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 新北京 6 – 国家博物馆

人生如梦, 经历过多少风风雨雨? 我愿意把自己经历过的酸甜苦辣, 与大家分享.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记叙我们去年回国的 “老北京 新北京“ 系列, 拖到今天还没有写完。 现在利用圣诞节的假期, 再完成一篇, 介绍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华文明, 一直说有五千年历史。 近些年的考古和历史研究的许多新发现, 又把中华文明史向上推了好多年。作为炎黄子孙, 我们一直引以为自豪, 这是远古世界四大文明唯一延续至今而不绝的一支。 中国国家博物馆, 对于我们重温中华文明的灿烂文化, 欣赏我们祖先精美的艺术杰作, 反思中国历史的曲折进程, 真是一个绝佳的场所。 我们一家在北京住过十几年, 而我出国前那几年, 每天上下班都要路过天安门广场。 可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这么多年, 一直没有参观过国家博物馆。 后来, 从生活的积累中慢慢领悟到了历史的重要性, 也学会了从历史获得借鉴与启发, 并且试图站在历史的高度分析当今世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激发起我对历史的兴趣。 而历史文物的艺术价值, 也让我更加关注博物馆的藏品。

 

2007 年回国, 本来是想找时间参观国家博物馆的, 未曾想, 博物馆因为扩建而停展, 给我留下了一些遗憾。 2014 年再回北京, 就下了决心, 一定去看一次。冒着六月的酷暑, 拿出大半天时间, 凭证件领到了免费的门票, 走马观花, 把博物馆粗略看了一圈, 感觉真是不虚此行。 在所有不同年代不同门类的展品中,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 当属古青铜器。 馆中青铜藏品之丰富, 体量之宏大, 工艺之精美, 更兼造型之飘逸, 真让我有一种天马行空, 旷世绝响的感觉。 这些, 在国外的博物馆中是难得一见的。 也正因为这个缘故, 在我下面选发的照片中, 青铜器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只是出于我自己的偏爱, 并不代表我看到展品数量的真实比例。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我在现代艺术展厅里所看到的东西, 实在是乏善可陈, 尤其是那些与天朝政治紧密挂钩的作品, 艺术水平不高, 政治说教味道太浓, 总是令人联想到文革之风 (类似毛林井冈山会师之流的伪造历史的油画), 我相信, 这些作品会是相当短命的, 不看也罢。

 

介绍国家博物馆的展品之前,对博物馆本身的历史稍加回顾, 还是有帮助的。

 

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前身為1912年7月9日中華民國教育部於國子監設立的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17年,民国教育部決議將紫禁城端門至午門一帶劃為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址。1918年7月遷入,並將午門正樓、雁翅樓及四角亭闢為10個陳列室,東西廡各三間為辦公室,東西朝房為儲藏室,總計館舍150餘間,文物五萬餘件。1924年8月1日在正式對外公開展覽。1926年定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1949年10月1日,更名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隸屬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

 

后来, 1958年10月,在天安门广场东侧修建新馆,1959年8月工程竣工,成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1969年9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革命博物馆合并,称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2007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正式动工, 2010年12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2011年3月,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开放。

 

根据百度介绍: 现在的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简称国博,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东西相对称,是历史与艺术并重,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截止至2013年末,中国国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48个。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是中华文物收藏量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整体规模在世界博物馆中位居前列,2012年游客接待量达到537万人次,2013年达到745万人次(当年全球第三),是全世界最受游客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下面贴出的照片, 是从我那天所拍的许多片子中选出来的。 几经删减, 还是有很多, 不忍割爱。 朋友们如果感兴趣, 我建议还是浏览一下。 当时参观, 时间紧促, 不可能一一做笔录。 所以我在贴每张照片前, 尽可能查找详细的说明。 这些说明大部分来自国家博物馆的官方网站, 和百度的介绍, 我就不一一标注出处了。

 

1 世界奇迹 – 秦兵马俑

 

2 博物馆的建筑 – 巨大而呆板的廊柱

 

3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头像, 与中国其它地方出土的青铜器风格迥然不同, 有人猜想这与外星人有关。

商 蜀 祭器, 1986年四川省广汉县三星堆出土。 高37.5厘米、重0.6千克。

铜人头的面部方正,顶部平展,铸有子母口,以便戴冠。面部表情粗放,双眼圆睁,阔鼻,鼻梁突起,双唇紧闭。双耳垂穿孔,并以云雷纹为饰,脑后铸有长辫,发丝根根可见,颈部可接插木柄,其形象当与蜀人中的巫师有关。

 

4 炎夏六月, 来博物馆参观的人群仍然络绎不绝。

 

5 中国魂

 

6 镇国之宝: 后母戊鼎, 商 后期礼器, 1939 年出土于河南安阳。 “后母戊” 是某商王母亲的庙号, 此鼎器型庞大, 纹饰精美, 工艺复杂。该鼎现在被禁止以任何方式出国。

器厚立耳, 折沿,腹部呈长方形,下承四柱足。器腹四转角、上下缘中部、足上部均置扉棱。以云雷纹为地,器耳上饰一列浮雕式鱼纹,耳外侧饰浮雕式双虎食人首纹,腹部周缘饰饕餮纹,柱足上部饰浮雕式饕餮纹,下部饰两周凸弦纹。

“后母戊”青铜方鼎(曾称“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重832.84千克,是目前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器腹部内壁铸铭“后母戊”,是商王母亲的庙号。 “后母戊”青铜方鼎器身与四足为整体铸造,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之后再装范浇铸而成。铸造此鼎,所需金属原料超过1000千克。制作如此大型器物,在塑造泥模、翻制陶范、合范灌注等环节中,存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问题。“后母戊”青铜鼎的铸造,充分说明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此外,经光谱定性分析与化学分析的沉淀法所进行的定量分析,“后母戊”青铜鼎含铜84.77%、锡11.64%、铅2.79%,与战国时期成书的《考工记·筑氏》所记鼎的铜锡比例基本相符,从中可见我国古代青铜文明的内在传承。

 

7 赵州 安济桥 石栏板, 二龙相搏, 姿态生动。 民间相传, 这是祖师爷鲁班的杰作。

 

8 盛世鼓, 今人复制的国宝。

 

9 近代中国文化精英, 您能认出几位?

 

10 精美绝伦的瓷碗, 令人叹服!

 

11 青铜的魅力: 潶伯卣, 西周酒具, 甘肃灵台 1972 年出土。

 

12 乾隆皇帝画像

 

13 长翅膀的独角兽

 

14三星堆青铜头像的侧面照

 

15 国宝: 明 孝靖皇后凤冠

 

16 金龙?(我没有查到说明。)

 

17 西周 炊器 大盂鼎

大盂鼎系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郿县礼村,先后为当地乡绅郭氏、县令周广盛以及左宗棠、潘祖荫等所有,1951年潘氏后人潘达于女士将其捐赠予上海博物馆,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另一尊同为盂所铸之鼎,形制略小,习称“小盂鼎”,器上铭文涉及西周与鬼方之间的战事,但此器在辗转收藏的过程中已不见踪迹,仅于著录中保存铭文拓本。  

大盂鼎器壁较厚,立耳微外撇,折沿,敛口,腹部横向宽大,壁斜外张,近足外底处曲率较小,成垂腹状,下承三蹄足。器以云雷纹为地,颈部饰带状饕餮纹,足上端饰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两周凸弦纹,是西周早期大型、中型鼎的典型式样,雄伟凝重。

器内壁铸铭文19行291字,记述了周康王二十三年九月册命盂之事。铭文中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与商内、外之臣僚因沉湎于酒以致亡国的教训,告诫盂要效法其祖先,忠心辅佐王室,并赏赐盂鬯、命服、车马、邦司、人鬲、庶人等。《尚书·酒诰》是周公旦所作,用以告诫被封在商故地朝歌的武王少弟康叔封,文中有一语句“惟荒腆于酒,不惟自息乃逸,厥心疾很,不克畏死。辜在商邑,越殷国灭,无罹”,大意是说商纣好酒,不思其过,最终导致国灭邦亡。与大盂鼎铭文所言相合,透露出周人对于商人嗜酒误国这一前车之鉴的警示。

此器铭文中用字笔画粗细不等,且如“王”、“在”、“正”、“土”等字中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团块,象形意味仍较浓。又如铭文中“有”、“厥”、“又”等字波磔分明,体现了用笔过程中自觉的提、按意识。通篇文字布局规整,书风凝重。

 

18 文官不贪财, 武将不惜死, 是中国封建王朝时有作为的君王对臣子的要求。 不知当今天朝文武百官, 对此做何感想?

 

19 青铜编钟

 

20 元代 双凤麒麟纹石雕, 1966 年 北京明城墙基址出土。

 

21 威武壮观的秦俑小方阵

 

22 春秋战国时期展厅

 

23 菩萨头像

 

24 嵌绿松石勾连云纹钫

战国 晚期 1957年河南陕县后川出土。 通高53.2厘米 口径12.5厘米 足径14.2厘米

器方口微侈,方唇,长颈,铺首衔环耳,鼓腹、下部缓收,平底,方圈足。覆斗形器盖,缘置四环纽。器通体铸纹槽,以绿松石镶嵌装饰勾连云纹,精细繁缛。

 

25 现代美术作品展入口。 上面的巨型浅浮雕, 源于徐悲鸿的国画作品“愚公移山。

 

26 三鼎? 五鼎? 或者九鼎?春秋时,楚子(楚庄王)北伐,陈兵于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遣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子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见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问鼎,有夺取周王朝天下的意思。

 

27 铜佛像

 

28 “子龙”青铜鼎

商 商后期 商末周初, 通高103厘米, 耳高22厘米, 腹高43厘米, 足高36.5厘米, 口径80厘米。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此器厚立耳,微外撇,外侧饰两周凹弦纹,折沿宽缘,腹部横向宽大,微下垂,下承三蹄足。器颈部以云雷纹为地,周饰2类6组浮雕式饕餮纹,足上端饰高浮雕式饕餮纹,下衬三周凸弦纹。据传,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在中央财政设立的“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的支持下,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子龙鼎征集回国。

子龙鼎所铸铭文“子龙”之“子”字较小,下“龙”字以双线勾勒,虬劲有力,恰如一竖立且尾部向右上盘卷的龙形,瓶形角,圆目,张口,生动传神。器颈部所饰,一为有首无身饕餮纹,瓶形角;二为首身完整饕餮纹,卷角较宽, 尾部下卷,爪后有长距,以凸起的鼻梁部位为对称轴线,躯干向两侧同时展开,形成一首双身,意在以平面展示立体。两类饕餮纹相间环列,静中求变。整个饕餮纹带由一个单元纹样向左右两方反复连续伸展构成,整齐并富有节奏。器足上端所饰饕餮纹卷角如羊,角尖部内卷并高高凸起,愈显动感,也与鼻梁部位耸起的扉棱增加了器物的稳定。

子龙鼎造型雄伟,在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而且铸造精细,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

 

29 阿拉伯文带座铜炉

明 通高22.3厘米、口径24.1厘米。

这是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铸造的铜炉。炉腹部饰阿拉伯文两组,一组意为“安拉,唯一真主”,另组意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炉的底座呈荷叶形,炉外底有楷书“大明正德年制”款识。由于明王朝对伊斯兰教采取保护政策,许多伊斯兰信徒参与政治活动,政府对伊斯兰教赠予不少,这座铜炉就是明政府赠给清真寺的用品。

 

30 青铜爵 - 商

约公元前14世纪——前11世纪, 通高20.6厘米。

器菌状柱,杯体较长,壁较直,兽首鋬,圜底,下承三棱锥状足。器柱上饰涡纹,杯体上部饰两周弦纹。器尾内壁铸有铭文2行6字:“ 作父癸尊彝”。 父癸是作器者 先考的庙号。

 

31 昭陵六骏之青骓

昭陵六骏是指陕西醴泉, 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每块石刻宽约2米、高约1.7米。昭陵六骏造型优美,雕刻线条流畅,刀工精细、圆润,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六骏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的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飒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32 郑成功像

清 长130.5厘米、宽65厘米,绢本设色。

这是郑成功的传世画像。画面绘郑成功坐于松树下一长案旁与人对弈的情景。他广额长须,头戴方巾,内穿铠甲,外罩便服,左肘倚案,右手执棋,神态安静,正在聆听;一刚下马的军士抱拳跪地禀报军情。诗堂楷书十一行《百字赞》:“俨乎其神若有思,蔼乎其容若可即,盖其气吞湖海,胸藏甲兵,自为秀才,便以天下为己责,而况遭时艰危,能不奋然一击。睹公雄姿,直欲一而抵黄龙府,又何有于半壁,无亦以淝水之捷,足快人心。偶托赌墅以自适,公之胜算,早在局中,是岂寻常所以测识。螺阳王忠孝拜手敬书。”此画表现郑成功运筹帷幄,弈棋等候战场消息,“公之胜算,早在局中”。画右侧边款“壶兰黄梓敬写”,下钤“黄梓”、“才子”印。

郑成功(公元1624年-1662年)是明清之际民族英雄。汉族。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号大木,福建南安人。顺治十八年郑成功率将士数万人自金门出发,经澎湖,出敌不意地在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先以优势兵力夺取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城(今台南市内),继又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区)长期围困,经过9个月的苦战取得了胜利。于公元1662年打败荷兰殖民者,迫使殖民总督揆一在投降书上签字,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收复台湾。

画家黄梓,少见记载,事迹待考。题记者王忠孝,字长儒,福建惠安人。崇祯进士,南明隆武时曾任兵部侍郎,后入幕郑成功军中。

 

33 青铜方尊

 

34 中山怀王刘修的金缕玉柙

西汉 刘修 金缕玉衣 呈黄色。包括头罩、脸盖、上衣前后片、左右袖筒、左右手套、左右裤筒、左右足套及遮裆等部分。各部分别用玉片和金丝连缀而成,共用玉片一千二百零三块,金丝约2.567千克。玉片多为梯形和长方形,少数为三角形和不规则的四边形,正面抛光,色泽协调一致。金丝较粗,断面为圆形,两端细锐便于穿孔。连缀时为相邻四片的四孔用两根金丝由背面十字交叉对角相连,穿孔到正面后,再交叉向右拧成圆结。出土时左右裤筒的下部均截下一段,展开后盖在腹部;死者胳膊比袖筒短,两手放在袖筒内,可见这套玉衣比穿者身材略大。同时出土的还有玉眼盖两件、玉鼻塞两件、玉耳塞两件、玉蝉形口含一件、玉肛门塞一件、玉生殖器罩一件等九窍塞。

 

35 青铜器细部

 

36 战马嘶鸣

 

37 青铜器细节: 精美优雅的纹饰。

 

38中山怀王刘修的金缕玉柙 – 头部细节

 

39 令人赞叹的古青铜工艺

 

40 清 乾隆, 粉彩鹿纹尊

 

41 青铜羊, 酒器, 造型极为生动。

 

42 精美的印泥盒

 

43 虎踞青铜

 

44 绝世瓷器, 色彩艳丽, 造型高雅, 无与伦比。

 

45 玉石雕女神像, 2005 年8 月, 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赠送给胡锦涛的礼品。

 

46 外宾访华所赠送的礼品, 牙雕少女。

 

47 远古独木舟

 

48 曾中斿父方壶

夏至春秋 春秋早期, 1966年湖北省京山县苏家垅出土。 通高65.5厘米,口长22.8厘米, 宽16.5厘米,足长30.5厘米, 宽23.5厘米。

 

49 从博物馆向外看天安门广场。

 

50 青铜食器

 

51 陶鹰鼎

仰韶文化陶器,出土於陕西省華縣(现渭南市华州区)太平莊。2002年列为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

陶鷹鼎通高36厘米,整体結構質樸,周身光洁,未加紋飾。鼎上雕有一隻兩眼圓睜的貓頭鷹,以鹰的前胸为鼎腹,双翅後收構成鼎之中後部,鷹背开有鼎口,鷹足和尾部為鼎足。鹰的双目圆睁,喙部呈勾状,整體造型頗具氣勢,十分生動。

1993年,中國第一次申辦奧運,德國的洛桑市的奧林匹克博物館正舉行申奧國家文化展,當時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親自於中國北京及西安等地挑選參展文物,最終陶鷹尊與青铜大面具、错金银龙凤青铜方案、金缕玉衣、兵马俑、鎏金银盘、凤冠和皇帝龙袍共七件文物成為參展品。

 

52 人面鱼纹彩陶盆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前期, 仰韶文化, 葬具。 1955年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出土, 高16.5厘米, 口径39.8厘米。

此彩陶盆呈红色,口沿处绘间断黑彩带,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人面鱼纹。人面呈圆形,头顶有似发髻的尖状物和鱼鳍形装饰。前额右半部涂黑,左半部为黑色半弧形。眼睛细而平直,似闭目状。鼻梁挺直,成倒立的 “T” 字形。嘴巴左右两侧分置一条变形鱼纹,鱼头与人嘴外廓重合,似乎是口内同时衔着两条大鱼。另外,在人面双耳部位也有相对的两条小鱼分置左右,从而构成形象奇特的人鱼合体。在两个人面之间,有两条大鱼作相互追逐状。整个画面构图自由,极富动感,图案简洁并充满奇幻色彩。

古代半坡人在许多陶盆上都画有鱼纹和网纹图案,这应与当时的图腾崇拜和经济生活有关,半坡人在河谷阶地营建聚落,过着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定居生活,兼营采集和渔猎,这种鱼纹装饰是他们生活的写照。

仰韶文化的彩陶图案中有大量的动物形纹饰,如鱼、鹿、蛙等,以鱼纹最为典型。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公认的彩陶艺术精品。类似内容的彩陶盆在遗址中出土了很多件,多作为儿童瓮棺的棺盖来使用,很像一种特制的葬具。人面由人鱼合体而成,人头装束奇特,像是进行某种宗教活动的化妆形象,具有巫师的身份特征,因此这类图画一般被认为象征着巫师请鱼神附体,为夭折的儿童招魂祈福。也有人认为人面与鱼纹共存构成人鱼合体,寓意鱼已经被充分神化,可能是作为图腾来加以崇拜。

 

53 布满飞鸟装饰的青铜器

 

54 时空交织

 

55 开国将帅 (看看你能认出几个来?)

 

56 “颂”青铜壶

西周晚期 盛酒器, 高51厘米。 器口、颈、腹部均为圆角扁方形,颈部收敛,两侧置兽首衔环耳,腹部庞大而下垂,圈足高且厚。颈部饰波曲纹,腹部饰蛟龙纹.

器内有铭文, 凡21行151字,记述了作器者颂受到周王“册命”。在目前所见出土材料中,对于 “册命”典礼之记录,见于多篇西周时期的金文,其中,尤以颂器铭文所记最为详尽、完整。上列《颂壶》所记之 “册命”典礼可归纳为如下五个进程:

1 三年五月甲戌之日,清晨,周王就位于宗庙中的大室;

2 宰弘为“傧”,引导“受命”者颂入门,颂立于中庭,面向北方;周王面南,尹氏将“册命”之书授予史虢生,王命史虢生宣读“册命”;

3 史虢生宣布周王命颂所司之职与所赐命服;

4 “受命”之颂对周王行稽首礼,并接受册书及赏赐出门;

5 颂对有司行“傧”礼,即对宰弘、尹氏、史虢生之类“劳者”赠以瑾璋。

上述《颂壶》所记“册命”典礼进程,与《周礼》、《礼记》、《仪礼》及《左传》中所载相符,两者可彼此发明,使我们能够较为清晰地了解西周时期的“册命”典礼。《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记周襄王“册命”晋文公之事,载晋文公“受策以出,出入三觐”,晋人杜预注“出入三觐”之意为,从来至去,见王共三次。今以《颂壶》相校,“出入三觐”当读为”“出纳三瑾”,乃是“受命”之晋侯对此次“册命”典礼中之“劳者”,即尹氏、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等有司,赠以瑾璋,以“傧”礼致敬,而并非如杜预所云。

 

57 当代美女

 

58 编磬

战国 魏 乐器,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这组编磬共10件,其长度、宽度依次为72.9厘米、17.7厘米,66厘米、16厘米,48.7厘米、14.5厘米,48.l厘米、15、5厘米,48厘米、15.2厘米,41厘米、13,5厘米,38厘米、12.5厘米,32.6厘米、11.25厘米,30.6厘米、111厘米,29厘米、10.3厘米。 编磬是成组悬挂在磬架上, 按谱敲击的成套乐器 (磬架系仿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出土的钟架而制作)。出土编磬的陕县后川2040号墓形制阔大,出土文物极多,仅大件铜器即有80余件。魏国是战国早期的强国,从这组编磬可以推见该墓主人的地位之高。

 

59 青铜器细部, 优美的纹饰, 精密的工艺, 令人击节赞叹!

 

60 琅琊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 (公元前 219 年)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 曾五次巡视郡县, 以示威强, 并刻石颂扬统一海内的功德。 这是公元前 219 年秦始皇东巡到琅琊郡 (今山东胶南西南) 时所立刻石的后半部。

 

61 逛累了, 可以在这儿歇歇脚。(博物馆内的各种设计, 都是这种方方正正, 见棱见角的风格。)

 

62另一个青铜器的细部

 

63 现代雕塑 鉴湖女侠 – 秋瑾, 作者 张德蒂, 1990 年。

 

64 青铜缶 战国 – , 1978 年, 湖北随县出土。

此缶为曾侯乙自做用器, 重 327.5 千克, 是迄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先秦酒器。

 

65 国家博物馆内景

 

66吴王光鉴 - 春秋, 盛水或盛冰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铜鉴内壁有 铭文52字,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区域,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其女叔姬名寺吁。吴国和蔡国同属姬姓,吴王光嫁女于蔡,为古代少见的同姓通婚之例,也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关系。

 

67鎏金铜绿度母坐像 - 14世纪, 高35厘米。

此像头戴五叶冠,面庞秀美,体态圆润,呈舒坐姿势。度母上身袒露,腰肢圆润,着贴体薄裙,裙上錾刻精巧细密的花纹。度母的头冠、璎珞、臂钏、手镯、戒指皆镶嵌绿松石。左手结期克印,右手施与愿印。此像制作精细、美观,表现了尼泊尔工匠喜好嵌饰、重视细节制作的特点。

 

68错金银云纹青铜犀尊 - 西汉 酒器。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出土,高34.1厘米、长58.1厘米。

中国古代做成动物形的酒尊不乏其例,如商时期铜器中的牛尊、象尊、豕尊等,周代铜器中的驹尊、兔尊、鸭尊等。到了汉代,肖形尊虽已不太流行,但仍为人们所钟爱。这件铜尊采用犀牛的造型,犀牛昂首伫立,肌肉发达,比例准确,体态雄健,为古代生息在中国的苏门犀的形象。

此尊呈犀牛形,犀牛昂首伫立,身体肥硕,四腿短粗,皮厚而多皱,两角尖锐,双眼镶嵌黑色料珠。尊腹中空,用来盛酒。尊背有椭圆形口,口上有盖。犀牛口右侧有一圆管状的“流”。通体饰细如游丝的错金银云纹,熠熠生辉,华美无比。

在古代,中国不仅产犀牛,而且数量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多次发现犀牛骨,殷商甲骨文中有焚林猎犀的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用犀牛皮做成的犀甲是武士艳羡的装备。由于大范围的捕杀,犀牛这种生殖率低的野生动物在北方迅速减少,在关中一带最迟到西汉晚期已经绝迹,以至王莽辅政时,曾用贵重的礼物换取南海黄支国的活犀牛。

整件器物饰以错金银云纹,精美华丽,虽为实用重器,却又洋溢着充沛的活力,堪称汉代青铜器中的奇葩。

 

69石骑马人 - 东汉 明器。 1955年河北省望都县出土,高78厘米,长77.2厘米,宽25厘米。

东汉时期,雕塑艺术风格较西汉有较大变化。西汉的石雕作品一般造出大体轮廓,力求简练,东汉则出现了用线条来表现细部,如衣饰、家禽的羽毛等。这件彩绘石骑马人,系用整块石灰石雕成,骑马的僮仆戴黑色平巾帻,着红地白色流云纹剪襟短衣,粉地红色流云纹大口裤,左手提椭圆形酒椑,右手提鱼两尾,作欣欣然沽酒买鱼归来之状,总体造型古拙雄浑,细部刻画又生动传神,为东汉石雕艺术的精品。这种题材的石雕,在汉代也为仅见。

 

70 血债, 终将用血来还!

 

71 是否为则天出巡? 可惜我查不到说明了。

 

72 鎏金青铜衔门环铺首

门具, 1942~1943年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出土, 高37.8厘米,兽面直径29.4厘米。

兽面衔环,通体鎏金。底盘为龙首,上有角,怒目圆睁,露齿衔环,神态极为威猛。环为圆形,作两鱼吞珠的形象。

铺首是中国古代建筑物门上的构件,通常以铜、铁做成圆形底盘,上置门环,用来启闭门扉或叩门。其底盘一般制成兽面,多为椒图、饕餮、狮、虎、螭龙等凶猛兽类,兽口有衔环,也有不衔环而仅作装饰用的,亦有用于青铜器、陶器等器物上以为提手。中国古代文献中对铺首的记载基本上为门上所用,如《说文解字》说:“铺首,附着门上用以衔环者。”又如清代《字诂》所说:“门户铺首,以铜为兽面御环著于门上,所以辟不祥,亦守御之义。”

关于铺首的起源,东汉应劭的《风俗通》声称,铺首为春秋时期的鲁班仿照蠡的形象而发明的。但实际上在商周时期的陶器和青铜器上就有铺首衔环了。《后汉书》记载,商朝人以螺蛳头挂在门上,以期门户如螺蛳壳般紧闭,远离凶险。明朝人杨慎据此认为,椒图形状像螺蛳,就是起源于商朝以螺蛳挂门的传统。根据考古发现,殷墟青铜器第三期偏早和第二期晚段器物中就已经出现了铺首衔环。

王建是前蜀皇帝,他墓门上的这件鎏金铜铺首,装饰富丽而繁复,显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

 

73 蔡侯申方壶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 口宽18.3厘米。

此壶颈内有铭文6字,为蔡侯申作器。蔡侯申即蔡昭侯。蔡是周初武王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春秋时期蔡常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平侯迁新蔡(今河南省新蔡),昭侯时又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称下蔡。该墓出土青铜器486件,其中有铭文的60余件。蔡是小国,处于吴、楚之间,既要尊戴周王,还要讲好吴、楚,处境艰难。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这件青铜方壶是盛酒或盛水器,有盖,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颈部有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部和腹部的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部内侧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

该器出土于安徽寿县的蔡昭侯(名申)墓,此墓的发现是20世纪50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青铜器有486件,其中有铭文的60余件,这些铭文是我们研究蔡国历史的珍贵文字资料,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同时,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美,品种丰富,时代明确,成为判断春秋晚期青铜器的标尺。

蔡是周文化在淮河流域的代表,但是自春秋中期以后,蔡国逐渐被楚国控制,其文化面貌受楚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多,器物的造型和装饰也多为楚国的风格。这件方壶的造型和装饰基本与楚器相同,而其莲瓣盖样式则是受到三晋风格影响的结果。

 

74 彩绘浮雕武士石刻

后梁 (公元 907 – 923 年), 1995 年河北曲阳王处直墓出土, 墓主曾是唐朝任命的义武军节度使。

 

75 宫女手谈图

 

76 楚高缶

战国晚期, 通高37厘米, 口径24.5厘米, 底径24.1 厘米。 1954年山东省泰安县更道村出土.

 

77 大绳歌, 作者 钱绍武, 作于 1969 年。

 

78 这件宝物, 可惜我也没查到说明。

 

79 西夏文敕牌 (看来西夏文与汉字非常接近。)

 

80 非洲木雕 (局部)

 

81 嵌绿松石饕餮纹罍

商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高10.7厘米, 口径6.2厘米, 底径7.5厘米。

器直口,圆肩,腹部微鼓,下部斜收,平底。器肩、腹四转角处与器腹四面中部均置扉棱。器表通体铸槽,内嵌绿松石。器肩部四面中心饰以浮雕式兽首,器腹部四面各以扉棱为轴线,饰饕餮纹,角部较宽,内卷。整器工艺精湛,色彩瑰丽,在商代青铜器中实属罕见。

 

82 “相逢何必曾相识”

 

83 郑和所铸铜钟

明, 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 通高83厘米, 口径49厘米, 厚2厘米, 重77千克。

此钟呈褐绿色,覆釜形,葵口;钟钮为双龙柄,钟肩表面浮印十二组云气如意纹,腹中部以云水波浪纹为母题,还铸有铭文、八卦、云雷等字纹;主纹饰上部环绕一周八卦纹,共五组,其中第二、四组各铸有“国泰民安”和“风调雨顺”铭文。铜钟下部的铭文为:“大明宣德六年岁次辛亥仲夏吉日,太监郑和、王景弘等同官军人等,发心铸造铜钟一口,永远长生供养,祈保西洋回往平安吉祥如意者。”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奉命远航“西洋”,三月抵达福建长乐等候冬季季风,五月沿闽江而上抵达南平镇,铸此铜钟布施寺庙,祈求出海航行平安。同年十一月离长乐出海远航。原来放在福建南平市茂地依朝村外约5里的三宝殿,殿毁后移入依朝村华光庙。关于铜钟的铸造地点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郑和在福建长乐新建三清宝殿时所铸,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从长乐运到了南平;另一种意见认为是郑和曾经到过南平并在那里铸造了铜钟。

 

84 地雷战

 

85 现代木雕 琵琶飞天

 

86 非洲木雕 (18+)

 

87 青铜圆尊, 精妙绝伦。

 

88 现代彩瓷, 令我心醉迷离。

 

89 看完展览, 来到天安门广场, 突然想到, 今天是 2014 年 6 月 4 日。

 

原帖链接:

http://bbs.wenxuecity.com/travel/490798.html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x潇潇' 的评论 : 谢谢潇潇! 你还是该去看的, 我这里介绍的只是九牛一毛。 况且, 现场看实物的感觉大不相同。
x潇潇 发表评论于
现代的,远古的,现实的,幻想的,统统都有了,外加详细的知识性介绍,我们不用去了:)
谢谢!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满池娇' 的评论 : 谢谢光临!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万发' 的评论 : 多谢鼓励!
嘉崚子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剑吼西风' 的评论 : 谢谢!
满池娇 发表评论于
支持原创! 感谢分享!
万发 发表评论于
谢谢。
剑吼西风 发表评论于
图文并茂,好。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