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最近先后三提屠呦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发表了2016年新年贺词称,屠呦呦成为我国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细心的人们发现,从2015年11月以来,习近平已先后三提屠呦呦。

在 2015年12月22日习近平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60周年,向长期奋战在中医药战线的同志们致以诚挚问候。习近平在信中指出,60年来,中国中医 科学院开拓进取、砥砺前行,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以屠呦呦研究员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医人才,辛勤耕耘,屡建功 勋,为发展中医药事业、造福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

此前的11月5日在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习近 平在越南共产党机关报同时也是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人民报》发表题为《携手开创中越关系的美好明天》的署名文章提到,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 学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援越南而开展的抗疟疾药物研究。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至今仍然在两国民众中广为传颂。

中国英模人物像雨后春笋般涌现,习总书记为何在不到二个月内三提屠呦呦?

2015年12月 7日下午,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演讲中回顾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到了中国中医学和相关古典书籍。屠呦呦说,当年面临研究困境时,她又 重新温习中医古籍,进一步思考东晋(公元3-4世纪)葛洪《肘后备急方》有关“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截疟记载。这启发了她改用低沸点 溶剂的提取方法,从此才取得研究的关键性突破。屠呦呦又说,关于青蒿入药,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帛书《五十二病方》,其后的《神农本草经》、《补遗雷 公炮制便览》、《本草纲目》等典籍都有青蒿治病的记载。然而,古籍虽多,确都没有明确青蒿的植物分类品种。可见,屠呦 呦对中国古典医学著作不仅广泛了解,而且通晓其精髓。这说明,屠呦呦能发明青蒿素不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且钻研中国古典医学著作。

屠呦 呦获得诺奖后,面对记者惜言如金,“就这点儿事,到现在都几十年了”,“我确实没什么好讲的,科研成果是大家几十年努力的成果”,何其低调。屠呦呦在演讲 中既介绍了自己在研制青蒿素中的作用和贡献,也介绍了中国科学家团队的集体智慧和功绩,并把青蒿素的成功研发总结成了四条经验:目标明确、坚持信念是成功 的前提;学科交叉为研究发现成功提供了准备;信息收集、准确解析是研究发现成功的基础;团队精神,无私合作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整篇演讲既体现了 中国科学工作者不避艰辛、百折不挠、精益求精、不辱使命的敬业精神和风貌,又体了现社会主义科技队伍团结合作、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调攻关的举国科研体 制的无比优越性,书写了一段中华科技创新的传奇。

青蒿素的发现,离不开当时中国援助非洲和越南等第三世界国家的需要。这种从现实需要、或者 说从最大多数人的需要而出发的创新需求,比仅仅出于利润动机而进行的创新更人道、更公平、也更有效率,这是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建设一 个更对大多数人更加美好的新世界而作出的努力。屠呦呦教授获奖的523工程,就是为了抗美援越战争的需要,由毛泽东,周恩来亲自下达的任务。在研制过程 中,屠呦呦教授固然起了重大作用,但全国大协作所提供的支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位亲历者回忆,523工程动员了全国60多个科研单位,参加项目的常规工作 人员就有五、六百人,加上中途轮换的,参与者总计有两、三千人之多。青蒿素的发现证明了,中国是有能够出现诺奖大师级的土壤,屠呦呦只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尽 管屠呦呦已经85岁高龄,但她还一直坚持在一线工作,这也为很多年轻科技工作者做出了很好的表率。谈到下一代科研工作者,这位85岁的老人也送出了自己的 感受和寄语,“一个科研的成功不会很轻易,会付出很多艰苦的努力,希望年轻的科技工者作坚持不懈、反复实践,用现代科学手段将中医药发扬光大,这是我们这 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近年来日本在诺奖获得方面似乎颇有心得。截至目前,日本在过去15年间,平均每年一人获得诺奖。也就是说,近十几年以来, 日本科学家获得诺奖已呈现“井喷”之势,这在全世界也算形成了一种独特现象。因此,回答“下一个屠呦呦在哪里”的问题,就需要反思当下我国与日本的学术科 研管理体制有哪些差距,而不是仅仅看是不是实现了“零突破”这个简单的小问题。

习近平先后三提屠呦呦令人添上思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