不算,她除掉中宗妻女后势力大涨,朝政一大半揽入她怀里。当时七位宰相,五个都是她的铁杆。每有宰相奏事,睿宗总是会先问尝与太平议否,再问与三郎议否。当得知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意见以后,他才做决定。李隆基当时已是太子,自然不能接受这个局面。大臣更是哗然,不断提醒李旦太平公主骄奢过度,要走安乐的老路。得到的回答是:"朕就这么一个妹妹了,她要什么,就给她什么好了。"

李隆基抱怨几句,太平一腔怒气全发泄在东宫属臣身上,叫李旦把姚崇(就是姚元崇。这位名字被改了好几次)宋璟张说一口气全贬到荒蛮了。李隆基和姑姑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李旦既安抚不了妹妹,也压不住儿子。李旦搞平衡的手段十分失败。要不你就废了李隆基这个太子,找个顺从好摆布的,也就是李成器啦,完全依从太平公主,让她重演武则天的套路。又看李隆基好,不想要唐朝再被女人把持,又不管束太平,对其百依百顺,任其唯所欲为,破绽百出还不自知。这个怪不得太平公主,任何一个人当他能够唯所欲为的时候,也是他自信爆棚看不见危机不知天高地厚的时候。因为唯所欲为意味着你的行为没有边界。你早已越了界限,踩到了别人却还不知道。这样的状况很危险。这时候的人其实最脆弱,很容易象烟花一样,一秒前还繁华似锦,转眼一看已化灰。人性使然。李旦理智上当然知道,唐代只能靠男人延续,所以在头疼不止的时候让位太子。这次禅让是让位不让权。三品以上官员的人事权还在他手里。他自称还是朕,皇帝李隆基只能自称予。朝局控制权还在李旦手里,其实是在太平公主手里。但就是这么个有名无实的让位,也要了太平的命。原因就是名正言顺。他就是再无权,他也是皇帝。太子搞政变那是造反,你什么时候听说过皇帝造反的?皇帝搞政变就不是造反而是维护国家政权的稳定,只要他有这个意愿立即会有无数人前来依附。

李隆基忍无可忍先下手为强,又一次政变逼太平自杀,李旦出面求情放太平一条生路,李隆基不肯,并逼迫他放权。李旦无可奈何交出全部权力,独居太极宫养老。他身边一直有位豆卢氏,十五岁入李旦阁中做亲王孺人。也是李旦第二子李成义的养母。很奇怪这两人的关系,李旦第二次当皇帝后,她成了豆卢贵妃,可是很快两人离婚了。按说陪他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岁月的人,应陪他到老。可她刚当了贵妃不到一年,就被她伯父,也是李旦当时的宰相豆卢钦望,接回家去了。有人猜测是因为李旦几乎所有妻妾都被武则天害死,她没死,所以李旦怀疑她是武则天派来监视他的人,一直对她很冷淡。这位豆卢氏也没有孩子。曾扶养过李隆基一段时间。

**********************

太平公主:这位原是个无忧无虑集天下宠爱于一身的公主。可从驸马薛绍的突然死亡,她的好日子就结束了。武则天这类传奇人物,只适合远远的欣赏,不适合靠近,更不适合当家人。只要她在的场合,她就是绝对的女一号,哪怕是她最疼的女儿,也得让位。她打死薛绍后,可能也觉得自己太过分,破例加封了太平公主三千户实封。太平公主从此卷入了政治斗争里。卷入的一次比一次深。爱情没了,塞给她的男人为了她失去发妻,这两个人各过个的日子。她和后夫生的四个孩子,我很怀疑是不是武驸马的。这第二段婚姻里,太平大肆放荡,广置男妾。二张就是。她在进献给老娘前,早就和他们厮混了很长时间。转送给武则天时,还详细介绍了这两个男人的妙处所在。这母女二人还相互分享用过的心得,讨论的不亦乐乎。太平公主从此深得母亲的信任,当然,也只是有限度的信任。

太平公主的政治倾向非常明显,尤其是在武则天放任二张干政以后,她明显的和两个哥哥走的更近。太平公主第一次卷入政治里,就是替母亲除掉前任面首薛大和尚。此事干的漂亮,武则天不住的夸她此儿类我。第二次就是联合所有能联合的人,干掉来俊臣。这事她做的相当隐秘。史书里只提到她签了情愿奏折,其他的都没提。第三次卷入的就相当深了。已经在明面上。配合张柬之搞政变。她起的主要作用就是策反宫女。2005年在洛阳出土了一批宫女的墓。这些人基本上是六到九品的女官。墓志上显示了当时有很多宫人做了内应。


紧接着又是她,说服了武则天逊位。李显给了她前所未有的荣誉地位。然后的李旦更是独宠。《旧唐书武攸暨传》:二十余年,天下独有太平一公主,父为帝,母为后,夫为亲王,子为郡王,贵盛无比。",《资治通鉴》说:"自宰相以下,进退系其一言权倾人主,趋附其门者如市。"

她在战斗中成长起来。心计越来越深,手段越来越狠。关键是前几次她都赢了,这大概给了她无比的自信,以为自己很强大。所以她小看了李隆基。想想看,是她扶着李旦的手登上的皇位,她能把李隆基放眼里么。其实在她和李隆基联手除韦氏时,李隆基连韦家二岁小孩都杀光时,就应引起她的警觉了。可见她的政治敏感度,心术,观察力都差的远。李隆基都已经是皇帝了,她还没看出这里面的危机呢。她以为能把李旦操纵在手里就安全了。也不想想他们这家人,一向是惯于自相残杀的。而且更遭的是,她没把李旦操纵住。李旦立李隆基而不是李成器为太子,传位给李隆基,都不是她愿意看到的。

李旦当皇帝后,这位做出来的事实在太过分。完全是个没了头脑没了禁忌的骄横女人。卖的斜封官比安乐的还贵还多。占有的国家财产令人咋舌。大概也是在武则天的阴影下小心谨慎活了这么多年以后,终于一朝拨云见日,可着劲折腾。武则天死了以后,她尝到了权力的美妙,而权力是世上毒性最大的毒品,一旦沾染别想戒掉。从此没了退路,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太平公主被鸩杀于家中后,"籍其家,财货山积,珍奇宝物,侔于御府,马牧羊牧、田园、质库、数年征敛不尽。"

很多人怀疑她并没有谋反,是李隆基铲除她的借口。
 

************************

李成器及另三位兄弟:李隆基对臣子凶残,对老婆更是无情,对儿子简直就是渣爹。唯独对兄弟,算是帝王里做的最好的,比他曾祖李世民强多了。这与他从小的经历有关。五个人象小动物一样缩在冷宫院子长大的。李隆基当了皇帝,最尴尬不知该如何过日子的就是他四个兄弟。因为血缘太近。历代皇帝总出现兄弟相残就是因为这个。最难的是李成器。李成器是嫡长子。就他那高贵的血统就永远压李隆基一头。李旦刚当上皇帝后,马上面临谁当太子的问题。李成器坚决让位给李隆基,三天不吃饭,李旦不答应就绝食倒底。和李旦让位给李显的表现一模一样。李成器要是不让,就李隆基那个性情,难保他不会重演李世民弑兄那一幕。因为局势是一样的,都是嫡长子下面有一个声誉能力比他强的弟弟。

李隆基一即位,他四位兄弟的政治前途宣告结束。李成器在李隆基即位后改名叫李宪,封号宁王。和其他三位弟弟一起,成了国家重金养着的富贵闲人。不可与任何朝廷官员来往,不可谈论政策事务,每天能做的,只有玩玩音乐,写写书法。闲的长毛,无聊到李成器金铃护花,李隆业冬日夜里找一群胖妓女围着他当人肉暖帐,把这种屏障取名"围妓"。还有各种闲的发慌的举动。

李旦及他所有的子女,都是音乐家兼书法家。好在是有这点爱好,这四个兄弟没得抑郁症。这怪不得李隆基。夺去他们的政治生涯是对他们最好的保护。李隆基给他们建立起的边界非常好。这个边界感很有效的保护了这四个人。


当有人即将越界时,李隆基马上会发出警告信号,对方也及时领悟,收敛自己的行为。前面那个可怜的李隆业的大舅子就是信号之一。因此这四位一生都很平安。如果李隆基象他老爹对太平公主那样,很快出现的结果就是,皇帝不处罚兄弟自己受委屈,手中权力乃至皇位都要丧失;处罚兄弟自己落个薄情不容手足的骂名。雍正就是这个结果。李隆基联手兄弟,五个人齐心玩一场游戏,皇帝愿意扮演友爱的施予者,四个兄弟也竭力配合,扮演各自该演的角色。李隆基当了皇帝后,马上命人做了一床大被子,大到盖住他们五个人,依旧还是他们小时候同榻而眠的样子。专门为四个兄弟盖一座花萼相辉楼。花萼相辉的名称,来源于《诗经》中的棠棣之华,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象征了他们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花萼相辉楼西街道的对面分别是安兴坊和胜业坊,宁王李宪、歧王李范、薛王李业(这二位原名中的隆字自然不能用了。这二人也是诛太平公主那次政变的功臣。)的新宅就建在这两个坊内,有时候唐玄宗登上花萼楼后听见诸王宅中飘来阵阵乐曲声,就下旨将兄弟们召来共奏一曲。

歧王李范,就是杜甫名诗《江南逢李龟年》第一句岐王宅里寻常见中那位。李范好学爱才,雅善音律,风流儒雅,家中常常是诗人、音乐家名士,高朋满座。就因为这个好客的毛病,差点惹大祸。有一次他宴请了一些名人在家作诗品文,其中一位是他妹夫,光禄少卿、驸马都尉裴虚己,李旦小女儿霍国公主的丈夫。裴虚己给他看了一本谶纬,就是占卜的书,酿成大罪。因为这即违反了李隆基要求诸王不许与群臣交结的规定,又沾上了占卜巫术。裴虚己即是驸马,又是外官。李隆基将这个妹夫流放,强迫公主和他离婚。然后好言安慰歧王李范,"兄弟情天至,我怎么能改变呢?都是外人强相趋竞,我不会因此和你心生纤介的!"结果就是李范再也不敢与有官职的人交往了。不能怪李隆基防着盯着他们。很多局势不是这五个人能控制的。如果不防着,官员肯定将这四个亲王当作是政治投资,结果就是各自有各自的人马派系,即使最初这四个王没有野心,整天有人在你耳边谋划计算的也自然就有了。


宁王李宪最出名的就是他的紫玉笛。天才的笛子演奏家。杨贵妃的笛子启蒙老师。因为杨玉环第一任老公寿王瑁,是李宪养大的,所以和这个养父的关系很好。杨玉环当了寿王妃后常去拜见李宪,李宪就教她吹笛子。后来杨玉环成了杨贵妃,有一次和李隆基吵架后,郁闷拿出李宪留给她的紫玉笛吹,李隆基火更大了,这等于间接的亲吻。其实那时候李宪已经死了十多年了。暴怒之下把杨贵妃赶回了娘家。李隆基大概真是喜欢和死人争风吃醋。

***************

殇帝李重茂:很可怜的小孩。父亲李显暴毙后,韦氏立他当了皇帝。没别人了,只剩这最小的。二十天后,被姑姑太平公主从皇位上一把拉了下来,"这个位子不是你坐的。"懵然看着李旦坐了上去。当时他十六岁。已有嫡妃陆氏。政治的残酷性就在于,只要你沾过那个位子,不管你是怎么沾上的。你永远不得安宁。李重茂沾了二十几天,下场就是被流放到房州当刺史。死在了这个他父亲流放了十四年的地方。死时二十岁。

***************
萧至忠:出身兰陵萧氏。江南大氏族。与萧淑妃同族。《全唐诗》收录他诗作九首。这位曾为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说话,使他们免于中宗降罪的大臣,后来升任中宗的宰相,下场是伏诛。因为他站错了队,中宗死后他看好太平公主,依附了她。他这个举动被当时很多人反对。他的妹夫蒋钦绪曾对他说:凭你的才学,何必担心日后不能飞黄腾达!最好不要作非分之想,钻营求官。萧至忠不听。蒋钦绪叹道:萧家九代卿族,至此一朝族灭,实在是可悲!后来,萧至忠从公主府中出来,恰巧遇到宋璟。宋璟道:这不是我对萧君的期望。萧至忠讪笑:宋生说得很对!说完便催马离去。

不管你以前做过多少好事,只要有一件对我离心离德的事,你就死定了。这就是政治的逻辑。李隆基杀了他以后又怀念他,对他的评价是:"萧至忠是治国之才,只是晚年做了错事,他起初非常贤能的。"

和他类似的是美少年崔湜。崔湜本人文采非凡。《全唐诗》存其诗39首,《全唐诗外编》补诗5首。可能由于他更非凡的外表,他走的是贵妇路线。后面李林甫和他差不多,但没他的级别高。崔湜献色的女人都是顶尖人物。最开始太平公主,接着上官婉儿,安乐公主,韦皇后,又回到太平公主。最多时候他以一人之身同时伺候四个女人。三十七岁拜为宰相,是大唐开国以来最年青的宰相。这位如果不靠女人应当也能成功,只是没这么快。唐中宗驾崩后,崔湜依附韦皇后,改任吏部侍郎。唐隆政变后,又依附太平公主,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二度为相。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

其实李隆基一直很欣赏他,频频对他伸橄榄枝。他都不接。没准他真爱上太平公主了,死心踏地。《旧唐书崔湜传》:玄宗在东宫,数幸其第,恩意甚密。崔湜的门客朋友劝他远离太平公主,他不听。后来公主和他,萧至忠还有另几名心腹商议废了皇帝李隆基,他找了宫人元氏密谋,在玄宗使用的赤箭粉中下毒。多么忠于公主啊!这招都想出来了。即使在李隆基将诛萧至忠之前,还召将他托为腹心,就是召他投降啦,什么"公主死了,你只要投靠我,我再给你官做"之类的话。可见李隆基多看中他。他弟弟崔涤(就是《江南逢李龟年》第二句提到的那位崔九)和他说,皇帝问你什么都说出来,别替公主遮盖,保命要紧。他不听。李隆基还是不舍的杀他。这位大概不是才华盖世,就是美貌盖世,把李隆基也给迷住了。萧至忠等公主集团核心人物被杀后,只崔湜被流放岭南,李隆基留了他一命。可是,很快他下毒的事情被供出,玄宗派人追上半路的他赐死,时年四十三岁。《旧唐书崔湜传》:时新兴王晋亦连俄而所司奏宫人元氏款称与湜曾密谋进鸩,乃追湜赐死。其日追使至,缢于驿中,时年四十三。

***************

崔日用:这可是个官场泥鳅,钻营的榜样。没人比他更会钻。终生没倒,太有才了。我文中对他和李隆基的关系做了改动。他认识李隆基其实很晚。是在李隆基已经当了挂名皇帝后。文中出现的芒刺在背的话,是他的原话。

《旧唐书》崔日用传:滑州灵昌人。举进士。大足元年,为宗楚客称荐,擢新丰尉。神龙中,附楚客、三思,骤迁兵部侍郎,兼修文馆学士。复预讨韦庶人谋,授黄门侍郎,参知机务。开元中,拜吏部尚书,终并州大都督长史。

他是第一个通知李隆基太平公主要策划废立皇帝的人。不然他就是萧至忠,崔湜第二。这三位都是谁势力正旺就依附谁。起步基本上都是从武三思韦皇后这对情人身上,他们倒了就转向太平公主。崔日用和萧至忠崔湜的区别是,没跟随公主到底。他从不把宝押在任何人身上。他是太平公主的心腹。公主谋划要对皇帝动手了,他当了叛徒,秘密将消息流到了皇帝李隆基那里。导致李隆基先动手除了公主。这已是他第二次当叛徒了。第一次他背叛了韦氏。很多人都拿他当心腹,这人一定有什么特异之处。李隆基灭了太平公主集团后,他是首席功臣,自然又是一番官运衡通。被李隆基拜为检校雍州长史,加实封满四百户。寻拜吏部尚书。后来降为常州刺史,削实封三百户,又削到二百户,死时五十岁,职位是并州大都督长史。也是高官了。死后追赠吏部尚书,谥曰昭。后又赠荆州大都督,儿子崔宗之袭了他的爵,是李白杜甫的好友。

***************
顺便介绍一下肃宗李亨:

给武则天当儿子是苦差,给李隆基当儿子也美不了多少。李亨的储君路走的极为艰难。武惠妃联手李林甫干掉三皇子后,李林甫是武惠妃心腹的身份也改变不了的。他只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死心为武惠妃的儿子当太子扫清障碍。于是他盯上了太子李亨。兴了两场大狱,都是从李亨的妻妾身上打开突破口的。先是密告太子妃韦氏(又一个倒霉的太子妃韦氏)的哥哥韦坚与人谋立李亨当皇帝。玄宗得奏,毫不犹豫地下诏进行审讯。李林甫得旨,遂指使手下罗织罪状,想把太子牵扯进来。李隆基这次不象对李瑛三人那样鲁莽无情,犹豫了一下,只罢免了韦坚,然后快速结案了。没想到韦坚的兄弟为他鸣不平,二人为了达到目的,还引李亨作证。李亨极感恐惧,为了逃脱自己与韦坚兄弟之间的干系,立即上表替自己辩解,并以与韦妃情义不睦为由离婚。李隆基还是不想牵扯到李亨,于是韦妃只能被抛出来。李亨的谨慎帮他度过了这场政治危机。韦妃只能出家。李林甫对韦坚一案大加株连,牢狱为满,被逼死者甚多。一直李林甫死后,此事方才停止。

这一次李林甫没扳倒太子,又纠住了太子的妾杜良娣。李林甫本身是靠女人上位的,是不是因为这个缘故,搞政治斗争也爱从女人入手。结果这次牵扯面更广。牵到了一大批地方官员。最后结果杜良娣全家,她姐夫全家妻儿家小流徙。杜良娣的父亲和姐夫重杖之下丧命,积尸大理寺。李亨十分不安,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无私,再次将杜良娣抛出来,宣布与她离婚,杜良娣被迁出东宫,废为庶人。杜氏家人已是死的死,流放的流放,境遇十分凄惨。好在李隆基这次依然不想动摇太子,李亨总算保住了地位。

两次大案,两次婚变,李亨精神受到极大刺激,年纪不大就满头白发了。这以后他依然谨慎小心,吃个羊肉都要揣摩父亲的心思。李隆基对他是即怜悯又堤防。即可怜他多次陷入危机的境遇,又坐视他陷入危机被李林甫陷害。李林甫的目的李隆基很清楚,但他默许,因为他需要让儿子时刻处在担惊受怕里,好控制住儿子的势力。要不怎么说,太子难为呢。当李亨真的要被吞噬之前,李隆基再给他捞出来。整个局面全部控制在皇帝一人手中。李亨好不容易熬到李林甫死了,接下来的杨国忠也不放过他。处处与他为难。李亨终于熬到了马嵬之变,狠出了口鸟气。可是,他的皇帝路走的更不安稳。到他死时,安史之乱还在乱,他这个皇帝天天都在忧心忡忡,没享一天福,和李隆基在同一年病死。

李亨谨慎小心的性格救了他自己的命。他那两个女人很可怜。如果他不把她们抛出来当挡箭牌,他也保护不了她们。全体覆灭。这个局势很象李隆基和杨贵妃在马嵬之变时的情形。要不死一个女人,要不两人全死,你选哪个。

 

晚妆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忘憂草' 的评论 : 不敢当。评价太高了。
忘憂草 发表评论于
兩天讀完上陽白髮人, 竟有讀紅樓夢之感,
AccountingABC 发表评论于
你的知识太渊博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