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在黄泛区农场(原创:翟国胜)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这是从犯黄泛区农场史话上转载来的,作者我恍惚记得一点,其文字比较“党化”,很正常。听老婆说,常香玉被贬到农场后,职工中的大多数并没有对她保持“无产阶级”应有的态度,倒是几个原先的干部,警惕性比造反派头儿还高,好些人还专门跑园艺场去看“名角”呢,而常呢,走路高昂着头一脸的瞧人不起(或者是自尊自傲),职工家属戏迷奇多,总想请常唱点,特别想听的是“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之类的老戏,可常香玉哪敢呀, 所以唱唱方海珍而已---转载者 

    常香玉,本名张欣山,原名张妙玲。生于1922年,河南巩义市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9岁学戏,拜翟身、周海水为师。10岁登台,13岁演出6部《西厢记》,名满开封。在演出实践,融会吸收其他剧种唱腔,别创新腔。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校(后改名为香玉剧社),培养青年演员。1951年在抗美援朝运动中,义务演出,捐献“香玉剧社号”飞机一架,有“爱国艺人”之誉。1952年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荣誉奖,曾到东欧及朝鲜访问。她唱腔舒展奔放,变化自如,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信奉“戏比天大”、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艺术家,“文化大革命”中却被打成了“黑戏霸”,被剥夺了上台演出的权利。

1969年底,“文化大革命”进入所谓的“斗批改”阶段,河南文艺界到黄泛区农场创办“文艺干校”,常香玉就和一批文化名人从省城来到了黄泛区农场。笔者从黄泛区农场档案馆查到了当年省直文艺系统到黄泛区农场进行所谓“劳动锻炼”者的名单,他们共分为三个班:

    第一班:陈俊、饶兴义、吕学召、彭永福、赵顺公、高兴旺、苏金伞、王在岑、高俊英、马双枝、任仲仪、赵锡铭、马天德、张建邦、李殿臣;第二班:曲民、刑铭超、唐喜成、耿小亭、于黑丁、安敦礼、闫立品、孙永祺、韦玉香、冯文景、林秀兰、林素真、史直立、王福顺、道铎、束捷;第三班:马达、严励、李斯忠、薛建仲、王喜、庄少竹、常香玉、刘培岑、娄学义、董海泉、马万楼、谢瑞阶、宋子明、武占祺、赵新民、吴萍、韩伯元、申凤仪。

    另外,常香玉的爱人陈宪章未编班,作为“历史反革命分子”由群众监督劳动改造。

    年届50岁的常香玉当时的主要工作是在园艺场当警卫,负责看护苹果,后来是在果园里劳动。常香玉象农场的女工一样,夏天穿个长裤衩子,冬天喜欢围着黑纱巾,成天一身土一身泥的。作为一级演员,新中国成立时,按当时的工资定级,常香玉每月可拿800多元,而当时的中央领导人才拿300多元,文艺界她第一个站出来,主动要求减薪,每月工资只拿303.4元。“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每月只发给她50元生活费,常香玉生活非常拮据。一次,常香玉的绿色胶鞋烂了,她舍不得扔掉,又没时间缝补,就托邮递员崔连方到距农场二公里的西夏镇去补一下。有时星期天,常香玉也往往和老伴陈宪章一起步行到西夏赶集,买点生活用品。当时,在公共食堂吃饭的人很多,往往要排上半天队,常香玉不愿同人家争着挤,就经常掂着空碗回寝室。善良的炊事员张太行发现这一情况后,就背着别人给她留饭,这样常香玉才不至于饿肚子。

    常香玉此时虽然离开了舞台,但对艺术事业仍是非常热爱。刚开始,早晨起来喊喊嗓子,造反派就批她“贼心不死”,于是她就转入地下,在苹果园里偷偷地练功、喊嗓子。由于当时“常香玉”的信件很引人注意,怕招惹麻烦,常香玉就偷偷地找到邮递员崔连方,说:“我的门头倒了,不能再用常香玉的名了,以后凡是张欣山的信,请你直接交给我。”邮递员很同情常香玉的处境,就照她说的去做,常对此非常感激。有时常香玉到邮局送信,几个邮递员门一关,请她唱几句,她也不推辞,就偷偷地唱上一段。常香玉在劳动中和职工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对一些贫困职工生活上也时常偷偷地救济一下。女工彭爱莲生产,常香玉在晚饭后冒雨送上二斤红糖,并再三叮嘱:“千万不要说我来了。”当时职工中能戴上手表的人还微乎其微,有些职工出场办事,常香玉就主动把自己的手表借给职工,让他们在外好掌握时间。更让人感动的是,有一女工生产,爱人不在家,常香玉就亲自跟着用架子车送到四里之外的医院。

    林彪“九·一三”叛逃事件后,极“左”势力受到打击,政治气候稍微变暖,有时在分场职工大会上,职工也提议让常自己来一段,于是她就站起来唱上一段。熟悉的古装戏不能再唱了,就唱当时流行的“样板戏”选段。不过,她最喜欢唱的,还是陕北道情“太阳那个出来满山红……”。干校解散前,经请示省里,同意常香玉给职工搞个告别演出。当时,常香玉非常激动,找到场豫剧团团长张长安说:“我多年不唱戏了,怕唱不好,麻烦你让乐队跟一下。” 乐手跟不好,张长安就亲自拉弦,常香玉在舞台上唱了《海港》中方海珍的一段唱词,受到职工热烈欢迎,常香玉对此非常满意,对张长安说:“这回你可救我啦。”常香玉回到郑州后,每见到农场领导职工去郑,都非常热情,非拉着回家说说话不可。1992年,农场新开发一种饮料,常香玉欣然为农场做经济宣传,不收分文报酬。

    常香玉200461日病逝以后,黄泛区农场干部职工十分悲痛。他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哀思。据《大河报》200463日报道:当年曾在黄泛区农场和常香玉做过邻居的郭先生一大早就打来电话,他告诉记者,当时有一年多的时间,常香玉和他的姐姐一起看苹果园,晚上没事常去他家玩,还常托他父亲购买一些农副产品。他还曾指着墙上的《朝阳沟》画问常香玉有没有她,常香玉笑而不语。常香玉回郑后,还曾捎信让他父亲到郑州玩儿。如今父亲不在了,这么好的老太太也不在了,他感到非常难受。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