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所谓农村出来的考生,实际也是县城甚至更大城市的学生,小城镇和农村的界定不明显,因为人人只要愿意,立马可以把户口迁到城里。
随着什么什么的进展,户口制度严密化了,农门之差要鲤鱼才能跳了,农是农城是城,楚河汉界难过蜀道,农村同学读高中基本还是得到县城,当然考取大学自然蹦出来了,考不取还是可以跳的,比如朝阳沟里那栓保,木考取大学但县剧团要了的呀,只要他不拽蛋,城市户口还是会有的,所以跳农门未必大学一条华山路。
自从天气和共产党捣了大乱, 别说进城,说想进城,都有人和你急眼,虽然当兵是条路子,但上大学(包括专科学校)还是自己可以努力的方式方法。
春雷一声震天响,文革的火气传四方,大学被暂停了几年,待推荐开始,又有农村贫下中农子弟可以通过这个渠道上大学了,也就是变成吃公家饭的人了。不过,记住,纯贫下中农子弟被推荐上大学的,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多,城里也得有推荐,部队更是不能少,即便农村去招生,知青这些原来不属于农村的也属于农村名额了, 占去一些,地县社干部的农村子女,虽也是农村户口(蛮亏的,呵),人口不占农民大部可推荐决不算少数,又挤掉真正的贫下中农子弟一些,大学里莫名其妙的那些直接不经过任何工农兵单位而来上学的人,别告诉我说不知道。算来算去,只有多少贫下中农孩子来了?
倒是改开后, 农村子弟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大学,因为这是一条基本还算公平的路,不但跳得了农门,还能成为白领儿呢,再弱是毕业找事不利,咱就去考研,于是如今的大学里,恐怕农村同学的比例是最高的了,看看那些高考中学工厂,没有一个在甚至中型城市,大多在县城乃至原先的公社中学,不是农村孩子或刚刚“城镇化”的农村孩子是谁在那儿上?
更进一步,到NIH看看这些年来的博士后,农村或刚城镇化的子弟占多少?就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