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随想曲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二十五年前,我接受平生第二份奖学金,从意大利到斯坦福做访问学者, 其时正值斯坦福建校100周年。

那一年是辛未羊年,斯坦福命里犯小人。

按照中国人的说法,碰到这种年头,在风水上一定要提前布局,否则会有不利。

果不其然,这一年斯坦福校长唐纳.肯尼迪卷入“贪腐案件”,滥用联邦和海军军费,被联邦法院当作“大老虎” 调查。用老中的说法,是被”双规“了。

不过,斯坦福那时好歹也是一所深受尊敬的名校,这一点从我家人和小孩去美国领事馆签证可以看出,签证领事一看IAP-66来自斯坦福,一句话没问,当头盖上签证。这在当时签证严格的上海是极其难得的。

虽然如此,斯坦福还没有到了可以随便在哈佛头上晃来晃去的地步。

因为,那时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高科技,没有Yahoo,没有Google,没有公共互联网。

互联网只在大学系统初步应用,没有色彩、也不能传输图像,同学之间要写“新年快乐”几个字,得用成千上百个英文字母堆砌而成。不过,后来在校际网络上,偶尔可以看到《华夏文摘》,细细淡淡的中文、字体大小一致,标题和内容之间用虚线隔开,以示区别,估计变化字体和格式处理在技术上很困难。那可能是最早的中文网络媒体了。

斯坦福校院里都是些红顶淡黄的老建筑,国际学生经常去办事的Bechtel Center旧旧的,隔三叉五办活动的Terman工程系礼堂也不那么光鲜、医学中心很多部门都挤在巴斯德小道附近低矮的临时建筑里。想来,那时捐赠并不多,由于前一次的惊吓,也不敢乱花钱。

校园里大多使用苹果麦金塔,比足球大一点,在斯坦福书店买一台,新生25%折扣。这种电脑顶上有个把,可以用手提来提去。现在看来这才算是真正的“手提”电脑。

 

 

 

 

 

(Bechtel国际学生中心)                     (原Terman工程大楼,被黄仁勋中心取代)

 

 

 

 

(苹果麦金塔)   (1991年的《华夏文摘》)(访问学者身份证,每年续办)

整个学校来自大陆的本科生就一女生,华师大二附中的,拿的是李嘉诚奖学金,半中腰为了六四的事情还被停了。应该说,李嘉诚的骑墙性格当初就已见端倪。 且不论六四好坏,孤悬海外、一心向学的小女孩何罪之有?

拿了斯坦福奖学金的研究生、访问学者倒是不少,携家带眷大概100多号人,每次在Terman工程大楼搞活动,很中国,也很热闹,小孩满地跑,家属后面追。常常令我鼻子酸酸的,想起老家。

那时好像有三个华人学生团体,大陆的学生学者联合会,还有香港的、台湾的。香港的估计已被“一国两制“了,不知台湾同学现况如何?

也就几年功夫,电脑开始广泛应用、因特网如火如荼,为斯坦福注入了无穷无尽的活力,思科起来了、网景起来了、Yahoo起来了、Google起来了、苹果扑腾了几下,咸鱼翻身了。似乎一夜之间,斯坦福和周围的硅谷一下子焕发了青春。

(原网景公司,被AOL收购)      (早期雅虎,Sunnyvale Costco后面)

 

 

 

 

 

 

 

 

(早期谷歌,Palo Alto大学路165号)

毫无疑问,这主要得益于斯坦福人才孵化器功能和鼓励创业的精神,而优秀的移民子女把这种精神发挥到淋漓尽致。

沙丘路上( Sand Hill Rd.) 的风险投资家也帮了大忙。那年头,在大学路 (University Ave.) 上经常看到腰缠万贯、西装笔挺的风投,追着T恤短裤的穷学生喝咖啡,强烈要求合伙“烧钱”。真的是一道很独特的风景线。

讲到斯坦福的创业精神,忍不住又想多说几句,至少有两位华人妈妈向我抱怨,她们斯坦福毕业的儿子“和大公司有仇”,死活不肯在大公司干活,情愿抛去所有福利、股票期权,出来自己创业。还顶嘴说 “学校没有教我们如何为人家打工!”。

这有点像咱们的温州人,死乞白咧要做老板。难道斯坦福用的是温州教学法?

同时期起飞的还有哈佛、麻省理工附近的128科技走廊,但由于少了斯坦福这些缺一不可的条件,最终还是差了一大截。

饮水思源,校友捐赠源源不断,校园里以捐赠人命名的新建大楼如同雨后春笋,岂不说露西.帕克儿童医院、吉姆斯. 克拉克中心,更有很多亲切的华人名字,如黄仁勋工程中心、扬致远E2大楼、李嘉诚中心等等。倒是难为了老美,因为发音实在拗口。

 

 

 

 

 

 

 

(杨致远夫妇大楼/Y2E2大楼)

(黄仁勋工程中心)

(李嘉诚中心)

《美国与世界新闻导报》、《福布斯》、及《新闻周刊》每年的排行榜上,斯坦福则毫无悬念地名列前茅。

全世界优秀学生开始讨论在斯坦福和哈佛之间进行取舍。而在美国高中生心目中,斯坦福宛若一个美丽的梦,因为她的录取率最低,得到的捐款最高。因为不差钱,所以精挑细选,绝不含糊。

最终为斯坦福、哈佛之争仗义执言的是纽约时报 —“硅谷时代,斯坦福比哈佛更受青睐“。这篇文章自2014年五月以来反复在网上刊登,得到了几乎一面倒的肯定。虽然文章用模糊的 “it” 代表斯坦福,但结论却水晶般的透明:斯坦福已经成为美国最好的大学,美国高等院校的老大。

120多年前,利兰. 斯坦福夫妇揣着许多钱,看上去像乡巴佬,怀着丧子之痛,小心翼翼地来到哈佛大学校长办公室,想以捐款来表达对该校的敬意,同时也用来纪念他们的爱子,想不到校长大人语气冷淡,心不在焉。非但如此,这对伤心的人儿居然还受到秘书小姐极大的怠慢。又气又急之下,斯坦福夫妇捧着这笔钱,跌跌撞撞回到加州,决定自主办学。

尽管这则故事虚构成分很多,但无论如何,忆苦思甜,想想过去,看看现在,老夫妇九泉之下,也一定会扬眉吐气,笑逐颜开。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