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科学》杂志撰文称美政府无端冤枉华人科学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科学》杂志撰文称美政府无端冤枉华人科学家
 
 
《科学》杂志撰文称美政府无端冤枉华人科学家
 

 

5月21日,天刚亮,物理学家郗小星醒来发现,约12名武装的美国联邦特工包围了他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家。当郗小星匆忙打开门时,他们拔出枪并宣布拥有对他的逮捕令。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一个上中学,另一个上大学)惊恐地看着特工给他戴上手铐,并将其押走。

 

当时为费城天普大学物理系临时主任的郗小星是一名归化入籍的美国公民。自1989年起,他便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并且是超导薄膜领域全球最杰出的专家之一。超导薄膜能在极低的温度下没有阻力地输送电流。不过,郗小星目前面临着试图将一项专利技术的成果转移到中国的指控——这是一种由制造超导体二硼化镁薄膜的奥斯丁超导技术有限公司(STI)生产的、被称为“口袋式加热器”的设备,并且他还面临着80年的牢狱之灾和100万美元的罚款。

 

据《科学》杂志介绍,为开展“口袋式加热器”研究,郗小星在2006年签订了一项保密协定。美国费城检察官办公室援引这一保密协定,以发送给中国联系人的4封关于建立实验室和涉及薄膜沉积装置合作的邮件为由,指控他犯有4项通信欺诈。不过,9月11日,在审判日期确定前,美国检察官办公室突然放弃这些指控,并表示“政府注意到了其他信息”。一名办公室发言人拒绝就案件作进一步评论。

 

而郗小星的律师和熟悉该案件的科学家均认为,美国政府对此次所涉及的相关科学存在明显误解。他们表示,郗小星和中国同事讨论的设备并不是“口袋式加热器”,并且这些交流不会对美国利益造成威胁。“针对郗小星的整起案件是被完全误解的。”提交了辩护证词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物理学家David Larbalestier说。

 

 

将中国视为主要外在威胁

 

对科学秘密的窃取几乎和科学本身一样古老。比如,几个世纪前,年轻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从英国走私来的技术,并为偷窃英国纺织机械设计图的人提供丰厚嘉奖。处在帝国时期的中国也经常是受害者——西方列强窃取瓷器和茶叶加工方法。不过,一些人认为,过去几十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敏感的军事技术到利润丰厚的农业秘密,一切东西如今都成为最重要的“掠夺”对象。

 

“随着全球变得更加先进,技术也变得更有价值。”前任联邦检察官、华盛顿特区韦斯布罗德·马泰斯和科普利律师事务所诉讼律师Peter Toren表示,发展中国家和这些国家的公司能通过窃取新技术节省上亿美元的研发开支。

 

不过,发展中国家并非唯一的“作案者”。Toren介绍说,在上世纪90年代末,法国和以色列跻身全球最著名的工业间谍之列。不过,美国政府如今将中国视为主要的外在威胁。Toren说,自1996年美国经济间谍法案获得通过以来,根据该法案发起的近一半诉讼涉及中国。

 

去年12月,美国政府放弃对两名印第安纳州礼来公司前任科学家的指控。印第安纳波利斯美国检察官办公室指称,均已加入美国国籍并且是礼来公司资深生物学家的Guoqing Cao和Shuyu Li将癌症个体化治疗以及针对治疗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研究传给中国连云港的一家公司。2013年10月~2014年11月,两名科学家先后被监禁,关在小客栈里,并被24小时软禁在家中。

 

然而,Cao的律师提交的案件材料称,被指控的Cao偷取的商业秘密都在早些年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并且涉及的信息不包括礼来公司拥有的药物分子、配方或数据。据《科学》杂志介绍,2014年12月,在法官同意释放研究人员的数周后,美国检察官办公室放弃全部指控。

 

对科学合作关系的误读

 

在特工们使劲拍门并将他的生活完全颠覆之前,57岁的郗小星在天普大学管理着一个由10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3名博士后和2名非终身制教员组成的团队,并且每年收到100多万美元的经费资助。该团队刚在两个课题上获得了被郗小星称为“突破性的成果”,并计划将其提交给《科学》和《自然》杂志。为辩护提交了证词的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物理学家Paul Chu介绍说,郗小星“是全球最出色的薄膜物理学家之一”。在被控告后,天普大学让郗小星留薪停职。郗小星说,学校法律顾问还建议他不要出现在校园中。天普大学发言人Ray Betzner并未立即证实这是否属实。

 

根据案件中提交的证词,指控集中在郗小星同中国两家研究机构的合作上。起诉书称,郗小星“多次复制、出售、转移、散布并且同这些机构分享”STI的“口袋式加热器”,然后用他提供的帮助换来“有利可图的、有声望的职务”。郗小星的代理律师、华盛顿特区Arent Fox律所合伙人Peter Zeidenberg表示,郗小星从未从美国政府所强调的互动中获取商业利益。

 

据《科学》杂志介绍,Larbalestier认为,调查的前提便大错特错。“任何人能从二硼化镁生产中赚取大笔金钱的整体想法就是错的。”他介绍说,这种化合物作为一种超导材料仍处于研发当中,而商业化“还需要10年或20年的时间”。正如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ohn Rowell在证词中所写,STI的“口袋式加热器”本身是对一项1993年在德国发明的现有技术的修改,“绝不是一种革命性的设备”。

 

其他人则表示,这起案件基于对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投资科研后繁盛起来的科学合作关系和教学交流的误读。Chu介绍说,郗小星为中国同事建立世界一流实验室提供的帮助,在中国高度发达的超导领域展开的国际合作中很常见。“涉及此类国际交流的90%科学家”符合对郗小星在中国活动的描述。

 

职业生涯受损

 

尽管指控被撤销,但郗小星说,成为美国政府的靶子损害了他的职业生涯。在这场磨难开始前,他受邀与别人合著一本超导体权威参考书的一个章节。郗小星表示,在消息突然传开后,一些合著者威胁如果他留在项目中,他们就会退出。尽管他的团队继续开展研究,并由其他科学家接任他的首席研究员职位,但实验室失去了基金资助项目续期的关键时机。郗小星说,他所在的系最终安排他通过电话会议同资深同事交谈,但由于他被禁止同潜在证人对话,因此未能和学生取得联系。

 

《科学》杂志指出,一系列案件让华裔美国科学家急于了解他们怎样做才可能避免被盯上。由一群有影响力的华裔科学家组成的百人会已在全美举行研讨会,为科学家描述管理商业秘密窃取和关键技术出口控制的法律,并且解释如何避免引来怀疑。Zeidenberg提醒说,涉及同中国或中国同事合作的科学家“需要假定他们的交流正受到审核”,并且“对于正在交流的内容有着清楚、准确的认识”。

 

“我们需要一系列有着明确定义的规则。” 国际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主席、杜克大学物理学家Albert Chang表示,“这些起诉在我们的圈子中引发了大量不安和焦虑。”人们在担心,“这是否将发生在我身上?”百人会成员和其他人正敦促美国政府出台更加清晰的条例。

 

如今,郗小星已回到实验室。10月20日,天普大学科技学院院长Michael Klein向物理系发送了一份备忘录,欢迎他作为临时系主任归来。不过,郗小星对获得研究资助、重获同事信任和吸引合作者表示出担心:“很明显,我的声誉因为此事受到损害。”“如果此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会想他至少可能做错了一些事情。”郗小星说。这次痛苦的经历让他对最基本的互动都存在忧虑。“我因为一些正常的合作而受到指控。”他表示,“如果这些正常活动被视为犯罪行为,那么整个环境的确颇为可怕。”

5月21日,天刚亮,物理学家郗小星醒来发现,约12名武装的美国联邦特工包围了他在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家。当郗小星匆忙打开门时,他们拔出枪并宣布拥有对他的逮捕令。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一个上中学,另一个上大学)惊恐地看着特工给他戴上手铐,并将其押走。

 

当时为费城天普大学物理系临时主任的郗小星是一名归化入籍的美国公民。自1989年起,他便在美国生活和工作,并且是超导薄膜领域全球最杰出的专家之一。超导薄膜能在极低的温度下没有阻力地输送电流。不过,郗小星目前面临着试图将一项专利技术的成果转移到中国的指控——这是一种由制造超导体二硼化镁薄膜的奥斯丁超导技术有限公司(STI)生产的、被称为“口袋式加热器”的设备,并且他还面临着80年的牢狱之灾和100万美元的罚款。

 

据《科学》杂志介绍,为开展“口袋式加热器”研究,郗小星在2006年签订了一项保密协定。美国费城检察官办公室援引这一保密协定,以发送给中国联系人的4封关于建立实验室和涉及薄膜沉积装置合作的邮件为由,指控他犯有4项通信欺诈。不过,9月11日,在审判日期确定前,美国检察官办公室突然放弃这些指控,并表示“政府注意到了其他信息”。一名办公室发言人拒绝就案件作进一步评论。

 

而郗小星的律师和熟悉该案件的科学家均认为,美国政府对此次所涉及的相关科学存在明显误解。他们表示,郗小星和中国同事讨论的设备并不是“口袋式加热器”,并且这些交流不会对美国利益造成威胁。“针对郗小星的整起案件是被完全误解的。”提交了辩护证词的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物理学家David Larbalestier说。

 

 

将中国视为主要外在威胁

 

对科学秘密的窃取几乎和科学本身一样古老。比如,几个世纪前,年轻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从英国走私来的技术,并为偷窃英国纺织机械设计图的人提供丰厚嘉奖。处在帝国时期的中国也经常是受害者——西方列强窃取瓷器和茶叶加工方法。不过,一些人认为,过去几十年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从敏感的军事技术到利润丰厚的农业秘密,一切东西如今都成为最重要的“掠夺”对象。

 

“随着全球变得更加先进,技术也变得更有价值。”前任联邦检察官、华盛顿特区韦斯布罗德·马泰斯和科普利律师事务所诉讼律师Peter Toren表示,发展中国家和这些国家的公司能通过窃取新技术节省上亿美元的研发开支。

 

不过,发展中国家并非唯一的“作案者”。Toren介绍说,在上世纪90年代末,法国和以色列跻身全球最著名的工业间谍之列。不过,美国政府如今将中国视为主要的外在威胁。Toren说,自1996年美国经济间谍法案获得通过以来,根据该法案发起的近一半诉讼涉及中国。

 

去年12月,美国政府放弃对两名印第安纳州礼来公司前任科学家的指控。印第安纳波利斯美国检察官办公室指称,均已加入美国国籍并且是礼来公司资深生物学家的Guoqing Cao和Shuyu Li将癌症个体化治疗以及针对治疗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代谢性疾病的药物研究传给中国连云港的一家公司。2013年10月~2014年11月,两名科学家先后被监禁,关在小客栈里,并被24小时软禁在家中。

 

然而,Cao的律师提交的案件材料称,被指控的Cao偷取的商业秘密都在早些年发表的论文中出现过,并且涉及的信息不包括礼来公司拥有的药物分子、配方或数据。据《科学》杂志介绍,2014年12月,在法官同意释放研究人员的数周后,美国检察官办公室放弃全部指控。

 

对科学合作关系的误读

 

在特工们使劲拍门并将他的生活完全颠覆之前,57岁的郗小星在天普大学管理着一个由10名研究生、1名本科生、3名博士后和2名非终身制教员组成的团队,并且每年收到100多万美元的经费资助。该团队刚在两个课题上获得了被郗小星称为“突破性的成果”,并计划将其提交给《科学》和《自然》杂志。为辩护提交了证词的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大学物理学家Paul Chu介绍说,郗小星“是全球最出色的薄膜物理学家之一”。在被控告后,天普大学让郗小星留薪停职。郗小星说,学校法律顾问还建议他不要出现在校园中。天普大学发言人Ray Betzner并未立即证实这是否属实。

 

根据案件中提交的证词,指控集中在郗小星同中国两家研究机构的合作上。起诉书称,郗小星“多次复制、出售、转移、散布并且同这些机构分享”STI的“口袋式加热器”,然后用他提供的帮助换来“有利可图的、有声望的职务”。郗小星的代理律师、华盛顿特区Arent Fox律所合伙人Peter Zeidenberg表示,郗小星从未从美国政府所强调的互动中获取商业利益。

 

据《科学》杂志介绍,Larbalestier认为,调查的前提便大错特错。“任何人能从二硼化镁生产中赚取大笔金钱的整体想法就是错的。”他介绍说,这种化合物作为一种超导材料仍处于研发当中,而商业化“还需要10年或20年的时间”。正如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John Rowell在证词中所写,STI的“口袋式加热器”本身是对一项1993年在德国发明的现有技术的修改,“绝不是一种革命性的设备”。

 

其他人则表示,这起案件基于对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大规模投资科研后繁盛起来的科学合作关系和教学交流的误读。Chu介绍说,郗小星为中国同事建立世界一流实验室提供的帮助,在中国高度发达的超导领域展开的国际合作中很常见。“涉及此类国际交流的90%科学家”符合对郗小星在中国活动的描述。

 

职业生涯受损

 

尽管指控被撤销,但郗小星说,成为美国政府的靶子损害了他的职业生涯。在这场磨难开始前,他受邀与别人合著一本超导体权威参考书的一个章节。郗小星表示,在消息突然传开后,一些合著者威胁如果他留在项目中,他们就会退出。尽管他的团队继续开展研究,并由其他科学家接任他的首席研究员职位,但实验室失去了基金资助项目续期的关键时机。郗小星说,他所在的系最终安排他通过电话会议同资深同事交谈,但由于他被禁止同潜在证人对话,因此未能和学生取得联系。

 

《科学》杂志指出,一系列案件让华裔美国科学家急于了解他们怎样做才可能避免被盯上。由一群有影响力的华裔科学家组成的百人会已在全美举行研讨会,为科学家描述管理商业秘密窃取和关键技术出口控制的法律,并且解释如何避免引来怀疑。Zeidenberg提醒说,涉及同中国或中国同事合作的科学家“需要假定他们的交流正受到审核”,并且“对于正在交流的内容有着清楚、准确的认识”。

 

“我们需要一系列有着明确定义的规则。” 国际华人物理与天文学会主席、杜克大学物理学家Albert Chang表示,“这些起诉在我们的圈子中引发了大量不安和焦虑。”人们在担心,“这是否将发生在我身上?”百人会成员和其他人正敦促美国政府出台更加清晰的条例。

 

如今,郗小星已回到实验室。10月20日,天普大学科技学院院长Michael Klein向物理系发送了一份备忘录,欢迎他作为临时系主任归来。不过,郗小星对获得研究资助、重获同事信任和吸引合作者表示出担心:“很明显,我的声誉因为此事受到损害。”“如果此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会想他至少可能做错了一些事情。”郗小星说。这次痛苦的经历让他对最基本的互动都存在忧虑。“我因为一些正常的合作而受到指控。”他表示,“如果这些正常活动被视为犯罪行为,那么整个环境的确颇为可怕。”

登录后才可评论.
Logo

Looks like your ad blocker is on.

×

We rely on ads to keep creating quality content for you to enjoy for free.

Please support our site by disabling your ad blocker.

Continue without supporting us

Choose your Ad Blocker

  • Adblock Plus
  • Adblock
  • Adguard
  • Ad Remover
  • Brave
  • Ghostery
  • uBlock Origin
  • uBlock
  • UltraBlock
  • Other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Plus icon
  2. Click the large blue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3. Click refresh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the AdBlock icon
  2. Under "Pause on this site" click "Always"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guard icon
  2. Click on the large green toggle for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Ad Remover icon
  2. Click "Disable on This Websit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orange lion icon
  2. Click the toggle on the top right, shifting from "Up" to "Down"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Ghostery icon
  2. Click the "Anti-Tracking" shield so it says "Off"
  3. Click the "Ad-Blocking" stop sign so it says "Off"
  4.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Origin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Block icon
  2. Click on the big, blue power button
  3. Refresh the page
  1. In the extension bar, click on the UltraBlock icon
  2. Check the "Disable UltraBlock" checkbox
  1. Please disable your Ad Blocker
  2. Disable any DNS blocking tools such as AdGuardDNS or NextDNS

If the prompt is still appearing, please disable any tools or services you are using that block internet ads (e.g. DNS Servers).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