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A国情评估13 - 61号报告 龙腾网 http://www.ltaaa.com
文件号(Doc No/ESDN):龙腾网 http://www.ltaaa.com
0001098172
日期:
1961年4月4日
解密日期:
2004年6月
文件地址:
http://www.foia.cia.gov/sites/de ... /DOC_0001098172.pdf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共产中国的经济情况
PROBLEM
课题
评估共产中国现时的经济困难,特别是粮食状况,并且在此基础上预估:
(a) 此后数年的
(b) 如果1961年是农业收成欠佳的一年(poor crop year)的
经济与政治后果。
CONCLUSIONS
结论
1.中国的共产主义政权正面对着它在中国大陆掌权后遇到的最严重的经济危机。由于经济安排失当(mismanagement),特别是由于前两年气候不佳(unfavorable weather),1960年的粮食生产量基本不超过1957年的产量,但1957年时的人口比1960年要少5000万。并未有发生普遍性(widespread)饥荒的迹象,但是,在某些省份,很多人的吃食仅够生存。在六月收获季节到来之前,他们将经受最痛苦的煎熬。“大跃进”以及苏联技术专家撤离造成的混乱打乱了中国的工业化计划。这些困难使1960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锐减,并造成了严重的收支不平衡问题(balance of payment problem)。广大农村地区的士气基本可以肯定处在中国GCD掌权以后的最低点,出现了一些异见的个例。
2.中国共产政权的应对措施是将农业提升到更为优先的地位,放弃“大跃进”的工业措施并且一定程度缓解对人民的经济要求。也许最能够反映其粮食短缺的指标是北平公布了在1961年进口三百万吨谷物的规划。这样的进口量将耗费中国持有的不多的外汇储备中的2亿美元。
3.1961年的气候状况将对当年的农作物收成有重要影响,是当年农作物产量能否超越1959年和1960年的重要因素。然而,要度过这次危机,重新将日常饮食带回可以忍受的水平,重振国内市场,重新开始粮食出口,则需要至少两年的平均甚至更高农业收成。如果苏联技术专家不大规模地回到中国,(本年度的)工业产值增长率将会是12%,低于1959年的33%和1960年的16%。
4.如果1961年仍旧是一个农业收成欠佳的年份(poor crop year),那么将会造成严峻的(grave)政治与经济效应。1961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将不会增长,此后数年的经济增长前景也会受到影响。除非有大量的粮食进口,否则营养不良和疾病会成为普遍的(widespread)情况。会出现相当大规模的饥荒。政权面对的主要问题将是公众的不满与失去忠心(public disaffection)。这可能使它被迫采取大规模的威胁和恐怖手段。然而,在这些情况下,不满与失去忠心并不会威胁到现时领导者对中国的控制。
5.我们认为,即便在普遍性饥荒的情况下,中国也不会接受美国的粮食援助。
6.我们认为,即便在饥荒情况发生,也不会使得北平政权采取直接侵略性军事行为。我们认为,这些困难很可能会让北平政权避免作出会继续恶化与莫斯科关系的举动。
DISCUSSION
讨论
I. INTRODUCTION
I. 简介
7.中国共产主义政权正面对着1949年-1950年以来遇到的最困难的经济情况。由于连续两年收成不佳,苏联技术专家撤离,以及“大跃进”造成的混乱,中国领导者们不得不匆忙放慢国家经济发展计划的步调。最紧急的问题是粮食短缺。1960年的谷物收成只和1957年持平。然而,现时的人口比1957年多出了5000万。这种情况增加了公众的不满和丧失积极性(discontent and apathy),削弱了党的道德形象。
II. COMMUNIST CHINA'S ECONOMIC DIFFICULTIES
I. 共产中国的经济困境
The Agricultural Crisis
农业危机
8.北平惯常的经济发展计划基于如下信念:尽管中国技术落后,可耕地与人口比例不乐观,但中国仍将快速工业化。消费是可控的,随着苏联机器的大规模引进,以及苏联的技术援助,中国将建立自己的工厂。农业方面,有三个任务:
(a)满足快速增长的人口的粮食需求
(b)为不断增长的工业提供足够的原料
(c)提供出口
这三个任务基本依赖于高密度的工作计划和项目。农业现代化只有在工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能够同时提供进一步工业增长所需的资源以及更多农业投资的资源时,才能实现。这个计划在某些方面来说是一种精心计算过的赌博(deliberate gamble),在设定的农业产量和维持这种产量所需的最少劳动人口之间只预留了很少的空间。有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这种赌博没有取得成功。
9.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在以往都只能勉强跟上人口增长的速度。直到前两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增长才超过了人口增长,但今年则落后了。其中食粮(foodgrain)的情况最为紧急,而食粮占中国人日常摄食的比例达到了85-90%。尽管在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中,食粮的产量估计增加了约10%(从1.68亿吨到1.85亿吨),但被估计有12%的人口增长抵消了。只能说,相对于能够给中国人的食谱带来少许改善的其他食物类别来说,食粮产量增长稍快。然而,1958年起,政府开始允许公社食堂中食品免费供应,如此的消耗速率,供应无法维持。1959年起,粮食储备水平已经低下,很多地方出现了局部的食品短缺。
10.1958年以后,由于连续两年谷物收成欠佳,问题大幅激化。1959年,食粮产量估计下降到了1.9亿吨,1960年的食粮产量估计只有1.8-1.9亿吨。不仅如此,中国人的饮食质量也下降了。肉类、植物油和大豆等营养丰富的食品消费出现了下降。因此,尽管中国人在过去的两年中承受着沉重的工作负担,但他们的人均热量摄入维持在极低水平。
11.并没有大规模饥荒的迹象。但是,在某些省份,很多人的吃食仅够生存。在六月收获季节到来之前,他们将经受最痛苦的煎熬。在国内最严重的地区,因营养不良而造成的严重疾病,如脚气和浮肿病是普遍情况。此外,食物缺乏还使得如肺结核和肝脏问题之类的疾病更常发生。很多的工人因为食物缺乏而无法完成正常工作。
12.尽管没有坚实的情报证实,但我们认为非食用的农作物在1960年的收成也欠佳。棉花收成估计比1959年更少,阻止了纺织工业的增长,使得棉衣覆盖率减少。1960年的油籽、大豆产量估计不会超过1959年,甚至可能更少。
13.中国农业近期的失败主要原因在于反常的气候状况。很明显,在1959年和1960年,中国经历了严重的自然灾害。1960年,中国北部的小麦产区遭遇了严重而广泛的干旱(severe and extended drought)。对长江流域与中国南部的水稻产区来说,气候状况平均。大米产量与1959年持平。但是,台风与洪水灾害侵袭了南方某些地区,造成了严重的局部粮食短缺。
14.尽管1959年与1960年的气候糟糕,政府仍旧精心地夸大了气候的恶劣程度,以逃避对其自身的责难。一些农业困难是过度参与“大跃进”与公社计划,安排失当造成的:公社重组、关于私有土地与私有家畜方面摇摆不定的政策、在更少土地上生产更多作物的动机以及无视实际经验且无法快速根据不同地方状况及时调整的农业创新,造成了破坏性的后果。
15.农民的疲惫和积极性丧失也是部分原因。中国人已经在军事化制度下超负荷工作了3年,而且他们开始认为自己的艰苦工作是一种浪费。最后一点:政府对他们提出了额外的工作要求,但他们没有得到物质奖励。
------------------------
CIA国情评估13 - 61号报告
文件号(Doc No/ESDN):
0001098172
日期:
1961年4月4日
解密日期:
2004年6月
文件地址:
http://www.foia.cia.gov/sites/de ... /DOC_0001098172.pdf
第一部分翻译:http://www.ltaaa.com/bbs/thread-320560-1-1.html
THE ECONOMIC SITU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共产中国的经济情况
DISCUSSION
讨论
II. COMMUNIST CHINA'S ECONOMIC DIFFICULTIES
II. 共产中国的经济困境
Sino-Soviet Economic Relations
中苏经济关系
16.1960年间,共产中国与苏联之间政治关系恶化,也是中国经济困境的构成因素。1960年七月至八月间,苏联十分突然地撤离了在共产中国的所有(或几乎所有)2000至3000名工业技术专家。这些专家的离去,延迟了中方在设备落地和开设新厂方面的计划,甚至可能导致了其他一些项目被取消。
17.苏联专家的撤离,是中国公开挑战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权威后,苏联的主要制裁手段。1960年,中国对苏联的短期债务增长了2.5亿美元。这是苏联没有将对中国的经济压力扩大到裁减主要日用物资流入中国的几个指标之一。然而,苏联专家撤离与中苏关系降温很可能导致中苏贸易中断。
18.1960年末出现的石油产品短缺没有明确的解释。该短缺影响到了航空和军事活动、粮食的卡车运输分布,以及主要城市之间的客运。以往年份中,当接近年末,中国与苏联的年定石油产品贸易量不足出现缺口时,苏联会快速调运更多石油产品到中国。1960年的贸易量仍然处于正常水平,但苏联并没有额外供应石油产品到中国。1960年末出现的石油产品短缺有可能是因为中国在政治形势紧张、贸易困难的情况下不愿意向苏联请求额外石油产品供应。也有可能是因为中国向苏联请求了额外供应,但遭到了拒绝。
Demise of the "Leap Forward"
“大跃进”的终结
19.1960年,有越来越明显的迹象显示,“大跃进”正在走向终结。北京认识到1958年-1959年间极为危险的工业化步调不可持续。自1958年起,人民和机器都以耗尽精力的方式运作着,成本、产品质量和多样性、设备维修以及工人和干部的工作积极性都被放在了第二位。政府的资源太少,步子却迈得太快,以至于无法维持经济平衡。建造的机器没有备换零件,修建的新工厂没有配套的交通运输设备。很多建造工程的规模和眼界都是地方水平的,缺乏全国性的计划来协调。至1960年中期,报废机器的数量高的不正常,许多灌溉工程效率低下,几无经济用途的库存产品数量高企,工人已经无法维持前两年那样的疯狂干劲。
Economic and Political Effects of These Difficulties
困境的经济与政治影响
20.连续两年的农业歉收、苏联专家的撤离以及“大跃进”中的失败,极大地削减了共产中国的经济增长率。1958年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长是18%,1959年是12%,而1960年这一增长率估计为8%,约等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的平均增长率。粗钢产量、煤炭产量和发电量显然达到了计划目标。但是,与预期计划中的25%工业生产增长率相比,实际的增长率只有16%。有记录的轻工业产值也没有更好。需要高技术的产业,如军工、飞机制造、造船和原子能产业,则很可能因为苏联专家的撤离而遇到了困难。总投资水平估计和1959年持平,工业方面的投资则估计有所减少。
21.在过去的三年中,共产中国政府面对着越来越严重的收支不平衡问题(balance of payment problem)。这些问题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则是为了进行“大跃进”工业化计划,需要的进口产品数量不断增加;另一则是粮食出口削减。它们在1960年产生了最严重的影响。农产品短缺导致1960年下半年的粮食出口大幅减少。至1960年末,中国对其他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短期债务水平已经达到6亿美元之多,其中一半以上都是1960年产生的。此外,中国的黄金储备与可自由兑换的外汇的储备减少了近2亿美元。
22.较为难以具体触知但十分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经济困难在人民中的反弹。“大跃进”开始时做出了宏大的许诺,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的中国人民生活却更困难了。传统上,中国人民面对苦难时常采取极为坚忍的态度。很多经历过大饥荒的老人,可能会为政府避免了以往那样的惨状而赞许政府。不过,由于中国政府用公社制度代替了家庭为单位的制度,因此政府有责任提供食物保障。大部分人民会追究政府将他们陷于困境的责任。
23.此外,现时的粮食困难出现在快速的社会变革、令人精疲力尽的工作压力、政策摇摆不定、许诺成空之时。如今的证据显示,有很大一部分的人民产生了幻灭感,积极性受挫,对政府政策的信心出现了大的动摇。公众的干劲,特别是农村人的干劲,降到了GCD人掌权后的最低点。不满与失去忠心(disaffection)表现为出现了公开表达异见的案例,比如贴大字报,殴打干部,闹粮食,以及各种破坏生产的行为。但是我们认为,在不久的未来不会出现普遍或有组织的反叛、公开抵抗政府权威的情况。
24.没有迹象表明,粮食困境导致了领导团体中出现严重的分裂主义,或者出现挑战毛的情况。不过,在党内部必然出现了强烈的政策意见相左的情况。有可靠的证据表明,党内的士气出现了动摇。党员干部必须应对因党内命令、群众态度和情况所限不可能完成任务等因素构成的冲突压力。他们在解释和执行多变的政策时,必然会遭到“犯了左派错误”和“犯了右派错误”的谴责,从而使他们的工作更加复杂困难。他们很可能会对领导层将错误的责任推卸给他们而心怀怨恨。虽然党在维持命令和纪律方面几乎肯定仍会保持效率,但党员干部回应领导命令的时候会更加怠惰失调。
25.我们对于常备军队和公安武装力量的态度所知甚少。他们应当与普通民众一样,经历了困难,但也受到了优待。在公安系统中有某些地方有公开的不满。但以我们掌握的报告来看,没有认为这种不满态度是否是常见的典型现象的基础。在军队中这种报告则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