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说毛泽东时代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一点不否认当时的确有这种现象, 而且是越早越多。

刚解放时 人心归向很明显, GCD进城初期朝气勃勃, 大多干部虽说能力也许不足但干劲是冲了天的, 以前我举过一例子, 解放初期某企业的领导, 那时派去接收工厂的干部一般还不是文盲, 大多还上过些初小高小, 干部到北京出差, 技术人员请他带本炼钢的书回来, 结果干部买了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来了, 闹了个笑话但技术人员并没取笑他, 倒是他自己自责了好长时间, 虚心学习, 最后也成了虽不能算专家但绝对算是内行了。

供给制包干了吃喝拉撒包括老婆孩子, 他上哪儿和群众争享受? 不在一个锅里吃饭争得着吗? 倒是和差不多级别的干部还真有得争争的, 此刻的争可不是为了那位说的喝汤还是吃肉, 争的是待遇的”级别“, 级别象征什么? 进步的快慢。

至于”吃苦在前“, 也与喝汤吃肉没嘛关系, 而在于干活做事的带头,其实干活做事也不能平行, 各干各的, 挨得着去抢着干吗?一位山东南下的干部到上海江南造船厂木模车间, 你叫那扛枪的去和木模工抢什么活? 叫拿刺刀的手去抢钳工的刮刀刮平面? 锉刀锉块规?

这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是一种精神, 在需要付出的时候, 干部要带头, 吃肉喝汤是种比喻, 但说那时的好话要说圆。说不清楚乱说是要不得的。

这段兴兴向荣的社会主义建设高潮中, 领导干部的加班加点, 吁寒问暖, 有事的跑前跑后, 什么灾情发生时的带头上前, 倒真的很普遍, 就连邻里妈妈们吵架, 当官的也会一巴掌打老婆脸上”你个臭老娘们, 你是干部家属, 给我滚回去!“ 这可是我小时候亲眼见到过的。

什么时候这种精神减少了?

三年时间, 粮食供应少了, 没有肉卖了, 三面红旗飘啊飘后的局面,什么都少了, 什么都要凭票了, 所谓”危难见真情“显出来了, 人的肚子一饿, 脸都不要了, 还管什么吃苦在前? 就算自己愿意, 咋也舍不得孩子去”吃苦在前“啊! 

党对于高级干部的照顾, 愿意放弃的不多吧, 越高的干部待遇自然越好, 太平时代也许还能做到点的现在恐怕难了。

1962年的大办农业, 动员职工下乡, 不知道有没有统计, 全国的下放人员中, 那个干部特别是较高一点的干部和普通职工的比例?

一个厂里, 厂长能够带头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这才叫真正的”吃苦在前“。全国能够找出几例?

什么时候干部真正地被做到”吃苦在前“? 文化大革命。 挨批挨斗挨打挨管, 干部无不前于群众, 可那不是干部主动的呀, 你说干部气不气? 再叫他享受在后? 门儿都没有。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