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序曲》(三皇五帝到夏商)之七十九

有时间看看书,打打字挺好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成汤出狱后,其“三观”突变,战略意图非常明显。尽量拉拢远方的诸侯,与他们结交,至少不和他们开战,然后集中兵力对夏邑周围诸侯实施外科手术式摘除,豕韦、顾国,先后被他拿下。他这么做很聪明,缩短战线,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达到目标,毕竟他的标靶是履癸,而不是任何一个诸侯国。战国时秦国的战略思想“远交近攻”,成汤早就用上了,他的谋臣左右相伊尹和仲虺能力非凡,不比商鞅和张仪差。

伊尹是成汤最重要的谋臣,他的经历非常励志。他似乎一开始就被成汤吸引,非要去辅佐成汤不可,也许是“四肘”引起了他的好奇心也未可知。伊尹虽然胸有丘壑,可他是个低到尘埃里的人,身份非常低微,仅以成汤一个妃子有莘氏(大禹的母亲也是有莘氏)陪嫁奴(媵臣)的身份来到南亳。

伊尹除了满腹经纶之外,厨艺也很高超,他正是以烹饪作为敲门砖引起成汤的注意,难怪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通过有莘氏的引见,伊尹背着一套厨具出现在成汤面前,那天他作了几菜几汤,成汤品尝之后连竖大拇指说“VERY GOOD”,擦擦嘴就准备离开,只听伊尹在身后说“且慢,难道您不想品尝天下吗?”

        成汤被这个厨子的话镇住了,转身说“愿闻其详”。于是伊尹便把调料的原理和治国的方略联系在一起,给成汤上了一堂博士课“治国方略与厨艺的比较研究”,这堂课的核心内容被老子学去了,那便是“治大国如烹小鲜”。成汤惦记着下顿该吃什么,就给伊尹点了个赞,乖乖跟着伊博导上课。

        伊尹此后便经常背着厨具出现在成汤出现的地方,三下两下的,和成汤混成熟人。成汤给他的第一个工作是出使夏都的外交官,其实就是做间谍。成汤很会用人,他让伊尹给妺喜做了一桌菜,妺喜当时处于失恋状态,对美味有种变态的嗜好,于是便跟伊尹构成“失恋阵线联盟”。妺喜一边吃着美味,一边在心里唱着“找一个承认失恋的方法,让心情好好地放个假,当你我不小心又想起他,就在记忆里划一个 叉”,她就用那把叉叉她心底的履癸哥。

        关于伊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说他是个比诸葛亮还要牛的隐士。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出诸葛亮,而成汤则五顾“厨房”才请动伊尹。这两种迥异的说辞都证明了一点:伊尹很有本事,不管他是陪嫁奴还是隐士。

有了伊尹,成汤的“四肘”施展开了,四处讨伐,威风八面。《殷本纪》上用了四个字概括“汤征诸侯”,分明是“以力服人”好不好?哪来的“德”?德也许就是伊大厨熬的一锅汤,你喝过了才明白。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方知情深,赢了才懂德厚。

成汤的“德”在打猎方面体现出来。有次他外出,看到猎人四面张网,嘴里碎碎念:“天灵灵,地灵灵,四方禽兽入网来!”,成汤现场作出指示:“这样做就把动物抓光了,很缺德”,于是命令撤去三面网,然后碎碎念:“往左的往左,往右的往右,快跑吧,不听话的才到我网里来。”(“不用命,乃入吾网”),好像他打猎是为了考验动物是否听话似的,很奇怪的“爱心”。甭管怎样,成汤为汉语做出了贡献,成语“网开一面”由此诞生。

诸侯们听了这个“网开一面”的故事,都感动得不行,纷纷表示成汤的德行简直好得不能再好,连禽兽都受到照顾(“汤德至矣,及禽兽”)。诸侯们的文化程度恐怕都不高,否则不会如此缺心眼地解读成汤精心炮制的寓言。这个寓言明显带有威胁意味:听话的,我让你们活着,“不用命”的,我就要你们的命,把你们一网打尽!

别看当时“亳侯”牛气冲天,仍然有不甩他而忠于夏朝的,商丘东面的葛伯就不愿奉成汤之命祭祀天神、地袛。葛伯是诸侯,成汤也是诸侯,级别上两人完全对等,还是多年的老邻居,葛伯确实有理由不听成汤。只是葛伯忘了级别和实力是两回事。成汤找他碴已经很久了,终于被他找到,而且理由非常高大上:“葛伯不祀”,这种不敬天地的诸侯是必须要除掉的,即使敬了,也是要除掉的,因为找个别的理由很容易,比如“弃绝三正”啥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