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搜集的菜谱是些粗劣的印刷品。中国刚刚打开家门的时候就是这样;那时就连如厕用的手纸也还做都不大好。等到终于西方的造纸机器来了,有了像样的纸张,印刷技术也开始引进了,可以印出精美的图片,中餐菜谱渐渐与世界接轨。这是好的一面,但也有负面的变化:早期的菜谱我称它是'无图有真相',那都是一些真正的大厨的经验总结。比如'宫保鸡'这一款川菜,首先确定它的口味为'胡辣香型',然后从选料、调味、烹制一步步道来,确实是在用心教你。接下来的阶段开始了'有图有真相',态度仍然算是认真的,虽然图的质量平庸色彩也难属上乘。盘子都比较大菜量都特别足,可以读出中餐朴实和实惠的老传统来。再后来,到如今的菜谱却大多是'有图没真相'了。摆盘端得是美艳非凡,烹制过程却大大咧咧一带而过,阿猫阿狗二把刀什么鸟儿都敢编几本菜谱。无怪有业内人士揭短说其实好多菜的图片都属中看不中吃;为了好看半生不熟就起锅,摆弄半天照完相直接送进垃圾桶。有广告价值却没有食用价值了。
早期搜集到的菜谱也有些很好玩的地方。如果说袁枚袁夫子与他的家厨当年还可以生活在两重世界里,现代中国的知识份子却不得不走出他们的书房去和劳动人民厮混了,'结合'的初级阶段时闹些笑话当然在所难免。在一款'宫保鸡丁'的配料中有这样一项:'干红辣椒20克,去蒂去籽,切成1.7厘米的节'。如此精准的度量要求绝对会使全世界的大厨人人崩溃,而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傻得可爱的书呆子形象。事情是这样发生的:这位负责编辑菜谱的书生在记录掌勺师傅的备料过程,师傅说:“辣椒切半寸段。” - '寸段'、'半寸段',那是厨师们的术语,大致说明一种材料比较合适的尺寸,是个挺模糊的概念。书生记下了'半寸段',然后他按要求把度量衡换算成公制:一市寸等于3.3厘米,0.5寸等于1.65厘米。四舍五入保留小数点后一位,于是得到了1.7这个数值。秀才遇见掌勺的,呵呵!沟通也是有些成问题了。
宫保鸡丁是一道很典型的川菜家常菜式,并非功夫菜也并不很难做的。不过传统的四川菜如今不再十分合我的口味了;传统川菜常常的比较凶猛欠些温柔,一巴掌就把比较娇气的味蕾给打晕。川菜好比是众菜系当中的那瓶65度老白干,爱喝烈酒的人喝了上瘾,但这个'瘾'主要是因为它的'烈'和刺激。很会吃的吃主儿袁枚对白酒的调侃,'既吃烧酒,以狠为佳。余谓烧酒者,人中之光棍,县中之酷吏也',也可以用来表现四川人烧菜的气概 - '以狠为佳'。'狠'的主角之一是花椒,麻!更有一种'麻椒',更加麻!!在哥伦布把辣椒从美洲介绍给世界之前,花椒就更是独挑大梁的主儿,常常要唱独角戏的。
欧洲的'大航海'时代,恰好就是大明朝那会儿的'海禁'年月。所以四川人民还要等葡萄牙人把辣椒先传到日本,再辗转经由日本,许多年后才进入了中国。辣椒这东西在日式料理里基本没什么用武之地,但它一到中国就立刻受到广大四川人民的最热烈欢迎,这是因为花椒这位主角确实太霸道了些,它一上台别人就都出不来戏了。辣椒一来,花椒终于有了对手,不能再唱独角戏。所以人们如今说'传统川菜',其实也就只能追溯到明末清初,再往前的四川口味就只是个被遗忘了的'传统'。菜式口味永远在演变着,或者说修正着。到今天我们当然也可以继续地改变着它修正着它。'变修'是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调味料的应用上,大致上可以说中餐重在'辛'而西餐则偏重'香'。川菜就更是中餐里当之无愧的大嗓门。什么原因使然?那会是另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历史不去谈它,在食材的新鲜程度相当容易保障的今天,其实很不必再让热火朝天般的调味来喧宾夺主。花椒是第一个可以从宫保鸡这道菜里拿掉的调味,让'糊辣'来唱味道的主角,这是由炸焦了的辣椒贡献的辛香口味。另加的辣椒面负责的是'辛辣',请它出去改由熏制匈牙利红椒粉代替,有辣椒的香气而无四川辣椒的霸气。糖和醋混在调料一起不是个好主意,不小心会做成一道'怪味鸡'的。在起锅后趁热淋上一小茶匙陈酿的Balsamic vinegar,入口有一丝微微的甜酸,即提味又不至于混淆了这道菜的本味。
'宫保鸡'就是这样的变修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