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年时代(十七)— 三线建设(三)

我的青年时代(十七)— 三线建设(三)

我与何师傅及其他几个同事又一次外出进行了一个多月的调研工作,再次回到山沟时,工地的基础建设有了很大的进展。

山沟里的三通一平(通水,电,交通和平地)工程已经结束,再也听不到到处放炮的轰隆声,只有挖土机,推土机的轰鸣声及来回不停装载土方的载重汽车发出隆隆声在山沟里四处响起。

工地成立了指挥部,海军装备部派来一位魏校官担任工地总指挥,还随同来了一些军代表;我们的周厂长担任副总指挥,王书记担任工地党委书记。当时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三位领导亲临工地现场,与各工地施工负责人商量,研究问题,发现问题马上讨论,协调解决。在整个山沟的每一个地方都留下了他们的脚印。

负责扩初设计单位—上海第九设计院也派员来到工地现场,居住和办公在我们的草棚里,直到办公大楼建成以后才与我们一起搬进了进去,白天他们一直在施工现场指导工程施工;施工单位大批人马早已在山沟按寨扎营(他们都住在他们的简易房子里)。

   在几大车间的基地上(包括变电房),建筑施工人员用毛竹搭建的手脚架(当时还没有用钢管手脚架)已经建起,运输建筑材料的车辆在厂区的水泥路是来回奔驰着,搅拌机发出的低沉响声不断地被其他车辆发出的声音所淹没,带着安全帽的施工人员在手脚架上忙碌地工作着……。整个工地沉浸在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之中。

我们回工地以后,我们的办公大楼已经建成,正处于装潢阶段,我们在草棚里又呆了一个星期以后,与其他的科室及外单位设计人员都搬进了办公大楼,一切的办公设施都已就绪,一下子感觉方便,舒适了许多。

   这时老厂又来了数批三线建设人员,其中又来了两个老技术人员,虽然以前相互都不认识,如今将一起工作成为同事,自然是十分高兴的一件事,没有几天大家都熟悉了。一位是搞机械的,宋师傅;一位是搞结构的,余师傅。当时相互之间都不以技术职称来称呼的,其实当时长远不搞技术职称评定,除一些五十年代老技术人员外都是技术员职称,所以都以师傅相称。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我的前辈,至少是我的学长,我从心底里十分的尊重他们。

   人事科从上海招来了在上海江南造船厂代培过的新工人,他们都将成为我厂的骨干力量。当然他们都是上海人,他们要比我年轻许多,但因为是老乡的缘故,我们一下子都熟悉了;

   又从当地招来了许多学徒工,他们都是县城里的名义上的初中毕业生,实际上由于文化大革命在学校里呆到了初中毕业。但不久的将来他们可能是这个厂生产的生力军。

   组织部门又从南京炮兵工程学院,哈军工,哈工大招来了好几十个69,70届大学生,这些都是名校出来的学生,尽管他们由于文化大革命没有把学业学完就走上工作岗位,但他们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在工作实践中同样可以成为各种优秀人才。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工地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各种人,使这山沟一下子热闹起来。

   这些大学生分配于各个科室,我们技术科也分来了十来个大学生,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技术力量。何师傅是当然的技术科长,因为我们当时的纲领产品就是为核潜艇配套的产品,产品比较单一,这样的技术力量配备是完全足够的。何师傅根据当时的需要,又把我们分成两个组,一组由宋师傅任组长;二组由余师傅任组长。两位组长都要我去他那儿,后根据何师傅的意见,我去了二组。我们组偏重于搞纲领产品,一组偏重于搞厂非标设备的设计。从我心里很想搞非标设备设计,因为纲领产品偏重于制造工艺,工艺装备都是外购的。但当时我很理解何师傅,因为我已经跟着他搞了不少调研和考察工作,也做了一定的技术准备工作,所以,我还是欣然接受了这样的安排。

   看看整个工地日新月异的变化,的确很鼓舞人心,各大厂房纷纷都建了起来(包括设备基础),用大平板载重汽车把从十二个国家进口的大型设备陆续拉进了工地,特地为外国专家建造的招待所(当时不时髦宾馆名称)也已经建成,随着设备的进场,陆续有外国专家进驻工地,指导设备的安装,调试工作。当时我国还在反帝反修时期,进口的设备大都是东欧捷克斯洛伐克等和日本的设备,主要焊接设备是瑞典的。这些大型设备都是由当时六机部所属专业安装单位来安装的,他们在这些大型设备未达到工地前,他们的技术人员早早根据我们提供的设备相关资料,精心编制设备安装方案,设计了安装装备设施,达到工地时,他们只是根据将编制好的详细安装工艺向安装人员进行安装技术交底而已,然后与外国专家一起在现场进行技术指导。

   由于这是一项军工建设任务,各单位都特别的重视,各单位之间的配合,衔接都十分的默契,单位之间从来没有相互推诿,而是齐心协力把整个工程搞好,提前完成。所以,工程进程非常的快,在整个214工程的配套项目的建设中,我们工地建设是属于名列前茅的。

   正如当时周副指挥所说的那样,经过一年多时间的艰苦奋斗,到了一九七一年的夏天(与我第一次见面所说的一年后)我四九一厂(工厂建成后不再称为工地)基本上具备了投产条件,足够的外部电源已经接进了工厂,各车间的主任都纷纷就位,各工种人员经过培训后都陆续充实了各车间,设备都已经处在待运行状态。许多职工纷纷将家属带来了工厂,住进了新建的三层楼的家属楼,职工子弟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已经建成,师资力量正在配置之中,有望今年秋季开学;副食品,粮油供应商店已经启动,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外出的交通车已经启用......。人们正期待着正式投产的一天。

   为了验证我们厂的生产能力,厂领导请求上级领导,申请制造一套陆用同类产品(纲领产品用于海上核潜艇),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并发运来产品的毛坯,附件和各种配件。我厂第一次承担了陆用同类产品的制造任务,全厂职工心情是多么的激动,精心地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派出最有经验的顶级技师来加工产品零部件;由最有经验的顶级工匠来组装,总装这个产品;经过军队技术检验人员检验,合格通过,并运往发射基地发射,成功地完成了发射任务。为我厂将完成国家更多的军工产品任务增加了信心。

 

 

 

mzl9876 发表评论于
在70年代,这类工厂,为国家的建设的确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