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教理形成简史 (12):音符中飘出杂音

神说:"要有光." 就有了光. --1.3 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 -- 1.1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到五世纪基督教教理基本固定下来,基督论,神论,教会论都有公认标准。540年在罗马一位参议员家出生了一位男婴,这位男婴长大后受到良好教育,当上罗马行政长官职位。他没有象马太福音19章里那位富有,深受耶稣喜爱的年青人那样,当耶稣让他变卖所有家产,跟随耶稣时“就忧忧愁愁地走了”。他变卖所有家产,分给穷人,自己跑到修道院跟随耶稣去了。590年他在多次推辞下,被推任罗马教皇。他就是被后来称为四大教父博士之一的格列高利一世(或译:贵高利Gregory the Great。 其它三位教父博士是安波罗修,奥古斯丁和耶柔米)。学音乐专业的不知道基督可以,但是不能不知道格列高利圣咏(Gregory Chant,男生清唱,没有乐器伴奏)。因为西方音乐历史从格列高利圣咏讲起,虽然五线谱最早可以追到古罗马,但是今天的五线谱是由格列高利圣咏的四线谱经过修道院的僧人发展而来的。后来的音乐大师巴赫、亨德尔都吸收了圣咏调,格列高利圣咏是天主教弥散歌曲。格列高利教皇常常称自己是“众仆人的仆人”,他的高贵品质让伦巴克人自动退出罗马;他把教会的钱拿去救赎苏格兰奴隶;临死前听到乡下贫穷的神父冬天无衣服穿,他把自己的棉衣送去。许多批评基督教者只看中世纪教会的黑暗面,却忽略了那些教会历史上无数的高贵品质影响整个西方世界。 格列高利被称为中世纪之父(600-1500为中世纪)。他是教皇,智慧的行政长官,行善者,同时也是神学著作者。他的神学思想承袭奥古斯丁思想,注重洗礼、圣礼、神迹等。“那些没有尽量利用上帝赐予的机会去行善工的人,就是没有实行补赎,将在炼狱(purgatory)中受火的磨炼”,为后来“炼狱”概念的行成了起到作用。中世纪教会面对经济困境,把炼狱演变成为死人买赎罪卷,将上帝的救恩引到邪路。
  那时教会所谓的新约正典关闭,但是还没有固定的所谓旧约正典(有没有?有争议)。现在新教(Protestant)所谓的次经在当初的东西方教会通行,比如马加伯一书,二书等等。其中马加伯二书(2 Maccabees)12章:38-45有祭司为死去的触犯摩西律法的战士祷告上帝赦免他们的经文。这些经文在新约中也有所指,比如:保罗的<<哥林多前书>>15章:29“不然,那些为死人受洗的,将来怎样呢?若死人总不复活,因何为他们受洗呢?”这段经文新教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如果不考虑历史原因,新教的释经都显得勉强。至于给死人受洗对不对? 我们说只有一种情况可以:那就是一个决志受洗成为基督徒的人,突然死去,为满足他生前的遗愿,可以。但是这种洗礼解决不了救恩问题。我们只能尊重以前的这种行为,不宜推广。天主教和东方政教一直都认同为死人祷告,新教就不接受。天主教的“炼狱”在圣经中找不到直接经文,它的概念是:为那些信徒,由于生前不完美,死后而提供的一个精炼阶段。经过这个精炼就可以同圣洁的神同住。经文启示来自<<哥林多前书>>第3章15节:“原来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谁在那根基上所建筑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获得赏报;但谁的工程若被焚毁了,他就要受到损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从火中经过的一样。”以及新教称之次经的马加伯二书第12章45节:“何况,他还想到为那些善终的人保留下的超等报酬:这实在是一个圣善而虔诚的思想。为此,他为亡者献赎罪祭,是为叫他们获得罪赦。”
  音符中虽然飘出杂音,但是它不会影响圣灵的见证,后来马丁路德坚持“因信称义”,反对赎罪卷,使教会归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