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织布

大家都在说小时穿衣的事。布票数量各地应该差不多。在传统产棉区,穿衣服的困难要小一些。所谓冀南棉海,是因为河北南部是传统上的产棉区。纺棉花织布一直是那一带重要的副业。过去许多地不多的家庭靠纺棉花织布维持一家的生活。

小时候没觉得缺穿的,只不过那都是母亲和姐姐辛劳的成果。毛时代,自己不可能种棉花,因为自留地数量有限,大家都用来种吃的,以弥补生产队所分粮食的不足。但是秋后生产队质量比较次的棉花大概可以分一些。具体情况因为岁数小不太清楚。不过小时候,村里家家纺棉棉花织布,棉花肯定有一些来源。不光妇女纺棉花,好些男的也干。但织布主要是妇女的事。白天大家要在生产队劳动挣工分,这些活只有晚上和阴雨天不出工的时候干(生产队周末不休息的)。

记忆中我母亲和我大姐整天纺棉花织布。尤其我大姐,有时间就整天跟一群岁数差不多大的女孩子一块纺棉花织布。大姐小学毕业后因为家庭成分上不了中学,一直在家,学了一手好活。我们穿衣主要靠母亲和大姐的辛勤劳动。洋布肯定穿不起了,只有过年时有时大姐二姐才能买一件。我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上初中的时候,裤子还都是粗布的。到考上师范,离开家,才不再穿粗布衣服。

农民纺的棉线,织的布不但自己穿用,还在集市上卖,以增加一点收入。但棉花是战略物资,不允许私人买卖,所以农民们往往是偷偷的卖。一旦被抓住了就没收了。记得有一次我大姐去集市上卖布,就被没收了。农民没有别的收入,靠自己辛苦换点钱也不允许,真是可怜。

登录后才可评论.