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奖梁钜忠访谈青蒿素(记者李晓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职业初期就开始研究青蒿素

    昨天下午,记者在梁钜忠老先生的家中见到了他,虽然已经76岁高龄,但梁老依然神采奕奕。

    “首先我要恭喜屠呦呦得奖,作为青蒿素的发现者,她得奖实至名归。同时,作为她的研究伙伴,我也感到十分自豪。”一提到青蒿素,梁老的脸上就堆满了笑容。用他的话来说,这是值得他一辈子骄傲的事。

    梁钜忠是广东人,1956年从江西师大化学专业毕业后,他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云南第一卫校做了一名化学老师,同时还参与业余医科大学的学习。1970年,他被调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工作,第二年3月被派往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参加植物化学进修班学习。同年11月结束学习回所后,梁钜忠正式开始了抗疟疾新药的研究工作。当时全国进行此项研究的只有卫生部中医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

    “那时我们这个课题组只有5名成员,我担任组长。”梁老说,研究组起初是对植物“金不换”和“管兰香”进行提取及筛选,发现其提取显示有抗疟活性,但毒性大,因此就放弃了。1972年,北京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传来了好消息,他们从青蒿中找到了一种有较强抗疟活性的化合物。但北京青蒿资源不丰富,因此建议在云南的梁钜忠课题组对该属植物进行筛选,希望能够找到成分含量高、资源也较丰富的植物。

    随后,梁钜忠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便开始积极行动。课题组成员罗泽渊发现有一种蒿属植物的提取物显示有抗疟活性,经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鉴定为大头黄花蒿。但经过实验发现,这种大头黄花蒿的活性成分含量较低,实际应用的价值不大,大家有些失望。但很快,大家又发现了一种来自四川的青蒿,经提取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比大头黄花蒿高出了10倍,高含量的青蒿终于被发现了。

    反复试验发明汽油法提取工艺

    高含量的青蒿被发现后,1973年,全国抗疟疾新药研究领导小组(即523小组)在北京召开了会议,卫生部中医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和云南省药物研究所都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上,领导小组进行了科研合作的分工,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主要负责提取相当数量的青蒿素,为药理和临床提供所需的药物。作为此次会议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代表,梁钜忠接受了这个艰巨的任务,并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研究出最好的提取方法。

    回所后,梁钜忠一头扎进了实验室。首先用乙醇、丙酮、醋酸乙酯、苯、乙醚等溶剂做溶解度试验。经反复比较,发现青蒿素结晶体在苯和乙醚中的溶解性较好,因此就选用这两种溶剂来做提取实验,发现均有结晶析出。但是,问题也接踵而来:苯具有毒性,在实验室里少量应用问题不大,但如果将来在工厂中大量使用,毒性的问题就很难解决。至于乙醚,因其沸点低、易挥发,在操作过程中十分不便。因此,能否用别的溶剂来代替,成了困扰梁钜忠最大的难题。

    此后,他更加废寝忘食地进行研究,查阅了大量的化学手册、资料、笔记,但仍然一无所获。“我记得以前在北京进修时,老师曾提过:苯的毒性大,工业生产最好不用,可用溶剂汽油代替。”梁老说,这是他在课余时间和老师聊天中获得的信息。没想到,就是这一句不经意的话给了他启发。

    于是,他赶紧找来溶剂汽油,将青蒿叶子粉碎后浸泡过滤,提取液经浓缩放置过夜,第二天果真就析出了结晶,再经脱色后就得到了白色结晶。小试成功后,梁钜忠拿来了更多的青蒿叶子和溶剂汽油,又反复进行了多次试验。历时两个月,终于使小试工艺路线从初步形成到逐渐成熟直到最终完善。

    之后,课题组的成员用汽油法提取工艺,借用云南白药厂和昆明制药厂的车间,进行了几次批量的放大投产试验,均获得了成功,并积累了不少的青蒿素,满足了临床试验的需要。此后,广州中医学院的李国桥用此方法制成的青蒿素片,进行了18例临床试验,均取得了成功。

    1976年至1978年,是青蒿素制药试验的阶段。在此期间,梁钜忠小组提供了大量的青蒿素结晶。据他回忆,当时消耗的青蒿叶子就有8吨多。1978年后,全国开始推广青蒿素制药,青蒿素对抗疟疾的神奇功效开始大放光彩。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东南亚国家的人愿意用一辆单车来换我们的一支青蒿素针剂。”说到这,梁老的眼眶有些湿润了。他说,以前非洲和东南亚的人民饱受疟疾之苦,但青蒿素发明之后,他们的疾病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这对他们所有参与青蒿素研究工作的科研人员来说,是莫大的安慰。“这真是一项有益于全世界的伟大发明。”

    1979年9月,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对卫生部中医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广州中医学院等共同发明的抗疟新药——青蒿素授予了二等奖,并颁发了发明证书。1996年8月30日,第三届求是科技基金奖在北京颁发,“杰出科技成就集体奖”共200万元人民币,授予了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工作有杰出成就的10位科学家,分别是屠呦呦、李国桥、周维善、魏振兴、李英、朱大元、刘旭、梁钜忠、顾浩明、许杏祥。如今,梁老仍然保存着这些奖状和奖章,他希望人们永远不要遗忘这些为医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研究者。

    退休后,梁老的生活很阳光

    凡是见过梁老的人,都会被他身上散发出来的活力深深感染,他不仅好客,而且十分健谈。1994年8月退休后,梁老开始了另一种生活,同样也忙得不亦乐乎。

    “我喜欢上网,还喜欢摄影、运动,每天忙得不得了。”梁老说,他每天都要进行一个小时的运动,闲暇时间就上网看看新闻、玩玩微博,节假日就到处游玩拍照,生活过得十分充实。梁老还给记者展示了他拍的照片,有世博园的美景、圆通山的樱花,还有野生动物园的动物,都经过PS制作剪辑成视频刻成了光碟,还配有美妙的音乐,而这一切,都是梁老自己亲手制作的,“我们虽然年纪大了,也不能落伍啊!”

    梁老的妻子曾经也在云南省药物研究所搞研究工作,因此二人不仅志趣相投,生活习惯、饮食规律也十分讲究。“我们倡导健康饮食、快乐生活。”梁老说,如今自己的孩子也都成家立业,有了美满的生活,他已经很知足了。往后的日子他会和妻子一起,继续快乐地走下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