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丁的弟弟外丙以替补身份登上帝位,上台第一件事便是任命伊尹为卿士(“命卿士伊尹”)。成汤时代伊尹已经是权倾朝野的右相(尹是右相的意思,伊尹的真名叫伊挚),“卿士”和相并不完全相同,卿士有封地,权势之大俨然国中国。战国时代的很多强国就是在“卿士”手中江山更姓,比如齐国从姜齐变成田齐,赵、魏、韩三家分晋。
外丙在位两年就死了,《殷本纪》说是三年。外丙的弟弟仲壬继任,他一上台干的第一件也是“命卿士伊尹”!伊尹在后汤时代的地位实在太高了,仲壬大概想不出更高级别的职称了,只好让伊尹做“卿士平方”。仲壬在位仅四年又死了。
外丙和仲壬这两人命短得蹊跷,为啥成汤的儿子们身体素质都这么差?太丁即位之前就死了,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偶然的意外;外丙代替太丁即位,仅两年又死了,这个意外是偶然吗?外丙的弟弟仲壬继位,才四年也死了,我们还会认为这是个偶然的意外吗?如果他们的短命和成汤的四个肘子无关,那么也许跟一个人关系很大,那人便是“卿士平方”伊尹。
伊尹那时绝对是商朝的无冕之王,王位人选他一个人说了算。外丙和仲壬都是被他扶上王位,全都莫名其妙地在六年内死光光。接下来,伊尹又指定了一个接班人,那人本来在被王位遗忘的角落。伊尹在接班人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他的任性,夏朝的父终子及被他改成兄终弟及。
夏朝十七世帝王里,有十五世都是子承父业,只有中康和扃是个例外。中康是太康弟弟,他是被后羿推上去的,没得选择;扃是被哥哥泄扶上宝座,因为泄的儿子孔甲自小就是个不求上进的坏孩子,泄实在没法,才“内禅”于扃,这暗示了泄只有一个儿子,如果他有许多儿子,那么泄实在是世界上最失败的父亲:其他儿子和孔甲一个德性。
太丁死后,按常理太丁的儿子太甲应该接位,那时他应该已经成年,至少有十来岁,五帝之一的颛顼十岁就开始辅佐少昊了。伊尹无视太甲,选了太甲的叔叔外丙上位,那么外丙死了,就该外丙的儿子继位才是;外丙的儿子又遭无视,太甲的另一个叔叔仲壬上台,才四年就死了,那么该轮到仲壬的儿子吧?NO,那么是太甲的另一个叔叔吗?还是NO,这回彩头落到太甲头上!(“伊尹乃立太丁之子太甲”(《殷本纪》)太甲在王位继承权上已经黄了两茬,怎么着也轮不到他,可伊大人偏偏让被雪藏了两届的太甲上岗。
伊尹充分体现了一个“卿士平方”的主观能动性,其挥洒自如的任性令后世的权臣霍光、董卓、曹操羡慕得双眼发直,并仿而效之,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达到“平方”的境界。霍光生前倒是牛得很,死后第二年被诛灭九族;董卓更惨,被吕布杀死后,不仅三族被诛,肚脐眼上还被插上灯芯,当作蜡烛点了,因其身体肥胖,那只大“蜡烛”点了好几天,苏东坡嘲笑说“毕竟英雄谁得似,脐脂自照不須灯。”,就曹操还算命好,不过成天提心吊胆提防另外两个冤家打他,觉都睡不好,所以他经常看到“月明星稀”的夜景。
太甲元年,猜猜看他做了什么事?还是“命卿士伊尹”!伊尹更上层楼,成“卿士立方”了。“伊立方”似乎对太甲不太放心,一口气写了三篇训词,分别是《伊训》、《肆命》和《徂后》,这三篇可以称为“老三篇”,当然“老三篇”都无迹可寻了,那时没有文字,实在没法保留。如《尧典》、《禹贡》什么的都是后来的儒生们瞎编的,编得太像,以至于编造者本人都分不清真假,于是自己也便成了圣人,起码也是圣人的影子。中国的赝品(或者叫山寨)技术领先世界是有历史根源的。
伊尹给太甲的训词虽然具体内容不可考,但从题目上能瞧出些许眉目。《伊训》肯定是给太甲规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肆命》陈述天命,“肆”者,陈也,告诫太甲要以德服人,再也不能干王亥做的那些缺德事(这是不可能的,我说说而已);《徂后》,徂念促,过往之意,追述商王祖宗八代的辉煌和德行,其中肯定会提到王亥,这是可能的,我不是说说而已,想想看,一群牛羊换来一个国家,太划算了,难怪亥被追封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