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白马咖啡馆70年后开张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如果日本在虹口, 对犹太人采取了德国法西斯的方式, 美国犹太人能饶得了天皇? --转载者

 

上海虹口曾在二战期间收容了2万多犹太难民,至今“东方诺亚方舟”仍是全球犹太人的温暖回忆。

昨日,曾吸引大量犹太难民聚会的白马咖啡馆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一起重新开放。在复建的白马咖啡馆门前,一座名为《风雨同舟》的雕塑也同时揭幕,来纪念上海人民的人道主义壮举。

这家充满传奇色彩的咖啡馆曾见证了二战期间犹太难民的上海岁月,见证了同一片屋檐之下,两国人民的艰难、坚持、友善、快乐和希望。站在复建的咖啡馆门前,店主后人罗恩无比感慨地说道:“我感觉棒极了,就像回到了家一样。”

6000美元开起咖啡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纳粹分子在欧洲疯狂迫害杀戮犹太人,但中国上海向犹太人敞开怀抱。1933年至1941年,先后有数万名犹太人赴上海避难或寻求中转。1943年2月,侵华日军在虹口提篮桥地区设立“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即虹口隔离区,约2万名犹太难民与同样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老百姓同甘共苦,结下深厚友谊,这也让上海被称为“东方诺亚方舟”。

这些犹太人中,大部分生活在提篮桥地区。尽管日子过得艰辛,但有了稳定的环境,人们对未来就有了期望。因此到了上海后,犹太人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活。1939年,一位名为鲁道夫·莫斯伯格的犹太人和亲友,启动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从维也纳冒险转移出来的6000美元,盘下了长阳路临潼路口的一座小楼,开出“白马咖啡馆”。

根据资料显示,当时的白马咖啡馆是一幢三层带阁楼建筑,底楼面向马路的部分有一片空地,使咖啡馆一半在室内、一半可露天,形成了一定规模。

“这是一个典型的维也纳咖啡馆。”鲁道夫的孙子罗恩回忆道,“它既是咖啡馆,也是酒吧,同样还具备了餐厅的功能。”

成为当时地标之一

在上海开咖啡馆,对于鲁道夫一家来说,不仅为了在战火中有个营生,也是为了追忆和平、美好的战前生活。而这家咖啡馆很快就成了当时犹太人聚居区的生活地标之一,难民们选择在这里小憩、聊天。在战火漫天的阴云下,这里给了他们难得的放松。

甚至,在幸存的犹太难民心中,如今仍然记得这家咖啡馆。

“我的父亲和母亲就是在咖啡馆里认识的,他们结婚后生下了我。”罗恩告诉记者,家人曾不止一次对他说过,对比在维也纳时遭到纳粹的追捕和迫害,当年在上海可谓是“天堂”,因为在那里他们能安静地喝上一杯咖啡,能与中国人安心地交朋友,“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复建中使用老建筑部件

二战之后,鲁道夫一家把店转让后,便远迁大洋波岸。临行前,这位老人还和自己的妻子、儿子、媳妇以及经常来的客人,在店里拍摄了一张“全家福”,以记录往日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及对未来的向往。
[来源]:东方网
复建的白马咖啡馆修旧如旧,恢复了原来面貌,人们依然可以走入其中,在感受情怀的同时喝上一杯香浓的咖啡。事实上,如今的白马咖啡馆,还使用了一批当初保留下的梁柱和楼面装饰。而在一楼,朴素的碎花窗帘、心形镂空的靠背椅等富有欧陆风格的陈设,在70年后重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感觉棒极了,就像回到了家一样。”罗恩感慨地说道,“因为上海,这个故事有了最为美好的结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