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种文化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昨天和大学同学微信聊天,几个美国的同学好奇地问起定居魁北克的同学们,孩子将来的主语是英语还是法语。家住蒙特利尔的同学为大家解了惑:法语政府为了保护法语文化,规定学龄儿童如果父母母语不是英语,必须小学,中学上法语学校。美国同学开玩笑:"那也好呀,到法国去玩,不会遭白眼。"魁省同学回答:"没有的事。由于历史原因和自我保护,魁北克的法语一直保留着许多古老的发音和表达。而法国的法语却象所有的语言一样,自然地随着时代演变更新。所以魁北克法语与巴黎的法语已经有了不同,虽然差别并不夸张,但照样不被接纳。巴黎人干脆跟他们说英语。真替魁北克不值,费劲地保护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结果老家的亲戚根本不买帐,不承认。"

我不由想起自己的一段心路:因为多年远离祖国,因为思念,我在记忆里把祖国幻化成了童年的山水画,青春的抒情诗。前年终于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美丽江南的雅韵让我心醉,沧海桑田的变迁让我震撼,同窗旧友的情谊让我感动,整整一个月,我被完全的美好所环绕。回到加拿大,留学时的挚友,与我多年已成知心的加拿大同学Rachel, 在等待我的回国心得分享。我以夸张的颂词赞美自己的祖国,言辞里甚至不自觉地流露出对加拿大"平庸"的失望。住在Halifax 的Rachel很快回了信。她说,思韵,距离产生美,我完全理解你的感觉,因为你离开得太久了。根据我的经验,在一次旅行结束后,在最初的激动过后,需要有一段时间让自己沉静平息,再来回味的时候,可能又会产生更完整客观的认识。就象我随丈夫去新加坡教书,其实我永远也不习惯热带的植物,没有四季的气候,狭小的住宅,和并不热情的新加坡人。但我却很享受那几年的新鲜生活,因为我心里清楚,这一切都是暂时的,对于亚洲,我只是一个过客。你也想想,思韵,你眼里的中国之所以完美,会不会是你其实心底里也只把自己当作过客呢?你只是去享受短暂的探亲访友,而不用去烦恼中国人生活中的烦恼。世上没有天堂,加拿大也有不同的问题,加上人到中年家庭工作的劳累,中国人也许也在羡慕你的生活,而不知你的辛苦吧!

Rachel 的话让我陷入深思。相比较她那天生的盎格鲁撒克逊式的冷静思维,我太情绪化了!在后来各种热闹的微信群里的轰炸洗礼下我看到: 虽然和国内的故友情谊不变,但多年的西方生活还是给我打下了不同的烙印,尽管我对思维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存异是理解宽容的。Rachel 在后一封信里又介绍了一个新的概念: 第三种文化。因为不长,我就不翻译,原文摘录吧:  We read a book about Third Culture, which showed that once you leave your country and move/adapt to a new one, we're automatically no longer a member on the ground of our original tribe, nor do we belong to the new culture, and going back to the original one, we've already changed radically enough that we've in many ways learned so much, adapted so much and lived so much in the new culture, that the old First and new Second don't belong to us in the same old ways.  We create a Third Culture for ourselves, wherever we live--in the old First or new Second.  原来我们虽然抱怨自己也许永远不可能完全接受并融入新世界,却又发现对我们以为熟悉的旧世界,我们已经永远改变,再也没有从前。

我终于知道,就像魁北克的法国移民,即使再思念固守自己的母文化,也终究回不去了。法国永远是现代法国人的法国。我和中国也是一样。大洋彼岸还有那么多同学好友联系着,彼此依然珍惜曾经共有过的青葱岁月,我已经很幸福了。加拿大是我当年义无反顾的选择,是我孩子们的祖国,是给我父母金色晚年的地方,我总是该把心踏踏实实地安放在这里的。对比先驱移民们所经历的各种坎坷,我们已经是"后人乘凉"了。本来,This world doesn't owe us anything ,凭什么还要贪,嫌自己得到的不够多呢?第一代移民就像拔了根的树木移植到新的地方,让我们把根深深扎下,热爱脚下的土地,努力适应这里的阳光雨露,期待有一天身边会长出葱葱的树林。同时,我们对故乡依然祝福,依然怀念。两种文化给我们带来的不应是归属的困扰,撕裂的纠结,更应是取长补短的交融带来的理性和成熟。让我们创出自己的"第三种文化",并在这种只属于第一代移民的独特文化中自得其乐吧!

刘备园里的红桃 发表评论于
美文!流畅的文笔写出了我们的窘境,继续追读和回读你博文。谢谢!!!
linhaixy 发表评论于
第三种文化并非是一种边缘文化。它是开拓的文化,创新的文化。它是所有文化发展的源头。面对第三种文化,懦弱者体验的是不确定带来的惶恐,勇敢者体验的是开拓的兴奋。
阎立华 发表评论于
第三种文化,准确地描述了我们两头不搭的窘境。
但如楼下所说,现在交通和通讯发达,文化的差别快要抹平了。
所以,不用急。
无法弄 发表评论于
那象我们这样世界的公民,得那住那,一住就几年,已经好几种文化了。哪个都没自己家的好。可家,除了妈,已经很少能接受我了,我想
smeagolrocks 发表评论于
现在交通和通讯那么发达,那里舒心住那里最重要。
ily 发表评论于
同感, 谢谢你写出来!
cxyz 发表评论于
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夹缝文化 -- 不带贬义色彩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