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透明同行评审 精选
| 推荐到群组
最近,Nature Communication 宣布将在明年采用透明同行评审(Transparent peer-review)的形式,作者将可以选择发表其文章的同行评议记录。
这一举措很快受到高度关注。
如果从17世纪中叶的《英国皇家学会刊物》和法国的《学者杂志》算起,学术期刊的同行评审已有300多年历史。时至今日,同行评审已成为学术期刊稿件评审与质量控制的一种基本制度规范。尽管同行评审在科技论文发表过程中至关重要,但同行评审实践中暴露出来的局限性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同行评审的各种改进尝试,以及评审方式的日趋多样化。目前有偿评审、双盲评审、公开评审甚至发表后评审等都有期刊采用。
这次提及的透明同行评审不同于公开评审(open peer-review) ,审稿人仍然可以选择隐匿个人身份,期刊只是将作者回复信等评审记录上传以供读者下载。值得一提的是,透明同行评审这一举措并非 Nature Communication 首创,之前一些生物学领域期刊,比如Wiley 旗下的 EMBO系列期刊已经较早实行了透明同行评审模式。
在这一举措实行两年后,EMBO主编Bernd Pulverer 2010年曾在Nature 发表评论,总结分析了透明同行评审实行以来审稿人和读者的反馈以及期刊影响力变化等多项数据。
当时的实践结果显示,透明同行评审方式并不会打击审稿人的评阅积极性,期刊的论文接收率也没有发生大的浮动,而且这一举措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审稿人在撰写报告时更为细心,编辑做决定时更加谨慎。相比之下,人们普遍认为暴露审稿人身份的公开评审模式,会对人们撰写评审报告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
更重要的是,根据笔者的经验,由于论文修改时间通常较为紧张,作者有时会因忙于应对审稿人提出的问题,而忽视将这些答复内容充分体现在论文当中。这些答复信中包含重要的信息,会随着论文的发表而石沉大海。而公开审稿记录和作者答复,将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论文内容,也为青年研究人员修改论文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基于以上原因,我个人是非常支持这种匿名但公开审稿意见的透明同行评审方式。
当然,任何一种同行评审模式也绝非完美无缺,公开审稿意见和作者答复同样可能激发一些风波。目前论文审阅过程中,编辑一般需要依赖多个审稿人的评审报告,并结合自己对这篇文章的印象来做出最终决定。虽然科学论文的内容应是对自然现象的客观记录,但论文评审过程中却充满了主观的成分,可以看作是某种“社会科学”了。尽管负责任的审稿人和编辑都会尽力挑选优秀的稿件发表,但在整个过程中很难做到万无一失,审稿人的意见和编辑的判断也不可能满足所有作者心中对“公平”审稿的期待。
设想一下,如果较多期刊公开评审意见,一些作者可能产生怨言,编辑也可能受到更多纠缠。比如:
“为什么那篇发表的文章可以被送审,而我的却被直接据稿了?“
“为什么我的论文被两个不痛不痒的评审意见据稿,而另一篇内容相近的论文却在存在负面意见的情况下还被编辑接收发表了?”
“为什么那篇接收论文的审稿人如此敷衍了事,而我的论文却被特别挑剔的审稿人毙掉了?”
所以我想,同行评审方式的内在局限性也不是通过公开审稿意见就能完全改善,暂时不公开评审报告的期刊,也并非意味有什么违规的“黑箱操作“。读者对期刊质量的认可和反馈应是很重要的评价标准。
相信透明同行评审是改进论文评审模式以及促进信息分享的一个有益尝试。作为影响力较高的综合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试行这一举措,应该会激发内容丰富的后续讨论和研究。
未来的学术期刊出版界,多种评审形式应会长期并存,这对期刊编辑而言可能会是一种挑战和压力,但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终究是一件好事,因为这可以使大家对论文评审过程了解更深入,投稿时也将有更多的参考和选择。
投稿与审稿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00576-944117.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李研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图文摘要(Graphical Abstract)的设计及两个范例
15郭战胜李士成王春艳赵克勤姜春林张铁峰王涛杨正瓴谢平沈律曾春华马志超李毅伟scottfanbiofans
发表评论 评论 (10 个评论)
- [10]周金元
- 这个杂志有点贵哦!
- [9]xiaobaobao888
- 哈, 好玩, 就是好玩!~~
投名状 PK 透明装
- [8]decipherer
- 按说,我老板都写信拒掉的稿
件,不可能还要求重审啊。我一查,乖乖,人家是associate editor,比我老板高一级
。难怪能让我老板重新找审稿人呢。我老板末了给我写了一句:It is politics.
今天算是长见识了。我只想对UCLA这老头说,你Y好歹也是知名人物了,你这么不要脸
你妈知道吗?
===========
今天玩politics,明天就露陷。诺奖结果不是还有几个没重复出来的么?假的就是假的。
- [7]qiyuansui
- 从本文内容中看,李老师对审稿工作经验丰富,认真、公平,赞赏!
- [6]hzdhfer
- 学术界每年向国外“进贡”数十亿的论文版面费,惊心触目!!!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NTA5MTAwOQ==&mid=401597408&idx=1&sn=3f20f9265562c32f90756b4ff3895559#rd
- [5]xuzheng
- 之前审过国内某刊的文章两篇,之后投类似主题,被编辑拒,说与他们主题不相关,不送审。可笑的是,不久,又送给一个类似主题的让我审,我只能含泪拒审了。不带这么歧视的
- [4]王孝强
- 都选择正面评价的公开,还能有多大的意义?
- [3]赵克勤
- 多种评审形式应会长期并存
- [2]韩永和
- frontiers系列都是实行公开政策,而且是审稿人的单位邮箱都在上面。
- [1]georgetj
- 标 题: 今天亲历学术腐败事件
发信站: BBS 未名空间站 (Mon Dec 14 04:40:49 2015, 美东)
审稿好几年了,今天碰到了一个奇葩。我老板是一个10+杂志的编委,最近老板处理一
个稿件,UCLA 某业内知名教授做通讯作者的,按照投稿人自己推荐的审稿人,发给了
三个审稿人,其中两个都回避审稿。然后,我老板就发给我让我帮忙审稿。我一看致谢
部分,靠,他们推荐的审稿人就有两个人的名字在里面,难怪人家不给审稿。
我看了稿件之后,觉得太挫了,很多基本前提都没弄清楚,上来就用某几个方法,然后
,我直接就写实验设计有严重缺陷,然后数据分析也很有问题,基本上是对统计一无所
知。然后就把Y给拒了。
过了一周,今天打开邮箱,发现老板给我写信,让我重新考虑那篇稿件。附带把UCLA
那个教授的argue意见也发来了,Y说,第二个审稿人(我)的意见unreasonable,还找
了3篇2分的文章,说,人家也是用的这几个方法。还说,你看,第一个审稿人的意见多
好啊。尼玛,小伙伴当时就惊呆了。按照你们推荐的审稿人审稿,意见能不好吗?人家
发2分的文章是这个方法,你想发10分的也用这种方法?按说,我老板都写信拒掉的稿
件,不可能还要求重审啊。我一查,乖乖,人家是associate editor,比我老板高一级
。难怪能让我老板重新找审稿人呢。我老板末了给我写了一句:It is politics.
今天算是长见识了。我只想对UCLA这老头说,你Y好歹也是知名人物了,你这么不要脸
你妈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